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范成大的文化意识及其对巴蜀地域文化的抒写

2015-02-25严铭

学术探索 2015年3期
关键词:范成大巴蜀成都

严铭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试论范成大的文化意识及其对巴蜀地域文化的抒写

严铭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范成大是个有心人,他在宦游四方之际,总是饶有兴味地用诗和笔记将其观察到的各地风物、民俗习尚客观实际地描叙出来,发挥着诗、笔记书写文化的功能。本文主要通过范成大的诗和《吴船录》来解读他对巴蜀地域文化的关注、肯定和欣赏,说明范的热情和实录精神对于保存中国十二世纪巴蜀地域文化的巨大历史意义。

范成大;文化意识;巴蜀地域文化

范成大因任四川制置使而来到巴蜀大地,作为过境的官宦和文人,他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价值取向,他对于所到之处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民俗习尚的描写,不仅丰富了自己作品的内容,也为我们保存了中国南宋时期巴蜀地域文化的特点。

宋代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项就是注重国史和地方志录的编纂。特别是地方志编修,在以文治国、重文抑武和以文化成天下的背景下蔚然成风。“地方志对各地的民情习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都有详尽的反映”,[1](P273)资料价值很高。在这种社会风气的熏陶下,范成大有着独特敏锐的文化志录意识,他的《吴郡志》《成都古今丙志》(十卷,已佚)、《桂海虞衡志》、《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等著作,就是这种文化意识的结晶。《四库全书总目》称赞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无套饰土风,附会古事之习”。[2](P625)尤其是他的笔记体《吴船录》,详细记写了出蜀沿途所见所感受到的巴蜀风物名胜、文化习俗、人情物理,资料极其珍贵。清人黄震评价他“踪迹遍天下,审知四方风俗”,[3](P602)他在巴蜀期间,“举凡山水之幽奇,地方之习俗,古迹之胜况,物候之变迁,人民之疾苦,道路之险艰,所触所感,率有诗篇以寄意”[4](P198)。本文主要通过范成大的诗和《吴船录》来解读他对巴蜀地域文化的关注、肯定和欣赏,说明范的热情和实录精神对于保存中国十二世纪巴蜀地域文化的巨大历史意义。

一、多角度展示丰富的巴蜀地域风物

范成大在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六月七日自桂林抵成都,任四川制置使,到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因病乞书东归,得到应允,“五月二十九日戊辰离成都”,[5](P196~255)前后约两年的时间。两年间,范成大的足迹却遍及巴蜀大地。他入蜀、寓蜀和出蜀的历程,一路艰险,一路诗情画意。从《范石湖集》中的《巴东峡口》到《瞿唐行》等一百九十二首诗,涉及巫山、夔州、云安、万州、梁山、垫江、邻山、广安、遂宁、成都、郫县、彭州、青城山、中岩、峨眉、犍为、宣化、叙州、泸州、合江、恭州、涪州、丰都、夔门、瞿塘等地域,他以无事无物不可入诗的纪实特性,描写了美丽的巴山蜀水、地方物产,再加上《吴船录》的叙录,共同向我们展示了大量的12世纪巴蜀地区的独具特色的风物。

1.从巴东峡口到遂宁的生动游记

凭吊了昭君、屈原,范成大一行登舟至巫山,一路上,他感受过巴东峡口的艰险,“水宿频欹侧,徒行又险艰。舟危神女峡,马瘦鬼门关”(《巴东峡口》);看到巫山的“斧凿鳞皴倚天壁”,不禁想起瑶姬佐禹、高唐朝云的动人传说(《巫山高》);戏题峡山乱石的丑怪:“顽质贾憎垂,傀状发笑哑。粗类坟壤黄,沉渍铁矢黑。或如沟泥涴,或似冻壁坼。堆疑聚廪粟,陊若坏城甓。”(《嘲峡石》);生动描写了如“匹马浮黄湍”的滟滪堆(《滟滪堆》);在云安县,让诗人惊喜的是看到了满背纯赤的红鹄、繁盛的蚯蚓、戢戢无际的坟壤、又多又长的大石和数十百处的瀑布。虽然《云安县》诗只提及“日斜鸿鹄飞”“雨山多布水”“吲吐无穷壤”,但诗后的解释文字补充很完整:“今万州界固不闻杜鹃,而云安已自少矣。鸿鹄飞时,满背纯赤,或云即黄鹤也。峡中蚯蚓之盛,无如云安,江滨坟壤,戢戢无际。又多大石,岸有一石长里许者……两山间雨后,瀑泉数十百处,尤可观。”[6](P221)万州一带石头遍布,《峡石铺》小序中说,“由万州至此,山顶皆有长石如城壁,互数峰不断”,因而其诗中有“峰头壁立伟天造,万雉石城如带绕”的景象。此外,忠州垫江的“高田”“暝鸦”,邻山的修篁高柳,金山岭的古梅,广安军的“竹萌”“荔子”“修芦”“直柏”等都给诗人留下深刻印象。诗人还用吴地农谚验证了蜀地天气变化特点:“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今晨日未出,晓气散如绮。心疑雨再作,眼转云四起……”(《晓发飞鸟,晨霞满天,少顷大雨。吴谚云:“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验之信然,戏纪其事》);《没水铺晚晴月出,晓复大雨,上漏下湿,不堪其忧》则叙录了自己验证“星月照湿土,明朝依旧雨”的吴谚。到了遂宁府,诗人始见一马平川(《遂宁府始见平川,喜成短歌》),“从此蜀川平似掌,更无高处望东吴”(《望乡台》)。范成大一行度过了“半年崎岖得夷路”的艰辛后,终于逼近成都,“将士欢呼马蹄快”,诗人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喜悦,所见平原之景异于先前:“原田坦若看掌上,沙路净如行镜中。芋区栗垄润含雨,楮林竹径凉生风。”(《遂宁府始见平川,喜成短歌》),境界开阔,景物清新明丽、生意盎然,显然没有那种“异乡风物杂悲欢”(《冬日铜壶阁落成》)的感慨。

2.对成都事物的深情关注

在成都期间诗人喜郊游,常去的有东郊、万岁池、三井观等地,诗中表现出的农村意象较多,如槎柳、麦苗、农树、槿心、秾露、芋叶、微风、秋阳、落篱等,烘托了诗人深厚的农村情怀。诗人还常上西楼观景、独坐,自诉“乡心客愁远”的心事。在范成大的笔下,成都的花卉品种繁多,其诗中提到的就有梅花、玉茗花、樱桃花、芍药花、海棠花、宝相花、菊花、桂花、山茶花、桃花诸类,其直接带花的诗题有《十二月八日海云赏山茶》《雨后东郭排岸司申梅开方及三分,戏书小绝,令一面开燕》《绿萼梅》《玉茗花》《樱桃花》《锦亭然烛观海棠》《宝相花》《病中闻西园新花已茂,及竹径皆成,而海棠亦未过》等等。赏花自然也成为诗人的一种雅趣和娱乐,“不管吴霜微点鬓,来看蜀锦烂争春”(《新作景亭,程咏之提刑赋诗,次其韵二首》)。诗人也极善于写花,有写花的个性、品格的:“借煖冲寒不用媒,匀朱匀粉最先来”(《樱桃花》),“从今胜绝西园夜,压尽锦官城里花。”(《锦亭然烛观海棠》);有写娇艳美态的:“春工叶叶与丝丝,怕日嫌风不自持。晓镜为谁妆未办,沁痕犹有泪胭脂。”(《垂丝海棠》);有借花写人的心境感受的:“归来翠帷卷,聊共黄花笑”(《九月十九日散衙回,留大将及幕属,饮清心堂观晚菊,分韵得譟暮字》),“手开花径锦成窠,浩荡春风载酒过。”(《题锦亭》),“俨桂无香秋遂晚”(《西楼夜坐》),“已报主林催市柳,仍从掌故问山茶。”(《十二月十八日海云赏山茶》),“司花好事勤相邀,不著笙歌不肯春。”(《雨后东郭排岸司申梅开方及三分戏书小绝令一面开燕》)等等,不一而足。诗人热爱成都,也盛赞成都风物的美好:“颇闻蜀锦犹相待”(《病中闻西园新花已茂,及竹径皆成,而海棠亦未过》),“锦地绣天春不散”(《清明节试新火作牡丹会》),甚至把成都与扬州相比:“十里珠帘都卷上,少城风物似扬州”,以此来表达喜爱之情。

3.出蜀途中的见闻感受

范成大淳熙丁酉岁五月二十九日离开成都,在合江亭登舟出蜀,一路上,诗人仍然以其对新鲜事物的关注心态记写旅途的见闻。如进青城山,就着重写了山道的清幽(“道左右多幽居,流水淙琤,修竹弥望”、[7](P189)丈人峰前“五峰峻峙如屏”[7](P190)的壮丽以及圣灯的奇观,并交代了圣灯形成的几种说法:“夜,有灯出。四山以千百数,谓之圣灯。圣灯所至多有,说者不能坚决。或云古人所藏丹药之光,或谓草木之灵者有光,或又以谓龙神山鬼所作,其深信者以为仙圣之所设化也。”[7](P191)让诗人兴奋不已的是蜀州郡圃内的西湖极广袤:“荷花正盛,呼湖船泛之。系缆古木修竹间,景物甚野,为西州胜处。”“湖阴亭外别有白莲,尤奇”“湖中多小菱……蜀无菱,至此始见之。”[7](P192)诗人还饶有兴致地采菱:“采菱不盈掬,兴与蓴鲈会”(《蜀州西湖》)。在新津,诗人看到了雨后郊原的清净和青翠:“雨后郊原净,村村各好音。”“曲沼擎青盖,新畦艺绿针。”(《新津道中》)而眉州城“遍城悉是石街,最为雅洁”,[7](P193)而且处处有池塘,一派“绿荷红芰香四合”(《次韵陆务观编修新津遇雨,不得登修觉山,径过眉州三绝》)的景象。在眉州,诗人还看到了荔枝,“荔子已过,郡中犹余一株,皆如渥丹,尽擷以饷。偶有两柈留馆中,经宿取视,绿叶红实粲然”,[7](P194)后来在犍为再见荔枝,“皆大本”。[7](P196)中岩林泉的佳妙也令诗人感受深刻:“赤岩倚竛竮,翠逻森戍削。岑蔚岚气重,稀间暑光薄。……惊看松桂白,月影到林壑。门前六月江,世界尘漠漠。宝瓶有甘露,一滴洗烦浊。”(《中岩》)至嘉州,诗人游览了西南第一楼的万景楼,认为“汉嘉登临山水之胜,既豪西州,而万景所见,又甲于一郡”,[7](P197)正如诗中所言:“左披九顶云,右送大峨月。残山剩水不知数,一一当楼供胜绝。”(《万景楼》)

到峨眉,“自是涧谷舂淙,林樾雄深”,[7](P198)“大峨之上,凡草木禽虫,悉非世间所有”,[7](P200)诗人对大峨山的光相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圆景明晖倚云立,艴如七宝庄严成。一光未定一光发,中有墨像随心生。”(《淳熙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登大峨之巅,一名胜峰山,佛书以为普贤大士所居。连日光相大现,赋诗纪实,属印老刻之,以为山中一重公案》),《吴船录》的记述更为详细:“有顷,大雨倾注,氛雾辟易。僧云:‘洗岩雨也,佛将大现。’兜罗绵云复布岩下,纷郁而上,……俯视岩腹,有大圆光,偃卧平云之上。外晕三重,每重有青黄红绿之色。光之正中,虚明凝湛,观者各自见其形现于虚明之处,毫厘无隐,一如对镜,举手动足,影皆随形而不见傍人。僧云摄光也。此光既没,前山风起云驰,风云之间,复出大圆相光,横亘数山,尽诸异色,合集成采。峰峦草木,皆鲜妍绚蒨,不可正视。云雾既散,而此光独明,人谓之清现……极难得。”[7](P202)还有峨眉的双溪,在诗人看来“不减庐山三峡……真奇绝”。[7](P207)过峨眉后,诗人还记写了犍为高爽的江楼、叙州的仄径疏林和慌怪(《将至叙州》)、泸州南定楼下的“沄沄内江水”(《泸州南定楼》)、江津“水阔滩沉浪不花”的激流(《过江津县睡熟,不暇梢船》)以及恭州的翠竹江村和战急流的弱缆(《恭州夜泊》)、涪州“黄沙排浪”“一涡熨帖千涡生”的江险(《涪州江险不可泊,入黔江檥舟》)和下岩的“风景亦高寒”(《下岩》)等等,此时的诗人再过万州,但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丛荟忽明眼,山腰灩湖光。列岫绕云锦,深林护风香。”(《万州西山湖亭秋荷尚盛》),而再过瞿塘时,依旧艰险,诗人的感慨也很复杂:“川灵知我归有程,一夜涨痕千丈生。中流击楫汹作气,夹岸簸旗呀失声。不知滟滪在船底……白盐赤甲转头失,黑石黄嵌拼命轻。草齐增肥无泊处,竹枝凝咽空余情。人间险路此奇绝,客里惊心吾饱更。剑阁翻成蜀道易,请歌范子瞿塘行。”(《瞿塘行》)瞿塘险象环生,只得摇旗过舟,其险的程度真乃人间奇绝。从范成大的诗、《吴船录》中,我们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对巴蜀大地从自然到人文的多角度关照,浸润了诗人对异域情调的欣赏之意,探究之情。

二、对巴蜀民俗习尚的独到的观察和深刻的体验

范成大“承诏徙镇全蜀……航潇湘,绝洞庭,泝滟滪,驰驱两川,半年达于成都”,[8](P81)凡登临之处与风俗土宜,见闻可纪,尽于笔端。其诗和《吴船录》表现出鲜明的叙述语调和实录态度,描述的民风习俗涉及饮食生活、服饰穿戴、商业集市、农业劳动、节日祭祀、游戏娱乐以及工程建筑诸多方面。

1.饮食生活、服饰穿戴

在古代,巴蜀一带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因而人们的生活古朴,保持着独特的地域风貌。范成大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殊异,于字里行间一一展现。如云安的麴米春很有名气,“自唐以来称之”,[6](P270)而“夔水不可饮……今夔酒乃不佳。”[6](P270)万州人有“剔核杏”“连枝茶”的习俗,《万州》诗云:“剔核杏余酸,连枝茶剩苦。穷乡固瘠薄,陋俗亦寒窭。”诗序解释说:“土人卖杏,皆先剔其核,取仁以为药也。土茶甚苦,不简枝叶,杂茱萸煎之。”以至于诗人慨叹:“穷乡固瘠薄,陋俗亦寒窭。”(《万州》)巴蜀人好食生蒜,“旅食谙殊俗,堆盘骇异闻”,诗的标题《巴蜀人好食生蒜,臭不可近。顷在峤南,其人好食槟郎合蛎灰。扶留藤,一名蒌藤,食之辄昏然,已而醒快。三物合和,唾如脓血可厌。今来蜀道,又为食蒜者所薰,戏题》作了很好的说明。范成大有一种格物致知、穷其事理的精神,过郫县时看到郫筒酒,“草草郫筒中酒处”(《入崇宁界》),就考察郫筒的构造、功用和制作郫筒酒的方法。《吴船录》载:“郫筒。截大竹,长二尺以下,留一节为底,刻其外为花纹。上有盖,以铁为提梁,或朱或黑,或不漆,大率挈酒竹筒耳。《华阳风俗记》所载,乃刳竹倾醸,闭以藕丝蕉叶,信宿馨香达于外。然后断取以献,谓之郫筒酒。”[7](P188)在江源县他体味了吃新米的感觉:“田头新谷升,一饭香满屋”(《江源县张季长正字家善颂堂》),诗序云:“是日食新米,坐中皆赞喜”。[6](P251)

不仅如此,范成大还细心观察到夔州人新奇的穿戴打扮:“白头老媪篸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夔州竹枝歌九首》之五)发现小溪县的村妇大多光着脚出行:“村妇犹多跣”(《小溪县》)等等。

2.农业劳动

范成大是位深切同情农民疾苦的诗人,他常常通过深入的观察和亲切的体验来领略农民的勤劳、淳朴和他们的苦乐,因而他的反映农民的诗,也是一幅幅农人劳动生活的风俗画。这不仅体现在描述江南农人生活的《四时田园杂兴》,就是帅蜀期间,他同样向我们展示了峡农畲耕生活的风情。如《劳畲耕》,此诗是范成大入蜀途中经巫山所作。畲耕事,诗的并序做了说明:“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山多硗确,地力薄,则一再斫烧始可艺。春种麦豆,作饼饵以度夏;秋则粟熟矣。官输甚微,巫山民以收粟三百斛为率,财用三四斛了二税,食三物以终年,虽平生不识粳稻,而未尝苦饥。余因记吴中号多嘉谷,而公私之输顾重,田家得粒食者无几,峡农之不若也。作诗以劳之。”峡农生活困难,在山顶上刀耕火种,虽然土地坚硬、石块多,要“三刀”才能种一田,但峡农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赶在雨来前烧山下种,这样作物会长势良好,收成也不错,纳税剩下的粮食可得饱餐。这种似苦而乐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宋代山区农民的艰苦劳动情况。当然诗人还不忘以吴中农民插秧种稻的辛苦,遭受“奸吏”“盗胥”“官租”“私债”盘剥的痛苦与峡农对比,说明剥削之害更烈于自然条件的恶劣。

此外,诗人入巴东峡口时看到“照夜烧畲垄,缘云种笮山”(《巴东峡口》)的景象,出蜀过叙州时,也写及“山农旦烧畲”之事(《将至叙州》)。《夔州竹枝歌九首》之三反映了夔州人卖水果应付日常生活的艰辛:“新城果园连灢西,枇杷压枝杏子肥。半青半黄朝出卖,日午买盐沽酒归。”《夔州竹枝歌九首》之六(百衲畲山青间红,粟茎成穗豆成丛。东屯平田粳米软,不到贫人饭甑中。)则从贫人辛勤地劳动却吃不到自己的劳动果实的角度表达对农人的同情和怜悯。

3.节日娱乐

巴蜀虽地处西南边陲,但一些传统节日在这里仍然保有极强的民族特色,节日期间的娱乐事项多样、热闹、喜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在隋唐盛于一时,尤以今湖南一带为盛,至宋代无多大改变,范成大至夔州时也看到人们欢乐喜庆的场面:“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云安酒浓麴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夔州竹枝歌九首》之一)赶场也是一种古老的习尚,节日间最多,不同地方称呼有别,如夔州人叫赶圩:“瘿妇趁墟城里来,十十五五市南街。行人莫笑女麤丑,儿郎自与买银钗。”(《夔州竹枝歌九首》之四),成都人叫逢场,范成大到成都后,入乡随俗,与民同乐:“石笋新街好行乐,与民同处且逢场。”(《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还有对歌:“当筵女儿歌竹枝,一声三叠客忘归。万里桥边有船到,绣罗衣服生光辉。”(《夔州竹枝歌九首》之九);射柳:在成都正月初三这一天有军人射柳叶的武术表演活动,名为“剪柳”或“槎柳”,范诗《郊外阅骁骑剪柳》就描写当时的情景:“千骑同瞻白羽挥,惊尘一哄响金鞿。不知掣电弯弓过,但觉柳梢随箭飞。”成都“以名都乐国闻天下”,[8](P81)南宋陈造《送项平甫教授之成都》一诗云:“蜀民日为药市游,家说追欢不说愁……锦城之乐乐未涯,绿鬓朱颜君更佳。要奉板舆追胜日。暮万里桥朝浣花……”道出了蜀民天天去药市游览,寻欢追乐的情景,说明锦城之乐无限,像项平甫那样的青年到那里更合适。可见成都人游赏之风盛行。在范成大诗中,游骑行歌的景象也处处可见:“北郊征路记前回,三尺惊尘马踏开。”“游骑不知都几许?长堤十里转轻雷。”(《上巳前一日学射山、万岁池故事》)“红尘一閧人归后,跕跕饥鸢蹙纸钱。”(《初三日出东郊碑楼院》);“绿岸翻鸥如北渚,红尘跃马似西池。”(《上巳日万岁池上呈程咏之提刑》)等等。

4.祭祀

蜀人的祭祀活动也多有讲究。如正月初三碑楼院祭东君,东君即太阳神东皇太乙,范诗《初三日出东郊碑楼院》序说:“故事,祭东君,因宴此院。蜀人皆以是日拜扫”。[6](P232)元旦在安福寺礼塔,全城“士女大集拜于塔下,然香挂旛,以禳兵火之灾。”[6](P232)清明日试新火、作牡丹会:“再钻巴火尚浮家,去国年多客路赊。那得清烟穿御柳,且将银烛照京花。”(《清明日试新火作牡丹会的情韵》)秋日祈晴雨也是成都地区一种特别有意思的习俗。有一年成都四郊农民同时有祈旱祈雨两种对立的要求,使范知府十分为难:“西堰颇闻江涨急,东山犹说雨来迟。锦城乐事知多少,忧旱忧霖蹙尽眉。”(《秋老,四境雨已沛然,晚坐筹边楼,方议祈晴,楼下忽有东界农民数十人,诉山田却要雨,须长吏致祷,感之作诗》)。在雷洞坪,人们为了祈雨甚至有投大石或死彘及妇人敝履的习俗:“七十二洞皆在道傍,大旱有祷,投香花不应,即以大石或死彘及妇人敝履投而触之,雷雨即至。”[6](P259)范成大还提到蜀方言难解的事实,在《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诗中解释说:“蜀人乡音极难解,其为京、洛音,辄谓之虏语,或是僭伪时以中国自居,循习至今不改也。既又讳之,改作鲁语,尤可笑,姑就用其字。”[6](P232)介绍了峨眉县村人的一种特殊的迎客仪礼:“村媪聚观行绩布,野翁迎拜跽然蒿”,诗序中说:“县出符文布,妇女人人绩麻,且行且观。田家东蒿然于门口为香气,以迎客”[6](P256)等等,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工程建筑

范成大入巴蜀途中就注意到万州人的房屋“瓦屋仄石磴”的特点(《万州》),后来游青城山时,又详细考察了两项工程建筑。一是离堆。离堆是分水工程,“李太守凿崖中断,分江水一派入永康以至彭、蜀,支流自郫以至成都”,[7](P189)又《离堆行》诗序:“……蜀旱,支江水涸,即遣官致祭,壅都江水以自足,谓之摄水,无不应。”[6](P247)他的《离堆行》诗特地写到了离堆的形貌、气势及在分岷江水灌溉中的巨大作用:“残山狠石双虎卧,斧迹鳞皴中凿破。潭渊油油无敢唾,下有猛龙跧铁锁。自从分流注石门,西州粳稻如黄云”(《离堆行》)。二是索桥。其《戏题索桥》诗描写道:“织簟匀铺面,排绳强架空。染人高晒帛,猎户远张罿。薄薄难承雨,翻翻不受风。”诗人还仔细考察了桥的质料、结构、状态。如“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每数十木作一架,掛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晒彩帛之状。”[7](P190)

6.宗教名山、寺观和传说

巴蜀大地有两座宗教名山和许多道观寺院,范成大离蜀途中特意参访并做了悉心的考察叙录。青城山是道教名山,是范长生得道处,范成大当年看到的山门就叫“宝仙九室洞天”。在他的笔下,山峰峻极,雪景烂银琢玉,宫殿乃天下伟观,他考述了丈人观的来历和赐名的情况:“丈人自唐以来,号五岳丈人储福定命真君。传记略云:‘姓甯,名封。与黄帝同时,帝从之问龙蹻飞行之道。’本朝增崇祠典,与潜、庐皆有宫名,此独号丈人观。”在《青城山会庆建福宫》诗序中提及“宫旧名丈人观,予为请于朝赐今名(会庆建福宫)”之事,[6](P248)还探究了真君殿和长生观的壁画:“真君殿前有大楼,曰玉华。翚飞轮奂,极土木之胜。殿四壁,孙太古画黄帝而下三十二仙真,笔法超妙,气格清逸。此壁冠于西州。两庑古画尚多,半已剥落,惟张果老、孙思邈二像无恙。”[7](P190)又“甲戌……早顿长生观……有孙太古画龙虎二君,在殿外两壁上。笔势挥扫,云烟飞动,盖孙笔之尤奇者。殿壁又有孙画味江龙一堵。相传孙欲画龙而不知其真。有丈夫过,云:‘君欲识真龙乎?’忽变而夭矫。孙谛视,画得之。视稍久,一目遂眚,即此画也。旧壁,宣和间取入京师。临行,道士募名笔摹于新壁,今所存者摹本也。”[7](P191)

丰都观是道教名观,“旧名仙都观,相传前汉王方平、后汉阴长生得道处”。[6](P269)范成大过丰都县时,慕名而至,观览了宫观的古柏、殿宇、丹灶、壁画,尤其是后壁的十仙像,丰臞妍怪,栩栩如生。如《丰都观》诗云:

神仙得者王方平,谁其继之阴长生。飘然空飞五云軿,上宾寥阳留玉京。

石炉丹气常夜明,宠光万柏森千龄。峡山逼仄岷江萦,洞宫福地古所铭。

云有北阴神帝庭,太阴黑簿囚鬼灵。自从仙都启岩扃,明霞流电飞阳晶。

晖景下堕铄九冰,塞绝苦道升无形。至今台殿栖竛竮,隋圬唐垩留丹青。

十仙怪奇溪女清,瑶池仙伏纷娉婷。琅璈赴节锵欲鸣,我来秋暑如炊蒸。

汗流呀气扶枯藤,摩挲众迹不暇评。聊记梗概知吾曾。

《吴船录》载:“平都山仙都道观……有阴君丹炉及两君祠堂皆存。祠堂唐李吉甫所作,壁亦有吉甫像。有晋、隋、唐三殿,制度率痺狭,不突兀,故能久存。壁皆当时所画,不能尽精,惟隋殿后壁十仙像为奇笔,丰臞妍怪,各各不同,非若近世绘仙圣者一切为靡曼之状也。晋殿内壁亦有溪女等像,可亚隋壁。殿前浴丹池,不甚甘凉。”[7](P215)

峨眉山是佛教圣地,范成大在峨眉时拜谒了光相寺、白水寺、普贤寺、牛心寺等佛教寺院宫殿,特地提到普贤寺中的珍藏:“有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所赐御制书百余卷,七宝冠、金珠璎珞、袈裟、金银瓶钵、奁炉、匙筯、果垒、铜钟、鼓、锣、磬、蜡茶、塔、芝草之属。又有崇宁中宫所赐钱幡及织成红幡等物甚多,内仁宗所赐红罗紫绣袈裟,上有御书发愿文,曰:‘佛法长兴,法论常转。国泰民安,风雨顺时。干戈永息,人民安乐,子孙昌盛。一切众生,同登彼岸。嘉祐七年十月十七日,福宁殿御札记。’”[7](P199)参访牛心寺,则关注唐代的罗汉画:“寺有唐画罗汉一板,笔迹超妙,眉目津津,欲与人语。成都古画浮图像最多,以余所见,皆出此下。蜀画胡僧,惟卢楞伽之笔为第一,今见此板,乃知楞伽源流所自,余十五板亡之矣。”[7](P203~204)尤以所记继业求舍利和贝叶书之事珍贵:“此寺即继业三藏所作。业姓王氏,耀州人。隶东京天寿院。乾德二年,诏沙门三百人,入天竺求舍利及贝多叶书,业预遣中。至开宝九年,始归寺。所藏涅槃经一函,四十二卷。业于每卷后,分记西域行程,虽不甚详,然地里大略可考,世所罕见,录于此,以备国史之阙。”[7](P204)这些都是难得的文献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宋代佛道文化,颇有裨益。

范成大以诗记写路途所见的异域风土人情过程中,还掺杂一些民间传说,增添感受的生动性丰富性和趣味性。这主要表现在一些诗题下的小序中。如中岩是佛教圣地,是诺讵罗尊者的道场。为了说明中岩之名的来历,《中岩》诗序中就引用了天台僧与病僧的传说:“相传昔有天台僧,遇病僧与之木钥匙云:‘异时至眉州中岩,扣石笋,当再相见。’后果然。”[6](P252)《吴船录》说:“天台僧怳然,识为病僧。挈以赴海中斋会。既回,如梦觉。自此中岩之名遂显。”[7](P195)其他的有“双溪”名的来由:“溪中旧常有两石子斗,日照溪中,常有五色光相。”[6](P258)“宝现溪”名的来由:“三藏自西域归,过溪见两石子斗,揽得其一,今藏黑水寺。石上有一目,端正透底,溪以此得名。”[6](P258)“虎溪”名的来由:“开山僧至此断渡,一虎踞前,因跨之乱流以济。今作桥其上,水岁推荡,辄更新之”[6](P262),等等。

三、对巴蜀人情礼节的真诚感受和眷恋

巴蜀人质朴善良,重感情,讲礼节。范成大多与蜀人交往,情谊深厚,他的有关出蜀时送行的记述和对蜀人的怀念,给人以无限的温暖。

据《吴船录》记载:“石湖居士以淳熙丁酉岁五月二十九日戊辰离成都。”[7](P187)范成大离蜀时许多同僚友人前往送行,其诗和《吴船录》提到的名字有陆务观(陆游)、刘文潜、范季申、郭中行、杨商卿、杨嗣勋、李良仲、谭德称等,无名字的有送至眉山、新津和青神慈姥岩等地的“送客”。他们中送到最近的地方是慈姥岩,范氏写有《慈姥岩与送客酌别,风雨大至,凉甚。诸贤用中岩韵各赋饯行诗,纷然擘笺。清饮终日,虽无丝竹管弦,而情味有余》一诗。陆游也在诸贤之列,“明朝真是送人行,从此关山隔故情”(《次韵陆务观慈姥岩酌别》)说出了范陆二人道义不磨,依依不舍的情谊。送到最远的地方是泸南的合江县,《谭德称、杨商卿父子送余,自成都合江亭相从,至泸南合江县始分袂,水行逾千里,作诗以别》诗云:“合江亭前送我来,合江县里别我去。江流好合人好乖,明日东西南北路。千里追随不忍归,一杯重把知何处?临岐心曲两茫然,但祝频书无别语。”《吴船录》也说“蜀中送客至嘉州归尽,独杨商卿父子、谭季壬德称三人送至此,逾千里矣”。[7](P214)可见这些友人对范成大的热情和表现出的真情实意。而且分别之际,范氏一一题扇以抒怀,如《题谭德称扇》(“尽是泸南肠断句,如今分与故人归”)、《题杨商卿扇》(“君归我去两销魂,愁满千山锁瘴云”)、《题杨子荣扇》(“与君只作三年别,射策东来过石湖”)等。在范成大的人生经历中,这次出蜀友人相送的情景可谓刻骨铭心,他也为自己在蜀中有这些朋友而感到快乐和欣慰。正如《既离成都,故人送者远至汉嘉分袂,尤其远而相及于峨眉之上者六人:范继申、郭中行、杨商卿、嗣勳、李良仲、谭德称,口占此诗留别》诗所云:“我本住林屋,风吹来锦城。锦城亦何乐,所乐多友生。相从不知久,相送不计程。横绝峨眉山,欲去有余情。”就是归吴后,也常有蜀中友人探访,据周必大《范公神道碑》记载,“后公谢病吴门,往来者伺候谒舍,或经月,必一见乃去,其得士心如此”。[9](P650)

范成大对巴蜀大地很有好感,寓蜀时,一些诗充满赞誉之情,如《鹿鸣宴》:“岷峨钟秀蜀多珍,坐上儒先更逸群。”归吴后对蜀地梦绕魂牵:“忆起遨头八年梦,彭州花槛满西楼。”(《玉麟堂会诸司观牡丹酴醾三绝》)、“绛霞浓淡月微明,梦中重到锦官城。”(《浣溪沙·烛下海棠)》)常常由眼前景、物而怀想起在巴蜀的旧事,如由吴灯想起蜀灯:“漓水桥西列炬香,少城楼下变灯忙”(《灯夕怀广蜀旧事》);由灵璧古石想起大峨眉和蜀镇:“三峨参横大峨高,奔崖侧势倚半霄。龙跧虎卧起且伏,旁睨沫水沱江朝”“览观此石三叹息,仿佛蜀镇俱岧峣”(《小峨眉》);由金陵种竹想起在成都种竹:《种竹叹。向在成都,种竹满西园,偶苦寒疾。朅来金陵,复种绕池,未几以眩卧閤。家人子遂谓不当种竹,其说甚可怪叹,口占此诗》。还专门写有《题蜀果图四首》,其中《甜瓜》特地提到蜀人大赋家司马相如(“不辞抱蔓归,聊慰相如渴”),在《题张希贤纸本花四首》诗中提到“蜀笔丹砂染”(《牡丹》)。他留恋巴蜀的山水:“老来万事总萧然,犹忆西州暑雪边”(《寄蜀州杨道人》)“灌口江源不断流,峨眉山月几番秋。江山好处吾能记,为问江山记客否?”(《重送文处厚,因寄蜀父老三首》);怀念巴蜀的友人:“西州多故人”“父老尚相记”(《送郭明复寺丞守蜀州》)、“四海西州故旧多,烦君问询各如何?”(《石湖居士诗集》卷二十四)、“岷峨交旧如相问,铁锁无扃任客攀。”(《次韵蜀客西归者来过石湖,并寄成都旧僚》)、“人生聚散真难料”“青灯话旧语未终”“草草相逢复相送,直恐送迎皆梦中”(《富顺杨商卿使君,向与余相别于泸之合江,渺然再会之期。后九年,乃访余吴门,则喜可知也。今复分袂,更增惘然,病中强书数语送之》)等等,可以说,范成大是在用生命和真情表达对巴蜀大地、巴蜀人的眷恋。

四、余论

范成大作为过境作家,不仅记录、传播了当地的文化,也促进了当地文士的文学创作活动,他的很多诗如《九月十九日衙散回,留大将及幕属,饮清心堂观晚菊,分韵得譟暮字》《新作景亭,程咏之提刑赋诗,次其韵二首》《鹿鸣宴》《慈姥岩与送客酌别,风雨大至,凉甚。诸贤用中岩韵各赋饯行诗,纷然擘笺。清饮终日,虽无丝竹管弦,而情味有余》《次韵代答刘文潜司业二绝》等,表现了他与诗友间的唱和赠酬和彼此间融洽的情感。他对巴蜀大地的深情,是缘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情的真诚体验和史家的探究精神,他对新鲜事物的热情和执着记录,对于我们梳理、了解南宋巴蜀地域文化的风貌和特征,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黄苇等.方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永瑢等.桂海虞衡志[A].四库全书总目(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黄震.黄氏日抄[A].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8册)[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于北山.范成大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孙凡礼.范成大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5.

[6]上海古籍出版社.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范成大.吴船录[G]//范成大笔记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序[A].范成大笔记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神道碑[A].文渊阁四库全书·文忠集(第1147册)[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Of Fan Chengda's Cultural Awareness and Express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Bashu

YAN M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610106,Sichuan,China)

Fan Chengda was surely a careful person.When wandering about seeking office,he always recorded amusedly and objectively the observed scenery,folk customsaround in poetry and notes.By interpreting his poems and WU Chuan Lu,this paper attempts to elaborate Fan Chengda's awareness,affirm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Bashu.Thereby,itcan be seen that Fan's enthusiasm and habit of factual record is of great historic significance in preserving the Bashu regional culture of the 12th century of China.

Fan Chengda;cultural awareness;the regional culture of Bashu

I206.2

:A

:1006-723X(2015)03-0097-07

〔责任编辑:黎玫〕

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XBYJD1303)

严铭,男,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宋元明清文学、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范成大巴蜀成都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穿过成都去看你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数看成都
成都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喜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