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木叶”》教学设计

2015-02-23龙婷婷

学语文 2015年3期
关键词:暗示性落木木叶

□龙婷婷

《说“木叶”》教学设计

□龙婷婷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赵嘏《寒塘》)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幻灯展示或师生齐背)

问:这些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意象是什么?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有一个共同的意象“雁”,都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信息的期盼。

问:大雁何以能表现这种情感?今天我们在学习《说“木叶”》的过程中就会得到更深刻的启示。

二、诗词理解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是什么?

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木叶”“树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落叶的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小结:这就是“木”字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问3: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问4:“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结合下表体会“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饱含生机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问5: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问6:什么是诗歌语言暗示性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使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问7: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以“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为题,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三、巩固延伸

在我国诗歌中,“梅”“柳”“月”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人们的联想。

梅:

1.比喻高士脱俗高洁的情操。例:陆游《梅花》。

2.以梅花美人般的姿态,比喻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情怀。例: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梅花凌寒独自开放,成为隐士的风标。例:林逋《山园小梅》。

柳:

1.柳颂春。例:《咏柳》。

2.折柳送别的习俗,寄惜别之意。例:《送元二使安西》《雨霖铃》。

3.比喻得势轻狂的小人。例:曾巩《咏柳》。

4.比喻邀宠取媚的小人。例:唐彦谦《垂柳》。

月:

1.寄托相思,思乡怀人。例:《静夜思》《月夜忆舍弟》。

2.寄托广义的哀思,是诗人心境的写照。例:《枫桥夜泊》。

3.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的心情。例:《鸟鸣涧》。

4.比喻品质高洁,冰清玉洁。例:《芙蓉楼送辛渐》。

四、小结

中国的古典诗歌历经岁月的淘洗,具有了一种特定的意蕴,但是在不同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也会用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正因为这种意蕴使得中国诗歌丰富而博大,简洁而洗练。

五、作业

古代诗歌中,具有暗示意义的意象不胜枚举,如竹、松等。请同学们搜集、梳理这些意象,摘录在笔记本里。

(作者单位:安徽淮南四中)

[责编奇佳]

猜你喜欢

暗示性落木木叶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异域中秋前数日漫思(新韵)
游燕园(新韵)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浅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暗示性
盏中,木叶似小舟
论古典诗词中的“裳”的语言暗示性
象征主义下的对于《幽谷睡者》的新解读
倪瓒山水画的图式美
死亡.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