APP下载

转型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2015-02-25钟汝能

学术探索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钟汝能

(云南师范大学 就业处,云南 昆明 650500)

转型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钟汝能

(云南师范大学 就业处,云南 昆明 650500)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教育效果尚未完全显现。本文提出了转型期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阶段重新划分的建议,基于发展现状,从创业环境、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和教育模式等角度剖析了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环境、构建体系、转型模式和健全载体的应对策略。

创新创业教育;高等学校;阶段划分;转型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鼓励青年创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思想。当前,中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的重大历史跨越进程中,担负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结合国情,实施创新驱动重大发展战略,成为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系统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明晰新时期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大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划分及发展现状

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始于1947年。目前发达国家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成为创业教育的最大受益体。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完全形成系统成熟的教育理念与培养体系。关于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部分文献认为分为两个阶段(万洁.2009,欧阳国庆.2012,崔丽.2013),历史分期为1997~2001年和2002年以后,目前尚未查阅到发展阶段新划分的文献资料。关于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学者认为:“以教育自觉实施的程度作为衡量不同时期教育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以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由自发到自觉的质变及由这种质变导致各类教育从社会不同层次中的分化、独立作为划分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内在根据,而以学校教育的深度、广度及其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程度作为衡量不同阶段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1]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自发——自觉——主动的过程,从响应程度、战略定位、教育理念、阶段内容、推进策略和社会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估,建议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各高校自主探索阶段(1997~2001),典型特征是创业教育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以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标志性开端,随后,1999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成功举办,这些都可作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开创性探索,在全国高校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这一时期,部分高校自发地在教学理念、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第二阶段是试点阶段(2002~2009),典型特征是侧重于创业教育。2002年初,教育部确定在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实施创业教育试点,标示着创业教育进入了新的时期。2004年教育部在37所大学开展以SYB为中心内容的创业教育。2005年团中央等部门开展了KAB创业教育项目。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在这一时期,部分高校和学者开始自觉地在理念更新、课程体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为以后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第三阶段是全面实施阶段(2010~至今),典型特征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重,鼓励创新创业被纳入国家就业方针。[2]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同年5月教育部要求“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3]2012年3月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4]。2012年8月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5]并对教学目标、原则、内容、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随后,联合国青年就业网络中国示范项目CDEP平台开通创新创业系统。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等系列新任务、新要求。201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2013年,习近平同志向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专门致贺信:“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2014年9月李克强同志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的空间。”随后,教育部发文指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6]2015年1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全国范围内推出首个创新创业EMBA学位项目。在这一时期,创新创业政策密集发布,部分地区在基金设立、政策扶持等方面出台了许多具体措施,全国大部分高校主动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体系,并在创新精神培养、创业项目培育等方面开展了探索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正式进入科学化、制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并开始与世界接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摸索,我国高校创新

创业教育体系日益健全,相关保障措施日趋完善。但是,尽管各级部门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仍令人担忧,“在美国,20%~30%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只有1%左右,跟国外比起来还是低,但差距表明有潜力”。[7]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突出表现为创业意愿高但实际创业人数少、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低,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预期的作用。

二、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从“创业生态链”[8]构建的角度审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着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业环境有待改善

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和政策环境还存在着有待改善的地方。(1)在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对成功标准的思维定式普遍存在,片面地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就业难”后的无奈选择,尊重支持创业者的氛围尚未形成。(2)在文化环境方面,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层次不均衡,高校成为创业教育的唯一责任主体,大学前缺乏创业价值观的熏陶,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缺乏持续、递进式的有效机制。(3)在家庭环境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中对创业成功观的认同度比较低,认为创业是不务正业。二是家长对大学生创业的能力估计不足,担心孩子因为创业失败导致经济和心理双重受损,对创业采取“不支持不鼓励”的态度。(4)在政策环境方面,重宏观轻细节、重扶持轻规划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缺乏对大学生创办企业后的规划和指导,导致大学生靠热情创业,缺乏管理经验和市场研判,创业项目经不起市场考验,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另外,资金扶持力度与创业实际资金需求存在差距,大学生创业初期盈利能力低与贷款偿还压力大的现象并存。

(二)教育理念有待更新

受传统思维的约束,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存在着定位模糊、观念滞后和认识偏差的问题。(1)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为创新型国家服务的人才,部分高校领导、职能部门和普通教师没有将其上升到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来开创事业的高度,功利性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帮助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创造财富,对推进创业教育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缺乏主动的思考和探索,合力育人局面尚未形成。(2)片面地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就业率。一种观点是以就业导向为指挥棒,造就所谓创业者来提高就业率;另一种观点是认为自身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低,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不大。(3)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任务,但部分高校工作者片面地认为创业的学生人数很少,开展创业教育是学校就业职能部门的分内事情,导致了以下现象的出现。一是对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不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只针对部分精英学生,教育的受益面较窄。二是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剥离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机构、制度、场地建设等方面支持不到位,黑板上跑市场、教室里创业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三)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突出表现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不强,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1)师资来源主要为学校和学院就业管理部门的人员、辅导员和外聘专家,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多元、多层次、系统科学的规划和要求。(2)教师缺乏系统的创业管理知识和创业实践经历,在指导学生创业实践时,指导性不足、时效性不高,课程教学对学生吸引力不足。(3)受职称评定、工作流动性大的影响,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教师队伍培养难度大、队伍不稳定。(4)多数教师承担着创新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任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不强。(5)外聘校友企业家或创业校友等担任创业导师,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但多以讲座形式进行,缺乏系统性,不能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求知需求。

(四)教育模式有待健全

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成效尚未充分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校内协同机制不完善,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场地管理、资金管理和项目培育等归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一种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协同支撑机制尚未形成。(2)课程体系结构不健全,重专业轻创业,重理论轻实践,重单一轻系统,部分高校创业通识课程缺失,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热闹,第一课堂冷清”。(3)教学路径单一,以课堂教学“理论灌输”为主,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程度不高,缺乏启发式、探究式、模拟式和体验式等教育方式的运用,创业实践环节不到位,学生被动接受“创业”。(4)教学内容落后,教材使用无统一规划,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理论、程序和基本方法等方面,紧扣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日益变化的市场信息的内容缺失,结合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区域性创新创业教材基本空白。

三、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思考

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后,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困难中不断前进,并呈现出全面快速的均衡化发展和突破高等教育向外围蔓延的良好态势。但创新创业教育是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类型,结合国情、省情和校情,不断探索符合区域发展实际、体现创业区域特点和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革新理念、转变取向,着力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外环境

理念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导因素,环境是孕育创新创业者的土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只有学生接受了创新创业观念并勇于付诸实践,教育才起到实际效果。社会各界应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摆到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才的战略高度来思考问题,探索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和创业文化共生共存的有效方式,逐步形成全社会尊重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逐渐建立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的机制,构建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的未成年人挫折承受教育体系。高校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为核心,革新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就业层次的有效手段,在价值取向上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目标,而不是缔造“小老板”,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与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高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工作向更加“科学、系统、纵深”的方向发展,在校园里形成推崇创新,尊重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在这方面,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们有所启示,美国把创业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德国提出“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日本把创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之急务”。[9]只有不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革新教育理念、转变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校内外创业环境,才能逐步实现国家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二)转换机制、深化内涵,着力建立完善协同创新的教育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成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将其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坚持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形成教育、教学、指导、服务、管理、研究“六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创新创业联动机制,着力构建全覆盖、分层次、立体化、内外联盟、协同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首先,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进行多样性设计,把学校建设成为孵化科技技术企业和培养科技创业企业家的基地,有三个途径可供探讨:一是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发原创项目,依托创业园孵化,最终实现创新创业;二是筛选出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能充分反映专业特色的科研成果,组建师生创业团队,开展科技孵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实现创新创业;三是把企业项目引进高校,招募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科技研发,申请政府支持开展科技孵化和成果转化,最终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创业发展新途径。其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内外联盟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就业、教务、团学、学生管理、科研管理、资产管理和政府创业园等部门组成的就业创业教育协作体和长效机制。教务部门以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创新创业项目为重点,团学部门以学生创业活动、竞赛奖励为重点,科研部门以科研立项及项目孵化为重点,资产管理部门以实践提供场地保障为重点,就业部门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实训、帮扶及校内外创业园建设为重点。通过搭建多部门协作平台,培育和孵化高质量创业项目,构建分层管理、职责分明、相互配合、协力推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协同机制。

(三)变革方式、优化结构,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转型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必须植根和依赖于特定的区域经济环境。地方高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将推动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两个核心问题紧密结合,深化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和实践形式改革,建立符合地方高校发展需求的创业教育模式。一是要积极变革方式,推动创业教育从效仿到创新、从趋同到特色、从分散到集中、从模拟到实践、从自发到引导的转型升级。二是教学与实践并重,实现三个课堂联动,第一课堂传授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素质,体现“学知统一”;第二课堂突出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挖掘创新创业潜能,突出“素质拓展”;第三课堂,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实战,体验、孵化,实现“知行合一”。三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培育力求“精”、重在“实”、保持“稳”的专业化、职业化师资。四是要构建多维度的教学模式,形成“公选”与“必修”课程相结合、“大班”与“小班”教学相结合、“网上”与“网下”课程相结合、“短线”与“长线”教学相结合、团体教学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管理模式。五是要改进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个体咨询中心,加大启发式、探究式、模拟式、体验式教育的比重,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MOOC、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四)搭建平台、强化引导,着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载体

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重点做好政策发布、实践孵化、指导咨询、信息保障、智力和资金支持等工作。一是搭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政策发布平台,结合传统的政策宣讲会、主题班会、座谈和宣传栏等方式,让学生知晓政策、用好政策、用足政策。二是搭建政府走进校园服务平台,政府部门在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在校园内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法律、税务、工商、融资、人事代理、管理咨询和项目推荐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三是搭建校企、校政、校校合作的实践与孵化平台。与校内外科技孵化器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依托学科师资力量和学术资源,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分类创业园;整合校内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联动平台。四是建立基金平台,成立校友企业联合会,争取多方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打造创业导师团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资金支持。五是搭建好政府、学校、学院、学生四级联动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无缝对接,可尝试搭建跨省区、跨国界大学生创业就业平台。六是建立跟踪服务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全方位的信息收集体系及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处理体系,掌握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和创业的动态过程,并为其提供针对性服务。

总的来说,经过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动和积极作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环境、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创业工作者需要用新的目标、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来应对,才能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提升国民创新能力、解决就业难题上有更大的作为。

[1]桑新民.论教育的起源和划分教育发展阶段的内在根据[J].教育研究,1986,(10).

[2]创业是就业之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访谈[J].宁波经济:高端访谈,2014,(07).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Z].2010-5-4.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Z].2012-3-16.

[5]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教高厅〔2012〕4号)[Z].2012-8-1.

[6]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Z].2014-12-02.

[7]新华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转型中的烦恼——信长星眼中的上学、就业与创业[Z].2014-5-21.

[8]刘林青,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初探——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9]夏人青,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兼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J].复旦教育论坛,2010,(6).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ZHONG Ru-neng
(Department of Employ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650500,Yunnan,Chin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measure of the edu cation system in service of the country to build an innovation-oriented state.At present,it is displaying good developmentpros pect in China,but the effects are not yet fully shown.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needs re-partitioning.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the paper analyzes themajor problems which restrict its development from per spectives of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educational philosophy,teachers and education mode.Then some specific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namely,improving the circumstances,establishing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transforming themodel and per fecting the carrier.

transitional period;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tage division;prob lems;strategies

G642.3

:A

1006-723X(2015)04-0152-05

〔责任编辑:李 官〕

钟汝能,男,云南师范大学就业处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