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市民化:“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5-02-25丁海涛

学术探索 2015年4期
关键词:市民化市民社区

丁海涛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农民市民化:“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丁海涛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大量农民“离土离乡”在城市安家落户,成为城市“新市民”。面对熟悉又陌生的生活环境,部分人暴露出安全感下降、身份认同困难、信心不足、心理失衡等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有利于转变“新市民”的传统观念、提升综合素质、激发精神动力,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助力城镇化建设。

农民市民化;思想政治教育;新市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根据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2050年,提高至70%,届时8亿左右的农民将转换身份,成为城市居民。[1](P4)可以说,我国城镇化进程主要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转移的方式主要集中在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市民化。由于我国曾长期实行城乡隔离政策,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农民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缺少成为一名真正市民的经验,对于如何转变身份,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困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难题。正如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沃特·恩道曾经说过:“城市化极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所以未来会怎样就取决于我们当今的所作所为。”[2]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和教育他们塑造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竞争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不在社会底层沉积下来,事关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新市民”的身份界定与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农民向普通市民身份转换期间的角色定位,还没有一种权威的界定,兼有“新城里人”和“准市民”的称谓。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把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这类既有别于传统农民,又不同于一般市民的城市居民,在现代社会中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特殊群体称为“新市民”。[3](P174)就“新市民”的具体特征而言,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离土离乡”,进入城市生活。二是在城市有稳定的住所。三是拥有城市户籍,具有市民身份。四是带有比较浓重的“乡村气息”,与城市生产、生活格格不入。就“新市民”的来源而言,则主要包括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从事非农业生产。据此,笔者认为“新市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脱离土地和乡村,在城市长期居住、生活,从事非农业生产,但还保留着某些乡村特质,处于农民向普通市民过渡阶段的特殊群体。

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实有的失地农民总数为4000万,并且仍以每年200万人的速度递增。[4]如果据此推算的话,截至2013年,我国实有的失地农民总数至少在5600万以上。有学者经过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的总数将会达到约9000万人,2030年达到1.3亿人的规模,[3](P176)同时,据人社部统计,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9亿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1.66亿人,[5]有不少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安家落户,如深圳830万常住人口中,暂住人口近650万,农民工成为深圳暂住人口的主力。[1](P2)其他大中城市也相继出台新的户籍政策,降低农民工落户门槛,吸引新一代农民工成为普通市民,助力城市发展。

二、当前“新市民”所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小农文化传统,大量农民瞬间转化身份成为普通的城市居民,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乡村特质、小农意识,不可避免地被移植进了城市。加之,城市市民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农民的排斥和歧视,造成这些“新居民”对城市的隔阂感较强,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

第一,乡土情节严重,导致心理安全感下降。农民“离土离乡”成为城市“新市民”,不仅意味着将要失去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要素,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发展基础、最低生存保障、最低生活成本等,还意味着他们必须摆脱严重的“恋土恋乡”情节,适应城市激烈的竞争。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既有着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又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来说,土地和乡村无疑是他们的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据学者汪萍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集社区的调研表明,多达51.3%的人怀念乡村生活,有34.2%的人比较怀念。[6](P63)有27.4%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城市买房,成为新“客家”,50.2%表示干得好,愿意待下去,但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却选择在离家乡不远的县城、乡镇安家落户,选择地级市和大城市的总计只有31.5%。[7]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新市民”大多有着比较严重的恋土、恋乡情节,“离土离乡”则预示着激烈的就业竞争、更高的生活成本等心理和生活“烦恼”,直接导致了他们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和不安全感。

第二,综合素质偏低致使对城市生活信心不足。在实践中,一些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市民”能够通过自己的辛勤打拼在城市拥有一份比较稳定的职业。但是,绝大多数“新市民”由于自身条件的束缚,面对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的城市生活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新市民”更是无所适从。一项调研数据显示,失地农民中有高达81.4%的人只具有初中以下学历,约14%的人有高中学历,将近25.7%的人成为城市无业者,46.9%的人对当前的就业状况不满。[6](P36)农民工群体中具有初中以下学历的人为64.4%,有68.2%的人从事城市建筑业和餐饮娱乐业。[1](P46)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关系薄弱、无一技之长、缺乏竞争意识的“新市民”在就业市场日渐成为“弱势群体”,只能从事于城市居民不愿涉及的就业领域,薪金水平较低、工作环境较差、职业不稳定,严重干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其结果必然是心理上的无助和恐惧以及对生存的忧虑。不可否认,综合素质偏低已经致使一些“新市民”成为“身住高楼,吃饭发愁”的“城市难民”,对城市生活的信心严重不足。

第三,社会保障不足引起心理失衡。就身份而言,无论是失地农民进入城市获得“农转非”户籍,还是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都理应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获得公正、公平的社会保障。但从实际操作中看,新生代农民工医保参保率为42.2%,养老参保率为30.2%,工伤参保率为37%,仅有24.4%的人拥有住房公积金。[1](P64)失地农民中69.9%的人认为在社会政策(保障、福利、受教育、创业等)与普通市民有差别。[6](P77)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原有的初级社会保障已经丧失,但公正、公平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并没有及时建立,一些地方政府限于财力的不足,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束之高阁”不再过问。加之,城乡收入的差距、生活支出的大幅上升造成部分“新市民”的收支捉襟见肘,日渐成为现代社会“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群体”。诸如此类,制度缺失、财政顾虑等原因忽视“新市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无视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付出和对城市发展的潜在贡献,无疑会增加他们的不公正感和心理失衡感,严重销蚀着他们的积极性。

第四,心理隔阂较强造成身份认同困难。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归根到底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格局的现状,造成了“新市民”虽然“离土离乡”,从事城市非农业生产,但是其浓厚的小农意识并没有及时转变,对城市“市民身份”认识不清,保留了诸多与现代城市生活不相适应的习俗和行为习惯。例如,一些“新市民”习惯于以家庭为单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劳作方式,而不具备现代工业文明所要求的分工、协作精神,更加难以适应工厂的轮班、夜班制度。有的“新市民”则言语粗暴、行为莽撞、乱扔垃圾、乱停乱放、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注意卫生等,留给普通市民难以消除的“刻板印象”。还有一些“新市民”被集中安置,转移到离城市中心较远的社区或城乡接合部,这种人为的“空间隔离”,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与普通市民间的交流与沟通。学者叶继红在对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社区的调研中发现,约58.9%的人愿意和普通市民交朋友,还有近四成的失地农民不主动或不愿意这样做,有60.7%的人认为从生活方式、考虑问题的习惯上看,自己还是典型的农村人,58.6%的社区居民觉得前途渺茫,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8]可见,部分“新市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生活质量不高,不善交流等原因,存在一定的自卑和失落感,不愿主动和自发地与普通市民进行社会交往。而城市市民对这些“新伙伴”的某些行为难以忍受,缺少必要的同情与帮助,认为他们仅仅只是“住在城市的农民,是不够格的市民”。较强的心理隔阂感,导致“新市民”对市民身份的认同感普遍较低。

三、加强“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目标,以其强大的调节功能、导向功能、育人功能、开发功能来引导群众、教育群众,实现个人全面发展。通过开展面向“新市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消除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抵触情绪,转变传统观念,提升综合素质,激发精神动力,有助于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全面发展,助力城镇化建设。

第一,有利于转变“新市民”的传统观念,融入城市生活。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小农文化氛围的国度中,农民的市民化改造存在极大的困难,小农文化所带来的文化遗传基因仍然长时间地起着惯性作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清除的。工业文明相对于农业文明来说,更需要分工协作,技能、纪律、组织与规范,而“新市民”身上与生俱来的散漫性和小农思想是完全不适应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如果将现代市民的观念归纳为“先进的”、“革新的”,那么农民的传统观念无疑是“落后的”、“守旧的”,这样一种消极观念倘若不尽早转变,则极有可能使“新市民”陷入“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对“新市民”进行思想教育,尽快转变传统观念,是他们融入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其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疏通“新市民”对城市生活的抵触情绪,抚平“离土离乡”造成的失落感和无助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受消极、极端不良思潮的影响,正视城市生活的困难,积极应对和把握城市所带来的困难与机遇。其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使“新市民”尽快具备城市生活所要求的相应条件,摆脱农民传统观念的束缚,塑造现代公民意识,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增强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焕发活力与自信。其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建立起“新市民”与普通市民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逐渐消除他们之间的心理隔阂,避免敌对情绪、不信任、歧视现象的发生,使他们能够在城市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共享成果。

第二,有利于提升“新市民”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对于这些刚刚“洗脚进城”的“新市民”来说,城市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生存环境,这个缤纷世界充满机会也暗含危机,与传统农村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精神追求、学习风气相去甚远。尤其是在世代相传的种地技术无用武之地的时候,今后该怎样生活,怎样在城市安居乐业?成为众多“新市民”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现实问题。现实中,我们也痛心地看到,部分“新市民”依靠土地、房产、红利等财产收益“一夜暴富”,出现了好逸恶劳、坐享其成、铺张浪费的“富贵病”,一些人整天无所事事,参与赌博甚至搞封建迷信活动,还有一些“新市民”存在严重的“依赖症”,对政府“等、要、靠”。开展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快根除拖拽农民市民化的消极因素,提升“新市民”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健康、科学的发展。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新市民”理性看待城市生活和市场竞争,自主、自愿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挖掘自身的潜力,妥善利用补偿资金和家庭储蓄,通过创业、再就业、再培训等途径来实现职业转变,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利于“新市民”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培育现代市民意识,增强社会识别能力,提升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够遵守城市生活的法则,明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是非善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思潮的侵染,养成高雅、健康、积极的生活品位。

第三,有利于激发“新市民”的精神动力,助力城镇化建设。人活着,总是需要有一种精神。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无疑是战胜困难的法宝,催人奋进的动力。不可否认,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新市民”必须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有些来自社会偏见,有些则来自自身的不足,同样不能忽视的是,“新市民”也渴望得到社会和城市市民的认同,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和成就事业的期望。思想政治教育以其强大的引导、教育、实践功能,必然激发出他们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助力我国城镇化建设。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化解矛盾,增进相互了解,以合乎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为标准,增强相互间的理解、信任、同情、互助精神,逐渐消除“新市民”与普通市民间的各种错误认知。其二,“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也利于政府相关部门听取基层建议,了解基层心声,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当前“新市民”所面临的主要生活困难,以实际行动提升“新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极易激发出“新市民”的精神动力,开拓他们的眼界,塑造创新思维,继承农民勤俭持家、勤劳朴实的传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畏惧、不妥协、不放弃,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获得自我成长、提升自主意识、增强组织能力、扩展社会交往、最终以市民的身份、意识、行为方式生活在城市之中,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四、加强“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9)对“新市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更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其具体途径如下。

第一,理顺管理模式,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原有的村民委员会逐渐被社区居民委员会代替,政府、街道、社区这样一插到底的垂直管理方式,对开展“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制度优势,便于统一管理,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明确责任、有序组织。首先,必须尽快理顺“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做到统筹协调、统一管理。建立区党委领导、街道负责、社区开展的管理模式,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沟通渠道,区党委要着力做好教育规划、分配任务、协调资源,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街道全面负责,做好教育工作者的使用和培养;社区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做好工作成效和不足之处的信息反馈。其次,健全“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教育合力。各部门、单位、社区、企业要充分利用工会、妇联等社会组织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多方联系、沟通,明确分工,整合教育资源,开展以社区为主导的现代公民意识教育,以企业为主导的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再次,认真做好教育工作的监督和评定。上级党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及时进行监督和效果评定,杜绝敷衍了事、推诿扯皮、流于表面的工作态度,对于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荣誉奖励,对工作开展不积极、效果不佳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通报批评,分析原因,改善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最后,重视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和使用。对于以前从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要组织专业培训,使其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和具备应有的文化素质,做好从农村工作者向城市工作者的身份转换,并以身作则,起到示范性作用,以此来激发社区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热情。

第二,丰富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针对众多“新市民”虽已“洗脚进城”,还未“洗脑进城”的现实情况,开展一系列的现代市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政府、街道、社区的大力支持,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细化教育工作,做到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教育内容要符合“新市民”的现实需求。在内容上要集中在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上,在思想领域坚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提高新市民素质的全过程,以培养理想信念为核心,着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政策方针等教育,引导“新市民”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民主意识、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团结协作意识、法律意识;在社会公德上,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深入开展社会公德、八荣八耻教育为主线,全面提高新市民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弘扬传统美德,引导他们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远离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染。二是教育方法要丰富多彩,教育载体要多种多样。针对新市民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就业方式等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以社会生活、社区文化为主要教育载体,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发动新市民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提高审美情趣。如通过开展“市民道德实践”活动,组织新市民以交流、参观的形式了解现代城市社区的管理,免费发放为新市民“量身定制”的法律知识、交通规范、安全常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读本,张贴各类宣传挂图,建设政策宣传墙,评比“五好家庭”,“文明家庭”;鼓励“新市民”参与各种读书活动,参观科技馆,知识竞赛等,使自觉学习、终身学习成为“新市民”的精神追求。

第三,整合教育资源,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在村民委员会向居民委员会的过渡上,一些领导干部还残留着农村工作的经验,没有与时俱进,这显然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这时,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联合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破解这一难题。一是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打造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改变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系统掌握现代市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通过定向培养、聘请、借调等方式,让专业人才到社区现场指导,逐渐形成一批经验丰富、方法有效、道德高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二是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新市民”的综合素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开展“新市民”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的协助。通过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市民教育,尝试开设市民学堂、社区学校、开放式成人高考、网络培训等途径,使新市民逐渐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他们的网络意识、终身学习意识,丰富他们的信息来源,使他们在通过教育和培训之后,能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第四,解决“新市民”的现实困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长期以来,我们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轻视社区服务,现在看来这是一个误区。“新市民”大多依赖政府相关部门和社区能够协助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希望政府能在医疗、养老、就业、保险、教育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帮助,使生活尽快安定下来,步入正轨。但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10]这就间接导致政府和社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社区群众的积极响应,尤其是面临诸多生活困扰的“新市民”,更加需要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尽快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生活难题,以提高他们对城市生活的信心,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热情。从现实情况来看,“新市民”普遍为就业、创业、医疗、养老、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困扰,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如,以街道牵头,居民自治委员会为主体,直接与民政、卫生、教育等管理部门协商解决辖区内“新市民”所面临的养老、医保、子女教育等问题;积极地与劳动部门沟通,免费提供就业咨询与就业指导,联系当地的职业学院为“新市民”提供技能培训,邀请专业人士为他们指导创业;设立“居民矛盾调解中心”协调、化解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社区服务之中,为他们多做实事,少讲空话、套话,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才能激发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热情。

[1]韩玉梅.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2]仇保新.全球视野下的城镇化模式思考[N].人民日报,2011-4-28(23).

[3]吴忠民.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社会矛盾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4]孙乃会.九三学社建议:构建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长效机制[N].农民日报,2008-3-11(003).

[5]搜狐新闻.人社部:2013年中国农民工总量2.69亿人[EB/OL].http://news.sohu.com/20140220/n395355415.shtm.

[6]汪萍.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7]蒋龙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M].杭州:浙江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8]叶继红.生存与适应——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考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10-3-16(01).

The Farm ers Citizenship:An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New Citizens

DING Hai-tao
(School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 `an,710119,Shaanxi,China)

In recent years,China has been noticeably accelerat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Largenumbers of farmershave set tled down in the city by leaving their lands and hometowns and become“new citizens”.When facing familiar and unfamiliar liv ing environment,they show som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including feelings of insecurity,difficulty in identifica tion,less confidence and the psychological imbalance.To tackle these issues,maintain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nd further push forward the urbanization,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Namely,the improvemen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 cation system,enhancement of the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development of a new approach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themaximization of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Only in these ways,can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the“new citizens”be changed,their overall quality promoted and theirmotivation inspired.

farmers citizenship;new citizen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720

:A

:1006-723X(2015)04-0139-05

〔责任编辑:李 官〕

丁海涛,男(回族),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市民化市民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