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南存世古代诗歌内容初探*

2015-02-22张世明

关键词:徽县成县陇南

张世明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 742500)

一、陇南地域界

陇南,顾名思义在甘肃南部。历史上的广义陇南包括今天的天水市大部分、定西市部分和陇南市。本文所论的陇南地域范围指2004年陇南撤地设市后所辖一区八县:武都区,文县,宕昌,康县,成县,徽县,两当,西和与礼县。

陇南地处甘肃省东南部,位于甘、川、陕三省交界地带,是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重要门户。历史上陇南古道纵横,祁山道、故道(又名陈仓道或嘉陵道)、阴平道等古道都是陇蜀来往要道,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陇南古属九州之一的梁州(《尚书·禹贡》),历史遗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秦人由此崛起,战国时秦国藉此灭巴蜀,西汉时由此刘邦暗渡陈仓定三秦,三国时武侯四出祁山伐魏,邓艾偷渡阴平灭蜀,魏晋南北朝时杨氏氐族创建仇池国在此割据二百八十三年,羌族建宕昌国在此统辖近一百五十年,唐代“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避难入蜀路经青泥岭,南宋吴玠、吴璘、吴挺在此挥军与金人鏖战,明末李自成部转战陇南,红军长征辗转陇南,等等,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陇南大地上发生。李白、杜甫、韦应物、元稹、李商隐、罗邺、陆游、毕沅、何景明等伟大诗人都曾由此经过并留下不朽篇章。伏羲文化、先秦秦文化、乞巧文化、白马文化、西狭颂文化、羌藏文化、红色文化等都根植于陇南这方古老神奇美丽热土里。

二、陇南古代诗歌所吟咏的对象相对集中

陇南各县古代诗歌在内容方面相对集中,着眼点多集中于风景名胜和寺庙道观、名人遗踪等历史文化遗迹。

(一)杜甫在陇南的作品及陇南历代对杜甫的缅怀之作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历史的转折点,也是杜甫人生的转折点,更是他诗歌的转折点。国破家亡,万象凋零,哀鸿遍野。家国的不幸,使他的诗歌更沉入到社会底层民瘼,更为凸显了他的诗歌“诗史”的性质和价值。乾元二年(759)初冬,杜甫迫于生计,离开生活四个多月的秦州,经过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等,拖家带口来到“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发秦州》)的“南州”(即同谷,今成县)。然而杜甫到同谷后,本为温热的希冀变成冰冷的失望,同谷“佳主人”并没有给他以实际的帮助,落难无助的诗人过着“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同谷七歌(一)》)的悲辛生活。无奈,月余之后杜甫只得再次流浪,翻过徽县木皮岭,到达嘉陵镇的白沙渡,顺嘉陵江而下,到成都投靠时任剑南节度使的好友严武。杜甫在陇南所写的二十三首纪行诗,是他的诗歌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按照杜甫由秦州(今天水)到同谷,再由同谷至成都途经陇南时的行旅顺序,归置如下:作于礼县境内的有《盐井》;作于西和境的有《寒峡》、《法镜寺》、《青羊峡》、《石龛》(今西和坦途关)、《龙门镇》(今西和石峡);作于成县境的有《积草岭》(今成县西北,龙门镇与泥功山之间)、《泥功山》、《凤凰台》、《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万丈潭》、《发同谷县》;作于徽县境的有《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作于两当境的有《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1]。杜甫流寓陇南期间饱尝艰辛,相对同样作于他后期的“三吏”、“三别”而言,杜甫在陇南的诗作侧重于抒写个人困蹇,忧身伤怀,也使他的诗风更为沉郁。

杜甫伟大在于他无与伦比的诗歌造诣,在于他的忧民、哀民、为民,在于他孤弱衰残身躯里包裹的高尚的政治理想,在于他是人民诗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在“诗圣”经历过的陇南西和、成县、徽县、两当等地也留下许多对“诗圣”的缅怀之作。试概述如下:

作于西和的有,王宇乐(1730年任西和县令)《仇池古迹》和《少陵草堂》2首。何廷楠(1756年任西和县令)《从饮马河沿溪而东历十八盘登仇池绝顶》,光绪庚子年总办甘南榷税谢威凤《登池绝项》,清甘肃省议会议长慕寿棋《登仇池绝顶》等诗篇里都咏赞杜甫。[2]成县杜甫草堂今存南宋绍熙四年(1193)郡守宇文子震等人缅怀诗圣的诗碑十三块,刻诗25首。[3]据乾隆《成县新志》载,仅以《杜工部草堂》为题的诗人就有郡守宇文子震,明正德按察司副使李昆,嘉靖陇右道白镒,康熙成县邑令吴山涛,康熙伏羌令蒋薰,康熙成县邑令杨注,康熙邑令钟秀,邑人汪莲洲,西和令王宇乐等9人。又唐代成州刺史赵鸿《杜工部同谷茅茨诗》,明嘉靖巡按甘肃御史宋贤《九日过成县道中望杜公祠》,明朝礼县御史詹理《次院中宋少宇讲少陵祠韵》,嘉靖甘肃监察按郑存仁《和宋少宇韵》,明正德巡按甘肃御史胡明善《春日歇杜少陵祠》,明代刘尚礼《谒杜工部祠》2首,嘉靖按察司洮岷兵备副使杨贤《谒杜工部祠》2首,嘉靖成县令刘璜《谒杜公草堂》,明万历成县令赵相宇《重修杜公祠碑诗》组诗4首,谢镛(明崇祯九年(1636)任成县县令,修有《成县新志》一部)《少陵古祠》。清代著名学者宋琬官陕西陇西道时历成县叩访少陵祠写下了《拜杜少陵祠堂》五言律诗2首,钟秀《忆杜公祠旧游》,姚协赞(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成县)《同谷草堂》,葛梦龙《工部草堂》。知县黄泳(乾隆三年(1738)成县)《子美草堂》,光绪阶州知州叶恩沛《同谷草堂》,清代武都人李涵元有《少陵草堂》,雍正成县知县刘埘和堂兄陕甘学政刘墫共同创作的《谒杜工部祠》,康熙拔贡生成县人汪莲洲的《凤凰台访杜公遗迹》,清代大学者毕沅《飞龙峡杜工部草堂四首》等多首咏杜诗。[4]

杜甫入蜀时自同谷经栗亭,并赋诗《栗亭十韵》,惜晚唐时散佚。公元873年,成州刺史赵鸿《栗亭》诗曰:“杜甫栗亭诗……题记今何有?”对杜甫《栗亭十韵》的亡佚深感惋惜。北宋文学家贺铸以《寄题栗亭县名嘉亭》缅怀杜甫:“少陵昔避地,幽栖凤皇川……环堵久芜没,斯亭名尚传。”明代在栗亭建有杜公祠,后世拜谒赋诗者络绎不绝。赵抃(宋朝景祐(1034-1038)年间知成都)有诗《过青泥岭》,明正德陕西巡按陈讲《少陵草堂》,徽县鸿儒郭从道(明正德间官潞安府同知,嘉靖《徽郡志》纂修者)有《过杜公祠次少宇先生韵》,嘉靖甘肃监察御史张鹏(御史)《杜子美祠》,御史杨美益《栗亭古里》(张伯魁《徽县志》题作“杜陵草堂”),御史云洞山人(事迹不详)《次杨受堂道长韵之八》,徽县还留有张伯魁(清嘉庆徽县县令)《木皮岭吊杜少陵》,李涵元(武都人,生平不详)《少陵草堂》等咏杜诗多首。[5]

(二)西和仇池山

仇池山,在西和县大桥镇境内,南距县城约50公里。仇池山传为伏羲诞生地,《路史》载“生于仇夷(仇池),长于成起(成纪)”(见南宋罗泌《路史·卷十·后纪一》);又汉《遁甲开山图》说:“仇池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见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录《荣氏遁甲开山图》)。据先贤赵子贤及其子著名学者赵逵夫先生研究,考证形天神话氏族首领刑天被葬的常羊山,即今之仇池山。[6]氐族杨氏在此建立割据政权前后延及二百八十三年[7]。仇池山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险峻的山势引得不少诗哲抒风骚,诗圣杜甫和文豪苏东坡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杜甫《秦州杂诗之十四》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神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其《秦州杂诗之二十》有云:“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如……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杜甫把仇池视作幽居的嘉天福地。苏轼也对杜甫笔下的仇池褒誉有加,充满无限向往。其《双石》云:“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苏轼以灵幻之笔将他仙逸的理想永远寄放在仇池山上,并先后写下了《仇池石(并序)》、《和陶读山海经》、《见和仇池》、《壶中九华诗》2首、《次韵和晁无咎学士相迎》、《和陶诗读山海经》、《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次前韵寄子由》、《归雁亭》等十一首关于仇池的诗篇。如此多篇集中于一个主题,在苏轼的诗歌里并不多见。另外,受杜甫和苏轼影响,宋朝还有程珌的《念奴娇(丙子自寿)》,杜旟的《摸鱼儿(湖上)》,鲁百能《仇池》(见乾隆《成县新志》)和尤裘《德翁有诗再用前韵》“文章仙伯记仇池,每想横斜竹外枝”等诗都以咏仇池而闻于世。[8]

明代有陈讲(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副都御史)《忠烈祠》中有“传留白石秋涛怒,魂在仇池秋草芳。”任彦棻(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仇池山》(同见于乾隆《成县新志》)。清代著名学者宋琬官陇右道时所写的《宿鸡山寺》:“羡尔仇池长,频来屐齿轻。”县令王宇乐的《仇池古迹》,观察刘芳霭《仇池山》,县令陈熙镐《仇池山》,县令何廷楠《将游仇池前戏东山灵》、《东诸生游仇池》、《历十八盘登仇池绝顶》,邱思永(乾隆南丰监生)的《登仇池》2首,黄泳(乾隆初成县令)的《仇池百项》,谢威凤(光绪庚子年总办甘南榷税)的《登仇池绝顶》,慕寿棋(清甘肃省议会议长)的《登仇池绝顶》,杜祈《仇池宿》,汪士庸《题仇池》2 首等诗存世。[9]

(三)礼县祁山武侯祠

祁山堡,位于今陇南市礼县,东距礼县县城23公里。《水经注·漾水》引《开山图》云:“汉阳(天水)西南有祁山,蹊径透迤,山高严险,力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因诸葛亮六出祁山(实际四次兵至祁山)而闻名于世。祁山堡上建有武侯祠,以纪念神机多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因祁山解放前属西和管辖,故在西和旧志中有多首吟咏祁山的诗篇。载于乾隆三十九年《西和县志》的就有明代参政王教《祁山堡》,郑存仁《登祁山》2首,御史胡明善《谒武侯祠》,郑国仕(明万历巩昌府知府)有《登祁山谒武侯祠》和《登祁山武侯祠漫赋》3首,明代高而谦《祁山吊古》,明代何嘉瑶《祁山》,清代西和令蓝启延《祁山武侯祠》,康熙西和知县董贞(乾隆版《西和县志》的编订者之一)《祁山谒武侯祠》《复过祁山》,清代礼县观察刘方霭《谒祁山庙》2首。[10]明代郑鹏《诸葛辕门》,清代著名学者诗人宋琬(顺治十七年(1660),任陇西道)写的《祁山武侯祠》,清道光礼县知县黄凯《谒祁山武侯祠》、《祁山暮雨》2首,清嘉庆礼县知县徐作霖《谒祁山武侯祠》,清光绪诸生王化南《祁山远眺》,光绪礼县知县雷文渊《谒祁山武侯祠》和《祁山暮雨》2首等诗篇。[11]

(四)武都万象洞

万象洞,又名仙人洞、五仙洞,位于武都区以东15公里处,白龙江以南崆峒坪北麓的桦林山腰。为国家4A级景区,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地质公园。

据《武都县志》载,万象洞碑刻题记100多方。万象洞内完整的题诗有:唐代人刘暄题诗,北宋福津县(治所在今武都汉王)令高宝臣题诗,北宋卢江子题诗,明永乐间任户科都给事中胡瀅题诗,嘉靖文县知县刘弘业题诗,嘉靖武都郡庠生卯希恩、卯希雍、仝侍题诗,明代阶文都指挥庞寿题诗等题壁诗。另有南宋郡太守万钟《游万象洞》,明嘉靖八年(1529)胡明善《游万象洞》,嘉靖武都郡庠生赵守正《万象仙洞》,清代成县令连登科《万象洞》,康熙阶州知州陈勋《春日重游万象洞》,清代武都人《万象仙洞》,道光直隶阶州州守黄文炳《游万象洞》,光绪阶州知州陈焕奎写有《游万象洞》和《游万象洞濛开辟》等诗篇。[12]

(五)成县鸡峰山和杜甫草堂

鸡峰山,或名鸡山,黄泳《成县新志》以为“奇峰孤耸、直入云际,状似鸡首”而得名。西南距成县县城15公里,为国家4A级景区。鸡峰山山形险峻,奇峰突起,庙宇林立,历代题咏众多。谢镛(崇祯九年(1636)任成县县令)有《鸡山耸翠》,宋琬有《宿鸡山寺》3首,吴山涛(清康熙知成县)《鸡山道》,成县人汪仍(康熙五十九年选贡)《登鸡山顶》,黄泳(乾隆初成县知县)《鸡山耸翠》,汪于雍(雍正十三年(1735)选贡,乾隆《成县新志》修纂者之一)《鸡山》,光绪阶州知州叶恩沛《鸡山》,黄沛《鸡山耸翠》等诗篇。[13]

杜甫草堂诗见本文(一)相关论述。

(六)徽县和两当嘉陵江段

嘉陵江古称故道水或阆水。嘉陵江在甘肃陇南境内流经两当和徽县境,计程不过九十多公里,却扼南北要冲,自古为入川要道。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因而历代赋诗众多。当年杜甫就是从此入川,并留诗两首:《白沙渡》和《水会渡》。唐代大诗人韦应物于天宝年间入蜀,夜宿嘉陵江驿站,写下了《嘉陵江闻水声寄深上人》:“凿崖池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白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夜晚嘉陵江的滔滔水声激起诗人对远方友人的绵长思念。唐朝简州刺史雍陶夜宿嘉陵驿,面对山路的艰辛感叹不已,愁思万千,写下了《宿嘉陵驿》(嘉靖《徽郡志》亦收入)一诗:“离思茫茫正值秋,每因风景却生愁。今宵难作刀州梦,月色江声共一楼。”载入《两当县志》的还有中唐诗人刘沧的《春日游嘉陵江》,唐代侍御史薛逢《嘉陵江》,晚唐著名诗人“诗虎”罗邺的《春日游嘉陵江》和《嘉陵江》,秦武域(乾隆三十一年(1766)任两当知县)《琵琶秋水》,屠文焯(乾隆三十五年(1770)两当知县)《琵琶秋水》,清代邑人张坰的《春日游嘉陵江》等诗篇。[14]载入《徽县县志》的计有:唐代雍陶《嘉陵江》和武元衡《夜宿嘉陵江》,明代文学家杨慎《嘉陵江》,清代徽县县令张伯魁的《黄沙废驿》、《嘉陵春涨》、《白水江》、《白水江春望》、《江口春望》和《白水峡》等诗篇。[15]

(七)徽县青泥岭

青泥岭,又名“青云岭”、“泥功山”,主峰名“铁山”或“巾子山”。青泥岭西北接木皮岭,东南临嘉陵江。青泥古道自汉以来便是秦陇入蜀的必经之道。“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避难入蜀,唐末唐僖宗为躲避黄巢义军追击,入蜀时都曾路经青泥岭。北宋吴玠、胡世将在此据险与金军血战。

公元759年12月初杜甫入蜀翻越青泥岭,留诗《水会渡》:“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末已久,崖倾路何难。”自李白和杜甫分别写下“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难》)与“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秦州杂诗》)[16]之后历代文人墨客更是吟咏不断,蔚成大观。

唐元稹《青云驿》:“岹峣青云岭,下有千仞蹊……昔游蜀关下,有驿名青泥。问名意惨怆,苦坠牢与狴。”宋代景祐资政殿大学士赵抃《过青泥岭》:“老杜休夸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山。青泥岭上青云路,二十年来七往还。”赵抃《过铁山》:“境上凭诗逐远意,青泥寒晓入云登。”都御史陈讲《徽台感兴四首》之四云:“岁晏有人还白水,霜高无雁度青泥。”王云凤《过铁山》云:“晓离李白青泥岭,暮渡吴玠仙人关。”郭从道《过杜甫祠次少宇先生韵》:“白水江声转,青泥雁影迟。”知县张伯魁《登青泥岭》、《登青泥岭望华岳》、《铁山怀古》、《夜登铁岭》多首。提学副使伍福《过铁山》,大学士杨一清《过铁山》,徽县鸿儒张绶《登铁山》等诗篇。[17]

(八)两当登真洞

仙话中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传说可谓家喻户晓。张果,俗称张果老。在河北邢台和甘肃陇南两当都有张果老的遗迹和传说。《全唐诗》第二十四册卷八百六十则认为:“张果,两当人。先隐中条山,后于鸑鷟山登真洞往来。天后召之不起,明皇以礼致之,肩舆入宫,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未几还山。”[18]甘肃两当鸑鷟山,又名凤凰山。鸑鷟山南峰下有灵官峡登真洞,传为唐张果老修真处。道光《两当县志》存多首关于登真诗歌,张果《题登真洞》:“修成金骨炼归真,洞琐遗踪不计春。野草漫随青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经尘。”北宋鲁阙《登真洞》:“三千行满末骖鸾,闲卧空山不计年。云锁洞门清扣玉,石流甘液泠飞泉。”宋朝刘景文《登真洞》:“鸑鷟山前古洞深,苍崖老木其阴森……”宋朝县令王俞《登真洞》:“偶因公事便,仙岛亦追游。鸑鷟名犹在,丹砂事已休。”明代两当县令马在田《登真洞》2首,乾隆两当知县秦正域《登真洞》:“洞穿鸑鷟岭,屏列风光好。解听山水音,不必问果老。”《鸑鷟仙山》:“闻说仙翁有旧坛,参差玉笋凤笙攒”。乾隆两当县令屠文焯《鸑鷟仙山》:“一自仙鸾归去后,丹砂空有白云封。”清代两当人罗暲(乾隆举人)《鸑鷟仙山》:“鸑鷟名山秀色奢,奇如削就带晴霞。”《果老遗迹》:“古洞馀仙迹,空名只是浮。”清代两当人李伟观《鸑鷟仙山》,殷重铎《鸑鷟仙山》,张坰《登果老洞怀古》,满族人珠亮《张果老洞》等诗篇。[19]

结 语

陇南古代存世诗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我们解读古代陇南社会的一面镜子,也对我们展现和继续深入挖掘陇南历史文化底蕴大有裨益。陇南古代诗歌内容的其他特征将在后续论文中论及。

:

[1]李济阻、王德全.杜甫陇右诗注析[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2][9][10]西和县志办公室校点.王殿元撰.(康熙 16年)西和县新志[M].邱大英撰.(乾隆39年)西和县志[M].朱绣梓撰.(民国36年)重修西和县志[M].内部资料.

[3]蔡副全.成县杜甫草堂历代诗碑考述[J].杜甫研究学刊,2009,(1).

[4][13]黄泳.成县新志[M].见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332号.中国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又胡祥庆.成县志[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5][15][17]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36.嘉靖徽郡志[M].乾隆徽县志[M].嘉庆徽县志[M].民国徽县新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又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徽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6]赵子贤.形天葬首仇池山说[J].甘肃民族研究,1988,(1).又赵逵夫.形天神话源于仇池山考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7]李祖桓.仇池国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8]唐圭璋编.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礼县志编纂委员会.礼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12]叶恩沛纂修.阶州直隶州续志[M].光绪十二年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14][19]德俊等.两当县志(道光二十年抄本)[M].见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342号.中国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

[16]孙启祥.泥功山属秦州纪行诗吗?[J].杜甫研究学刊,2006,(4).

[18](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全 25 册)[Z].北京:中华书局,1979.

猜你喜欢

徽县成县陇南
陇南江南华源电力有限公司
不忘成幼初心 携手梦想前行——奋进中的成县幼儿园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浅析徽县民歌
成县大樱桃产业现状分析
陇南记忆
我的家乡
Epidemiology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Longnan City,China,2005-2013
特色农产品“微营销”很火
你那美丽的麻花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