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东垣《脾胃论》甘温除热五方剖析

2015-02-23庄爱文李荣群庄家骊

新中医 2015年12期
关键词:脾胃论阴火李东垣

庄爱文,李荣群,庄家骊

1.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7

2.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3.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思路研究论著◆

李东垣《脾胃论》甘温除热五方剖析

庄爱文1,李荣群2,庄家骊3

1.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7

2.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3.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李东垣《脾胃论》体现了他所开创的内伤脾胃学说的成就,并系统的提出了“甘温除热法”,其所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就是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性方剂。对甘温除热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调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5首方剂进行剖析,领会甘温除热之意,可以启迪当今临床诊疗思路。

李东垣;李杲;脾胃论;甘温除热

《脾胃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晚年所著,体现了他所开创的内伤脾胃学说的成就,并系统地提出了“甘温除热法”。甘温除热法是指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治法,其所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就是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性方剂。从明清至今,后世发展其法,推而广之,已使这一治法具有了广义的认识。笔者认为,甘温除热之涵义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甘温除热以五脏虚损为中心,可包括多种以温补为主的治疗内伤发热的方剂,如小建中汤、归脾汤、六味地黄汤、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在此不作讨论。狭义的甘温除热以脾胃为中心,治疗脾胃气虚、阴火上乘的气虚发热证。在《脾胃论》中其用方也不拘于补中益气汤一首。现就《脾胃论》中所立属甘温除热的5首方剂作一剖析,以体会李东垣甘温除热之意。

1 甘温除热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甘草(以上各五分,炙),人参(去芦,三分,有嗽去之),当归身(三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白术(三分,降胃中热,利腰脐间血)。李东垣曰:“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并解释其病机为“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为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内伤热中证的机理是据“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矛盾而开展,阴火胜则元气削弱,元气削弱则脾胃亏虚,水谷生化的精气下陷于肾,因而“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补中益气汤是被后世推崇备至的“甘温除热第一方”,方中重用黄芪,补脾而益肺气,人参、甘草甘温益气健脾,白术苦甘温健脾燥湿,共收补中益气之功。橘皮理气和胃散滞气,当归调血和营,使阳生而阴长。甘草兼能清泻火热。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还于脾胃。升麻、柴胡升阳之说已成定论,习俗相沿,以至今日。然则升麻、柴胡升清以外仍有它途。《神农本草经》谓:“升麻味甘、平,主解百毒……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七略别录》认为其“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痛,喉痛口疮”,是一味明确的清热解毒、辟温退热药物。再以柴胡言,《神农本草经》谓:“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七略别录》指出其“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药性论》认为其“主时疾内外热不解”。总之,金元之前历来把它作为一味祛邪退热、清火消结药对待。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补中益气汤阵垒分明,由黄

芪、人参、白术、当归等扶正药物治其本,升麻、柴胡、甘草等祛邪药物治其标,同时升麻、柴胡有升阳作用,是一首温清并用,标本同治的方剂。李东垣在补中益气汤后立加减用药法,原方加五苓散、黄芩、黄连、玄明粉等,更显示了甘温除热之真谛。

2 治肺脾气虚方:升阳益胃汤

黄芪(二两),半夏(汤洗,此一味脉涩者不宜用)、人参(去芦)、甘草(炙,以上各一两),防风(以其秋旺,故以辛温泻之)、白芍药、羌活、独活(以上各五钱),橘皮(连瓤,四钱),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泽泻(不淋勿用)、柴胡、白术(以上各三钱),黄连(二钱)。李东垣书中称肺脾气虚为“肺之脾胃虚”,其病时值秋令,凉燥当旺,而湿热未退。症见洒淅恶寒,形神萎顿,面色白,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谷入化迟,大便不调,甚至泄泻,小便频数。治宜升阳益胃汤,补中升阳,药用黄芪、炙甘草、人参益元气,即双补肺脾之气,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阳升清,并能燥湿止泻,且柴胡如前文所述,又有祛邪清火退热的作用,白术、陈皮、茯苓、泽泻健脾和胃化湿,半夏、黄连苦辛通降,调和脾胃之湿热。白芍合人参、白术、防风等,能调肝脾而补肺。本方所治证候,乃由于肺脾气虚而致卫阳不振,脾胃不和,湿热阻气,而发病季节以秋燥接替了夏热和长夏湿的节气,燥气当令,湿热余气未退之时。其方仍然是两组药物的合用,一组为升阳益胃、培土生金,以治其本,另一组为祛邪和胃、清化湿热以治其标。再次体现了李东垣时时着眼于元气与阴火的学术主张。

3 脾虚兼湿盛方:调中益气汤

黄芪(一钱),人参(去芦头,有嗽者去之)、甘草、苍术(以上各五分),柴胡(一味为上气不足,胃气与脾气下溜,乃补上气,从阴引阳也)、橘皮(如腹中气不得运转,更加一分)、升麻(以上各二分),木香(一分或二分)。症见肢节烦疼,身体沉重,口不知味,不思饮食,心烦不安,小便清利而数,或口渴尿频,或大便结滞,或便后脓血,胸满气短,噎膈不利,痰嗽稠黏,口中唾沫,食入反出,耳鸣耳闭,目中流火,视物昏花,热壅头目,不能安卧,或嗜睡无力,脉象洪缓而弦,重按滞涩。与补中益气汤相比较,本方用苍术易白术以燥湿,木香易当归以调气,即变补中益气汤为调中益气汤。论中所列证候,以湿邪为主要,方义略同,只是本方加强了渗湿调气的作用,故此方仍不失为一首甘温除热之剂,只是更注重了其“阴火”一面——湿热的清除罢了。

4 暑伤元气,湿困脾胃方:清暑益气汤

黄芪(汗少,减五分)、苍术(泔浸,去皮)、升麻(以上各一钱),人参(去芦)、泽泻、神曲(炒黄)、橘皮、白术(以上各五分),麦门冬(去心)、当归身、炙甘草(以上各三分),青皮(去白,二分半),黄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李东垣曰:“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而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治以清暑益气汤,以黄芪、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橘皮、当归理胃气而和血脉;苍术、白术、泽泻健脾渗湿;升麻、葛根升阳气、解肌热,升麻且能清热解毒、辟温退热;黄柏坚阴而燥湿泻火;炒神曲、青皮消食快气;五味子、麦冬合人参以益肺气而生脉。按其症状,暑邪是标,元气虚是本,益气升阳治其本,健脾化湿清热治其标,又为清金解暑而设保肺生脉之药。俟暑湿清、阴火降,脾胃中的元气自然得到舒伸。此方乃李东垣甘温除热的又一种变通之法。

5 甘温除热规范方: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柴胡(一两五钱,君)、甘草(炙)、黄芪(臣)、苍术(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日曝干,锉碎炒)、羌活(以上各一两),升麻(八钱),人参(臣)、黄芩(以上各七钱),黄连(去须,酒制,五钱炒,为臣为佐),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症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脉迟缓,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方中以柴胡为主,分量独重,其一升下陷阳气,其二祛邪退热,以泻阴火;辅以人参、黄芪、炙甘草甘温益气,苍术燥湿健脾;佐以石膏、黄芩、黄连清热以泻阴火;升麻、羌活助柴胡升阳,且升麻又能清热解毒。此方在补中益气的组方中又直接加入黄芩、黄连、石膏,其补气升阳、清热解毒、祛邪退热3组药物的作用更为明朗化,这也是甘温除热方规范的组方原则。

6 结语

李东垣内伤学说在病理变化的阐述上,其一注重气火的关系失调,其二于升降浮沉之中,尤其注重升举脾胃之阳气,在立方中时时把握“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论点。以上通过对《脾胃论》所立属甘温除热5方剖析可见,李东垣甘温除热法具有特定的含义,它以脾胃虚损为中心,以本虚为主,其所治疗的证候同时具有标实之证,所治疗的内伤热中证或气虚发热证,实质上均具有虚实相杂的证候群。笔者认为,李东垣甘温除热原本是以甘温大队药物为主,助以祛邪药物,温清并用,以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之目的。此外,李东垣非常重视阳气的升发,张星平等[1]研读《脾胃论》后指出阳气升发,枢纽健运,升降正常,气血阴阳才能生生不息,所以升发阳气在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

[1]张星平,刘敬标,邓宁,等.李杲益气升阳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刍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56-158.

(责任编辑:骆欢欢)

R249

A

0256-7415(2015)12-0001-02

10.13457/j.cnki.jncm.2015.12.001

2015-05-11

庄爱文(1980-),女,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脾胃论阴火李东垣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浅析“阴火”
《脾胃论》治未病思想之于慢性病防治探析
研读经典——《卑胃论》心得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林家坤阴火理论在慢性肾衰竭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