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临床诊断、治疗及病理观察
2015-02-24江苏省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11300
马 平 陈 颖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 211300
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临床诊断、治疗及病理观察
马平陈颖江苏省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11300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十二指肠Brunner腺腺瘤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分析。结果:肿物位于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由增生且分化成熟的Brunner腺组成,腺体大小较一致,黏膜上皮未见明显异型。结论:Brunner腺瘤是少见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
关键词十二指肠肿瘤Brunner腺瘤病理诊断鉴别诊断
Brunner腺瘤是一种少见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Brunner腺瘤,并结合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
1资料及方法
患者女性,52岁。因“反复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加重3d”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主要在进食后出现,人工催吐后症状好转,发作时可伴有阵发性绞痛,主要位于上腹部剑突下,不向他处放射,无腰背部疼痛,无畏寒、发热,无腹胀、腹泻,无呕血和黑便,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自购胃药治疗,病情能缓解。3d前再次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无畏寒、发热,无眼黄和尿黄,无恶心呕吐,无心悸心慌,无胸闷呼吸困难。查体: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全腹叩诊呈鼓音,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4次/min。查上消化道造影:胃窦炎,瀑布型胃十二指肠球部息肉。腹部B超:胆囊炎、胆囊结石,肝点状回声细密,脾略大。胃镜:慢性浅表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棒槌样息肉。拟“十二指肠球部息肉、胆石症”收入病房。临床拟(1)胆囊切除术。(2)胃切开十二指肠息肉摘除术,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息肉长约5cm,直径约0.8~1.0cm,基底部较宽,表面光滑。标本送病理检查。
2结果
大体:灰白息肉状组织一块,大小3cm×1cm×0.8cm,切面灰白、质地中等。 镜检: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由增生且分化成熟的Brunner腺构成,腺体大小较一致,导管部分囊状扩张,囊内有粉染分泌物。间质内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肿物表面覆盖的十二指肠黏膜上皮未见明显异型(图1、图2)。病理诊断:十二指肠腺瘤(Brunner腺瘤)。
图1Brunner腺瘤低倍镜下图2Brunner腺瘤高倍镜下
HE表现。(HE,×100)HE表现。(HE,×200)
3讨论
十二指肠腺瘤即Brunner腺瘤,是一种很少见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仅占消化道肿瘤的1%~5%[1]。肿瘤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肿瘤较小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当瘤体逐渐增大后会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体征[2]。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清楚[3]。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
该肿瘤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漏诊,术前诊断率低,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组织学上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由增生且分化成熟的Brunner腺构成,腺体大小较一致,导管部分囊状扩张,囊内有粉染分泌物。间质内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肿物表面覆盖的十二指肠黏膜上皮未见明显异型。诊断该肿瘤时还需要与Peutz-Jeghers息肉、炎性纤维样息肉等鉴别[4]。
Brunner腺瘤为良性病变,预后良好,极少数病例有恶变倾向,特别是病理类型为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者恶变率更高[5]。所以手术方法应该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冰冻快速病理结果选择手术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扩大切除。对肿瘤体积较小,有蒂者内科治疗,定期随访;对有明显临床症状、恶变的或未能排除恶性肿瘤者应该及时手术治疗。该患者因症状明显选择十二指肠息肉摘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需继续随访以观察疗效。
参考文献
[1]姜旭生,徐克森,寿楠海.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11):849-851.
[2]陈文旭.Brunner腺瘤研究现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0,21(5):276-277.
[3]许国强,章宏,厉有名,等.15例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的诊治〔J〕.中华消化杂志,2006,28(8):511-514.
[4]秦东梅,兰建云.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J〕.现代中西医结杂志2012,21(36):4066-4067.
[5]鲁嘉越,王坚,陈涛,等.十二指肠腺瘤一例〔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8,13(4):375-376.
(本文通讯作者:马平)
(编辑杨阳)
收稿日期2014-06-17
中图分类号:R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01-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