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俄大国沙文主义的出现及原因

2015-02-22李美荣

关键词:沙俄苏俄官僚主义

李美荣

(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当俄国从沙俄进入社会主义时期,那些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必然深深地扎根在俄罗斯民族的机体之内。十月革命后,苏俄(1922年12月前,称苏俄)建立,标志着世界上产生了一个新型的国家。苏俄存在的时间不是很长,却深深影响了苏联。对于大国沙文主义的理解首先是大国以小国为行为对象,其次我们还必须明确它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不尊重对方的独立平等;第二,粗暴干涉对方内政;第三,把自我意志强加于对方。

一、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

自从留里克王朝第二任大公奥列格沿着“瓦希商路”兼并基辅罗斯,并从诺夫哥罗德迁都基辅,此后留里克王朝习惯上被称作基辅罗斯,奥列格则被认为俄罗斯对外兼并和扩张的始作俑者。基辅罗斯长期奉行对外征战的劫掠贸易政策,深深影响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

987年,拜占庭被异族攻击,拜占庭皇帝向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求援,基辅罗斯开出条件:娶希腊公主,接受基督教,两国修好[1]。从此,基辅大公攀上了东罗马帝国的高枝,988年基辅罗斯定基督教为国教。本世纪末,基辅罗斯本土达到100万平方公里。

雅罗斯拉夫死后,基辅罗斯开始分裂。1132年,基辅罗斯彻底分裂为12个诸侯国。从此时至1380年的近250年间,先后遭到波洛伏齐人(突厥人的一支)、蒙古人和强大的波兰立陶宛王国的进攻。两个半世纪的割据分裂以及由此导致的被外族欺侮的历史,在俄罗斯民族的心灵中留下了沉重的阴影,尤其是其间蒙古人对东斯拉夫人近一个半世纪的征服。1380年,莫斯科公国西蒙节战役中俄罗斯首胜蒙古人,直到1480年,俄罗斯在反对蒙古人的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俄罗斯人彻底摆脱了蒙古人的压迫。

此后,莫斯科公国在西方一方面分化瓦解强敌波兰立陶宛,使其领土大为缩小;另一方面迫使立沃尼亚骑士团向其称臣纳贡。在东方,莫斯科公国持续攻击和兼并衰弱的金帐汗国及从其他汗国。时任的伊凡三世便是最早为俄罗斯寻求波罗的海出海口的统治者。1533年,莫斯科公国幅员扩大到250万平方公里,北接北冰洋的巴伦支海,而现在莫斯科公国的北部原先是蒙古人的汗国。

对俄罗斯民族而言,从1132—1480年,300多年的分裂导致的异族压迫太可怕了。要想生存就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消灭自己身边一切可能会强大起来的敌人,兼并他们的土地,这就是300多年的历史让俄罗斯民族所获得的深刻教训。而现在,第二罗马①已经灭亡,作为皈依基督教的莫斯科要肩负起传播基督福音的任务,为了保证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第三罗马”永恒存在,俄罗斯民族开始把对外扩张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1613年2月,俄罗斯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后,沙俄的领土迅速扩张。在西方于1721年占据了波罗的海沿岸,1809年从瑞典抢来了芬兰,1814年独占了波兰。在东方,1581年,叶尔马克凭借840人的远征军就占领了西伯利亚汗国的首府,到17世纪末,俄国占领了整个广袤的西伯利亚;至19世纪中叶,沙俄通过蚕食、渗透和大规模兼并行动,从奥斯曼土耳其和波斯夺得了高加索地区,占领了富饶的中亚,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150万平方公里土地。在北美于1812年占据了阿拉斯加,沙俄的领土从圣彼得堡一直延伸到新阿尔汉格斯克,绕过了地球的一半。

从16世纪初至1914年,俄国以每天13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张,一个以俄罗斯民族为核心,包括众多被压迫少数民族的沙俄帝国形成。为了俄罗斯民族自身的安全感,俄国把自己的东部边境推到了太平洋,将蒙古人、哈萨克人、波兰人等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苏维埃俄国。一个刚从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母体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能摆脱在近千年历史中形成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吗?

二、苏俄的大国沙文主义表现

(一)波兰危机,“华沙错误”

十月革命后,苏俄基于民族平等的理论与和平外交的需要,允许波兰、芬兰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独立。波兰为了洗去被沙俄占领百余年的耻辱,希望恢复到1772年前广大的疆域。波兰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参与了对苏俄的干涉和战争,战争在苏俄掌握主动权后,列宁以盲目的乐观代替了他从前的清醒与理智,凭借自己的威望否定了政治局的所有意见,不顾国家的现实,妄图通过波兰无产阶级向西方传播世界革命。

1920年6月,红军击退波兰的进攻,陈兵于乌波边境②,为了把世界各国融合成一个统一的全世界苏维埃共和国,要穿过波兰向德国进军,要在国外发动革命,绝不向国际资本主义投降。对此,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等都对列宁的意见表示反对。斯大林肯定地说,这种表现不符合苏维埃政府的政策。当他们后来发现列宁坚持己见时,他们和列宁保持了一致。

虽然战场的形势势如破竹,但列宁一直期待的(波兰工人阶级响应红军的)局面并未出现。等到红军吃不到足量的面包,得不到任何后援和装备,他们开始向波兰的农民征收粮食,向小资产阶级征收其他必需品。波兰国内所有阶层都把红军看作敌人和侵略者,而不是国际兄弟和解放者,他们把红军看作是沙文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帝国主义的赤匪。

苏俄的军事行动让刚刚获得独立的波兰人民对苏俄心存的好感丧失殆尽,苏俄把自己的社会主义使命强加到普通的波兰人头上,让波兰人觉得自己又要陷入被俄国占领和压迫的噩梦中,所有的波兰人只能拼死一搏,更何况现在波兰人还有协约国的援助。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情况下,波兰击败了苏俄,红军从波兰狼狈地撤退了。

为了尽快终止“华沙错误”,双方签署《里加条约》,苏俄割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领土给波兰,割占的这部分领土后来由斯大林建立“东方战线”时从波兰重新夺回来。列宁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以冷静的理智压抑了国内迸发的革命热情,但是在红军击退波兰白匪后,列宁不顾众人反对,以一种不安的乐观释放了自己的革命热情,要用“革命的刺刀”唤醒沉睡的波兰无产阶级,结果波兰无产阶级确实被唤醒了,波兰人同仇敌忾的民族主义击败了苏俄的入侵和劫掠,他们奋起保卫了自己的国家。

(二)进军外蒙和唐努乌梁海

十月革命胜利前,列宁将外蒙古视为俄国的殖民地,十月革命后又把它当成一个国家。1919年8月3日苏俄发布宣言称:蒙古是一个任何他国都无权干涉他内政的自由国家。由于苏俄和残俄的双向争夺,外蒙不堪其苦。同年秋,北洋政府西北筹边使徐树铮率骑兵旅进入外蒙,在库伦召开有蒙古王公贵族参加的会盟,蒙古王公喇嘛纷纷表示:外蒙自治以来,地困民贫,动乱不断,本自治官府不胜忧惧。“念外蒙全境为中华民国领土,久思举自治全权归还中央,兹逢贵使远来,迭经……众意佥同,愿呈大总统收回政权,及时治理,俾外蒙全境日臻兴盛。”[2]

1920年初冬,白俄谢米诺夫一部窜入中国外蒙古和东北等地,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声称外蒙地方不能抵御白卫队寻求苏俄红军支援,以剿匪完尽之后立即撤退的由头进军外蒙。北京政府回应无需俄政府“越俎代谋”,要求彼此尊重主权,以免误会。1921年2月,远东共和国外长优林声称出兵入蒙,系拯救华俄人民起见,事毕完全退出蒙境,北京政府再次以“不劳代谋”拒绝。

在中国政府多次拒绝的情况下,1921年6月,苏俄以支援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为由,悍然出兵外蒙古,相继占领了库伦、恰克图、乌里雅苏台等地。苏俄为了摆脱国际上的孤立境地,竟然在当年7月与中国进行建交谈判时,不仅不履行无条件撤军的宣言,还进一步要求会剿中东铁路沿线白匪。这些要求遭到了东三省巡阅使兼蒙疆经略使张作霖和北京政府的断然拒绝。当苏俄的企图在北京政府这里落空后,他们把目光放在了吴佩孚和孙中山身上,孙中山为了获得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支持,有条件地答应了苏俄在外蒙的驻军。

在中国北京政府的屡次抗议下,苏俄代表优林以赤塔蒙古两地相近、且中东线有俄国旧党盘踞、如有所谋……殊有不利我国为由,苏俄驻军外蒙,赤裸裸地破坏了其口口声声所称的“尊敬中国主权,完全退出蒙境,不留一兵等”宣言。苏俄这些行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是十足的大国沙文主义表现。

1921年6月,苏俄同时出兵唐努乌梁海,肃清沙俄旧党后不肯退兵,占据中部27佐领约17万平方公里。中国政府给予强烈抗议,要求苏俄从外蒙和唐努乌梁海撤军,但均被拒绝。以后,苏联还对唐努乌梁海进行了苏维埃化,消除当地语言及居民对喇嘛教的信仰。对于俄国在唐努乌梁海的行动,中国政府迄今未予承认[3]。

(三)与中匈两国社会主义军事行动的比较

苏俄在这两次军事行动中公开打出社会主义“平等、自由”的旗号,对他国进行了赤裸裸的侵略,是明显的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西方学者站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立场上,认为社会主义战争都是大国沙文主义的,所以他们将1919年匈牙利革命时匈牙利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还击战与苏俄大国沙文主义行径相提并论。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比较,认清中匈两国社会主义军事行动的正当合理性和苏俄大国沙文主义的霸道行径。

匈牙利革命中,匈牙利对外的军事行动与苏俄相比,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匈牙利同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和国力相差不多,不具备大国压迫小国的标准,而且有协约国支持的捷克斯洛伐克是匈牙利革命的敌人,要挽救革命必须粉碎国外敌人的干涉。第二,捷克斯洛伐克的局部地区虽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是得到了当地人民的响应与支持。第三,在与协约国交涉的过程中,匈牙利红军从捷境内撤出,并未提出割地赔款的条件。

中越战争之前,中越两国是“同志加兄弟”般的友谊,为了帮助越南完成统一,中国人民给予越南人民巨大的物质帮助。然而中越战争这场极其不应该发生的悲剧,对中越两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伤害。对比苏俄的军事行动,中越战争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越南凭借苏联的支持妄图称霸东南亚,而对中国进行肆意骚扰和攻击。越南对中国的攻击越厉害,苏联对越南称霸东南亚的愿望提供的支持也就越大,由此导致苏中越三方的国家关系陷入了恶性循环,战争的发生无法避免。第二,战争的性质是中国人民的自卫还击战。越南为了获得苏联的支持,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排华反华运动:驱逐和杀戮华侨,收缴他们的财产,并且把越南的军事据点建立在了中国云南境内。没有一个国家会在自己遭到他国入侵时无动于衷,中国进行对越自卫反击战只不过是采取了一个国家都会做出的正常行为。第三,在战争中,中国并没有对越南进行政治颠覆行动。中国解放军在完成“有限时间,有限纵深”的任务后,即行撤退;反倒是越军赖在柬埔寨,直到苏联解体,才从柬缓缓撤出。

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中匈两国社会主义军事行动无论是从动因还是从结果和性质上,都不能与苏俄的两次大国沙文主义行径同日而语。在这个过程中,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不自觉地在苏俄时期起作用。

三、苏俄大国沙文主义出现的原因

综观苏俄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归纳苏俄大国沙文主义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和苏俄传播世界革命的要求;在这两者之间,官僚主义是沟通两者的桥梁,也成为了苏俄大国沙文主义的催化剂。

(一)沙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不自觉的影响

自从基辅罗斯陷入内战遭到削弱,被身边强大的邻居欺凌,到13世纪蒙古西征,整个东斯拉夫人沦落到金帐汗国的控制之下。以俄罗斯民族为主体的东斯拉夫人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不具有天然地形地貌保护的俄罗斯,觉得容易受到经常的地缘政治侵略是其命运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4],于是俄国人认为只有是大国、强国时,俄罗斯才能是安全的。

当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把俄罗斯从金帐汗国的控制之下解放出来的时候,俄罗斯开始寻求自身的安全,这个目标的实现必定是伴随着周围的邻居被消灭开始的。为了让自己的扩张变得天经地义、顺理成章,莫斯科大公开始自称沙皇,把自己打扮成第二罗马的继承者。

当君士坦丁堡沦陷之后,沙俄继承了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衣钵,为了永恒而不灭亡的第三罗马,为了解放被压迫被奴役的斯拉夫人,为了使异教徒能够接受基督的洗礼,沙皇俄国开始向外扩张,那些弱小的民族被统一在沙皇的国家之下。300年的时间,在严寒冬季的磨练中,俄罗斯民族养成了勇于斗争、不畏艰难的品质。这些品质既帮助和巩固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而且在俄罗斯强大之后,这些品质转化为对别的民族进行征服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世界大战中诞生的苏俄在民族性格上继承了沙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只不过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二)官僚主义是大国沙文主义的催化剂

官僚主义有多种类别,如机关式官僚主义和命令式官僚主义等,这两种类别的官僚主义同时并存在于苏俄的体内,前者来源于沙俄的遗留,后者是历史不自觉的产物。官僚主义同时又与很多事物相生相伴,如专制主义、民族主义、沙文主义等。命令式的官僚主义容易形成个人的权威,个人权威容易导致专制独断,体现在领导人身上就会表现为专制主义。当命令式的官僚主义遇到众多愚昧的国民,领袖有时为了国家利益做出的举动便会极容易变成沙文主义的形式。

1.命令式官僚主义是历史不自觉的产物

毫无疑问,列宁是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实践者。他具有一系列优秀的品质:极强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实际性、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布尔什维克跟随列宁进行革命的每一个过程中都证明了列宁的正确性。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亲和力和正确性,让他在国家和党内具有了很高的威望。

苏俄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定是艰难的,有一个困难必须战胜,那就是官僚主义。苏俄不仅从沙俄继承了落后的经济,而且还有人浮于事、散漫、拖拉的机关式官僚主义。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苏俄的机构都是从沙皇和资本家那里继承的旧东西,在和平已经到来和免于饥饿的最低需要已经得到保证的现在,全部工作都应该是改善国家机构[5]。如果不进行有系统的和顽强的斗争来改善国家机关,那苏维埃一定会在社会主义的基础还没有建成以前灭亡[6]。

为了对付顽固的机关式官僚主义,列宁凡事亲力亲为,民主讨论,偶尔以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独自发布一些命令,这些大家都乐意遵守。列宁的威望和亲和力使人民觉得,列宁比专制的沙皇好多了,但列宁发布那些没有经过讨论的命令,却在党内无意识地为党员树立了一个不遵守国家法律的形象、一个命令式的官僚主义者形象,这无疑为后来斯大林进行政治集权、独断专行铺垫了道路。

2.命令式官僚主义是巩固苏维埃的不自觉手段

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社会主义的巩固不仅面临着国内敌人的叛乱和国外敌人的干涉,而且在农民占80%的苏俄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面临着人才极其缺乏的现实。列宁为了党的命令迅速贯彻,无论在大事或小事上,他都能左右局势,时而决定哪条战线需要增援,时而拿起笔来为一个需要在拥挤不堪的莫斯科寻找住宅的同志写介绍信[7]。

当新国家从旧母体里诞生时,不可避免地携带了旧基因,因为它长期以来遭受专制压迫,小农愚昧自我,工人没有文化。几百年的专制传统所留下来的不仅是众多的文盲,还有众多的专制传统,如官僚主义和沙文主义。即使是时时防范,也不可避免还会出现。列宁憎恨官僚主义,但为了提高办事的效率,他采取了个人干预的手段,本来就脆弱的苏维埃民主法制因为列宁人道主义的干涉而变得更是形同虚设。

3.命令式官僚主义是大国沙文主义的助推器

如果领袖尽心为民,命令式官僚主义在国内即使形成专制独裁,愚昧的人民也会对领袖感恩戴德;但若转移到国外,就会变成大国沙文主义。

当《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时,列宁说服所有人忍痛受辱,放弃无味的抵抗,为苏维埃赢得了可贵的喘息之机;可当波兰白匪被红军迅速反击后,列宁的大脑失控了,凭借长期积累的威望,以及事必躬亲的以身作则,所有的事在列宁眼中都举重若轻。为了削弱帝国主义阵地,列宁不安地命令红军开进波兰,解放华沙,从列宁发出命令的那一刻起,红军带着解放波兰无产阶级和欧洲无产阶级光荣使命感挺进波兰的时候,被侵略的滋味再次被波兰人尝到了,波兰人奋起反抗。

列宁作为国家的掌舵者,为了防止国家机关的官僚化,自身不自觉地树立了一个命令式官僚主义者的形象,那些行为消极地破坏了本来就不成熟的民主集中制,从而为后来者提供一些不良的恶例。后来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一直掌握在如斯大林、赫鲁晓夫等之类的命令式官僚主义者手中,俄国形成了奠基于命令式官僚主义的中央集权,让苏维埃的法制和民主集中制荡然无存。而这些国家领导人在苏联的对外政策中更加明显地表现出了大国沙文主义意识。

(三)苏俄传播世界革命的消极性

列宁领导被奴役的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反抗沙皇的压迫,他知道要推翻的是“一堵朽墙”。一战的胜利者不是巴黎和会上的英法,不是华盛顿会议上的美日,而是列宁——一个诞生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的无产阶级的成熟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把帝国主义战争变成了无产阶级革命。

列宁看到世界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资产阶级武装了本国的无产阶级。虽然现在大战结束了,但各国的无产阶级仍然掌握着武器。列宁认为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并没有彻底胜利,因为处于帝国主义薄弱链条上的沙俄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只是特殊条件下的产物,如果垄断的资产阶级联合起来绞杀苏维埃,后果一定不堪设想。因此苏俄的十月革命只有等到欧洲的发达国家也通过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才能彻底胜利。

为了巩固苏维埃革命的成果,不仅要联合国际无产阶级,而且要联合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要做到这些,苏俄就应该把波兰变成向欧洲输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窗口”,帮助波兰建立苏维埃政权,引起德国的连锁反应,进而激起欧洲革命和世界革命[8]。可是苏俄的计划在波兰的民族主义面前搁浅了,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表现正是斯大林对列宁的想法的成功实践。

当列宁在波兰失败而在蒙古成功的时候,他回到了现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没有错,在社会主义国家还需要共产党领导,以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到国家逐步消亡的过程中,民族主义依然会发生作用,尤其是当其遭受压迫和屈辱的时候,民族主义依然要产生积极的作用。当社会主义渗入民族主义的时候,在苏俄,这种大国主义便变成了社会沙文主义。

当国家还没有完全消亡时,民族主义必然继续具有存在价值。当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它来自于一个落后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旧国家——沙俄。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22年底的5年过渡期间,时间虽短,但是其上承“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沙俄,下启“斯大林模式”的苏联。苏俄继承了这个国家进行革命的有利条件之后,也无可避免地继承了将来在建设国家中的不利条件。这就是现实。

注释:

①在俄罗斯民族的意识里,第一罗马指西罗马帝国,第二罗马指东罗马帝国,而自己是永恒的第三罗马。

②1919年的乌克兰和波兰边境线基本和“寇松线”一致。

[1]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5.

[2]杜君.20年代初苏俄在外蒙古问题上的对华政策[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34.

[3]蓝勇.中国历史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0.

[4]姚勤华,汪之成,崔宏伟,等.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季刊,2000(2):178.

[5]列宁.给代表大会的信[M]//列宁选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619.

[6]列宁.“论粮食税”一书纲要[M]//列宁选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11.

[7]彭卓吾.列宁的历程:上[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391.

[8]张三南.列宁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三个层次:基于列宁世界革命思想演变的分析[J].民族研究,2012(6):7.

猜你喜欢

沙俄苏俄官僚主义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防范“网上官僚主义”——服务上网不是目的,上手才是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
毛泽东:“一定要克服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的“遮羞布”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