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5-02-23曾凡辉杨志刘平礼熊友明张杰
曾凡辉,杨志,刘平礼,熊友明,张杰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曾凡辉,杨志,刘平礼,熊友明,张杰
根据石油行业发展特点,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对于海洋石油工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分析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形势基础上,提出了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结构、培养模式、教学环节、强化实践等方面探讨了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特点。这一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关思路和做法对类似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高等教育;海洋石油工程;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石油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战略资源,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旺盛并逐年走高[1]。以我国为例,原油年均消费量以5.7%的速度快速增加,高于世界石油平均消费增长速度1.3%。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国内生产的石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自1993年以来就已经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预计到2015年我国原油需求缺口量将多于2亿吨[2]。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石油供应不足的问题,我国通过采取三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对国内深层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力度,增加国内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和产量;二是通过多种渠道从海外进口原油;三是积极开发海外石油投资业务,建立海外石油生产基地[3]。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对油气资源的需求所决定的。要有效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措施关键在于高素质的石油工业人才[4,5]。针对目前石油工业面临形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必须贴近市场和结合市场实际,充分考虑对石油工业人才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尤其是海洋石油工程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多层次培养。21世纪的中国石油高等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肩负着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国际化领导人才的历史重任。
一、新形势下的海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素养要求
(一)高层次的研究创新型人才[6]
研究型人才具有善于开展基础理论研究,能够及时跟踪和掌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能够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提出新理论和新方法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将新理论和新技术最终转化为生产力。这类研究型人才由于具备扎实的海洋石油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能够将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与自己所从事的相关工作相结合,进行开创性的工作。海洋石油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综合性产业,从油气的勘探、钻完井、增产措施、油气储运以及炼制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科技创新。这些理论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是众多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智慧凝结。具体实施就是通过毕业生企业工作站的联合培养模式,每年选派一批学生到相关的生产或者科研单位去直接参加工作,并且在学校专业课教师和聘请的现场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二)多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7]
复合型管理人才是指既具有丰富的海洋石油工程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善于经营管理,熟悉国际规范和国外风土人情的专门人才。在目前培养的海洋石油工程人才中,普遍具有不全面的特点:部分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能较强,但缺乏经营管理知识;管理人员只了解生产国际化经营而不懂专业技术;不同专业的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现代海洋石油工程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精细化,需要培养既掌握精深的理论和精湛技术的行业专家,也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掌握跨多种学科知识与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具有精湛技能的管理人才是顺应和推动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走出去的必由之路。
(三)具有国际化素养的领导人才[8]
国际化人才是指既具有国际化领导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并且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具备核心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国际知识和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蒙感等。随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果要想继续保持中国油气工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素养的领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带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二、新形势下的海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包括两个基本环节:一是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配置环节,包括教学大纲的设置、教学课程的优选、专业结构及知识体系的合理搭配;二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环节”,即“动态实时环节”,主要是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教学体制、人才培养制度,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管理过程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即构建人才培养的方法、模式和支持系统。
(一)知识结构构建环节
在教学大纲制定、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贯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精神,尽量做到将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的地质勘探、钻完井、采油、集输等前沿技术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引入、渗透到教学中来;坚持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输入、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辩证统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全校公选课“地质、机械、自动化、外语基础、计算机应用课程、体育及其他相关课程”的结构比例;调整形成以钻完井、采油工程和集输为核心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结构比例。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知识结构的建立仅仅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起始,为了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更重要的是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执行的过程管理,切实把人才培养方案付诸具体实施,以达到预期效果。根据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海洋油气资源的钻完井、采油工程以及集输等专业的现场操作,以及研究院人员的工作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宽口径专业基础培养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人才,根据“加强基础、拓宽学科基础、基础教育分层次、专业教育分模块、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适应”的要求,形成了以通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为主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每年招收的海洋石油工程学生在第一学年,在一级学科范围内重点进行基础课学习,到三、四年级的时候根据自己的专业志向选择不同钻完井、采油以及集输等模块的学习。采用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可以获得更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模块学习,既强化了基础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开设强化班,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进入强化班学习;和法学院、理学院等专业合作,充分发挥多种学科专业的优势,实行选修第二专业、辅修模块的培养模式;并聘请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等生产现场的地质、钻完井以及采油等专家授课,加强学生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开展各种形式实训学习
为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学院探索了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学生在除了需要学习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相关知识外,还安排了与教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钻完井、集输、采油等相关的基本实验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在最后一年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具体做法是:邀请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工程师给同学们作基于贴近生产实际的有关国际公司学术与管理报告,以及到斯伦贝谢、川庆钻采院基地参观实习等;依托中海油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天津分公司培训中心、中海油工程技术公司天津分公司等相关单位,通过邀请专家现场报告和实地、实物参观,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和认识中国海洋石油油气生产概况、海上石油作业安全知识等内容,让同学们在接近海洋油气工程勘探开发的实际中进一步加深学习认识;在同学通过对专家的理论知识讲解、参观学习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们到川西采气厂的现场进行采气工艺流程、设备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参观与操作,强化同学们对实习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教学环节配套措施
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性、创造性学习,课内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课外教育通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深化应用和更多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是对课内教育的强化和补充。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级的创新兴趣小组研究、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学院设立了本科生“创新基金”,鼓励广大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本科生参与科研计划和科研项目。
5.强化考察方式
考核是海洋油气工程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学习成绩的考察评定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客观、真实地体现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的态度、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采用了综合考察平时表现、口头表达、平时成绩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化的评判方式。
三、结论
对海洋石油工业新形势下海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了探索,改进了海洋石油工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的学生满足了不同海洋石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事实证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2015年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单位面试中,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1]孟光建.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5.
[2]王甲山,孙晓芳.中国石油安全存在问题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周总瑛.从石油供需缺口论中国石油安全策略[J].资源科学,2004(6).
[4]陈军斌,屈展,孙燕波.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5]朱筱敏,柳广弟,吴胜和,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培育优秀地质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09(1).
[6]王战军.什么是研究型大学: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
[7]黄江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8]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
(编辑:文汝)
G642.0
A
1673-1999(2015)09-0065-03
曾凡辉(1980-),男,博士,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海洋油气开发;杨志(1967-),男,硕士,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海洋油气开发;刘平礼(1973-),男,硕士,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海洋油气开发。
2015-05-18
四川省教改项目“顺应‘海洋强国战略’,加强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X15021301009);西南石油大学教改项目“‘海洋油气工程’战略新兴产业专业的建设与实践”(010501124/X1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