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观的教学方式让《服装史》课“动”起来
2015-02-23周灵
周灵
(江西服装学院时装设计分院,江西南昌330201)
以直观的教学方式让《服装史》课“动”起来
周灵
(江西服装学院时装设计分院,江西南昌330201)
从《服装史》课程定位和课程调研入手,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关于《服装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在“导游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生动真实的课堂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后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教师讲授为辅、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键词:课程改革;服饰陈列室;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
1 《服装史》课程的定位
《服装史》是一门研究服装发展状况与变迁规律的学科。包括《中国服装史》和《西洋服装史》两部分内容。中国服装史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环境中随文明的进展和朝代的更替而形成的,属于个体发生性;而西洋服装史则是伴随着文明的移行,跨越亚、非、欧三大洲的疆界,最后落脚到西欧诸国,服装文化的形成,属于系统发生性[1]。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古为今用”,深刻的去体会服装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了解服装的发展变迁也受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传统习俗的影响。学生应将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在服装设计实践中灵活地运用,为设计实践提供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借鉴,为创意设计积累素材,提高设计实力与水平。
2 《服装史》课程调研
从以上课程定位可以看出,《服装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课,为后续的《服装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但不少学生却认为服装史课程是可有可无的“杂课”,它不像设计课,能教会学生设计服装,更不像样板工艺课,能教会学生做出有成就感的实物。
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几种比较普遍的观念:(1)服装史是研究历朝历代的人们都穿什么衣服。(2)为修够学分;学习服装史对于今后从事服装行业虽有一定帮助,但作用很小;也有学生认为,学习服装史可以鉴古通今,可是如何将前人的服饰文化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却无从下手。(3)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太多,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主观能动性不强,兴趣不高;看影视的方式最容易记住服装的大体特征。(4)没什么关系,又不拍古装片或穿越剧,学习服装史没用。要设计服装,学习基本的设计学知识,看看权威机构发布的流行趋势,再结合自己的设计创意就行了。
3 传统的教学方式分析
传统的服装史教学一般采取的是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满堂灌。课件中图片展示不够直观,学生看完之后印象不深刻,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少对课程深入学习的兴趣。课后老师也很少布置学习任务,或者说任务是布置下去了,但由于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任务落实不到位,老师也就不了了之了,只能通过分阶段的测试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不良循环给老师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困扰,如何转变教学方式从而在课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
4 《服装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对服装史课程的调研和教学方式的分析来看,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笔者结合《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实践,讨论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具体改进措施,希望在特定的范围和条件下,有助于提升本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2]。
4.1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一提到“95后”,人们的印象都是叛逆、脆弱、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等。一份“95后”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的“95后”大学生普遍存在课余时间不知如何分配这样的一个共性问题[3]。这说明同学们从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走出来以后,进入大学还不适应,大学是自主学习阶段,老师不再像高中那样整天盯着学生的学习,学生可以自由分配的时间多起来以后,却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无所事事、花前月下、沉迷于网络游戏、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这些已经形成了一道“校园风景线”。这时候应该有人去引导他们正确利用时间,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压力下学习,在学习中充实。因此,老师有必要像国外的一些院校学习,强制布置大量的自主学习任务,并制定相应的检查措施,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书目知识,引导学生加强和扩大课外阅读,拓宽思路,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只有课前做足了预习功课,在老师讲课时才能更好地去接受理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
4.2改变传统的讲台授课方式、让学生走动起来上课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服装史课程偏重枯燥的理论教学,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已经并不鲜见,教师明知很多学生不在状态,但也不能总停下来强调课堂纪律,因为课时有限,知识点多,这就要求教师在紧凑的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最为科学有效的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笔者曾对一个设计专业班的学生进行了课改尝试。这个班只有20位学生,课堂氛围很活跃,因此上课时,我让他们围站在讲台周围听课,他们兴致勃勃地在投影仪前指着自己感兴趣的图片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最后由老师幽默诙谐、深入浅出地讲解总结。学生反馈回的信息是,与老师一起站着上课,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不睡觉,不玩手机,活跃课堂气氛;当然,这种授课方式也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较强地驾驶课堂的能力。
4.3建立直观的服饰陈列室、配合多媒体教学
曾有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将学生带入服饰展览馆进行现场教学,学生面对服饰实物,很快形成了直观的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留下深刻的记忆,学生表示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
大学院校若有条件,可以在校内建立一个专门的服饰陈列室,分中国服饰区和西洋服饰区。在中国服饰区可将从古至今,各朝各代的典型代表服饰以实物的方式重现;在西洋服饰区则可以将西欧诸国各个历史文化阶段的典型代表服饰还原。老师上课时像导游一样带着学生以参观的方式给学生解说每个朝代服饰的特点以及服饰背景,这其中需要运用战争史、文学史、雕塑史、美术史等相关历史知识来佐证中国服装从古至今的发展与演变,这样的话,不仅从客观上扩展和充实了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学习印象。
另外,服饰陈列室内最好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当教师带领学生在仿古的氛围中讲解完服装史的基本知识后,还应把学生带回到现代服饰潮流中,找一些大师的服饰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习大师是如何在自己的作品里鉴古通今,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设计出有文化内涵的服饰产品。这样一来就实现了服装史课与服装设计课的完美衔接。
4.4注重参与讨论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导游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还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教师讲授为辅、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课堂上模拟历史环境的现场教学,以及课后组织学生集中讨论、组成学习兴趣小组、撰写小论文等方式,启发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界一直提倡和研究的教学方法之一。由于《服装史》课程本身有其纯理论的客观局限性,因此如何让学生参与进来动手实践,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主动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比如在讲解《西洋服装史》中的文艺复兴阶段时,学生学习了德意志风时代的典型特色斯拉修(slash)装饰,然后让学生结合当今市场的流行趋势,将斯拉修这一设计元素糅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课堂上分出小组进行推敲讨论,课后画出效果图和款式图,各小组将自己的设计构思制作成服装实物,最后进行设计作品展示,学生自评,教师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牢记了当时期服装的款式特点与加工工艺等知识,而且在创新应用能力方面也锻炼了自己,达到了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的相结合。当然,在《服装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班级,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综合设计。
5 结语
《服装史》是一门讲述服装演变的理论基础课程,直接服务于《服装设计》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参与讨论、动手实践的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教师也应改变传统的为讲服装而讲服装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可以从美术学、雕塑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各个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带领学生以艺术欣赏的状态去主动汲取服装史知识。若能配以直观的服饰陈列室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环境,相信学生一定可以在课程学习中有效收获专业知识和学习乐趣。
[1]李当岐.西洋服装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严加平,李卉.中国服装史——课程教学方法探讨[c].
[3]华梅.中西服装史——精品课程建设[M].
周灵(1979-),女,江西万安人,汉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