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基于高等职业教育视角

2015-02-22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能力培养

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基于高等职业教育视角

颜秀春1,张阳明1,徐懿2

(1.黎明职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中山大学 岭南学院,广州 510000)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能力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师资强大、培训体系和实训基地完整等特点,通过采用改进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和加强职业教育等方式,对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能力;培养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这显示出党和政府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关注。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述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含义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80后90后的农民工,他们在接受完基础教育后进城务工,基本没种过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在1亿左右,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较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的平均水平要高7.6%[2]。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是年龄层低、文化水平适中、职业期望高的年轻群体,并将会逐渐成为我国农民工的主体。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择业观念新,跳槽率高。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层较低,他们在择业时职业期望值较高,更倾向于强度小、环境好的工作,不屑于从事脏、累、险、收入低的工作,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歧视时,他们更多的是选择跳槽,去寻找新的工作机会,间接导致部分地区的工厂出现“民工荒”,影响经济发展。

维权意识强,期待市民化。由于接受过基础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新生代农民工在遇到侵权事件时,更多的是选择采取维权行动[3]。同时他们将进城务工视为其改善生活及长期发展的契机,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也愿意通过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参与到城市的各种公共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和目标。

消费观念强,趋于城市化。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消费习惯亦趋于城市化,和城市的同龄人具有相似的消费观、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物质享受,其日常花销主要集中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和衣服饮食等方面,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

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能力存在的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教育目标是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高层次、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制度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培训水平低等不足,亟待于改革创新。

(一)制度不完善,缺乏长效性

针对农民工等劳动群体的培训具有公益性,所以培训要求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提供政策、资金等保障。目前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够,并没有把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教育培训纳入每年的财政支出计划,直接导致相关培训缺乏物质保障。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严重制约高等职业院校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收入水平的限制,并无多余的钱来支付培训费用。制度上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高等职业院校缺乏资金来源,无法承担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养,无法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长效性,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宣传力度不够,影响积极性

高等职业院校为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的培训不仅能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整体素质,而且有益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政府和高校在宣传和营造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社会环境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及用人单位并未意识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对于培训教育的效果存在一定的疑虑,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例如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政策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唯有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才能使自己掌握现代职场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增强其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和对城市文化价值观念的理解。较低的培训热情、对培训效果的不确定等因素都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培训效果差,缺乏针对性

当前,我国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教育培训还存在内容单一、层次缺乏、手段落后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存在年龄层低、心理承受能力差、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面向他们开展的培训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培训水平低且不系统,培训形式单一。同时在培训内容上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适时适度地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缺乏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城市文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培训教育的实效性,更不利于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高等职业教育视角下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能力的新路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高等职业教育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实验实训基地和教学体系等优势推动校企合作,为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创新能力提供新路径。

(一)提高培训水平,增强培训效果

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的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可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模式、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等新的培训方式[4]。高职院校应当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手段上进行创新,增强培训实效性。

在培训内容上,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基础和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符合要求的课程,在培训前期,可以通过开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的问卷调查,准确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然后根据了解的信息,适时调整培训课程的内容,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问卷调查还能获得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的反馈,及时发现并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在注重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培训课程还要加强对职业观、利益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鼓励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利益观和价值观。通过培训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职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帮助其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的生活。

在培训手段上,高职院校要采取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培训方式来开展相关培训,选择他们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力求达到短而快的培训效果。由于受到经济能力与工作时间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不脱产的培训,所以学校要采取相对灵活的培训方式。例如半工半读培训、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在学习时间、地点和方式上尽可能地提供便利性,既提高了培训的便捷性,也能够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开展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来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探索高等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具有较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充足的师资及实验设备、完善实训实践基地等优势,通过推进校企间的合作办学,企业可以利用高职院校这一教育平台培训新生代农民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也有助于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未来的办学模式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最终建立起有利于学校、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互利共赢机制。

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其逐渐成为企业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开发的直接组织者和受益者,应当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员工制定技能培训计划,采取订单、定点、定向的培训模式,使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流程,提升自身综合素质[5]。推进校企合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能力培养,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就新生代农民工的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的安排及实验实训的开展等方面形成共识,同时需要校企双方在培训过程中通力合作、共同管理,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高职院校通过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在培训中将产学研作为载体,与企业协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在原有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革,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将校内培训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培养他们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企业还要建立符合其企业特点的培训计划,优先对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新生代农民工实行补贴和奖励,实行职业技术等级与工资相挂钩的制度。

(三)注重职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

目前,我国经济处在“刘易斯拐点”,即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转变,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空间[6]。其主要体现为当前我国产业多元化和工种多样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范围不断扩大,择业自主性与创业意识亦日益增强,并且更加注重个人的职业前景,职业诉求也从求生存向求发展转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目的是要培养人的就业适应能力、择业竞争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个体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面向广大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但要能够帮助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掌握职业技能,以符合他们的现实工作要求,更要能借助职业教育针对性强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自主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7]。

还要注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现今相当多的培训主要是针对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缺乏职业规划的系统培训。高等职业教育要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规划能力的培养,目前绝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规划意识都比较淡薄,求职打工的盲目性比较大,严重缺乏明确且长远的职业目标规划,不仅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的顾虑,削弱其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系统培训教育的意愿。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增强了他们持续更新自身综合素质、扩宽自身职业空间的意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N].天津日报, 2010-02-01(1).

[2]白青锋.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现状和时代烙印[N].中国日报:英文,2010-07-07.

[3]汪金峰,杨丽宁.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稳定的关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3-136.

[4]韩东宁,秦颖.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J].高教研究,2010(12):239-240.

[5]刘红霞.通过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N].中国教育报,2010-09-23(3).

[6]仇锋平.“刘易斯拐点”下的契机——浙江企业用工荒调查[J].社会观察,2010(4):16-19.

[7]王欢,叶柯柯.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7-140.

(责任编辑:李晓梅)

Path of New Generation Peasant Workers’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YAN Xiuchun1, ZHANG Yangming1, XU Yi2

(1.Economics Management College, Liming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

2.Lingnan Colleg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0, China)

Abstract:The new generation peasant worker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labor forc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our national economy. The high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has good teachers, training system and training base. We can improve training mode,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peasant workers.

Key words:new generation peasant worker;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5)03-0058-03

作者简介:颜秀春(1969-),女,福建永春人,黎明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张阳明(1988-),男,福建龙海人,黎明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徐懿(1993-),女,福建安溪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创新。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规划2013年度课题“基于福建省高职院校平台的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能力培养研究”(FJJKCG13-066)

收稿日期:*2014-09-09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