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力、凝聚力、引导力和塑造力

2015-02-25余晓慧

学术探索 2015年3期
关键词:理想价值观核心

余晓慧

(西南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云南昆明650224)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力、凝聚力、引导力和塑造力

余晓慧

(西南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云南昆明650224)

价值认同传递着交往规则和行为规范,体现着生活的智慧光芒和思维意识的理性光辉,核心价值是主流文化,引导和规范着其他价值的发展方向和作用强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众的生活世界和精神领域,使之成为动员整个民族共同奋进的认同力量,充分发挥核心价值的整合力、凝聚力、引导力和塑造力,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其社会功能的根本。

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功能

价值认同通常指社会成员在公共领域或对重大事件能够达成基本一致的价值取向,如对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的共识。价值认同一般指涉公共领域,在个人领域无需强调整齐划一,因为每个人都会从自身立场出发,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所以在个人领域价值多元并存是正常的,而在涉及共同利益时,达成价值认同是很有必要的。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在价值评价和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和自由,不过,自由不是完全没有任何约束的绝对的自由,“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1](P455)价值评价和选择的过程,也必须是在对价值本质和规律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合乎规律的自主与自由,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和需要。

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表征社会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行为准则,就存在着主导型和非主导型之分。价值多元化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多元价值体系中,核心价值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主导价值,就在于它是以人的需求为尺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整体利益,是真善美的体现,能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在社会层面上维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原则,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公共利益,形成一致的合力,推动社会进步;在个人层面上奉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规范,有益于建立合理的社会关系,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都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而非个人私利,所以能够成为人们认同的主导价值。

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然上升为群体意识,成为民众的一种“心灵契约”,能有效地化解分歧和冲突,克服传统习俗、西方势力的消极影响,促使整个社会的运行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自律”,确保整个国家和社会顺畅、有效地运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

现实世界是一个多元价值共存的时代,价值多元意味着不同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借鉴,表征着我们的社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多元共存有利于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差异中扩大认同,在碰撞交流中增进思想共识,不同价值观念的融合、交流可以使我们的价值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然而多元并非毫无章法的共存,要实现多元价值观念的趋利避害、和谐共处,就必须确立一个能够有效协调和整合各方面思想意识的主导价值,来实现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聚着党、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愿望和要求,是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反映,能够唤起人们强烈认同的心理,是整合、协调、容纳、主导多元价值的有力文化武器。

在多元价值的碰撞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作用在于其为其他价值观念提供了方向和原则。这里所说的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不动摇;另一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动摇。

(一)整合多元思潮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来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交融日益频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各种思潮涌入国内,其中还充斥着一些庸俗的文化现象,令人目不暇接,面对这种局面,势必确立一个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以整合多元思潮。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确立的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之主导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责无旁贷地担此重任,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建党立国的理论基础,已经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理解和掌握,“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P9)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整合纷呈林立的多元思潮,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其趋势。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160多年前,但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至今仍然是指引人类社会前行的一盏明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借鉴、整合了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既顾及思想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又能引领、整合人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提升和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面旗帜,昭示人们,不管思想文化如何多种多样,不管价值观念如何激烈交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不会改变。

(二)整合共同理想

1.整合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是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美好憧憬,社会理想是在汇集了个人理想基础上对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进步,每个中国公民对自身的设想与期望,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背景;社会是由众多个人组成的,社会理想的实现也离不开个人的实践,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寄托与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给我们展现了社会发展的价值规则与目标,又将个人层面的价值规范纳入社会关注的视野,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障,在充分尊重个人理想的基础上,立足于社会理想的实现,使得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整合阶段理想与远大理想

目前我们的阶段理想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的远大理想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最终进入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这个历程是由若干个阶段理想共同铸就的。相对于远大理想而言,阶段性理想更具体、更现实,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普遍追求的奋斗目标,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惠及每个中国公民,比如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当代我国各族人民的心愿。阶段理想实现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将一往直前,远大理想就是阶段理想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远大理想不断为阶段理想的实现注入新的内容,提出新的要求,提供坚定的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上追求的价值目标,既是对阶段理想的承诺,又是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实现了二者的统一与整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P7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自然也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世界,而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生活愿望,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改善生活品质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基础。离开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再精妙的宣传,再华丽的语言都无济于事,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才会自觉自愿地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凝聚了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意志,同时也把每个人的具体梦想作为奋斗的目标,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饱含深情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P108)每个人的梦想都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出国家民族的宏伟理想对个体价值的包容与肯定,满足每个人的发展愿望和利益需求,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汇聚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4](P28~29)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让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P189)

核心价值的认同离不开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活动,中国近代以来的整个历史实践,以及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都要求我们珍视和平发展、重视开拓创新,推崇公平正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和实践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4](P4)回顾近代探索复兴中国的风雨历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失败了,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是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更加深化了我们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认同。“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执政理念的理性认知上升为价值认同,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对优良传统的遵从感,对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对社会制度的使命感,引导全体社会成员以主人翁的热情参与社会事务和国家建设。

“核心价值观规定着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性质,并集中表达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性质。”[6](P116~121)所以说,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时代特有的精神象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的现实利益,正是由于人民期望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向往着共同富裕的实现,从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然状态。价值观虽然不具有法律规章的“强制力”,但是,核心价值作为意识形态层面的主导文化,为全社会所认知、认同和践行,拥有了共同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人们的行为就有自觉的导向,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确保社会主义的性质与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指向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它从不同的层面,把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各个社会阶层、各个利益群体都能认同和接受的精神力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价值又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与其说人们是生活在文化里,不如说是生存在价值体系中,价值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态度和对自我角色的评价,我们就沿着社会态度和自我评价这两条路径去探寻价值认同的引导力。

(一)社会态度

随着人们的理性认知和价值判断的不断提升,对于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人们不再“照单全收”,他们会观察价值观能否在实践中得到印证,来决定认同的取舍。“以吏为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思维习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政府官员作为国家事务的管理执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其言行对于全社会来说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政府是一个感染力极强的以身示教的教师,不论教好教坏,它总在以自己的楷模行为教育整个民族。”[7](P387~388)如果官员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清正廉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就会有影响力、号召力,引起公众的广泛共鸣。反之,如果官员徇私枉法、胡作非为,让广大群众感觉官员自身的实践与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去甚远,就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怀疑和否认的态度,从而失信于公众。所以,当下以壮士断腕、抓铁有痕的决心打击贪污腐败,不仅是规范政府官员的行为,更是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政府和社会制度的期望,取信于民,以政府官员的示范引领价值认同,以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价值认同。

(二)自我评价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彼此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在交流与沟通中,尊重与被尊重,认同与被认同是一种精神需要,而认同的基础就在于我们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念。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承担着特定的角色,如何扮演好自我承担的角色,担当责任、履行义务,应该说在个人行为的背后,主要是受价值理性的支配,将核心价值内化在思想意识中,能给每一个主体提供相应的行为规范的知识和方向,并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与体现。

公民一方面要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职责,比如做一个好父亲,一个好教师,一个好司机。另一方面也要具有良好的公民美德,遵守公共秩序,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每个人都在社会秩序维护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任何秩序与规则都要落实到具体的现实的人身上,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比如违反交通规则,随手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肆意破坏公物等,都要求公民个人规范自己的言行,培育良好的德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实现的基础就在于每个人的具体实践,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导向和精神支持,认同核心价值观能提高主体的思想觉悟,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心理健康,当人们深切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真真切切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才能为充分发挥核心价值的引导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自觉遵循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和政策,为国家、为社会自觉奉献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核心价值观是整个社会运行和人们思维行为的“自律”原则,能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形成清晰的理性指向,形成注重整体利益、顾全大局的思维模式,使人们在实践行为中受到一种明显的导向作用,认同当前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价值认同的作用不仅仅是使人形成共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做出价值选择,齐心协力、同心同德,从而在共同的目标和方向上产生更大的引导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力

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身边的、具体的人和事就是我们认同的源泉,在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而对人塑造的关键因素就在于融入人的灵魂的价值观念。每个社会成员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不断地受到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塑造力,就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尤其要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群众乐于参与的平台,使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从2002年开始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就是用媒体的力量来塑造国民素质,升华民族品格,评选出来的震撼人心的人物,有来自民间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有被称之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袁隆平,有光彩照人的体育明星姚明,也有为人民群众奉献一生的党员领导干部杨善洲,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经历,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潸然泪下,他们用自己的行为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正是用这种感人至深的方式,引起了人们思想的共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荡着神州大地,并深入人心、荡人心腑,对于消除不良社会风气,塑造良好社会道德风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凝练和概括,为着力提升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提供了精神动力,为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倡导了和谐的“主旋律”。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像是一个大熔炉,社会成员就是这个大熔炉冶炼出来的材料,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中都深深熔铸了核心价值所倡导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了与核心价值观要求基本相同的态度和情感,树立了新的生活目标、新的行为规范,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价值塑造润物无声,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使社会成员从心灵深处吸纳核心价值的“元素”,自觉地运用这种信念和价值体系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价值观一经内建成型,便铸就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体现的也主要是一种价值取向。不同的社会制度与相应的核心价值,塑造了不同的民族精神,美国崇尚个人主义,在美国的文化氛围中,人民追求的更多的是英雄主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中国推崇集体主义、爱国情怀,所以在中国社会氛围熏陶下,我们更强调团队意识、协作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的就是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历史是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知识,还在于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连接在了一起。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形塑的。”[8](P1)价值认同深深根植于民族心理这片土壤,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每个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意识的方方面面。不仅对当代人有强烈的塑造力,而且可以穿越历史,传递和影响到后世的人们。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P92~9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它既根植于历史传统,又对时代问题做出回应,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和时代特征,能够成为动员整个民族共同奋进的认同力量。价值认同传递着交往规则和行为规范,体现着生活的智慧光芒和思维意识的理性光辉,核心价值是主流文化,引导和规范着其他价值的发展方向和作用强度。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要求对民众进行理想、信念、行为、组织和制度上的引导规范,充分发挥其整合力、凝聚力、引导力和塑造力,是弘扬核心价值观,强化其社会功能的根本。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吴向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与逻辑:一种可能的思路[J].哲学研究,2013,(1).

[7]道格拉斯,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M].张宁,朱欣民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8]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Identity

YU Xiao-hui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650224,Yunnan,China)

Value identity transfers communication rules and norms of behavior,and reflects the rational brilliance of life and consciousness.The core values is themainstream culture and can guide and regulat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strength of effect of other values.To promot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improve their social functions,it is vital to integrate them into the life and spiritual world of the public,thus becoming a force to mobilize the whole nation move forward together.Besides,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tegrating power,cohesive power,leading power and shaping power of value identity.

value identity;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social functions

D648

:A

:1006-723X(2015)03-0013-05

〔责任编辑:左安嵩〕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ZX010);西南林业大学科研启动项目(111412);西南林业大学党建思政课题项目

:余晓慧,女,西南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化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理想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