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是现代存在论吗?
——“实践存在论美学”哲学根基分析
2015-02-25李志宏于建玮
李志宏,于建玮,2
(1.吉林大学 文学院,长春 130012;2.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130103)
·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是现代存在论吗?
——“实践存在论美学”哲学根基分析
李志宏1,于建玮1,2
(1.吉林大学 文学院,长春 130012;2.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130103)
在当前中国美学界颇具影响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施加“转基因”改造,以海德格尔的现代存在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并认为现代存在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曲解。海德格尔现代存在论的出发点和要害是“世界从有人类开始”,从而割裂了世界的历史,形成半截子世界观。实践存在论美学所谓对认识论和唯心唯物问题的超越,不过是以切除世界本原问题的方式来加以回避,是对唯物史观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否定。中国当代美学必须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根基。
美本质;美学哲学根基;认识论;实践存在论美学;存在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
近些年来,跟随着哲学界,美学界也兴起一股信奉和张扬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思潮,其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实践存在论美学要以海德格尔的现代存在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的学者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反驳,两者间形成了激烈的论争。近期,实践存在论美学全面而系统地重申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再次提出:“任何一种美学理论都应当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总体上说就是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而“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存在论”[1]。
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变成现代存在论,不啻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施加了“转基因”手术,这不仅关系到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根基,更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性内核,当属重大问题。实践存在论美学多次表示:“目前实践存在论美学还远未成熟,更谈不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所以,我们非常欢迎学界的批评和指正。”[2]有感于这种真切践行“双百”方针的诚恳态度,我们也提出一点看法,供实践存在论美学和学界参考。
一、美学认识的错误不等于认识论的错误
实践存在论美学认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四大派都把对“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追问当作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只要承认“美是什么”的提问方式,也就肯定并预设了“美”是作为客体的实体存在;这种认识论思路没有完全超越西方近代以来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框架,是中国美学要真正取得重大突破和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2]。
美学研究在美本质问题上陷入困境,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摆脱困境?首先要发现陷于困境的真实原因。实践存在论美学把美学误区的原因归之于认识论,可能是受到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影响。海德格尔在讲到自己存在论的“入手方式”时,对比性地讲到不同于已往的其他存在论思想,说:“笛卡尔的‘世界’存在论也许是这种入手方式的最极端的例子了。我们就以它为例。”[3]104实践存在论美学也按照海德格尔的方式以笛卡尔为错误哲学的代表而引出了对认识论的批判,说:
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在确立人的主体性的独立地位的同时,也确立了人与世界各自的现成存在和两者的二元对立……如此一来,人与世界之间的无限复杂多样的存在关系就被简化为现成主体对现成客体的单纯认识关系,全部哲学则围绕“我是怎样思维和认识世界”这样一个单纯认识论问题来展开思考[1]。
因此以为要突破中国当代美学的困境,就要破除掉以笛卡尔为标志的主客对立的认识论。
反对笛卡尔的旧哲学观、旧认识论,从理论上讲是不错的。不过,这种反对在今天已经没有多大现实意义了。在笛卡尔之后,西方哲学经历了新的发展,直至形成了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高峰。因此,即使在西方古典哲学行列中,笛卡尔的哲学也已经被超越了、被覆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扬弃并终结了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旧哲学,克服了所有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弊端;牢牢建立起包括认识论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如果要反对旧哲学、旧认识论,就应该高举马克思主义哲学大旗,强化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以反对笛卡尔哲学为名,把所有的认识论都一概否定。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和认识规律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能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和把握,人与世界之间的认识关系是能动反映性的。这种“反映关系”的说法是一种比喻,用意在于强调存在的第一性,思维的第二性;不是像某些不懂辩证认识论的人所以为的那样,一说到反映就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没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必须有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两者间构成对立统一关系。这是认识的一般规律,在人类社会中是普遍有效的。中国当代美学所依据的就是包括认识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没有笛卡尔哲学的影子。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蔡仪先生说: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认识论发展的最高阶段。它认为意识是基于客观存在,认识是反映客观存在;而且认为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物的刺激,而是能动地反映外物,是实践的结果。认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客观现实的发展辩证地发展的,所以能由低级的认识进到高级的认识,由感性的认识进到智性的认识,而比较完全地反映客观现实[4]28。
这一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正确理解,已经应用在美学研究中。此时,如果有人还要以笛卡尔为认识论的错误代表而在美学中排除认识论,不仅是无的放矢,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遮蔽,是对美学进展的无视。
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方式,认识与人的生存及实践紧密相连、不可或缺。否定认识论的主张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问题:似乎认识论不适用于审美领域。为什么在人类社会中普遍适用的认识规律一进入到美学领域就不灵了呢?到底是认识论出现了差误,还是美学理论出现了差误?问题的症结不难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适用性已被长期的社会实践所证明;因此需要从美学理论上寻找错误的原因。
从人的角度出发,认识的前提是客观对象的存在,人类的认识一定是对客观事物的把握;有什么样的客观存在,才有什么样的主观认识。按照认识论美学,美感的形成一定要有客观存在物作为审美认识的对象。客观上存有美的事物,就可以并且应该对此事物加以反映和认识。如果要排除或否定审美活动中的反映关系或认识关系,只有一个可能,即作为审美客体的事物不存在。实践存在论美学说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客体(美)与审美主体(美感)才同时现实地生成。”[2]可见,即使按照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见解,审美活动中也必须要有审美客体(美)。只要有审美客体,必定有审美主体,构成主客二分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从何而来?只能从认识关系中发展而来。人作为能思维的存在物,与事物之间的认识关系是最基本的主客统一关系。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只有被认识所把握才会同思维和意识相关。包括审美关系的其他关系都要在认识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没有认识关系中的主客二分,就没有审美关系中的主客二分。
美学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应该是审美客体即美的事物的来由问题,应该问“美的事物何以是美的”?柏拉图以为,美的事物之所以美乃是因为拥有美,所以要去寻找事物中存在的美,使得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美学研究都以美的存在为出发点。而对美的存在的设定,来自柏拉图错误的认识,来自人的心理错觉,即把美字的存在当成了美的存在[5]。因此,在美本质问题上,不是认识论造成了美学误区,而是认识的误区造成了错误的美学命题。这种情况下,正需要通过科学的认识论加以科学的认识。如果否定了认识论,错误的认识就永远无法得到纠正。
二、“存在”字眼不等于存在论思想
实践存在论美学没能准确地找到美本质误区的真正所在,自然难以找到摆脱误区的正确途径;它以为,要克服美学误区就要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转换哲学根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根基主要不是认识论,而是存在论”[1]。但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为美学的哲学根基,既缺少历史渊源,又缺少现实根据。实践存在论美学需要提升存在主义的理论价值;其方式是把海德格尔同马克思连在一起,说马克思“早在海德格尔之前就已经提出了现代存在论的思想”[1]。对此,已经有学者指出:“‘实践存在论’美学观的确没有划清马克思主义存在观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界限,充其量不过是将化了妆的马克思思想捆绑在海德格尔的战车上。”[6]
面对这一批评,实践存在论美学努力做出辩解,并且找到了所谓根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两次提到了ontologisch(本体论的或存在论的),也两次使用了被某些学者误以为是海德格尔最初使用的Dasein (‘此在’,或译‘定在’‘亲在’等)这个现代存在论的重要概念”,“有力证明了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客观存在”[1]。但是,这个证据实在不是“有力”。的确,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使用了同样的字眼;但不能由此推导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有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思想、有现代存在论维度。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字词可以人所共用。但是,字词的含义,特别是以某些字词为核心概念来表达的思想则是具体的、各不相同的。在对哲学主张加以理解和比较时,重要的不是看是否使用了同样的字词,而是看有什么立场和内涵。
就所谓“现代存在论”的概念和思想主张来说,是由海德格尔提出,在20世纪之后才兴盛起来的。任何一种理论主张都有其思想根源,人们总能找到同这一理论相关的早先思想和论述。而且,只是在某一理论形成或成熟之后,才可以清楚地看到早先思想中的相关因素和意义,注意到早先思想中的相关字眼。如果不是有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流行,人们不可能从马克思的阐述中注意到“存在”这一字眼,也不会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论维度的问题。实践存在论美学承认,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关存在的阐述是在受到海德格尔启示后再回过头来查找马克思著作时才欣喜地发现的[2]。可见,实践存在论美学是通过海德格尔而发现了马克思;是先有了成熟的现代存在论,然后才给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存在论的维度。但是,如果因为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使用了同样的字眼就说马克思有现代存在论思想,那么按照同样逻辑,黑格尔和马克思也使用过同样的字眼,马克思还公开承认“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是不是要说黑格尔有马克思的思想,黑格尔哲学有马克思主义的维度?按此逻辑极而推之,柏拉图哲学中应该含有全部哲学史上所有学派、所有主义的思想和维度,那柏拉图哲学是个什么哲学?
马克思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7]29从后期发展出的成熟形态中,可以较清楚地看出早期不成熟的形态及其意义,绝不意味着早期形态已经具有了后期形态的性质或维度。猿类是人类进化链条中最近的一环,两者在相关性方面有多达98%的共同基因。这比不同理论在字眼使用方面的共同性还重要。但是,能因此说猿类有人类的性质、人类的维度吗?
实践存在论美学也承认马克思对“Dasein”(此在)一词的使用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1]。既然如此,就要看到:概念内涵的不同必然带来理论内涵的不同;不能仅仅因为马克思使用了“Dasein”(此在)一词,就把“现代存在论”的桂冠挂在马克思的头上。
三、海德格尔现代存在论哲学是半截子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要回答人类所关心的终极问题,特别是要揭示世界的本原。人类经过重重曲折,克服了种种错误,终于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世界、人类、精神的来源,构成了完整的世界观思想体系,彻底解决了哲学的根本问题。马克思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恩格斯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8]281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也有关于世界的看法,并且被实践存在论美学所接受。实践存在论美学按照海德格尔的方式说:
譬如,人和世界的关系:没有人的时候,有没有自然界都值得怀疑,没有人,自然界充其量只是一种存在而已;有了人才有自然界,人和自然界是同时存在的,当周遭世界都成为人存在的环境、大地时,对人而言,世界才有意义。人与世界在原初存在论上不能分开,确信无疑的存在就是人在世界中存在,然后才能考虑其他问题[9]9。
这段话,如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解读,那显然是唯心主义的、不能成立的。有学者正确地指出:“这种所谓‘超越主客二分认识论思维模式’的美学观点, 与典型的唯心主义究竟还保持了多大的距离?”[10]而实践存在论美学却另有说辞:
这段话中的一个前提是“没有人的时候”亦即人类形成或产生以前,比如在2.5亿年前的恐龙时代,现在被我们称之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存在物都只不过存在着而已,它们不是作为人的生存环境或作为相对于人而言、与人相互作用和相互生成的对象世界而存在的,更非现在意义上的人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世界)[11]。
一语道破天机,颇为费解的现代存在论就此显出庐山真面目。原来,实践存在论美学追随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及“存在”,不是人们一般所理解的世界,而是特指有人类之后的世界和存在。海德格尔的所谓现代存在论同传统存在论的根本区别即于此;其核心论述的根基也在于此。得此秘籍,再去看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基本命题,便会产生“原来如此”之感。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世界”概念含许多他自己独有的规定,可能哲学大师就是这么任性。如果是闭门摆弄经院哲学,大可自己尽情游戏,与我们无关;如果要把一套理论运用于现实活动中,就要符合现实社会的话语系统,以现实社会的概念内涵和逻辑来加以解读和表述。
海德格尔的学说是先设定概念的条件,再按照这一设定展开论述,所有的阐述当然都离不开其设定的条件。实践存在论美学自陈,其理论表述是在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存在论思想启示下做出的:人在世界中的存在被称之为“此在”,“此在”特指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或存在于世界中的人,“此在本质上就包括:存在在世界之中”。所以“此在”与“世界”绝非“现成共处”“比肩并列”的两个现成的“存在者”;此在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在世界之中”的存在论机制。海德格尔正是通过这种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阐明了“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个命题的存在论意义,而这一命题包含着超越主客二分认识论思维模式的重要思想[2]。
以上表述可能不大好理解,我们不妨用通俗的比喻来梳理、点评一下。人类出现之后,世界就成为有人的世界,人是世界中的人,形成此在在世的存在(这是不言而喻的,好比说鱼缸中有了金鱼或金鱼进入鱼缸之后,鱼缸就成了有鱼的鱼缸,金鱼成为鱼缸中的金鱼,两者不可分离,形成此鱼在缸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关系);有人的世界才是世界,无人的世界不是世界(这是人为的硬性规定;相当于说,没有金鱼的鱼缸不是此鱼在缸的鱼缸,因此不是鱼缸;不在鱼缸中的金鱼不是此鱼在缸的金鱼,因此不是金鱼);人类诞生是世界的起点,世界从有人类开始(由此规定了现代存在论的问题域,等于说有金鱼是鱼缸的起点,鱼缸的历史从有金鱼的那一刻开始);人类之前的世界不在现代存在论的视野之内(世界在人类形成之前的状况一概不问,如果要问鱼缸的来历和金鱼的历史,那就不是现代存在论的问题而是认识论的问题了);从人类刚一诞生的源初时刻起,人和世界同时存在(这又是不言而喻的,从把金鱼放入鱼缸的时刻起,金鱼和鱼缸同时存在),不分彼此,不分谁先谁后(这是现代存在论最具迷惑性的说法,既然此时此地是金鱼和鱼缸同在,当然就此时此地而言分不出谁先谁后)。如此,就超越了认识论,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唯心唯物问题(这哪里是超越了问题,分明是切除了问题)。
可见,海德格尔存在论一个显见的前提就是:世界从有人类开始。这是理解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关键点。所谓现代存在论意义上的世界、人和存在,所谓存在论的问题、存在论的维度都由此生发出来。海德格尔说:
哲学领会存在问题的第一步在于……“不叙述历史”,也就是说,不要靠把一个存在者引回到它所由来的另一存在者这种方式来规定存在者之为存在者,仿佛存在具有某种可能的存在者的性质似的。所以,存在作为问之所问要求一种本己的展示方式,这种展示方式本质上有别于对存在者的揭示。据此,问之何所以问,亦即存在的意义,也要求一种本己的概念方式,这种概念方式也有别于那些用以规定存在者的意义的概念[3]8。
按照海德格尔的表述,世间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所谓“存在者”。本来,事物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每一具体事物都有个来由,相当于被其他事物所规定。对事物来由的追索,总会追踪到最初的源头,形成关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问题。现代存在论之所谓“不叙述历史”,就是要无视存在者即事物的历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所谓“现代的存在论”的确不同于哲学史中的存在论。历史上的哲学存在论、本体论都是要找寻世间所存在事物(包括人类)的最终根据、最终来源。这才形成其理论的实际内涵和价值。唯心主义阵营把世界的最终根源归之于意志、精神;辩证唯物主义则归之于自然本身的无限运动发展。于是,有了“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有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分,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内涵和价值。海德格尔所谓的现代存在论一反历史上的存在论,不是追索世界的本原问题,而是以人类的出现为截断面而把世界发展的历史拦腰切断,然后以这个截断面为世界的起点,为世界的原初状态。如此看来,现代存在论意义上的所谓世界是不具现实性的半截子世界。只有采用这种将世界历史拦腰割断的方式,才能抛弃世界本原问题;也只有站在非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存在主义立场上,才能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对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又一个重大超越”[9]30。
四、取消唯心唯物问题就是否定唯物史观
上述分析表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世界观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而实践存在论美学却说:“马克思的‘人就是人的世界’的概括,典型地体现了现代存在论思想。”[1]
必须看到马克思是怎么讲人的。马克思说:“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2]3如果不是抽象地谈论人,就要在国家、社会和世界中现实地谈论人。国家、社会是世界发展的产物,世界首先是自然的世界。马克思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13]10;恩格斯说:“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14]25马克思讲到的世界,以自然史长期的演化为背景;马克思讲到的人类,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中所形成,“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12]191。脱离了自然史,脱离了人类之前的世界,脱离了认识论,就连人类的形成时间和形成过程都无法知晓,更不用说对人类行为的理解了。
恩格斯说:“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意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14]26唯物史观所面对的、所谈论的世界是现实的、完整的世界,而在海德格尔那里,全部世界被人为地割裂为有人类之前的世界和有人类之后的世界、现代存在论意义上的世界和现代存在论意义之外的世界,并且刻意地把人类之前的世界抛在视野之外,只保留人与世界相并存时的状态。马克思似乎有先见之明,已经对此做出批判:“旧的自然哲学,特别是在黑格尔的形式中,具有这样的缺陷:它不承认自然界有时间上的发展,不承认‘先后’,只承认‘并列’”[14]14。现代存在论意义上所谓世界的源初阶段,本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是这所谓的“源初”,也不过是海德格尔人为的限定,既不符合自然史,也不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割断了世界和人类的形成史,等于割断了世界和人类的生成过程,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现成”存在。马克思主义讲到的人和存在,是在全部世界史基础上的、现实的人和存在;海德格尔讲到的人和存在,是断裂的、形而上学的存在。两者有天壤之别,不能生硬地嫁接在一起。
按照海德格尔把事物称作“存在者”的说法,当说某某存在者(事物)存在时,“存在”一词是对存在者即事物的时间运动状态和空间运动状态的表述和肯定。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每一事物都要存在于时空中,时空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抽象地存在;所以,具体存在物与其存在状态不可分离。海德格尔的这一表述似乎是有道理的,“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3]11。但这一表述所依据的哲学立场却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他又说,“问之所问是存在——使存在者之被规定为存在者的就是这个存在”[3]8,意思是说,事物之为事物要被存在所规定。一切事物都处在一定环境中、一定条件下。从这个意义讲,具体事物的性质要受到环境的规定。但如果是这样,等于说是以“把一个存在者引回到它所由来的另一存在者这种方式来规定存在者之为存在者”,这是海德格尔所坚决反对的。他的说法是,“使存在者之被规定为存在者的就是这个存在”,即存在决定着存在者。如果存在者的存在状态是被存在所决定的,就意味着有一个抽象地独立于存在者的叫作“存在”的存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问题在存在论和存在者层次上具有优先地位[3]14,即所谓“存在优先于存在者”。存在者分有了存在才能存在,所以必须首先澄清存在的意义,然后才能言说存在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运动,物质事物总是由一种形态运动发展为另一种形态。特定物质形态的出现或持续,就被表述为存在。所有事物之所以存在,归根结底要归因于世界即自然界本身,不是来自于抽象的“存在”,也不是由于分有了存在。恩格斯指出,抽象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没有任何内在的差别、任何运动和变化,所以事实上只是思想虚无的对应物,所以是真正的虚无”[14]47。作为事物存在根源和根据的“存在”是不存在的。如果要对“存在”概念做出言说,只能把它现实化。“当我们说到存在,并且仅仅说到存在的时候,统一性只能在于:我们所说的一切对象都是存在的、实有的”[14]47。海德格尔之所以说“存在的意义,也要求一种本己的概念方式,这种概念方式也有别于那些用以规定存在者的意义的概念”,就是要把“存在”概念抽象化、孤立化,使之脱离事物、脱离历史和社会,成为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具有普遍性和先在性的东西。
海德格尔还说:“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存在者状态上的可能规定性之外。存在地地道道是transcedens(超越者)。”[3]44-45凡是了解点哲学史的人都不难知道,这样一种叫作“存在”的“超越者”,说到底将是一个最终的存在者,这只能引出“上帝”的概念。这种理论指向哪里还有马克思的味道?分明是对唯物史观的反动。
实践存在论美学认为,“就存在论而言,不存在唯物、唯心的问题”[11]。切除了世界的历史,切除了哲学的根本问题,当然不存在唯心唯物的问题了。但是,这一问题不是在客观上消除了,而是在人为设定中被消除了。换句话说,唯心唯物的问题是在海德格尔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论中被刻意遮蔽了。恩格斯说:“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8]278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显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内涵及反对旧哲学的鲜明立场和斗争锋芒。而对这一尖锐的问题,所有的旧哲学都无法做出科学回答;海德格尔现代存在论及实践存在论美学似乎也是不愿意回答的。因为一旦回答,势必进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领域。既然无法回答,就只好遮蔽。
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3]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和性质是与唯心主义泾渭分明的辩证唯物主义;取消唯心唯物问题,其作用只能是搅浑哲学立场和哲学性质,湮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把混淆唯心唯物界限的现代存在论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是以“转基因”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然扭曲和极大伤害。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根基必须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能是海德格尔的现代存在论。
[1] 朱立元.略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2] 朱立元.略谈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实践存在论美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J].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 蔡仪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8.
[5] 李志宏,张红梅.根源性美学歧误匡正:“美”字不是“美”——兼向张玉能先生及实践美学谱系请教[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
[6] 董学文.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与美学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1).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10] 董学文.“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缺陷在哪?[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11] 朱立元.试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存在论根基——兼答董学文等先生[J].复旦大学学报,2010,(1).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修 磊]
2015-05-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12&ZD013);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GH13214)
李志宏(195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于建玮(1981—),男,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从事美学理论研究。
I0
A
1002-462X(2015)09-01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