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预防脐部感染的护理干预

2015-02-24洪早红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医院产科2238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1期
关键词:碘酊残端脐部

洪早红 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医院产科 223800

新生儿预防脐部感染的护理干预

洪早红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医院产科223800

摘要目的:观察康脐宝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2-10月出生的305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康脐宝脐部护理干预组)155例,对照组(常规脐部护理干预组)150例,比较两组在脐带平均脱落时间、脐部感染率及脐周皮损率等方面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155例新生儿脐带平均脱落时间(5.01±2.45)d,脐部感染2例,感染率为1.3%,无脐周皮损发生,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康脐宝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可有效预防脐部感染。结论: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应用康脐宝可明显减少新生儿的脐部感染率, 缩短脐带脱落的时间且安全有效。

关键词新生儿康脐宝脐部感染预防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脐带从断脐至脐带脱落前后,其脐断端是一个开放性创面,易受病原微生物入侵,特别是厌氧菌感染,若脐部护理不当易发生新生儿脐部感染和出血,甚至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国内文献研究显示[1],新生儿脐部感染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占其他感染的65%~80%,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并发腹膜炎,甚至可危及新生儿生命。因此,残端脱落、愈合越早,新生儿脐部感染机会就越小[2],加强新生儿脐部护理干预是预防感染的关键。2013年2-10月我院将康脐宝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2-10月足月分娩正常新生儿305例,产妇无妊娠并发症,新生儿无宫内感染,新生儿出生体重2.5~4.6kg,平均体重(3.1±1.6)kg;新生儿阿氏评分(Apgar)平均(9.2±0.7)分,按新生儿出生时间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康脐宝脐部护理干预组)155例,对照组(常规脐部护理干预组)150例;新生儿在胎龄、性别、体质量及Apgar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新生儿出生后2min内用络合碘消毒脐带根部及周围,在距脐带根0.1~0.2cm处用气门芯结扎,在距结扎部位上0.5cm 处剪断脐带,并挤除残血。用3%碘酊消毒脐带断面后加压包扎。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脐部护理方法:新生儿每天沐浴后用2%碘酊对脐带残端、脐根及脐轮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待其自行脱落。观察护理脐部2次/d,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尿布使用时勿超过脐部,以免尿、粪污染脐部。

1.2.2实验组采用康脐宝进行脐部消毒:康脐宝护理液分A、B 瓶,A瓶为3%过氧化氢(H2O2)溶液。B瓶是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碘的复合物(PVP-I),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每日新生儿沐浴后,先将3%的H2O2溶液喷涂脐部后,以脐带为中心,直径5cm范围用医用棉签由内向外成螺旋形轻柔涂擦,进行消毒,尤其注意对脐轮下缘凹陷部的消毒,脐带残端产生泡沫后拭干,再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喷涂或擦拭,擦拭后脐部自然干燥,不需覆盖纱布,采用暴露处理,2次/d。护理期间密切观察两组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脐带脱落时间及脐周皮肤变化。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155例新生儿脐带平均脱落时间(5.01±2.45)d,脐部感染2例,感染率为1.3%,无脐周皮损发生,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不同护理干预后效果的比较〔n(%)〕

3讨论

新生儿脐带内有三条血管和淋巴管,并富含明胶样高蛋白物质,在脐带残端未脱落前,明胶样物质和分泌物是细菌极好的培养基,若脐部护理不当易发生细菌定植,可造成脐部感染,引起急性炎性反应。止血、防止感染、促进脐带残端及早脱落是新生儿脐带处理的原则[3]。付冬梅等[4]经细菌培养实验研究认为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细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大肠埃希菌﹑绿脓假单胞菌等,常规新生儿脐部护理干预采用75%乙醇及2%碘酊处理,其中乙醇、碘酊虽可有效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但稳定性差、易挥发、对婴儿皮肤刺激大,易造成脐周围正常皮肤损伤。康脐宝分别是由3%过氧化氢(H2O2)溶液(A瓶)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碘络合溶液(B瓶)组成,其中,3%H2O2溶液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杀灭多种致病菌的作用,是目前临床使用较为普遍的广谱杀菌剂。局部擦拭会产生白色气泡,可迅速分解污物﹑坏死组织等,达到清洁目的,同时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与细菌接触时,能破坏细菌菌体,杀死细菌。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能迅速将脐带残端明胶样物质和其他附着物分解清理,避免了对脐周的损伤。3% H2O2溶液对新生儿皮肤无刺激,其分解产物无毒、无残留,可用于防止厌氧菌感染。聚乙烯吡咯烷酮碘络合溶液(PVP-I)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皮肤或黏膜接触时可释放出游离碘,其强大的杀菌机制是氧化病原体原浆蛋白的活性基团,并能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并使病原体内的蛋白质变性﹑沉淀,导致病原体死亡,以达到高效消毒杀菌的目的。PVP-I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淋球菌、白色念珠菌及病毒、芽孢与原虫等均有很强的灭杀作用,操作简单[5],是WHO推荐的高效、广谱、无毒的杀菌剂,特点是对组织刺激性小,不易使微生物产生耐药性,不易发生过敏反应,药效持久、稳定性好。本文通过对两组不同护理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新生儿脐带平均脱落时间、脐部感染率及脐周皮损发生率方面护理干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6]。护理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新生儿脐部护理方法,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同时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宣教指导,有效地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

参考文献

[1]李阳,黄群.新生儿脐部感染原因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报,2008,15(7):18-20.

[2]孙敏.新生儿两种断脐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2,13(1):60-61.

[3]陈慕刁,关惠慈,严丽红.二次剪脐对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7):41-42.

[4]付冬梅,甘秀华,梁路容.贝诺贝美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0,21(19):146-147.

[5]任娟.康脐宝与碘酊用于新生儿脐部消毒的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762-2763.

[6]刘玉华.康脐宝与传统新生儿脐部护理在新生儿脐部护理的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 3524-3525.

(编辑杨阳)

◎致作者◎

计量单位须知

本刊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如ng·kg-1·天-1应改为ng·kg-1·d-1;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的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如前例不宜采用ng/kg·min-1的形式。在叙述中,应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数值,括号内写旧制单位数值;但如同一计量单位反复出现,可在首次出现时注出法定计量单位与旧制单位的换算系数,然后只列法定计量单位数值。人体血药浓度测定,同人体其他检测值一样以升(L)为基础单位中的含量,不用血或dl。数字与单位符号之间留1/4空,如5 min,10 s,20 h,40 d等。数字后的秒、分、时、天,一般用符号(s、min、h、d)表示。转速用r/min(转/每分)表示,不再用rpm。“分子量”已改为“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r),如“分子量为580KD”应改为“相对分子质量580 000或580×103”。

收稿日期2014-09-16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01-0126-02

猜你喜欢

碘酊残端脐部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新生儿脐带暴露疗法的效果观察
夏季需防羊腐蹄病
浅论护理实践中常用皮肤消毒剂化学特性
穿露脐装注意事项
新生儿的脐带怎么护理
氟康唑联合眼部碘酊清创治疗真菌性角膜炎36例体会
延迟断脐法对新生儿脐部感染、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及渗血情况的影响
两种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对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效果比较
前交叉韧带残端引起伸膝受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