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方法预测量无瓣膜PICC置管长度的研究

2015-02-23杨雪芳吴敏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19期
关键词:测量方法尖端置管

杨雪芳 吴敏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江苏 苏州215001)



不同方法预测量无瓣膜PICC置管长度的研究

杨雪芳 吴敏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江苏 苏州215001)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预测量无瓣膜PICC置管长度对提高导管尖端一次到位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12月在我院肿瘤内科行无瓣膜双腔耐高压PICC置管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穿刺前测量置管长度,观察组采用穿刺成功顺利放入导丝后测量置管长度。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一次到位率。结果 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一次到位率为91.23%,高于对照组的77.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穿刺成功后预测量无瓣膜PICC置管长度的测量方法,可以提高导管尖端一次到位率,延长了导管留置时间,提高了置管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置管长度; 护理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atheterization length; Nursing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技术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对于无瓣膜导管,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置管前预测量长度,然后导管前端修剪备用,但实际操作中,穿刺点会受穿刺技术和血管条件的影响,出现上移或下移,修剪好的导管置入后容易出现置管过深、过浅现象,会直接导致静脉炎、血栓、心律失常,甚至可引发心脏穿孔、心包填塞和冠状窦血栓形成[1]。影响了置管的安全性,缩短了导管留置时间。我院肿瘤内科2014年1-12月对无瓣膜双腔耐高压PICC置管长度的测量时机进行了改良,对两种不同预测量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12月在我院肿瘤内科行PICC置管的患者114例,采取次序单双数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7例。其中,对照组男36例,女21例,年龄20~82岁,中位年龄57岁;观察组男33例,女24例,年龄25~86岁,中位年龄6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置管和测量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5F无瓣膜双腔耐高压导管,在B超引导下采用MST技术,选择上臂贵要静脉行置管术。应用一次性无菌纸质尺预测量置管长度,然后导管前端修剪备用。测量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上肢外展90°,从穿刺点开始测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反折垂直向下至第3肋间为导管置入长度。对照组采用穿刺前测量置管长度,观察组在穿刺成功顺利放入导丝后由助手协助测量置管长度。置管成功后行胸片检查,明确导管尖端位置。

1.3 评价标准 (1)一次到位:导管尖端一次到达理想位置,不用二次调整。(2)理想位置:PICC导管尖端处于上腔静脉下1/3或接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胸片定位以T4-T6椎体水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上3~4 cm[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测量方法PICC到位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种测量方法PICC到位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目前PICC置管过程中无直观定位设备,临床上只能依据对预置静脉体表投影测量方法来确定置管长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修剪好的导管置入后经常出现过深或过浅现象。置管过浅,是指导管尖端位于T4以上水平。Knue M等[3]研究发现,PICC头端位于最适位置以上时,接近80%的患者在置管后2周内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炎症状。此时该导管只能作为中长度导管使用,留置时间仅为2~4周。失去了中长期导管的作用,增加了病人再次穿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置管过深,是指导管尖端位于T6以下水平。导管置入过深进入右心房,可引起胸闷、心悸、心律失常等,甚至可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致死性心脏压塞等[4]。

本研究中,将无瓣膜PICC预测量置管长度的时机由传统的置管前测量改为穿刺成功顺利放入导丝后测量,改良后的操作方法导管尖端一次到位率达91.23%,提高了无瓣膜PICC体外预测量置管长度的准确性,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率,对保证置管安全、降低相关并发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等均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1] 刘倩,王春梅.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1A):2862-2864.

[2] Schweickert WD,Herlitz J,Pohlman AS,et al.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evaluating postinsertion neck ultrasound i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rocedures [J].Crit Care Med,2009,37(4):1-5.

[3] Knue M,Doetlman D,Jacobs BR.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children:A survey ofpractice pattems[J].J Infus Nuts,2006,29(1):28-33.

[4] 陈青,周晓蓉,刘建红,等.超声引导联合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置管的环节控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1):1035-1037.

杨雪芳(1971-),女,江苏苏州,本科,副主任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吴敏,E-mail:wuming_071200@163.com

R472.9

B

1002-6975(2015)19-1787-02

2015-05-31)

猜你喜欢

测量方法尖端置管
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效果
Finding Another Earth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基于迭代稀疏分解的介损角测量方法
基于应变原理随钻钻压测量方法研究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种高效的PCB翘曲度测量方法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