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法隐喻与认知效果研究综述

2015-02-23吴胜伟姚志英高菲孙秀银

关键词:范畴语言学隐喻

吴胜伟,姚志英,高菲,孙秀银

最早对隐喻进行研究是亚里士多德,他主要从修辞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Lakoff教授则认为隐喻是一种有力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这就是认知的隐喻观。语法隐喻这种认知方式是隐喻的一种相对较常见的形式。

一、概念界定

(一)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这一思想是由Halliday正式提出。它与传统上的修辞手法有很大的不同。朱永生、严世清讨论过并就其理据性进行了肯定[1]。语法隐喻与意义有何种关系?这在语言学界有两种认识,有的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这是一种非建构主义的认知观;有的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这是一种建构主义的认知观。非建构主义的认知观是世界本原与语言的关系,而建构主义的认知观则是世界本原与言语(langue)的关系,它也涉及人类建构、认知世界的方式与程序。Halliday认为,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是一对“孪生姐妹”,语法隐喻指不同的能指和共同的所指;相反词汇隐喻则指差异的所指和公共的能指。从功能上来看,语法隐喻可理解成人际隐喻和概念隐喻两个分枝。在认知语言学上,词汇隐喻我们通常理解为意义范畴的跳越,或认知范畴的转换。

目前学界普通认为语法隐喻是一种范畴跳越或提升,这种跳越或提升不是某种意义范畴的跨越,而是一种特定的语法范畴的跨越,它是从图形(figure)到成分(element)、从动作过程到其他过程、从动词到名词的跨越或转类。我们在语法隐喻跨范畴或提升的说法上,就生成了所要传达内涵的一致式和隐喻式。确切地说,生成了所要传达的意义的更趋向一致式和隐喻式的两种逻辑语义表达式。

(二)认知效果

Sperber和Wilson首先提出认知效果的概念[2]。他们认为当话语的述题或新信息加强了与即时的语境先设,或与之冲突时,认知效果就能帮助受话者(receiver)加深对文本建构或识解的程度(degree)。目前学界普通接受这一定义。

二、语法隐喻在功能语法视角下的研究

(一)语法隐喻的分类

近年来,Halliday对其系统功能语法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3]。在中国,语法隐喻的研究开始出现转向(turn),许多学者开始介引并拓展他对语法隐喻提出的新理论和新思想。在Halliday早期的框架中,人际隐喻和概念隐喻是语法隐喻的子范畴。而在现在的新模式中,他大胆构造了一个不同的框架。那就是把元功能和层次两个方面囊括进了语法隐喻的层面,语法隐喻综合征概念成为呼之欲出的概念。然而学界对对语法隐喻的分类就有十余种。Halliday指出通过“升级”的形式,语法隐喻的人际功能得以顺利映现。其实就是人际评价所具有的抽象特征通过S-结构投射成小句(clause),再把处于小句中附加语位置的副词短语或命题短语合并(merge)为句组中一个小句。“降级”的形式在概念功能的表达中得顺利体现,即它涉及话语语义中表达序列、言辞及成分和语法中句组、小句及词组之间的“再映现”和“再合并”。实际上就是让一个小句来投射成表达的线性序列,一个词组来转映言辞内涵,一个单词来体现成分的选择和匹配。

(二)语法隐喻的判断标准

判断标准的“一致性”(congruence)问题对于语法隐喻来说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学界对此争议较大。令人遗憾的是,引入语法隐喻这一概念的Halliday并没有为我们明确指出其标准。相反,Halliday却是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方式把它们嫁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人类原则上都假设所有的隐喻性的外在表达式一定有一个或几个S-结构的表达程式,它们在D-结构都是‘一致性’的表达程式,在逻辑层也是‘一致性’的表达程式”。这样的论述不是十分精确,学界对其展开了讨论。胡壮麟总结介绍了六种判断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的标准,对操作难易度的标准进行了界定[4]。另外,也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解析“一致性”的,如朱永生、严世清的观点。由此,原型(prototype)的概念则可定义为某一特定范畴概念核心(head)的意象图式和心智表征。这是一个相当抽象性的概念,具体来讲就是事物或事件在相似性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和参数组配起来的个体。原型的表现由于个体的变异导致原型范畴呈现离散状态,而其中最能表现原型的实体(property)是极少数的,至少不是多数。

我们认为基于“一致性”的表达形式的S-结构和D-结构都是意义的最佳表征,当然其他的表达形式在表达意义时可能会与一致性的表达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我们认为与客观世界非一致性的表达就是所谓的隐喻式的表达。这种观点我们感觉似乎符合Halliday所提出的隐喻理论程度理论(degree theory)。另外,从认知语言学的视域研讨一致性的判别问题的还有刘宇红提出的,即典型性、隐含性和活动性[5]。笔者认为主语不同于话题,话题是一个语用概念,而主语则是一个语法概念;另外话题对应于述题,主语对应于谓语。这两种观点都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一致性问题。

(三)语篇语法隐喻

“语篇语法隐喻”,在Halliday的文献中并未涉及。因此,在Halliday的体系中我们无法知道语法隐喻是否包含语篇语法隐喻,即语篇语法隐喻是否是语法隐喻的下位概念我们无从得知。我们能否从Halliday早期所提出的语言的三种元功能来进行分析呢?应该是可行的,因为理论应该具有一致性。胡壮麟先生就是在研究三种元功能的基础上经反复论证认为存在语篇语法隐喻这一语言现象,经验告诉我们的确如此。范文芳也认证了语篇隐喻的存在,只不过它的角度不同于胡壮麟,他是从名物化隐喻在主位方面的实现,最终导致语篇衔接功能的出现为起点的[6]。刘承宇的角度与前两者更是不同,他整合了文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并论证了语法隐喻的作用和价值[7]。而作为功能语法主要代表之一的Martin更是语篇隐喻的倡导者,他认为隐喻在语篇或文本中主要把抽象的时间、因果、逻辑等隐喻化容易理解的表达式。

综上,为了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容易操作的工具,Halliday精妙地搭建了功能语法的理论体系,语法隐喻就是其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子体系,语篇功能很多时候是通过语法隐喻来实现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概念功能成分和人际功能成分识解为有意义的文体或语篇。所以,分析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的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分析研究语篇功能,前者只不过是后者的手段罢了。Halliday认为我们进行语篇分析的程度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在语篇分析时,只有有意识的意识一语法隐喻的存在时,才能积极运用语法隐喻进行语篇分析。可见,Halliday对语篇隐喻的存在与否持不确定态度,但我们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分析,也不难推出语篇隐喻的客观存在。

三、语法隐喻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研究

学界目前对语法隐喻的研究越来越喜欢于从心智或认知的视角来研探讨其动机、分辨标准,并核查其对识解带来的影响。

(一)语法隐喻的认知动机

认知语言学看来,语法隐喻可以理解为不同范畴间的投射或映射,这是语法范畴的映射不是意义范畴的映射。但在语法隐喻跨越范畴的结果上,却生成了体一种呈现内涵或意义的一致式和隐喻式。认知语法观认为概念来自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或感知,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只不过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并不具有区别于其他认知能力的显著特点,由此可以推知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句法也不是一个自治的体系。对语言的解释必须从语言外部着手,不能靠形式化的分析。隐喻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所以人的概念系统只有移植语法系统中才能理解语法隐喻。我们知道语言具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就是语言的形式,即我们所听到或看到的句子;深层结构其实就是语义,语义就是我们所表达的内容,但语义实在是太复杂,不容易研究,Chomsky在其早期的古典理论中就放弃了对语义的研究,在这我们看来,依据当时技术手段,放弃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认知语言学也认为语义是不精确的,是模糊的,其原因就在于语言的语法和词汇上的隐喻性,但认认知语言学始终把语义作为自己的研究主要领域之一。在语法隐喻的生成过程中,概念层面的机制体现到了语法层面。认知语言学把心智扫描分为总体扫描和次第扫描。总体扫描是从宏观上对一个事体作整体性扫描,既能获得整体信息,又能获得区域信息;次第扫描是按一定的顺序对事体进行扫描,具有时间性,突显过程性。由于扫描方式的不一样,就会出现隐喻式和一致式,它们不过是语言的创新形式而已。金娜娜等也认为认知能力是对外部世界经验的反映,这种反映在在语篇的识解和建构中要可能会受“经济”原则和“明晰”原则的支配和约束[8]。为推导成功而对经济原则的违反不是真正的违反,因此经济原则在语言现实中似乎不容易得到贯彻。经济要求简洁,明晰要求清晰,但它们有时会出现冲突。王寅认为所谓象似性其实就是概念和语言符号在音、形存在着的镜像现象[9]。

(二)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

语篇简洁功能。在人类经验的塑造中,语法隐喻起了的积极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语篇的表达一般可分解成一致式和隐喻式。一致式是指一个语法概念表示一个语义值,不会产生歧义;隐喻式是指一个语法概念则可能表示双个或多重语义值,会造成歧义,我们认为其原因就是隐喻包含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认知域,而域间的映射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这样它的语篇简洁功能就发挥的淋漓尽致了。

语篇衔接与展开功能。Halliday和Hasan认为,衔接其实是一种语义上的联通[10]。换句话说,如果语篇中两部分间存在着衔接或联通,那么我们可以断定篇章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识解或建构肯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点毋庸置疑的。他们曾给出了五种类型的衔接,即词汇衔接、照应、省略、替代、连接。主位-述位能够帮助名词化隐喻实现语篇衔接功能。

语篇客观化功能。书面语篇的语言一般比较正式。在书面语篇中增加名词化隐喻的使用量能够突显语言的客观性和正式程度。那也就是说,名词化把概念在形式上进行了高度的压缩,这样就能基本上摆脱施为者和环境对纵向时间的影响,这就突显了语言普遍性,行文的客观性得到了强化,而其表现形式则有可能独立于具体的时间和场合。所以,在降低语言人际功能的发挥,强化语篇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等方面,名物化的隐喻性结构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因此隐喻在词汇和语法层面都会出现。语法隐喻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动机的,我们能够在观察的充分性和描写的充分性的基础上,在认知上对其作出解释的充分性。

四、结语

综上,学术界对语法隐喻的研究和讨论主要集中在引介上,而在语篇分析方面的研究还有一段路要走。即便如此,在介绍和评价方面则至今也不全面、不彻底,更没有达成共识,也许达成共识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争论就没有发展,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否则的话,该理论就失去了活力,成为“死理论”。比如在名物化方面,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汉语界开展了激烈的争论,至今也没有达成共性,但这确推动了汉语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在语法化方面更是分歧明显,因为语法化要涉及语言历时的研究,尤其是实词演化为虚词甚至成为语法标记的过程。认知语言学侧重从语言的外部研究语言,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并为语法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更是大大拓展了语法隐喻研究范围,作用是明显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到此为止,还应注意到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法隐喻现在仅是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5: 263-266.

[3]Halliday M A K,Christian Matthiessen M I M.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1999:246-248.

[4]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5]刘宇红.Congruence 浅议[J].外国语,2001(6).

[6]范文芳.名词化隐喻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1999(1).

[7]刘承宇.语法隐喻的文体价值[J].现代外语,2003(2).

[8]金娜娜,陈自力.语法隐喻的认知效果[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9]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5).

[10]Halliday M A K,R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猜你喜欢

范畴语言学隐喻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