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康合剂治疗非萎缩性胃炎44例的研究
2015-02-22孙正伊朱志华冯毅慧李数霞
孙正伊 朱志华 冯毅慧 李数霞
(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胃炎康合剂是根据全国名老中医方显明教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用药经验拟定,该方以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为基础化裁而来,笔者随师学习期间,对4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了前瞻性临床观察,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按胃镜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判断标准[1]:黏膜充血、水肿,有斑点、片状及条状红斑,粘膜下出血点/斑及糜烂。均未经治疗或经治疗后症状仍未缓解者,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任何药物。44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龄在35~60岁,平均47.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0年,病历分型浅表性胃炎20例,合并胃溃疡15例,合并十二指肠溃疡9例。中医辨证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44例中,脾胃虚寒型4例,肝胃气滞型10例,虚实夹杂型30例。
2 治疗方案
基本药物:党参15、黄芩6、川连6、半夏10、茯苓15、乌贼骨10、浙贝10、白芍10、干姜6、炙甘草5、蒲公英12,每日一剂,水煎浓缩为150ml,分两至三次温服。若气虚甚者加黄芪,兼胃阴虚者,加石斛,痰湿偏重者加陈皮,打嗝反酸者加用煅瓦楞子,胃寒者加干姜或高良姜。8周为一个疗程,观察2-3个疗程。治疗前后行胃镜检查。治疗期间,除使用提供药物以外,其它药物一律不用。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1)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饥饿时或饭疼痛感和饱胀感消失;胃镜示与治疗前有较大改善。(2)改善:症状基本消失,仅在饥饿时或饭后稍有饱胀感;胃镜示与治疗前对比有改善。(3)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胃镜示无改变。
3.2 胃痛疗效
44例中,显效36例,改善7例,无效1例,胃痛缓解总有效率97.73%。
3.3 胃镜疗效
本组病例胃镜下有溃疡改变且资料完整者24例,显效5例,改善13例,无改变6例,胃镜改善总有效率为75.00%。
4 典型病例
许某,男,48岁,于2008年10月1日就诊,诉胃痛反复发作3月余,伴有胃胀反酸嗳气,食欲差,面色黄暗不华,舌质淡暗有齿印,舌苔厚微黄,间有纵形裂纹,脉细弦。曾服用奥美拉唑、三九胃泰等药物,效果不明显。检查:腹软,胃脘部疼痛,大便常规正常,胃镜示:胃窦部充血肿胀、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呈花斑样改变,可见少许点状糜烂,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及小弯侧可见霜斑样溃疡,HP(+)。诊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溃。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性溃疡。辨证属脾虚气滞、寒热错杂。治宜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方党参18、黄芩6、川连6、半夏10、茯苓15、乌贼骨10、浙贝10、白芍10、干姜6、炙甘草5、蒲公英12神曲15,每日一剂连服20剂,胃痛基本消失,胃胀感明显好转。继首原方调治4月余。胃痛、胃胀症状悉除。检查:胃镜示:胃窦部有花斑样改变,未见糜烂。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正常。随访一年,未见复发(附图1、图2、图3)。
图1 首诊时胃镜显示
图2 一月后复诊胃镜显示
图3 治疗3月后胃镜显示
5 讨论与体会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痛”范畴,其证候表现多属虚实夹杂之症,本组44例中,虚实并见者30例,占68.28%,其中虚证以脾气虚居多,实证多为气滞食积寒凝夹杂。单纯实证者只占9.10%(4/44),符合胃痛虚实夹杂的特点,笔者认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原称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属中医“胃脘痛”等范畴,发病与肝脾密切相关,发病率较高,有“十人九胃病”的说法。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上腹痛,上腹不适,反酸,上腹饱胀,恶心,嗳气等症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分型相对较多,病因不一,病机交织,病久难愈。一般以饮食劳倦、肝气犯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为先导,继则湿困中焦,脾气益虚,中阳不举,久病成瘀,胃络阻塞。方教授认为,胃为中州之冠,受纳出焉,主降浊,寒热温凉之饮食不节均可伤之,日久脏器必虚;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升清,两者为升降之枢纽;脾胃受损,影响中焦气机升降,不通则痛,加之郁久化热。故本病为脾胃虚为本,寒热结为标,治疗当标本同治、调胃和脾为总治则。
[1] 巴图.慢性胃炎酌内镜分类及诊断探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17(3):181-182.
[2] ZY/T001.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