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2015-02-25赵建鑫
赵建鑫
(中共晋中市委党校,山西晋中030600)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赵建鑫
(中共晋中市委党校,山西晋中030600)
法国著名哲学家鲍德里亚从物-符号消费-符号价值等概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符号价值体系,并探索这一体系和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试图通过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来摒除消费异化。他在揭露资本在消费领域运行的固有本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曲解。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消费和生产之间互动互促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摆脱符号化消费和异化消费的困扰,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追求,在全社会建立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新常态,才能促进社会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符号价值;异化;消费拜物教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是根植于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中。他继承了西方悠久的人文批判精神,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在20世纪70年代,他提出的消费社会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重新审视这一理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把握后现代思潮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为时下消费文化实践中所存在的复杂的意识形态控制与反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理解西方和我国的社会领域中出现的诸多新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内涵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物
受到马克思对商品分析的影响,鲍德里亚选择了物作为他的研究突破口。这个所谓的物既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批判,又受到了导师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的直接影响。鲍德里亚的逻辑思维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常见的物开始,并将人类制造的繁多物品进行分类和分析,并将差异的物,即所谓的个性化的物,通过命名和指称的方式加以区别。在消费社会中,由于物的功能性不断扩大,物也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事物,并且指出:掌握它的人可以根据掌握者的意志任意地确定物的意义。也就是说,每种物都有特定的意义指向,“A物—A意义”。这时,物的自主性很低。社会主体所进行的任何消费,也就不再是简单的消费物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在于消费物所涉及的各种关系以及消费隐藏在其背后的价值意义。
(二)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符号消费
鲍德里亚提出了符号学理论来进一步阐述其消费社会。他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中物的功能性也在不断地扩大,这个时候物变成了一个特指的事物。并且,主体的人通过自己需求的变化和意志的决定,对物体进行任意组织、编码,来得到出乎意料的意义和功能。在消费社会,物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物品的系统就是符号的系统。更由于鲍德里亚把物品同其他东西也联系在一起,更构造了一种认同系统。随即,社会环境也变成了符号系统,整个消费社会形成了完整的由不同种符号组成的复合系统。但要清楚,鲍德里亚这里所说的消费已不再是物质性的实践活动,不再是一种具体物品的消费,而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是一种意义消费或符号消费。也就是在消费社会概念之中,消费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已由主体人的对具体实在物的消耗,变为了消费符号中内在交流体系的反复组合或搭配。
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中,一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成为消费社会中人们对各种消费符号的理解作用下的产物,物的原始功能不断被物的符号文化所代替,并且这种消费符号文化不断对人的本性进行支配和异化,抽象的物从消费世界进入到符号消费领域。符号消费也通过整个符号系统的自身内部组合,形成了自身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并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支撑体系,从而保证再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比如,同样是喝水的杯子,我们现在可以用来插花(花瓶式的杯子)、养鱼(鱼缸式杯子)或者做成笔筒(笔筒式的杯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鲍德里亚所提的消费社会不一定是全面的、准确的,但一定是独到的、深刻的。接着鲍德里亚重点开始了对符号的研究,并从物体系过渡到一个符号的世界。
当消费者把类别相近的物品系统作为同一类别来理解时,就会对物的系列产生一定的惰性,顺理成章地从一个商品走向同系列的另一个商品,生产资料也就平等地成为全部消费符号的一部分。商品符号相互混同,使文化与商品相互混同。当物变成了符号,符号就可以根据需要和某种意义联系起来。于是,我们所说的消费物,也就不是物本身,而是作为符号的物。
(三)符号消费的功能更在于符号价值
在消费社会中,物质性的单个物品不再是我们的消费对象,不再消费具体的物品,而是消费符号组织下的、有特定意义和符号价值的抽象物。也就是说,物品在一个具有符号价值的关系结构中,并被这种符号组织变成具有特定意义的要素。所消费的物品因此不是因为具有了使用价值而存在,而是因为符号消费的存在是一种以符号物的形式而存在,正由于物具有了独特的符号价值、具有了特定的符号意义,才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消费符号。因此,物要成为消费对象,首先物必须成为符合对象,即物品必须成为符号“……它(物品)被消费——但(被消费的)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性。”[2](P223)这样,消费就成为一种交流体系,一个明确意义的交流过程。就像语言一样,消费成为我们相互对话和交流的方式。如果说,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是在具体的生产资料生产中维持着具体关系,形成社会人的话,那么进入消费社会后,人们则是通过消费符号或进行消费符号重组来实现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不仅在消费符合的使用价值,更在于消费符号的符号价值。也正是在与他人发生关系时,才体现着这种符号的使用价值和重组后的符号价值,人才真正进入了社会。
(四)符号消费的异化
面对从自然需要而来的消费理论,鲍德里亚指出:人们对符号的消费不仅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抽象化(或物质化)的符号正在不断满足人的消费欲望,符号所内涵的价值意义更成为人们的追求。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也就完全决定了消费体系。而符号拜物教隐蔽的存在方式——消费、消费动机的个性化、消费行为的自主性共同决定了由消费造成的对人的压抑和异化更为隐蔽,揭示其本质也就显得更加困难。因此,鲍德里亚的符号拜物教相对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而言,不仅将批判的视角从生产拓展到了消费,而且也深化了批判的力度。
但是,在这里我们强调:在符号消费社会里,物的功能化使人类主体进入到一个功能化的物体关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会变得失去功能,变得不再理性,成为一个空洞的形式。而反过来人的功能的空洞化,又为物的功能的膨胀提供了空间,渐渐的,我们在心理上认同了物的功能的先验性,物自然而然地成为程序的主导者,人自身则成了物体操纵的对象。
在消费社会中,表面看来是具体的消费物使我们幸福、快乐和安全。但这就忽略了人们首先面对的符号,是一系列普遍的消费符号,更进一步说是消费符号的隐藏的价值和意义,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也就是说,符号消费真正发挥了其魔力。因此,我们说:这种符号消费异化了消费。随着物质时代的到来,物体的极大丰富,对消费这一概念的理解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们的消费不再是一种符号消费。
二、鲍德里亚早期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价值和不足
鲍德里亚较前人进步之处在于:关注到西方社会基本结构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生产资料的极大丰富,并将这种变化定义为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从商品的消费转到符号的消费。他在承袭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的、尖锐的批判基础上,从符号消费这一独特视角,去阐述和构建消费社会,不断深化马克思所解释的社会批判理论和异化理论。但鲍德里亚所持有的观点:消费以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通过符号编码的不断组合进入人们的无意识之中,客观上是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虽然,他也对消费社会中的消费意识进行了剖析,但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因而,也就丧失了其理论的批判性,最终走向了消费符号决定论,走向了消费批判理论的困境。
(一)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价值
1.对理解劳动异化思想有启迪作用
在评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环视一下我们的世界,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各种流行的表象时保持理智与清醒的头脑。西方社会正在日益变成一个由物主导的社会,人们对现实的认识正在被泛滥成灾的无原本的抽象文化所代替。消费符号的“个性化”,在很大程度上,使社会个体的人患上了消费的“强迫症”,也让人们在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从这个角度来说,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批判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必须将自己完全投入到消费社会之中,这样才能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
我们认为,追求个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唯一目标,而个性的获得和展示,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符号社会里,更在于自己消费的符号物品不同于他人的消费符号。物体系或者说消费社会符号系统的形成,正是出于与“个性化”目标相匹配,这样“个性”才永远与消费物的获得具有同构性特征。正如我国著名学者冯俊在谈到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意义时就曾说:鲍德里亚对当代社会消费活动中的各种新变化和新现象进行了揭露,对人的本性及其在社会运作中的各种伪装技巧进行了模拟式的演出,对消费社会中所展现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独到而深刻的分析。
反观马克思所生活的特定历史时期,消费仅仅是维持生存的手段。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在19世纪以前,资本主义所进行的生产只是资本——生产——产品,再回到资本的流通过程的简单重复。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通过榨取或剥夺工人生产的商品(物品)的超额利润或者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积累。尽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也曾多次提到消费的反作用,但消费问题在当时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可能成为马克思关注的核心,也不可能对消费进行过多的分析。而到了后工业社会时代,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入,产品的极大丰富,人们的分析领域不断拓展,由生产领域扩大到生产的其他各个环节,并且分配环节、交换环节、消费环节等环节通过不同的方式,也同样对人的意识形态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比如:广告。今天,任何一个大公司都会投入一定的资本来宣传自己所生产的商品,并且广告的投入在逐年上升。这就会出现人们对广告的依存度进一步加深,依赖度进一步加大,反过来也会加剧人们对企业广告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追捧效应,让不少企业获得了更多超额利润。这实际上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的分析并没有关联,或者说,这种利润是没有直接产生于对产业工人的剥削基础之上的。
而鲍德里亚抛弃了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将消费社会的批判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视角,把现实存在抽象化,将批判的视角从现实的物转向符号,把劳动异化拓展到人的生活的所有方面,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在鲍德里亚认为的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完全是盲目的、被操纵的对象,完全失去了理性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任何自由和个性展示都会全部被淹没在符号世界之中。
我们可以看到,消费社会中这种被奴役的异化消费,实际上是违背了人的真实需要的,是被大众传媒不断制造出来的社会时尚,又会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需要和欲望,进而使整个社会都迷漫着纵欲和享受的社会风气,长此以往,人们就会迷失在物的欲望中,直到发生了异化和蜕变。至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异化被消费异化代替,对物的拜物教批判也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符号拜物教批判阶段。而这些思想一定程度上都会丰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2.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有其合理性
在马克思所生活的特定历史时代,商品拜物教不管如何还是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因此,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主要论述的是商品、货币和资本问题,还没有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全面展开。而今天拜物教已经延伸到一切生活领域,自主性、良心、道德、职业以及整个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特权和不公。这正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没有涉及的。就社会意识领域来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也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剥削和各种异化劳动基础上的。而今天的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一切领域,符号与文化的生产也成为价值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意识不断发展的一部分。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中,主张超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并引入符号分析的方法,将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延伸到符号领域,从新的视野和新的维度来考察和衡量现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一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极大丰富了马克思的传统政治经济学。由于商品的符号价值的出现,并成为一种抽象的评价和衡量标准,必然也就成为人们欲望和着迷的对象,成为商品的隐蔽的代替品。而我们只有把自己也作为消费符号来看待时,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才会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真实的存在感和满足感。这时,消费本身就成为主动的行为,成为追求的目标,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才会依据自身的意图来权衡得失,来规划自己的消费取向和行为。
符号价值理论的提出,让我们在更深意义上意识到:在全球化的发展大背景下,任何商品创造或商品生产的过程不再是一个纯技术、纯物质性、功能性的活动过程,而是在一个复杂体中,一系列物质符号不断与社会、经济、文化符号动态性、频繁性组合的过程。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商品和服务已经符号化了,我们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已经不是纯粹的物品和服务,而是进行附含有符号的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在现代生产中,一切企业只要能够发挥更大程度的“符号价值”,生产和创造出更受欢迎、更易接受、更易认同、包含更多文化和符号价值的物品或服务,那么这个企业就会取得成功,就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存在的主要不足
1.在对消费异化的分析中,走入了“符号决定论”的理论困境,将消费异化归因于对符号价值的追求
按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生产在四个环节中始终起着根本性作用。建立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生产环节始终决定着生产资料的其他环节,决定着人们的消费行为。社会消费虽然是单个社会生产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表面上看是生产资料生产的主要环节。但是,我们应始终明确,生产才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反复大循环中起着主导作用。人们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如何消费,都会受到特定生产工具和生产水平的制约,也就是说要受到这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全部商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人们的消费行为仅仅是维持生命存在和繁衍后代的需要,所进行的消费也仅仅是在促使着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
鲍德里亚的消费批判理论将消费社会的一切都归结为某一种符号,并过多强调符号价值而否定和忽略了符号的功能性和使用价值,并认为:整个消费都是在无群的符号游戏世界中进行的,是一种符号的不同组织和分解,是一种人们对不同符号的组合方式的追求过程。因而,从鲍德里亚的消费逻辑来看,人们对物的本真追求是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活动,所进行的消费也仅仅是在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单纯的各种符号的获取和不同符号的累积。这也就使人对商品的追求失去了具体的本体,走向了抽象的概念,其过程就更加无奈。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是不存在能够超越无群符号系统的替代品的,或者说摆脱劳动异化的途径。所以,他也认识到:“一切超越异化的理想和方法都被无情击碎了”[2]。并认为:这种异化是无法被超越的,它与魔鬼一样无法超越,最终解决这种状况的唯一方法只能是毁灭和终结。消费社会的批判理论得出了:不是主体战胜客体,而正由于符号组合方式的无法超越性决定了客体一定战胜主体。
2.完全否定了马克思的物质性维度,滑向了意义性维度
在过分强调符号价值的时候将自身推向了与马克思理论相反的另一面。如果说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还没有必要把物的意义层面纳入到批判视野中来的话,那么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则过于强调对意义层面的批判而忽略了物的现实性,从而忽略了马克思所进行的批判在当代仍然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因为物的两个维度在当下社会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将鲍德里亚的符号价值体系内的物的物质性维度保留下来的话,也就是说我们在符号价值的背后保留了物的存在,那我们也就将符号学的任意性控制在意义的范围内。它建立在真实的物的基础上,在现实的交换价值之外推演出一种符号价值体系,并同时扩展了使用价值的内涵。在这种扩展中,马克思的价值体系作为物的物质性层面仍保留了他的运行规律与模式,那么这样的符号价值体系必然是对马克思价值体系的延伸,而不是它的反动。
另外,我们认为:鲍德里亚所分析的符号只能说是资本当今运行的一种方式,只能建立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壤中生存。把消费符号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物的形式,作为维护统治阶级稳定的主宰,是不足以揭示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虽然他借助很多新的理论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出现的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与马克思的观点不一致的结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马克思,而应以此为契机,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去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三、鲍德里亚早期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任何一项理论的研究一定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总是对这一时代现象进行反思的结果,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也就是说,社会存在总是决定社会意识的。然而,特定时代的理论争鸣或碰撞,既是对现实需求的反馈,又是对现存理论的思考,更希望达到对人类意识领域的启迪,由此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批判的评析正是基于此。
(一)辩证处理好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关系
鲍德里亚已然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四个环节中,生产居于主导地位,消费本应是消费主体在对物品的消耗过程中,实现对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的感性确证。然而,消费的这一作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所以,鲍德里亚明确地指出:消费对生产起主导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甚至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消费只有作为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消费,同样也离不开消费之外的任何其他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既要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又要注重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辩证地处理消费与生产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生产的方式不仅决定着分配方式、交换数量,更决定着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我们要摆脱鲍德里亚消费观的影响,就要时刻清醒,明白消费不是生产的主导性因素。
同时,我们要知道:消费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消费观,是与科学发展相背离的。消费只有作为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消费。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消费不仅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且通过主体消费需求的满足,进一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力的质量。正因为消费具有这样巨大的反作用,我们不能人为地抑制消费,而应当根据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适时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满足人们更高意义上的消费需求,使消费和生产协调发展。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消费之外的任何环节,要相互作用,协调发展。
(二)构建科学健康的消费模式
在鲍德里亚消费至上的影响下,曾经在资本主义社会才能看到的奢侈消费、超前消费、炫耀消费的现象,也在我们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全面小康目标还不牢固的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中存在,并有越演越烈之势。如何尽可能地消除符号化消费思维的影响,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消费理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理念。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当前,就需要我们从引导各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入手,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西方工业文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科学的消费导向,制定合理的消费取向,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来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尽可能地避免陷入鲍德里亚所分析的符号消费之中,避免陷入资产阶级消费意识形态的同化之中。
其次,应提倡适度消费。我国自然资源贫乏,社会福利制度还很不完善,超前消费无异于提前支取、寅吃卯粮。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即以自身的生命存在来显示个人魅力,而不是依赖于物的意义,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同时还要正确对待商品的符号价值,合理科学评价消费品与人的地位的关系,避免盲目的消费竞争和反对奢侈性、攀比性、炫耀性消费观念。要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资料、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对符号消费加以正确诱导,在社会上营造适度、合理、和谐的消费理念。
再次,要理性对待广告和消费品。从消费内容来看,不仅包括物质财富的消费,而且也有精神消费,并且当前精神消费在所有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符号消费”的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既不盲目崇洋媚外,也不迷信狭隘的“爱国主义”。既不盲从国外产品,又要积极吸收一切先进成果,并努力转化成自身发展的动力。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监督媒体的宣传,打击各种屈从于商业利益的宣传行为。
最后,以扬弃的态度看待“消费至上”。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个人消费不仅是单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性的经济行为的一部分,消费主体在消费中除了考虑自身需要以外,还要尊重他人的正常需要。我们进行各种生产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所需,为广大人民群众身心的全面、健康、自由、充分发展服务,而不是为消费而消费。要树立并坚持科学消费观,就要在具体消费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要不断调适,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把消费、享乐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其实质上是为攫取更多的资本利润和服务,是不符合人类长远发展目标的。
总而言之,作为时代产物的鲍德里亚早期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在有其合理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思想意识领域的不断拓展,需要我们以更科学的视角、更加广阔的视野,将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连同不同历史时代的理论进行整合,在更宏观的层面进行鸟瞰,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把握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状态。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尚·布希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1.
[3]Jean Baudrillard.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M].Telos press,1981:91.
[4]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5]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孔明安,陆杰荣.鲍德里亚:现代社会的一位激进批判者——鲍德里亚思想研究评述[J].湖南社会科学,2008,(2).
[8]齐格蒙特·鲍曼.消费主义的欺骗性[J].何佩群译.1998.
[9]黄波.符号之镜中的消费异化——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6).
[10]韩欲立,温晓春.使用价值概念及其批判:鲍德里亚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后果[J].江淮论坛,2007,(2).
Comment on Baudrillard's Consumer Society Critical Theory
ZHAO Jian-xin
(Department of Marxism Basic Theory Research,Party School of CPC Jinzhong Municipal Committee,Jinzhong,030600,Shanxi,China)
Starting from concepts like goods,semiotic consumption and symbolic value,the famous French philosopher Baudrillard constructed a complete symbolic value system,explored the link between this system and that of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 ics and tried excluding consumption alienation by criticism of the symbol fetishism.In his theory,the inherent nature of capital 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consumption wasdisclosed;however,there also existed a distortion of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theory in it.To achieve social coordination,harmony,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progress,we should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properly handle the interactive,mutually promo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consumption and try to get out of the perplex of semiotic consumption and alienation consumption.In addition,a new norm of reasonable and moderate consumption should be built in whole society,with the aim of pursuit of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people.
Baudrillard;symbol consumption;symbolic value;alienation;consumption fetishism
B151
:A
:1006-723X(2015)03-0032-06
〔责任编辑:李官〕
赵建鑫,男,中共晋中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论、价值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