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优秀女子马拉松的格局对中国马拉松项目发展的研究①
2015-02-25徐波蚌埠体育运动学校安徽蚌埠233000
徐波(蚌埠体育运动学校 安徽蚌埠 233000)
世界优秀女子马拉松的格局对中国马拉松项目发展的研究①
徐波
(蚌埠体育运动学校安徽蚌埠233000)
摘 要:近年来,中国女子马拉松水平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但和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日本等世界优秀的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比较,无论是个人最好成绩、优秀运动员数量仍存在很大的差距。该文主要针对2013年女子马拉松在第14届俄罗斯田径锦标赛上的情况进行比对和分析,掌握目前最新的女子马拉松在地域分布、运动员年龄、竞技水平等进行了解,根据世界优秀女子马拉松项目竞争格局及其对中国马拉松项目发展的启示研究,为备战2016年奥运会实现该项目的突破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女子马拉松竞争格局奖牌分布发展研究 在市图书馆利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以竞赛格局、女子马拉松、奖牌分布等为进行检索。
马拉松项目开始从古希腊发展起来,它的跑动距离是42.195 km,它需要超强的品质和良好的系统训练的耐力。该文通过对2013年8月10日-18日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马拉松比赛的态势进行分析,了解目前世界马拉松运动发展水平及主要参赛运动员的国家分布、比赛成绩、运动员的年龄特征,成绩发展历程等,为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在奥运会上有更大突破和以后的训练提供依据,促使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水平的提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的主要研究在第14届莫斯科举行的田径世锦赛参赛马拉松女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录像观察法
对第十四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马拉松项目进行录像观看,分析主要参赛运动员的国家分布、地域分布、成绩、运动员的年龄特征、成绩发展历程等,并进行归纳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当今世界女子马拉松项目的竞争格局
从1995年的世界锦标赛开始,日本、罗马尼亚曾经连续4届世锦赛获女子马拉松奖牌。2003年之后,肯尼亚在该项目上慢慢显示了超强的实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该项目的霸主。这几年我国也涌现了一批世界级选手如周春秀获得2007年世锦赛第二名、白雪更是获得了2009年世锦赛的冠军(表1)。
2.2世锦赛女子马拉松奖牌地域分布
近十届世锦赛产生的30枚女子马拉松奖牌由10个国家分享,其中欧洲由5个国家获得11枚奖牌;非洲由2个国家获得8枚奖牌;亚洲由3个国家获得11枚奖牌。近十届田径世锦赛奖牌的地域性分布在欧洲,非洲和亚洲,这三个洲包揽了近十届女子马拉松所有的奖牌(表2)。
表1 近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前三名运动员
表2 近十届世锦赛女子马拉松奖牌地域分布
本届世锦赛上意大利的斯塔尼奥获得了该项目的银牌,比赛获得奖牌的国家多达5个,说明欧洲在田径项目上的地域性优势依然相当明显。非洲方面,以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为首的非洲劲旅,依靠非洲特有的人种地域优势、耐力性项群的据统治地位,在本届
比赛中完美发挥,肯尼亚基普拉加特获得该项目的冠军,不仅成功拿走了本届世锦赛的首枚金牌,还当上了史上第一个实现卫冕的女子马拉松选手。亚洲方面,中国、日本和朝鲜的表现获得3枚宝贵金牌,日本在该项目上依然保持着较好的状态,本届获得铜牌,亚洲的11块奖牌中,8块是由日本获得,日本在女子马拉松项目上是当之无愧亚洲第一。
2.3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龄特征
2013年世锦赛女子马拉松比赛共有72人参加,其中20人是34到43岁的,占全部参赛者的28%。1980—1989年出生的运动员达到42人,占全部参赛者的58%,1990—1995年出生的运动员为10人,占全部参赛者的14%。在前16名的运动员中1970—1983年出生的30岁的老将有10人,前8名中就占有6人,应该说还是老将主宰了世锦赛女子马拉松的赛场。
中国派出的五位小将丁常琴、魏小杰、曹茉婕、贾超风和何引丽,无论从她们的体质、年龄、参赛经验等等,都不如老将,各个方面都有待提高,意味着中国的女子马拉松选手要靠近世界一流的水平还需要迈进很大的一步。
2.4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相对落后的原因分析
女子马拉松在我国开展的时间短、基础参与人数较少,也就是最近几年才有些城市开始马拉松比赛,该项目练起来由于距离长难度大,训练中缺少大型健身跑道,大部分以公路跑为主,现在车流量大安全隐患严重。落后的原因还有科研水平较为落伍,训练体系不完善,后备力量欠缺,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健康训练的程度不够,教练员没有主动学习和接受新的训练理念、对科研重视不够,都影响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的发展。
2.5我国女子马拉松备战2016奥运会的策略分析
针对我国女子马拉松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掌握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了解目前世界选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青少年运动员避免过早的专项化训练造成机体的损伤。注意营养品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加强训练后的恢复
(2)训练的全程要有队医的参与提高训练科研的科学化水平。
(3)加大队伍的底盘建设扩大科学选材面及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水平的学习提高运动员自身的领悟能力以此来发展运动员的潜力,完备训练体制,加强老运动和新运动员之间的衔接、竞争发展的良好局面。
(4)发挥创新精神。根据我国自身运动员的生理形态特点结合国外科学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利用我国多地形不同高度的阶梯式高原训练模式,为2016年奥运女子马拉松项目做好准备。
3 结论与建议
(1)14届莫斯科田径世界锦标赛女子马拉松比赛地域特征和项目特征表现依然明显,以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为代表的非洲优势明显,并且这种状况在近期内不会改变。
(2)马拉松运动员要进过多年周期的系统科学训练做好基础素质能力避免过早专项化以此来增加良好的竞技水平保持运动寿命的长久性。
(3)针对今后的女子马拉松项目的比赛,需要我国继续密切关注世界女子马拉松比赛格局变化,各地区优势项目发展状况及变化。
(4)中国女子马拉松运动要想在未来得到较快的发展,领导管理者必须要拿出可行有效的管理体系来保证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后苦之忧,促进教练员大胆的科学创新探索训练。
(5)要多让运动员出去参加世界高水平比赛增加运动员的见识和参赛能力,利用马拉松强国的经验提供我们借鉴和参考给我们重要的启发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皇甫立慧,胡朝霞,吕美玲,等.伦敦奥运会女子马拉松项目失利原因分析[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13.
[2]冯兆丽,和锡建.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2008,26(2):28-30.
[3]赵明琳.略谈女子马拉松[J].体育与科学,1982(2):35-37.
[4]黄耀辉.我国女子马拉松备战伦敦奥运会策略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0(2):74-77.
作者简介:①徐波(1979,12-),汉,男,安徽固镇,本科,初级教练员,中长跑。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b)-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