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述评

2015-02-25张洁

学术探索 2015年3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古汉语语序

张洁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述评

张洁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特殊语序是指在线性序列的句法层面上,主语与谓语、谓语与宾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位置发生变化,这是先秦时期常见的语法现象,研究者给予了高度关注,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丰硕。我们拟对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做一概述,了解当前的研究水平,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成果;述评

汉语不像印欧语言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很少有构词上的变化,语法意义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即语序是汉语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在构词、构句中起着重要作用。所谓语序,就是词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不同词的排列,句子意义千差万别,就算相同词排列顺序不同,句子意义也不尽相同,所以汉语句子成千上万,变化丰富。现代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等修饰、限定成分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语之前,与古汉语语序基本相同,语言具有继承性特征,但古汉语语序与汉代汉语存在一些差异,说明语言在演化过程中,存在历史层次性。特殊语序,就是在线性序列的句法层面上,主语与谓语、谓语与宾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在先秦时期很普遍,是常见的语法现象,也可看出古代汉语语序的特殊性。这样的语序现象早就受到了汉代注释学家的关注,但是当时没有现代语法学,更没有句法术语,他们无法对此语法现象进行具体概括。

近代以来,随着汉语语法学的产生和发展,众多学者从分类、句法特征、规律探寻等各个方面对特殊语序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查找、整理、分析文献材料发现,当前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总体研究,即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全盘观照;二是分类研究,主要是选取了特殊语序中的某一类现象具体分析。

一、总体研究

自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问世以

来,其后的语法著作和古汉语教材或多或少都涉及了特殊语序的描写。《马氏文通》对特殊语序进行了概括性的表达:“盖句读所集之字,各有定位,不可易也。观乎界说,证以所引,凡起词必先乎语词。语词而为外动字也,则止词后焉。如为内动字也,不必有后之者也。间有介字与其司词系乎内动字而为加词者,则先后无常。语词而为表词也者,亦必后乎起词。凡状词必先其所状。夫静字以肖事物者,亦所以状名、代也,故状词先所肖焉。推此意也,读之为起、止词者,先后各从其位。其用若状字者,亦必先其所状;不先者,惟以为所比止读耳。此句读集字与其位之大都也”[1](P29)。其后代表性语法著作有黎锦熙先生的《比较文法》[2](P1~10)专列章节来介绍变式的主位、宾位、副位,对特殊语序进行描写。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3](P413~430)涉及到语序问题的,有“词序的发展”一节,但侧重于语序的固定,证明汉语语法的稳定性。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4](P78)在结构一章中对此问题有所涉及,采用了“倒装”的说法。杨伯峻、何乐士所著的《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5](P784~813)一书对宾语前置这种句式描写得很详尽,最具代表性。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6](P289~302)主要涉及对宾语前置的描写,在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用代词复指这三种情况下宾语要前置,作为教材这种观点影响较为深远。易孟醇的《先秦语法》[7](P620~650)一书描写较为详尽,汉语发展过程有连贯性和稳固性,也有差异性,而词序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正是汉语史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文中采用了“次序”一说,将其分成了主谓、谓宾、双宾、介宾、状谓、定中六大次序,以下又分类详细进行叙述。其他关于特殊语序的论述散见于朱德熙(1982)、殷国光(2002)、吴福祥(2005)、陆俭明(2003)等语法著作中。

文献期刊类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学者们主要是对特殊语序的句式加以归纳概括和分析叙述,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古代汉语语序的分类问题,各家各有看法,代表性文献有胡衍铮[8](P46~48),从句型、句子成分、词类活用三方面将特殊语序分为九类,分类较混乱,缺乏统一的标准。王红生[9](P102~105)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语法层面来看特殊语序不同的表现形式。陈梦韶[10](P119~130)一文分类较为详细,总共有七个大类,又细分为四十几种,虽然详细但这样的分类并不清晰、无多大意义。李絜[11](P55~57)属于较早探讨特殊语序的文章,名为特殊语序的探索,实则只写了宾语前置,这样的文章还包括惠红军(2008)、曹秉权(1993)、俞允海(1986)、苏培干(1990)、孙新田(1986)、龚金彦(2007)等,在此不一一赘述。二是关于特殊语序的名称问题,郭攀[12](P115~119)一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学术界使用的“倒装、倒置、前置、后置”的称谓存在问题,应使用“置前、置后”,将其分为语用性置前、置后和语法性置前、置后,前者包括谓语、宾语置前,定语、状语置后,后者包括宾语置前、定语、状语置后。这样的提法虽很有新意,但要改变学术界惯用的名称很难。三是语序内部机制的研究,刘丹青[13](P37~46)将汉语语序特点上升到了类型学的高度,先秦汉语以SVO为主,但并不是纯粹的SVO型,而并存着SOV型。吴福祥(2012)初步探究了汉语语序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另外还有暴拯群(1999)、赵学清(2001)两篇文章主要是从原始思维方式、文化成因等方面进行探讨。四是进入到专书研究的领域,集中于先秦典籍,伍桂蓉(2004)、柴秀敏(2007)考察了《诗经》中的特殊语序,毛显会(2009)、韩晓光(1999)主要探究《论语》中的特殊语序,潘玉坤(2000,2001)两篇文章考察的是《尚书》中的特殊语序。

目前仅能见到一篇硕士论文,南昌大学王辉[14]《制约古汉语语序重要因素的研究》,其文章采用可别度领前原理、语义靠近原理、内小外大原理、距离标记对应率等现代语法理论研究古汉语特殊语序形成的原因,可以说采用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从著作到期刊文献材料的研究,说明学者们对特殊语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研究方向都各有侧重,但全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二、分类研究

由于特殊语序囊括了很多语法现象,根据当前的研究,采用学术界占主流的称谓,分类研究主要包括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四大方面,研究成果较为丰硕。

1.主谓倒置问题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很少,相对其他三方面来说较为薄弱,很可能是受到有限语料的影响,代表文献有申楠(2011)[15](P105)采用了主谓易位的说法,根据谓语动词的词类性质将其进行分类,包括形容词谓语前置、名词谓语易位、动词谓语易位等,只是简单的分了一下类,未进行更多的说明与解释。陈琪宏(1995)也是采用主谓易位这样的说法。潘玉坤(2012)对主谓倒装句中的谓语构成情况进行了基本的分类,对其成因有初步的探索。魏梦鸾(1992)一文主要列举了先秦散文中出现的主谓倒装句,例句较多,分析相对就少了。于恒(2004)[16](P360)则倾向专书研究,主要探讨了《黄帝内经》中的主谓倒装句。另外,汤可敬(1987)、常海星、廖荣谦(2013)、郎久英(2002)、李熙耀(1987)等的文章是在探讨主谓谓语句、主谓短语的同时有所涉及或简单提到。

2.宾语前置问题的研究

在特殊语序中,宾语前置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现象,在某些语法专著对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争议较多的语法现象避而不谈时,却给予宾语前置高度的关注,可见其重要性和典型性。当然研究者也众多,成果斐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宾语前置的种类及分析,这属于传统研究,所以文献数量较多,主要有王进、李红梅(2012)[17](P94),跟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教材一样,主要分成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用代词复指情况下宾语前置三种类型,但其文献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文言文的能力,分析力度明显不足,只局限于表层。当然绝大部分从语言学的专业角度出发,如任凤琴(2009)、孙丽莉(2006)、张孝荣(2010)、赵建茹(2006),贾延柱、尹日高(1995)等都是以传统方法为基础探讨宾语前置分类问题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路广《古汉语宾语前置和焦点理论》[18](P83~89)一文,他打破传统的分类,认为传统的双重分类标准并不科学,仅根据句型将其分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和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祈使句和感叹句中没有,再进一步根据现代焦点理论进行分析,角度很新颖。二是关于宾语前置称谓问题的争议,如陈善(1987)他认为古代汉语句子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只要宾语置于谓语动词之前,就是宾语前置,也可称为宾语提前。陈灿林(2007)认为古汉语的宾语前置与现代汉语的倒装句完全不同,特殊语序是一种历史演变过程,而倒装句只存在于同一语言的共时层面之上,古汉语也有倒装句。此类文章还有韩鋐(2006)、许洁(2012)、陈焕良(1997)、李禾范(2000)、李奇瑞(1991)等。三是关于宾语前置的原因分析,代表文献有张东寅(1994),他认为宾语前置是原始汉语语序的遗迹,随着语言的发展,宾语不断后移。李海燕(2011)一文主要从语言自身的特点着手分析,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汉语词汇特点和汉语自身的特点,从根本上来说,是汉语内部为适应语法的发展而进行调节的结果,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所决定的。四是宾语前置类型的微观研究,只选取其中某一个小类或标志性词语作为研究对象,陈良明(1988)主要分析代词宾语前置的情况和规律,丁素红(2003)主要研究宾语前置中的“之”,王宇(1990)探讨的是代词“自”宾语前置的情况,张世超(1994)分析了以“是、之”为标志性词语复指的宾语前置句型,以下还有刘志刚(2008)、田穗(2010)、聂玮(2000)、李介(1984)等文章有所研究。五是宾语前置的专书研究,主要集中于《论语》、《诗经》、《尚书》、《左传》等先秦典籍,对其中的宾语前置句进行考察分析,但学者们仅限于数量的统计、表层结构的分析,研究尚浅。六是介宾短语宾语前置研究,宾语的概念包括谓语后的后位成分和介词结构中介词的后位成分两种,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这个问题往往被忽略,提到的文献相对较少,只有张家文(2001)、潘玉坤(2000)、吴振奇(2007)等,而且这三篇文献主要是研究介词“以”的支配对象前置的类型和规律。

研究宾语前置的论文能见到的有三篇,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于萍《汉语代词宾语后置的过程及其演变动因》,统计了代词宾语前、后置的数量,分析了否定句、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后置的演变过程及其演变速度不同的原因。山东大学李爱丽《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及其历史演变》[19],介绍了宾语前置的类型,对各类型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描写和分析。郑州大学李海燕《先秦汉语常见宾语前置研究》[20],以先秦17部文献典籍为语料来源,具体分析宾语前置各种类型的句法结构,探讨其历史演变,分析演变原因,认为语序发生变化是由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所决定的。

3.定语后置问题研究

“定语后置”说是杨伯峻先生在《文言语法》[21](P177~180)中明确提出的,“文言的特点是简洁流畅,较长的形容语加在中心语之上是不习惯的。如有较长的形容语,一般是移在中心词之下,用一个‘者’字来联络”。定语后置也是特殊语序研究中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各自的看法。由于学界争议不断,许多教材和语法著作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即使涉及到也多采用前人的观点。90年代以来探讨定语后置的文章,多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关于定语后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对待定语后置的态度,萧东海(1997)、王兆麟(1990)不承认定语后置说,对其全盘否定,认为在理论上难以立足;赵航(1982)、任绍文(1985)等部分肯定,认为名称问题还有待商议;朱声琦(1984)、荆贵生(1988)、白玉林(1992)认可定语后置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例句分析。整理文献材料发现,大部分都是关于“定语后置”说的探讨,还包括王瑛(2004)、赵世举(2000)、刘忠华(2003)、冷国俭(1995)、李金(1997)、徐光烈(1993)、张其昀(1981)等等。二是回避学者有所争议的问题,单纯从语义、语用的角度进行研究,简单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例句,如刘忠华(2003)、粱谷子(1996)、庞玉琦(1993)、杨霓(1983)、徐荣(1984)等。三是定语后置溯源的探究,代表文献有王兴业(1999)[22](P64~69),该文献的特点在于分别列举了大量的卜辞、金文及古代文献中定语前置与后置的例子,并与汉藏语系语言进行比较,认为定语后置是上古汉语中的语法规则。多洛肯、努尔赛依提·马米尔别克(2003)[23](P70~74)列举了大量《孟子》中的例句,把定语后置分为两种,一种是遗迹性定语后置,另一种是语用性定语后置。

目前仅有一篇硕士论文对定语后置进行研究,内蒙古大学史冬梅《古汉语‘定语后置’研究》[24],首先对“定语后置”说的各家观点进行了综合分析,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定语后置”这种句法形式是不存在的,被一些学者看作是“定语后置”的例句,当属不同的结构形式,文章用大量篇幅进行定语后置例句的句法结构分析,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简单归纳了部分学者持“定语后置”说的原因。此论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是可取的,但对一个语法现象的研究,不是简单的举例论证就可,要客观地看待,需考虑历史条件、语言演变规律、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4.状语后置问题的研究

古汉语中状语后置,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语法现象而存在,学界也有争议,而且容易和补语、定语后置相混淆。就其特殊性而言,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状语后置”说是否合理。较早对此进行论述的是邢纪成(1980),文中指出“我们把起着状语作用又不在状语位置上而移置于动宾之后的成分(即介宾结构充当的成分)称为状语后置,状语后置一定是在动宾之后”。同意该观点的还有荆贵生(1994)认为副词、形容词、名词、介宾词组等用在谓语后,意义上对谓语起修饰限定作用就是状语后置。肖列华(1996)指出“在变式句中也有状语放在谓语后面的情形”。另一种看法则是完全否定“状语后置”说,如陈鹏录(2012)[25](P54~56)一文认为“状语后置”说的理论支点是今译和句式变换,此理论支点导致其陷入了诸多误区,忽视了句法结构和语序、虚词的作用,不应从现代的角度对待古代汉语的述补结构,把补语误为后置状语,以今律古不可取,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赞同此观点的还有王金华(1984)、王卉(2008)、董祖培(1994)、程贞凯(2004)等。其他文章包括须玲(2012)、孙雁雁(1995)、张涛(2013)等都对此问题避而不谈,主要从语用角度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关于古汉语特殊语序已经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当前这一语法现象的研究水平,了解其独特性,进一步总结语序变换的规律和原因。虽然在特殊语序研究中,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现象由于存在争议而被搁置,但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我们可以试图从新的角度给出合理的解释,加强对当时语法面貌和语法系统脉络的了解。近代特殊语序的研究成果丰硕,但还有待深入,我们要把语言理论与语言事实相结合,吸收西方语言学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汉语研究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为未来的研究打下基础,提供参考,获得未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方向,不再停留于表层分析,而是探究深层原因和内在规律。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黎锦熙.比较文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6]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易孟醇.先秦语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8]胡衍铮.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J].江西社会科学,2003,(8).

[9]王红生.试论古汉语语序[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0]陈梦韶.古代汉语的语序倒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李絜.古代汉语特殊语序探索[J].语文学习,1987,(4).

[12]郭攀.汉语特殊语序的古今名称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13]刘丹青.先秦汉语语序特点的类型学观照[J].语言研究,2004,(1).

[14]王辉.制约古汉语语序重要因素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

[15]申楠.论古代汉语主谓易位问题[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8).

[16]于恒.《黄帝内经》主谓倒装句探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9).

[17]王进,李红梅.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种类及特征分析[J].华章,2012,(6).

[18]路广.古汉语宾语前置和焦点理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19]李爱丽.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及其演变[D].山东大学,2003.

[20]李海燕.先秦汉语常见宾语前置研究[D].郑州大学,2007.

[21]杨伯峻.文言语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56.

[22]王兴业.古汉语定语后置探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7).

[23]多洛肯,努尔赛依提·马米尔别克.定语后置刍论——以《孟子》为中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1).

[24]史冬梅.古汉语“定语后置”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

[25]陈鹏录.“状语后置”说质疑[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SpecialW ord Order in Ancient Chinese

ZHANG Jie
(School of Humanitie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650500,Yunnan,China)

Specialword order refers to position changes between subjectand predicate,predicate and object,attribute,adverbial and centralword on the linear sequence of syntactic level.This is a common grammatical phenomenon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has received high attention from the researchers,with expanding scope and rich achievements.This papermakes 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specialword order in ancient Chinese,which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its further research.

ancient Chinese;special word order;research achievements;review

H172

:A

1006-723X(2015)03-0088-04

〔责任编辑:黎玫〕

张洁,女,云南大学人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古汉语语序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正反同辞”理论在古汉语教学中创新研究——以“罢极”训释为例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