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构建探析

2015-02-25晞,郎

学习与探索 2015年9期
关键词:利益国家

肖 晞,郎 帅

(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长春 130012)

·政治发展研究·

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构建探析

肖 晞,郎 帅

(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长春 130012)

随着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对海外利益的诉求不断增加,这将进一步凸显海外利益的战略性能,使之成为新世纪一项重大战略议题。中国的海外利益经过奠基期和发展期之后,业已进入急速增长期,当前,中国的海外利益具有规模的超大性、种类的多样性、分布的广泛性与面临风险的复杂性等特征。作为成长中的世界大国,中国必须探索一种维护和拓展自身海外利益的恰当模式。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这种模式将以正确义利观为观念内核,突出共同利益;以综合运用自身实力为权力内核,坚持和平发展;以现代化国际制度能力为制度内核,彰显高效有序。

国家利益;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全球治理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融入世界的速度、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超出了世人的预想。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日益深入,中国的国家利益内涵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海外利益在全球化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呈螺旋式增长,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海外利益遭遇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多,国家在境外的政治及经济利益、海外公民侨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驻外机构及驻外公司企业的安全、对外交通运输线及运输工具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形象等开始引发人们的密切关注。2004年8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强调:“要增强外交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进取性,维护和拓展我国国家利益;要增强我国海外利益保护能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改进工作作风,满腔热情地为在国外的我国公民和法人服务。”[1]

国家领导层的重视推动了学界对该问题的探讨。从2004年至今,相关研究已开展了10年。客观而言,该项研究是在中国海外利益不断受到挑战的情况下兴起的,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中国知网上,以“海外利益”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包括硕士博士论文在内的文献不超过100篇,这也反映了加快该项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海外利益问题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维护和拓展海外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议题[2]。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全球治理的视角,对中国海外利益的概念、发展历程、相关经验以及维护与拓展模式等作以集中探讨。

一、中国海外利益的概念辨析

概念是深入分析问题的前提。相较于漫长的中国历史而言,海外利益是个新事物;而对于研究者来说,海外利益既是项新课题,也是个新挑战。迄今为止,关于中国海外利益的概念界定尚不清晰,且存在很大争议。综观近10年的研究成果,关于海外利益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中国海外利益实际上是“境外的国家利益”,属于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

2004年6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国际法学会汇集各领域的专家率先讨论了中国的海外利益问题,掀起了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序幕。关于中国海外利益的概念界定,该讨论集中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中国海外利益是什么;第二,中国海外利益不是什么。刀书林教授首先对中国海外利益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他认为中国海外利益就是在中国领土之外的中国国家利益,分类上包括海外政治利益、海外经济利益甚至海外文化利益,以及为维护这些利益而相伴的海外安全利益;境外中国工作人员、侨民以及相关机构等是中国海外利益的载体[3]。这种理解以国境线为基准,将中国国家利益分为境内和境外两个部分,境外国家利益即海外利益是相对境内国家利益而言的,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他们都关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同属于国家利益的范畴。同时,与会专家还特别明确了中国海外利益不是什么,即在性质上中国海外利益并不是一种势力范围,保护海外利益和扩张势力范围截然不同。

2.中国海外利益可称作境外利益,是指在有效的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以外地域存在的国家利益

该概念是由陈伟恕教授在2009年提出的。在界定方式上,他与刀书林教授异曲同工,均以边境和海关为界,将中国利益一分为二,境内境外有别。境外利益即海外利益,其对应物则是中国境内利益或曰中国内部利益。按照他的分析,狭义地看,中国海外利益是指中国机构和公民在海外的生命、财产和活动的安全,其中财产是指他们在海内外所持有的外币和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广义地看,还包括在境外所有与中国政府、法人和公民发生利益关系的有效协议与合约,在境外所有中国官方和民间所应公平获得的尊严、名誉和形象[4]。不同的是,陈伟恕教授在内容上丰富了刀书林教授的概念,两者之间虽有内容重合,但是前者比后者的外延更加广泛。对此,陈伟恕教授指出,海外利益同国家利益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国家利益包括国家境内利益和国家海外利益两个部分,但中国海外利益同国家海外利益也还有些许差别,国家海外利益是从国家层面即中央政府视角所关注的关系到国家总体利益方面的具体利益,而中国海外利益则不限于此,还包含了从社会各个层面即官方和民间、机构和个人各种视角所关注的各种局部利益方面的问题。可见,中国海外利益有国家层面、法人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利益之分。因此,海外利益比国家利益中的海外部分有更宽的范畴[4]。

3.中国海外利益是指中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通过全球联系产生的、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以外存在的、主要以国际合约形式表现出来的中国国家利益

参考陈伟恕教授的概念界定,苏长和教授通过进一步的整理和综合,在2009年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海外利益的见解。在他看来,中国海外利益的主体是多元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均涉其中;它们借助于全球化网络,拓展了自己的利益链,并以国际合约的形式对之予以确定。具体来看,中国海外利益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存在于境外的受到国际公约保护的中国外交官和驻外机构的财产;第二,涉及海外中国人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的人权;第三,中国拥有的外国政府国债;第四,中国在海外拥有的具备合约法律效力的巨大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第五,中国在海外拥有的企业股份和合约项目显著增加,这些直接权益对于中国的海外资产增值和国内利税增长关系重大;第六,中国在公海、外太空、极地等开展的符合相关国际法的科学考察或者商业利用项目[5]。在某种程度上,苏长和教授的概念延续了陈伟恕教授的概念,尤其是对海外利益主体的层次分析及其“合约属性”的界定。但是,与之不同的是,苏长和教授所认知的海外利益最终属于国家利益的范畴,在这一点上,他和刀书林教授的观点保持了一致。

在中国学界,以上三种概念得到了最为普遍的应用,它们各有侧重,体现了不同的分析视角。综合观之,“海外利益的内涵是权力变迁和国际社会规范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国家在主导或影响世界的同时也在为世界所重塑”[6]。所以,海外利益不仅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向外拓展,还涵盖那些在海外自主生成的与国家或国人有关的利益;在强调国家作用和国家利益的同时,公民个人的权益也应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来考量。此外,海外利益不仅包括有形的商业利益,也包括无形的国际认同利益[7]。从这些方面来看,海外利益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国家利益的范畴,但国家依然是海外利益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维护主体。

二、中国海外利益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对国家利益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海外利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累积。基于时间维度,其形成和拓展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奠基阶段(1949—1978年)

海外利益源自国家的对外交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其对外关系的逐步建立,海外利益也随之产生。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外利益主要涵盖两方面内容:第一,国际认同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甫一成立即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形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拒绝承认新生的人民政权,在政治上遏制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封堵包围新中国。在这种环境下,中国迫切需要获得国际承认。通过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并与苏联结盟,中国获得了宝贵的海外政治资产。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得到了亚非拉多国的支持。1972年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步伐,中国逐渐获得了世界的承认。第二,意识形态是中国海外利益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意识形态上坚持社会主义;另一方面,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左右了当时的国际关系,很大程度上美苏争霸的实质就是意识形态之争,中国深受其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多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另外,在此期间,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驻外机构和海外公民的安全权益也是海外利益的组成部分。

这一阶段,中国对海外利益的追求具有浓重的时代特色,深处冷战的大背景之下。由于受制于当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环境,中国的海外利益规模较小、种类较少。从形式上看,海外“软”利益多于“硬”利益,相较于物质层面的利益,国际承认、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非物质利益居于主要地位;从重要性上看,政治安全利益大于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体系中,政治和安全利益占有突出地位,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明显从属于对政治和军事利益的追求[2]。在某种程度上,此时的中国仍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从地区分布来看,社会主义国家首先在政治上承认新中国并成为中国在意识形态上的朋友;中国则向广大的亚非拉国家投射了政治影响力。从维护和拓展方式上来看,主要包括“联合”和“斗争”两条路径,中国先是联合社会主义国家反美,后又联合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对抗美苏,之后又联美反苏。

总之,1949—1978年中国处于革命与战争的年代,积累的海外利益有限,且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维护和拓展这些利益的手段也极为有限,可资利用资源十分匮乏。这与中国当时的内部状况、所坚持的国策和所处的国际环境紧密关联。

2.发展阶段(1978—2000年)

1978年后,中国海外利益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内涵、种类和侧重点上较之前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政治利益,其核心是“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维护国家发展权”[8]。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坚决主张其是世界上唯一能够代表中国的政府,享有国际法所规定的一切权利。第二,人员安全,即中国驻外机构工作人员和中国海外公民的安全和权益。到1999年,中国几乎与世界上所有的主权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到90年代中期,中国所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上升到接近发达国家和在国际舞台上十分活跃的发展中国家的数字”[9]。这些驻外机构工作人员和中国赴外公民的安全需要保障。第三,经济利益。1982年至1999年,中国的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增长了近10倍,分别达到2 209.64亿美元和1 903.23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额到1996年突破400亿美元大关。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外利益有两大特点:一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所追求的国际利益逐渐淡化,政治利益更加侧重发展权;二是相较于政治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公民权益的地位日益突出。

海外利益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政策的变化。从体系层面来看,中美建交使得“中国开始在中美苏‘战略大三角(the strategic triangle)’中获益,在此之前它与美苏任何一方都不友好,而现在它至少拥有一个朋友,甚至可以借助一方提供的保护去反对另一方”[10]。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和冷战在亚洲的结束,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另外,全球化日益成为一种潮流,主要体现为社会关系和交易活动在空间组织中的转变,导致跨大陆的或区域间的流动骤增,催生了新的活动、互动和权力网络[11],从而为国家利益的拓展提供了新渠道。从单元层次来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中国的发展基调,经济建设成为全党工作的重心,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从个人层次来看,“十年前中国共产党相信国家可以孤立于世界、自给自足,无论是在经济现实上还是思想认知上都是如此;而现在邓小平政权则决定在国际市场上去寻求中国所需的商品和思想”[12],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

1978—2000年中国迈入和平与发展时代,从改变自身开始,通过广泛开展对外交往,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不断延展自己的利益边界。总之,中国采取的是一种“接轨”的策略,即中国愿意接受现存国际规则[13]。

3.急速增长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之后,中国海外利益进入急速增长期,并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政治利益。21世纪的前20年被视作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维护和平发展的大局,中国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依赖日益紧密。第二,经济利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大,中国的外汇储备、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均获得指数级增长。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4年底,总额为3.84万亿美元;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4.16万亿美元;同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比2012年增长了15%,达到1 010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预计未来两年,其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外资引进[14]。第三,人员安全。中国公民外出务工、求学、旅游、经商的人数不断增多,他们的安全和权益需要获得保证。据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公布的消息,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据商务部统计,2003—2011年间对外劳务合作合计293.2万人,呈逐年递增态势,截至2014年10月这一数字上升至678万人,2014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达100.6万人。教育部公布的信息显示,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从2000年的2万人增至2013年的41.39万人,增长了近20倍。第四,认同利益。中国的海外非物质利益主要表现为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认同。中国始终强调自己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关注“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构建,这是中国在全球化国际社会建构过程中形成的海外利益新“坐标”[15]。

显然,这一阶段中国海外利益在规模和数量上较之前发生了急剧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遍布世界各地,中国已是世界级海外利益拥有国。这种局面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从2000年3月始,“走出去”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国家鼓励能够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同时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支持企业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利用国外智力资源,并为此创造条件[16]。第二,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迅速增长,从1996年到2005年,外贸额翻了近五番,而其中3/4以上是在“入世后”实现的[17]。第三,2001年至今中国金融进入国际化阶段。中资金融机构按照国际规则展开业务活动,积极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和国际经验,加快股份制改革和发股上市,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步伐也大大加快[18]。所有这些使得中国对外输出的企业、商品、资本和人员大幅增加。

总之,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不断增多,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世界,其遭遇的风险也日益频繁,具体包括国际环境类风险、政治类风险、安全类风险、自然灾害类风险、文化差异风险、商业类风险等。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海外利益保护能力不足的特征表现得日益明显。

三、世界主要国家拓展与维护海外利益的经验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维护和拓展中国的海外利益,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对中国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海外利益仍是一项全新的课题。相对很多发达国家而言,中国是后来者,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英国、美国、日本之海外利益发育、培植和拓展的经验,并参考世界其他新兴大国的案例,为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和拓展积累资源。

1.英国的经验

16世纪时,英国还是一个远离欧洲大陆的小国,但之后它迅速扩张为世界贸易、工业和金融的中心。1815年至20世纪初被称为大英帝国治下的和平时期,在此期间,英国积聚了大量的海外利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海外政治利益。确保欧洲大陆不为一个强国所独占,维护英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位。第二,海外经济利益。英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1860年英国的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5%,尽管1913年这一数字下降到17%,但其仍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第三,海外人员安全,即其政府驻外机构的工作人员、海外经商者、移居海外的本国公民等群体的安全及权益。第四,为保护上述利益而必须保障的航道安全。

英国拓展海外利益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遇到欧洲强国的竞争和目标国排斥。对此,英国主要实施了三个策略:第一,内外兼修。英国在国内政治、经济和技术领域的革新为其进军海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英国是欧洲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较早的国家,是率先倡导工商业发展的国家,也是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因此,英国的政府和国民都极富进取精神,推崇海外冒险、开拓行为。第二,军事与经济手段并用。英国以战争的方式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强劲对手,通过武力强行建立殖民地扩展海外贸易;通过维持强大的海上力量为其远洋贸易保驾护航;而后,借助巨大的经济优势,获得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产地。第三,软硬兼施。除了凭借雄厚的物质实力来保障和扩展其海外利益外,英国还致力于国际制度的创设和自由贸易思想的倡导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2.日本的经验

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资源稀缺的国家,所以外部世界对其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日本借助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来发展自己,实现了迅速崛起,并积累了广泛的海外利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利益是日本海外利益的重中之重。同其他先进工业化国家一样,原材料的安全供应、其他国家购买日本商品的意愿、其他国家接受日本投资的意愿构成了其经济利益的主要内容。日本在原材料购买量、产品出口量和海外资产拥有量上,均居世界前列[19]。日本一直是世界前三大能源进口国,是世界排名前五位的贸易大国;在世界跨国公司中,其跨国公司数量和规模也占据重要份额。第二,争取和赢得国际认同是日本海外利益的重要内涵。“二战”中日本的国家形象受到毁灭性打击,战后随着日本的再次崛起,“它将在世界事务中扮演何种角色”“它会如何影响国际社会的现在和未来”等问题又被提了出来,并受到格外的关注[20]。第三,海外公民的安全和权益是日本海外利益的重要内容。此外,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也是日本重要的海外政治利益。

在追求海外利益的过程中,日本长期坚持经济现实主义的原则。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就谋求在提升本国国民经济福利的同时最大化日本的经济权力,为此政府要努力保持企业的生产优势、优先发展某些工业部门、推动企业抢占市场份额、实行进口限制、追求贸易顺差[21]。依附美国是日本维护和拓展其海外利益的重要手段。在战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吉田茂首相呼吁日本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失败者,与胜利者美国积极合作,以使自己摆脱失落和耻辱[22]。这一策略取得了巨大成效,至今同美国的联系仍是日本最主要的生命线,一方面日本可以利用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去争取全球对自己的承认,另一方面日本可借此确保其稳定的石油供应[23]。借助经济实力赢得国际地位和国际认同是日本拓护其海外利益的又一方略。作为世界三大经济体之一,日本每年都在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因而是所有具备影响力的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24]。日本也是世界上对外援助、对外贷款额和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3.美国的经验

“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在军事、经济、技术和文化层面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两极格局解体后,其地位更加巩固。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拥有海外利益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一直以来,美国对此有着清醒的认知。《四年防务评估报告(2014)》指出,美国的国家利益包括:美国的安全以及其盟友和伙伴的安全;开放经济体系下的强大经济;对普世价值观的尊重;对和平、安全以及合作机遇具有促进作用的国际秩序[25]。具体而言,其海外利益主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安全利益。确保关键地区的稳定,将敌手阻遏于本国之外,保护盟友和伙伴,与世界主要国家开展安全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第二,经济利益。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贸易大国、对外投资国和金融实力最强的国家,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跨国公司。第三,价值观利益。除了塑造全球经济,美国还试图建立一个有利的世界秩序,包括持续不断地促进美国关于民主和人权的理想[26]。第四,人员安全。美国驻外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出国务工、求学、经商、旅游人员的安全需要获得保障。第五,制度利益。现存国际政治、贸易、金融体制对维系美国的全球地位至关重要。

对于海外利益的维护和拓展,美国有着极其清晰的思路。第一,保持美国的领导地位是获得上述利益的前提。美国能否保持国际首要地位与其人民的幸福和安全密切相关,与未来世界的自由、民主、经济开放和国际秩序紧密相连[21]。2014年5月28日,奥巴马总统在西点军校演讲时声称,“美国要再领导世界100年”[27]。问题从来都不在于美国是否应该领导,而在于美国如何领导[28]。第二,美国对国家利益的界定在内容上具有稳定性,在排序上具有变化性,会根据形势做出调整。因此,美国会定期对其所处的形势和利益状况进行评估。第三,美国对海外利益的维护讲求硬实力与软实力并用。其曾多次借助军事手段来保护和延展本国利益,也一直致力于通过价值观输出获得国际认可。第四,国际制度和盟友是美国维护和拓展其海外利益的重要工具。美国没有只靠一己力量去维护其海外利益,其通过结成盟友和组成国际组织的方式减轻了自身的负担[29]。

总之,在海外利益的维护和拓展上,英国作为曾经的世界大国、日本作为东亚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作为当今的世界大国都有诸多值得总结和归纳的经验,其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成功的世界大国,必须探索一套维护和拓展自身海外利益的恰当模式。

四、构建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

随着中国海外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公民权益和认同利益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其也正在受到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双重挑战,遭遇到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大国的双重竞争。因此,参考美、英、日等大国经验,探讨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构建的意义

一方面,中国海外利益具有规模的超大性、种类的多样性、分布的广泛性及面临风险的复杂性等特征。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海外利益将成为新常态,尤其随着中国商品、资本、人员、技术以及思想文化走出国门,中国海外利益将会日益丰富。在全球化的助力下,中国的海外利益将会覆盖至世界每一个角落,这也就意味着其将面临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在这种形势下,以往的“刺激—反应式”策略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现实,与日俱增的风险和危害“都要求我国具备全球性的外交视野和应对能力”[30]。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成长为一个世界大国,海外利益日益成为关乎中国国家安全、综合国力、人民福祉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东亚经济近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的一种外向型发展转向,中国也不例外[31]。这使得中国经济对海外市场、海外资源能源以及海外资本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中国的经济安全对外部世界的变化越来越敏感。与此同时,中国商品、资本、技术在国际市场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生存空间,日益成为考量中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海外利益与中国公民的自身利益,以及人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从这个角度看,海外利益的战略性愈加明显,未来中国对海外利益的战略需求亦会不断增加。因此,探求一种新的、更为系统的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构建的基础

中国如果在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问题上做出与其他国家一样的选择,那么,任何关于模式的探讨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谈及模式就必须要考虑差异。第一,在原则上,中国首倡并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与一些大国所奉行的强权政治准则形成鲜明对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国际法与国际准则的简洁而切中核心的总汇,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它界定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全球性准则,是对军事战绝对哲学的世界性否定[3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一切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在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问题上也不例外。第二,在目标上,中国的发展并不谋求建立一种霸权。中国捍卫主权范围内的和已融入世界的中国利益,但不排斥其他国家追求各自的合理的国家利益;相反,霸权则排斥别国的自主发展权,这是对发展权的国际垄断。中国不仅要“和平发展”,而且要“发展和平”,这内在地决定了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和拓展必须着眼于和平与发展的终极目标[33]。第三,在方式上,中国希望走出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道路。中国既不会像历史上的西方列强那样通过殖民、武力扩张手段来拓展海外利益,也不会像现在的一些强国一样,热衷于使用武力或者改造他国政治社会制度,干涉他国内政。正是由于这些差异,也使得开展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的探讨成为可能。

3.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构建的思考

有学者指出,鉴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和分配性国际制度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质、应对外部危机的方式,中国海外利益的实现和延伸能够走出一条与新旧殖民主义模式完全不同的道路[5],这就是“共同发展”模式,其强调利益的分享、包容、共赢和互利,独特之处在于“把民生作为先导”[34]。这一分析是从利益观入手的,对模式的关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也为进一步思考该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第一,在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过程中,要具有清晰的利益观念。观念是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中的第一个构成要素。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非洲期间提出中国外交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他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35]。正确的义利观表明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实现共同富裕与谋求共同发展、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与实现自身利益的辩证统一[36],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外交理念的一贯坚持,提炼出了中国对自身利益的认知和协调外部利益冲突的原则,凸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从这个角度看,正确的义利观构成了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的观念内核。

第二,在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过程中,要恰当地运用自身权力。英、日、美等大国的经验和中国的自身经历都折射出,权力是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权力的运用并不必然导致对他国的威胁,关键在于权力运用的方式和性质。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发展,中国已经积累了可观的权力资源,作为成长中的世界大国,应不断增加其权力运用的创造性和进取性。对于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中国必须要学会下“先手棋”、掌握规则或棋局的运筹权、主动介入涉我争端事宜、拿出各方能够接受的方案和思路,亦即“创造性介入”[37]。军事上,参加联合国维和、开展亚丁湾护航、动用海陆空联合力量撤侨等一系列活动为中国和平使用军事力量奠定了良好开端。外交上,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38]。经济上,中国一方面不断深化自身的改革,另一方面持续扩大对外援助力度。文化上,中国提倡文明包容互鉴。可见,综合、和平地运用自身实力构成了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的权力内核。

第三,在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过程中,要适时地供给公共物品。西方大国的经验表明,国际制度既是海外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和拓展海外利益的必要工具。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命题,要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国内政治的对外延伸,中国不仅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还要在全球治理参与中维护好海外利益,这就要求中国必须依赖相应的机制、具备相应的制度能力。中国海外利益的发展与维护应加强国际制度层面的战略规划,在参与、改革、构建国际制度等环节上积极有为,逐渐提升国际制度能力而拓展国际制度路径,以获取长远的战略利益[39]。一方面,积极遵守、利用、修改和完善现有的国际制度,推动其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中国始终要注目的一个方向。中国融入并运用WTO规则、加入G20集团组织和金砖国家组织、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等行为和主张,要求其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穷国家的利益,在扩展自身利益空间的同时,也为他国创造机遇。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新制度的创设,力所能及地供给国际公共物品,这要成为中国更为优先的战略考量。在安全机制方面,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体现了中国打击恐怖主义势力、维护地区和平的意志和决心。2014年7月,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五国领导人正式签订协议,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总部设于上海,中国是最大的出资国,其目的是构筑金砖国家共同的金融安全网,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发展。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筹建亚投行的倡议,得到了广泛响应,截至2015年3月,其创始成员国已覆盖五大洲。这些充分表明,现代化的国际制度能力构成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的制度内核。

总之,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国际格局的加速调整、国际局势的日益复杂凸显了探讨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的必要性。中国现有海外利益的规模以及未来对海外利益的诉求彰显了探讨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的重要性。鉴于中国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道路方面与西方的差异,探讨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成为可能。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既要参照西方大国的经验,还要结合中国的自身国情,立足于观念、权力和制度。正确的利益观是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的观念内核,综合和平地运用实力是其权力内核,现代化的国际制度能力是其制度内核。

结 论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海外利益关乎一国的生存发展、国力强弱以及国际地位;从社会层面看,关乎一国在外企业和组织机构的安全和利益;从个人层面看,涉及国家海外公民的财产及人身安全。因此,世界各大国都十分重视维护和拓展其海外利益。当前中国海外利益正在面临日益增多的威胁和挑战,而现有的维护与拓展方式不相协调、过于单一的弊端日渐明显,探讨一种系统的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模式已经迫在眉睫。虽然中国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关于利益观念塑造、权力恰当运用、制度适时创设等方面,仍有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完善之处。

[1] 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在京举行,胡锦涛温家宝讲话[EB/OL].(2004-08-30)[2015-03-20].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8/30/content_1920365.htm.

[2] 张志.关于维护和拓展中国海外利益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8,(12).

[3] 傅梦孜,等.中国的海外利益[J].时事报告,2004,(6).

[4] 陈伟恕.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总体视野:一种以实践为主的研究纲要[J].国际观察,2009,(2).

[5] 苏长和.论中国海外利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8).

[6] 王前强.现实建构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海外利益分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1).

[7] 唐昊.关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的战略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11,(6).

[8] 陈晔.试析中国海外利益内涵及分布[J].新远见,2012,(7).

[9] 江忆恩.中国参与国际体制的若干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7).

[10] DITTMER L. The Strategic Triangle: An Elementary Game-Theoretical Analysis[J]. World Politics, 1981, (4).

[11] HELD D , GERW A. Globalization[J]. Global Governance, 1999, (4).

[12] SCHWARCZ V. Behind a Partially-Open Door: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Post-Mao Reform Process[J]. Pacific Affairs, 1986-1987, (4).

[13] 郑永年. 中国应考量如何保护其海外利益[J]. 科学决策, 2007, (3).

[14]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4: Investing in the SDGs:An Action Plan[R]. United Nations, 2014.

[15] 王金强. 国际体系下的中国海外利益分析[J]. 当代世界, 2010, (4).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EB/OL]. (2001-03-15)[2015-04-03].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1-03/19/content_5134505.htm.

[17] QIN J.Trade, Investment and Beyond: The Impact of WTO Accession on China’s Legal System[J]. The China Quarterly, 2007, (191).

[18] 王国刚. 中国金融60年:在风雨前行中的辉煌发展[J]. 财贸经济, 2009, (9).

[19] LINCOLN,EDWARD J.Japan in the 1990s:A New Kind of World Power[J].The Brookings Review, 1992, (2).

[20] SCHMIEGELOW H ,SCHMIEGELOW M. How Japan Affect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0, (4).

[21] HUNTINGTON S. Why International Primacy Matters[J].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93, (4).

[22] FUNABASHI Y. Japan and America: Global Partners[J]. Foreign Policy, 1992, (86).

[23] 布热津斯基. 大棋局[M].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45-148.

[24] BROADBRIDGE S, COLLICK M. Japan’s International Policie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Motivations[J].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68, (2).

[25]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2014[R].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14-05-06.

[26] 沃尔特. 驯服美国权力:对美国首要地位的全球回应[M]. 郭胜,王颖,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31.

[27] President Obama’s Commencement Address at West Point[EB/OL]. (2014-05-28)[2015-04-02].http://translations.state.gov/st/english/texttrans/2014/05/20140528300220.html#axzz3G747ol1m.

[28]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R]. The White House, Washington,2015-02-11.

[29] 陈晔. 中美两国海外利益对比分析及启示[J]. 攀登, 2010, (6).

[30] 改革创新:打造中国外交新机制[R].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2014-05-25.

[31] GEREFFI G,FONDA S. Regional Paths of Development[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2, (18).

[32] 王家福. 世界六强国盛衰战略观[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52.

[33] 安秀伟. 和平发展战略下维护和拓展中国海外利益新的价值维度[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

[34] 苏长和. 保护发展海外利益,中国选择“共同发展模式”[N]. 文汇报, 2010-10-14.

[35] 王毅. 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N]. 人民日报, 2013-09-10.

[36] 秦亚青. 正确义利观: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原则[J]. 求是,2014,(12).

[37] 王逸舟. 创新不干涉原则,加大保护海外利益的力度[J]. 国际政治研究, 2013, (2).

[38]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 人民日报, 2014-11-30.

[39] 王发龙. 中国海外利益维护路径研究:基于国际制度的视角[J]. 国际展望, 2014, (3).

[责任编辑:巩村磊]

2015-05-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维护我国海外利益研究”(12BZZ054);吉林大学廉政建设专项研究课题“中国反腐败国际合作研究”(2015LZY02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研究”(NCET-13-0252)

肖晞(1976—),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从事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研究;郎帅(1985—),男,博士研究生,从事大国战略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D820

A

1002-462X(2015)09-0051-08

猜你喜欢

利益国家
国家公祭日
国家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利益与西瓜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