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路径与策略
2015-02-25罗明东蔡晓丽
罗明东,蔡晓丽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路径与策略
罗明东,蔡晓丽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州市地方本科高校顺应当今教育改革发展,转型应用型本科办学已是大势所趋。在应用型办学中要办出特色和优势,必须要有科学的战略策略。要坚持一个目标,即办人民满意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抓住二项任务,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抓牢三大发展,即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采取四大举措,即抓好与地方共建共融发展,抓好与企业协作合作发展,抓好学校队伍建设带动发展,抓好办学条件保障发展。
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大学;发展策略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新建了一大批地方本科高校。为了优化高校的区域布局,这些新建本科高校的设置布点,大部分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地州级市,有的甚至在县级市,这就是州市地方本科高校。根据教育部官网公布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9日,全国普通本科高校918所,其中在省会城市的548所,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州市地方本科高校370所,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基本上为1999年后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①教育部官方网站“名单查阅”栏目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moe_229/201408/173611.html以云南为例,目前共21所普通本科高校(不含民办),有11所新建本科高校,其中除2所在省会昆明外,其余9所全都在地级市。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在本科高校中占有不小的比例。近年来,虽然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但是国家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使得新建州市地方本科高校依然逐年增长,大有三分天下而居其一之势,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老牌院校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逐渐有所侧重,老牌院校更多倾向承担硕士、博士的培养任务,而本科人才的培养任务更多是由新建本科高校承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下,州市地方本科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规模逐渐增大,例如云南在2000年、2001年升本的5所州市地方本科高校(按升本时间排序是大理学院、曲靖师院、玉溪师院、楚雄师院、红河学院),升本时校均规模3000人左右,目前校均规模大约13000人,大理学院已到17000人②数据来源于该校互联网官网。。州市地方本科高校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生力军,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的创新型、应用技术类人才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和服务,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直接引导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国家作出了“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决定和部署[1],州市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本科生培养的主阵地,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是大势所趋,这类学校又一次面临生存发展的危机和挑战。面对不断转型发展的社会需求怎样转变传统的办学模式,怎样在新的条件和背景下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怎样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服务地方中办出优势和特色等等都是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是关系到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敢于用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新的办法来提出新思路、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保证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的一席之地,才能发挥出、发挥好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在地方社会事业发展中应有的优势和作用。
基于此,根据学习和办学管理实践,提出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的“一、二、三、四”的基本发展思路。发展思路的构架是:一个目标,就是办人民满意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二项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基础教育发展需要;三大发展,就是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四大举措,就是抓好与地方共建共融发展,抓好与企业协作合作发展,抓好学校队伍建设带动发展,抓好办学条件保障发展。
一、一个目标:办人民满意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
以人民满意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为办学目标,这是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方向的综合体现。回顾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2002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节点,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400万人,毛入学率超过了15%,这是国际公认大众化指标,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并且逐年创高,到2013年已到34.5%。[2]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在这个时段却明显滞后,一是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大众化状态,但却依然承袭着精英化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二是高等教育学校迅速增多,新建本科高校特别是州市本科高校已成为普通本科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没有分类分层分区域的指导性意见,呈现一马笼统状态;三是用统一的评估标准,用同质于重点大学的指标体系评估新建院校,所有高校呈现明显的趋同性。为此,十余年来,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异常艰难和尴尬。尴尬一:还未站稳就必须跑步前进。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大都由办在州市专科学校经合并组建升格而成,有的甚至是中专学校并入。升本后面临的最重要任务是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型升级。专科到本科的升级不仅仅是校区面积的扩大、教学科研设备的增加,办学经费的增多等硬件的升级,更重要的是专业的改造升级,教学水平的升级和学生素质能力的升级。但是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在升本后,对怎样办本科高校都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还没实践经验,就承担了因扩招而带来的巨大的本科生培养任务,再者,本科合格评估的要求和标准的统一化要求新建院校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老牌高校多年积累才能达到的标准,为此,形成了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还未在本科层面站稳脚跟就必须跑步前进的困局。尴尬二:学生高不成低不就。高等教育扩招提高了毛入学率,但对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带来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生源质量问题,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品牌弱势、区位劣势、办学条件差等,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学习基础、学习风气与精神面貌等都与精英教育时代的学生有较大差距,这是存在的现实,有的老教师甚至感叹,现在的本科生还不如当年的专科生!但是办学无分类指导以及评价的统一化、学术标准化导致了州市地方本科高校不顾生源实际情况而盲目向学术型老牌高校看齐,办学理念学术化,培养目标学术化,造成了所培养的学生研究能力不强、专长不明显、动手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现象,同时学生对自我的定位和认知不清楚,在做研究和钻研学术方面,与老牌高校学生相差甚远,动手实践能力又不如高职院校的学生,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现象,也是造成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尴尬三:下不接地气上行无元气。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建在非省会城市,管理体制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省州共建,以州市为主,另一种是省州共建由省直管。无论哪一种管理体制都让州市地方本科高校无所适从。在省州共建,以州市为主的管理中,政府出资基本上由州市政府承担,但是很多州市都远离省会的非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限的教育经费要同时兼顾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州市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往往有心而无力;另一种省管的学校却存在着省州地域差异,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合理,而所在州市以省管为由,支持力度减弱甚至有排外现象,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可谓困难重重;再者由于评估指标与重点大学同质,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盲目追随学术性、理论性的发展方向,往往造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对接甚至脱节的现象,形成了无论在争取办学投入还是自身发展都下不接地气上行无元气的现象。为此,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在十余年的发展中,表现出定位趋同不准确,目标模糊不具体、模式单一无特色,形成办学竞争力不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服务能力有限,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造成了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的状况。
如今,国家已明确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学术型、应用型、职业型各类高校发展层次明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应用型高校已是大势所趋,这一发展方向与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的实际和内在发展需要是相符的,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要走出曾经的困境和尴尬,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重新定位,不盲目跟从老牌学术型大学,而是走应用型大学之路,并且在主动、深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练好内功,形成具有自己优势和特色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才能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才能提升竞争实力,才能让人民满意。为此,走“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之路,这是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方向所在。
二、二项任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基础教育发展需要
(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是州市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州市地方本科高校从办学使命、办学条件、生源结构、毕业生去向等综合考虑的唯一选择,也是对学生未来角色的定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是为了服务社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单一化和统一化的,而是需要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在理论研究以及高新技术领域,是通过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以及研发型人才来引领社会进步;在生产实践、经营管理、技术应用等服务领域或层面,是通过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来服务于社会的。对于生产服务一线,则是通过培养技能型人才来服务于社会。应用型人才处在中间位置,区别于学术型人才的根本是有应用技术能力,能动手操作,区别于技能型人才的根本是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在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能动地解决应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复合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要思想品德优。强化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奠定学生成长成材的内核基础。二是要专业基础实。强化以学科为背景支撑、以专业为基础、以岗位为核心的专业教育。在课程的实用性上下工夫,使学生具备本科教育系统性、完整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实用的专业技术知识,为专业技能的形成奠定扎实基础。三是要职业能力强。强化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四是要综合素质高。强化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必须贯穿素质教育,坚持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五是要工作适应快。强化学生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使学生具备强大的发展后劲,能根据不同职业环境的变化和需求,很快做出自我调整,迅速适应工作并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大特色培养力度,进一步形成“上手快、能创新、品行好、后劲足”的特色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
(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基础教育发展需要
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建在地方,服务地方是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赖以生存、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州市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地方是全方位的,重点在以下几方面来突显。一是培养地方所需人才。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途径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的。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的生源大多为本省,甚至是本州市居多,毕业生的就业和去向大多在生源地,以本省内和州内居多,为此,州市高校要了解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围绕需求培养地方所需人才。二是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服务地方最直接的方式。州市高校的科研应在应用性上下工夫,强化贴近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大力支持和鼓励与地方开展横向研究,直接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服务企业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三是引领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地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要立足于所在州市,研究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引领地方优秀文化之方向,成就一批地方文化大师,为地方优秀文化发展提供服务。四是服务和引领地方基础教育。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大都有师范教育行业背景,为所在州市培养过大量的基础教育教师,目前也承担着所在州市基础教育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任务,切实发挥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两大功能,要积极探索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在人才、咨询、培训等方面的需求,服务好基础教育;要通过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引领和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目前,国家做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应用型高校,还要积极探索服务和引领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总之,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优势和长期以来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拓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空间与渠道,在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提升实力,赢得地方政府、企事业和人民的赞誉。
三、三大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
(一)内涵发展
内涵发展是高校提高竞争力的唯一路径。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组建升格之后,首先面对的是本科办学层次关于办学条件的各类达标,造成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在升本初期无一例外地都把精力和重心放在了规模扩大和硬件条件改善上,校区扩大了,大楼盖起来了,学生也越来越多,办学条件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大,但办学质量不高,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实力不强成了这一时期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的共同特征。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途径就是把重心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要素很多,要以一盘棋的思想,科学规划好内涵建设的整体方略,形成“教学是中心,科研是重点,学科是龙头,专业是基础,队伍是关键,需求是导向”的战略部署,以“注重质量,强化特色,提高水平,持续发展”为要求,全面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要在协调推进中突出重点,抓好要点。内涵建设的中心是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信念不容动摇,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人才培养上,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首要的、根本职责,构建学校“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检验转型发展最直接的指标就是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州市地方本科高校所处的地域环境、经济环境、生源环境等都给转型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转型中要抓牢关键环节。一是培养目标转型。一方面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强调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角色的认知,不是精英时代的理论型、学术型,而是大众化时代的应用型,解决学生就业中“高不成低不就”问题。二是专业建设发展转型。要充分利用所处州市的区域优势、地缘优势,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建立与地方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集群,加强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的匹配度,打造特色专业,错位发展。避免转型中的一哄而上,以免再次形成专业同质化、就业竞争集中的现象。三是课程转型。实现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紧密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以“用”为中心,提高实践实训课程比例,理论课强调够用、能用,实践实训课强调实用、管用。四是培养模式转型。就是要构建学用连接、产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五是评价模式转型。改变考试中以理论为主的闭卷考试方式,探索多元化考试形式,增加动手实践能力考核比例,甚至要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探索“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只有在这些关键环节上下工夫才能真正实现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三)特色发展
州市地方本科高校以特色服务于地方社会事业发展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的特色发展应该在两个要点上下工夫。一是特色学科专业。办大学就是办学科,学科是大学的灵魂,学科特色是学校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保持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在学术型高校显得尤其突出。在高校转型应用型办学中,也有学者提出应用型大学要忽视学科强化专业,事实上没有能脱离学科的专业,学术型高校更多侧重的是学科的理论发展,而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这类应用型学校则更侧重学科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更侧重学生对学科相应层次的应用能力培养。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特色学科要根据学校办学的实际,尊重学校发展历史和积淀,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如楚雄师范学院的教师教育学科特色,在其他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纷纷以理工学科为目标转向应用技术大学时,楚雄师院在已有30余年师范办学积淀的基础上,在教师教育学科的应用性上下工夫,培育教师教育学科特色,形成了以领军人物为引领,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国家级项目建设为主攻,教育理论创新、学术带头人培养、本科生培养、研究生教育、卓越教师培养、民族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等协调推进的教师教育建设发展新格局。不到两年时间,学校办学特色亮点突显。“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是全国20个高校获得者之一,云南省高校中的唯一获得者。2014年,学校“教育学”学科带头人罗明东教授成功入选云南省首批“云岭学者”,是云南教育学学科中唯一入选的专家,是云南州市地方本科高校中2名入选专家之一;“云南省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团队”入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楚雄师院教师教育已形成特色并且走在了云南省教师教育的前列。二是地域特色。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处在不同的地域,就目前高校布局来看,很少有同一地州市有两所本科高校的状况,地域的差异性为州市地方本科高校有特色的错位发展带来条件和可能,州市地方本科高校也只有在发展中抓住区域经济特点,抓住地方特色,才能为地方做出贡献,才能彰显自己的生命力。曾有学者对湖南的吉首大学做过研究和考察,吉首大学是建在湖南湘西少数民族自治州的一所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学校面对湘西地方,完全根据湘西的需要来培养人才,根据湘西特点设置特色专业,研究湘西民族语言、民族艺术、民族体育以及培养相关人才,研究湘西特有生物,整个湘西自治州的教师和管理干部大部分是吉首大学的学生,在湘西搞民族艺术和民族体育的大部分骨干人才都是吉首大学的学生,当地老百姓谈起吉首大学称之为“我们的大学”,朱镕基总理到当地考察时曾说“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吉首大学曾在天津召开的“创新型国家与高等教育”国际会议上做过报告并受好评[4]。吉首大学给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带来的启示就是立足所在地域,依托地域优势,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
四、四大举措:与地方共融共赢发展,与企事业行业合作协作发展,抓实队伍建设带动发展,抓好条件改善保障发展
(一)与地方共融共赢发展
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建在地方,与地方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无论管理体制是省管还是州市管理,都要树立融入地方,扎根地方的思想,全方位的研究地方、服务地方、贡献地方,使学校成为地方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合作伙伴。要落实好人才培养任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企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要发挥高校科研工作的优势,开展应用型科研和科技开发,解决地方企业生产技术难题;要发挥高校智库作用,使高校成为地方政府战略发展和决策的咨询点,要发挥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学校的作用,引领和服务地方各类教育;要发挥高校传播和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引领社会文化,成为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心。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只有在全方位服务地方中才能取得地方支持,与地方共融共赢发展。
(二)与企事业行业合作协作发展
州市地方本科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各种联合培养及合作方式,形成理念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要积极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要广泛与地方行业、企业、事业合作,让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质量评价等,参与课程教学、实践实训指导;要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协作合作,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积极与地方科研院所合作或行业协会合作,协作开展技术研发、创新与推广应用。在各种开放的协作合作中构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
(三)抓实队伍建设带动发展
建设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应用型大学,没有一支过硬的教职工队伍是不行的。如果说前面提及的都是干些什么以及怎么干的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什么人干的问题,教职员工队伍素质能力强不强,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州市地方本科高校教职工队伍基本上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升格前的原来专科或中专教职工,带有学历不高、本科教学水平不够、科研能力不强的群体性特征;另一部分是升格后进的硕士或博士,群体性特征是高学历、有科研基础、无教学经验。教职工队伍总体表现出结构与数量不合理的现象:生师比高,青年教师比例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教师少,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留住难。为此,不但要保证教职工数量,更要提高教职员工质量,提高素质能力,使其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守其位,各尽其职,各显其能。要通过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素质精良、数量合理的管理队伍,提高现代大学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要通过建设一支师德优良、教学优质、技能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应用型办学的教学科研水平。要培育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名师,通过培育过程倡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通过名师的引领带动教师的成长,以名师育精品,培育优质教育品牌,培育学校优势特色。
(四)抓好条件改善保障发展
应用型办学急需大量实践实训条件,州市地方本科高校能否成功转型,能否保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办学条件的保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州市地方本科高校由于都有合并的历史背景,都属新建本科高校,因此办学设施老旧,教学科研装备滞后,条件差、投入少、起点低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改善办学条件的任务就显得尤为艰巨。要加大校园的基本建设,使公共服务硬件更加健全完善,保障师生学习生活条件;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用优秀的学校文化凝聚发展的正能量;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校园,提高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现代化水平;要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实践实训设备建设,提高使用效率,为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提供充足条件。要加强条件建设和保障的机制完善与创新,使各项办学条件在不断完备的同时充分发挥效用。
[1]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刘振天.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型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革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4,(9).
[3]罗明东.我们怎样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8).
[4]潘懋元.规模、速度、质量、特色——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Prefectures
LUO Ming-dong,CAIXiao-li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675000,Yunnan,China)
To follow the trends of educational reform,it is necessary for the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prefectures to convert into application-oriented ones.To ensure that these universities have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scientific strategies are essential.They have to adhere to one objective—becoming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atisfactory to the people;they have two tasks to accomplish—developing high-quality application-ready graduates and meeting needs of local econom ic development,social causes and basic education;three things to develop—content,tran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and fourmajormeasures to take—mutual developmentwith the local people,cooperation with the enterprises,team construction in the university to trigger the development,and guarantee of good conditions for their development.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prefectures;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development strategy
G648.4
:A
1006-723X(2015)03-0142-06
〔责任编辑:李官〕
罗明东,男,楚雄师范学院校长,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地理与区域教育研究;蔡晓丽,女,楚雄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