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伤患者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观察护理
2015-02-22李随丽
李随丽
多发伤是与单发伤相对而言,是单一致伤因素导致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多发伤严重程度:视损伤严重度(ISS)值而定,凡ISS>16分的为严重多发伤[1]。多发伤患者常伴随一系列全身反应,要求检查评估快速、精确。传统的X线检查或单一超声检查难以对伤情进行全面评估,而且隐匿性损伤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多排螺旋CT具有速度快、范围大、精度高以及先进、快速的强大后处理软件,是目前创伤患者伤情评估的理想检查工具。多发伤患者全身行64排128层螺旋CT增强扫描使隐匿性损伤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时间,从而有效降低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2]。在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过程中要加强护理观察和监护,妥善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快速、顺利完成扫描,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笔者对我科2011年1月~2013年5月112例多发伤患者在CT增强扫描中护理和检查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112例,男性78例,女性34例;年龄4~81岁,平均4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75例,刀刺伤23例,重物砸伤9例,高处坠落伤3例,其他2例。受伤部位:颅脑损伤57例,胸部损伤32例,腹部损伤49例,脊柱骨关节损伤21例。
2 方法
2.1 扫描方法 采用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LightSpeed 64排128层螺旋CT机进行可疑损伤部位的大范围扫描,扫描参数:120KV,智能毫安技术200~500mA,球管旋转时间0.6S,螺距0.984∶1,原始采集层厚0.625mm,层距0.625,图像重建层厚5mm,层距5mm,扫描时间8s左右。使用美国ACIST生产的双筒高压注射器操作系统,它由主机、注射头和带显示触摸屏的操作台组成,高压筒为C、S两筒,规格均为200ml;18~22G,Y型一次性套管留置针。造影剂均为非离子型,主要为300mg/ml的碘海醇,注射速度1.8~5ml/s,用量60~100ml。
2.2 观察与护理
2.2.1 增强扫描前的准备
2.2.1.1 急救物品、药品准备 由于多发伤患者病情重、急、变化快,临床症状复杂,随时需要进行抢救,所以必须备用各种急救药品和物品,定期检查更换以备急用。
2.2.1.2 患者的准备 创伤患者到达CT室,护士快速接诊,监测生命体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保暖以及固定伤肢,配合医生进行伤情初步评估,如患者意识、神态、配合能力及生命体征是否平稳,以评估是否适合进行CT增强扫描。确定增强检查方案后,告知患者或其监护人,签署增强检查同意书。
2.2.1.3 加强心理护理 多发伤患者由于突如其来的打击,伤情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患者心理处于极度恐惧状态,求生欲望强,同时患者家属也非常着急。因此患者送入检查室时,护士应鼓励安慰患者,告知注意事项,如检查时用药一过性发热,机器高速旋转的噪音,向患者解释,使之积极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行、态度及行为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紧张心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增强扫描的成功率。
2.2.1.4 指挥协助搬抬患者 将平车与检查床平衡放置,利用平车上的床单移动患者,做到轻、稳、快地将患者移到扫描床上,对怀疑有骨折的患者应避免拖拉骨折部位而造成骨折断端移位,刺伤周围血管、神经加重伤情。对怀疑有椎体骨折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做好固定后再移动,防止因搬运不当造成脊髓损伤,影响患者呼吸或肢体瘫痪。扫描前护士检查患者身上的各种管道,并妥善放置,防止管道打结、脱落,保持静脉通道畅通,取下患者身上可能引起伪影的物件并交由家属或由专人妥善保管[2]。
2.2.1.5 建立静脉通道 连接高压注射器,排尽空气;穿刺血管成功后,固定好Y型静脉留置导管针,排尽空气,链接高压螺旋连接管,将高压注射头倾斜45°备用。设置注射速率为1.8~5ml/s。注射前先注射生理盐水10~20ml,流速与造影剂速度相同,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漏。此时,整个注射系统处于待机状态,CT扫描时可同步在操作台上下指令开始注药,直到扫描完毕。
2.2.2 增强扫描时的护理 注药时从显示屏压力曲线的平稳度判断有无药液渗漏,开启对讲系统,患者随时可以反映不适情况。通过铅玻璃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与注射造影剂前对比,一旦判断药液渗漏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注药,给予对症处理,并做好记录。在整个增强扫描过程中,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对穿刺、固定、吸药、连接、排气、试注水、注射总量、流量、流速及持续注射时间等环节检查完好,确保无误。
2.2.3 增强扫描后的观察 重点观察生命体征,并且交待患者或家属注意观察有无皮肤迟发型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充分静脉补液水化,加速造影剂的排泄,防止造影剂肾病。对造影剂渗漏者,抬高患肢,24h内用50%硫酸镁溶液局部冷敷,24h后为温热敷,对局部渗漏严重者还可加服地塞米松、非那根等抗组胺药物,给予抗炎、抗感染等处理。并加强与临床护士沟通,做好回访工作,追踪观察检查患者的情况,杜绝安全隐患。
3 结果 112例经64排128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在CT平扫的基础上新发现脑动脉瘤1例,肺栓塞3例,脾挫伤7例,胰腺挫伤4例,肝挫伤8例,肾脏挫裂伤3例,小肠破裂3例,膀胱破裂4例,主动脉夹层2例,上肢血管损伤2例,下肢血栓3例,下肢骨折致血管损伤6例。2例发生局部渗漏,其余病例均在5~8min内完成CT增强扫描。本组病例中无空气栓塞、心血管意外、严重不良反应及静脉炎发生。
讨 论
多发伤患者因病情急、重、变化快、伤情复杂,为确保CT增强扫描的快速顺利完成,应注意以下几点:(1)按照医院绿色通道要求,采取电话提前预约,CT室提前录入患者信息;空出检查设备,在检查床上铺上一次性检查单,防止血液、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渗漏,对设备性能的影响;多发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创伤应激反应使全身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患者体温低,要注意调节好室温(24~26℃);准备好急救药品、物品。(2)对呼吸道分泌物多者,用吸引器吸出口腔、鼻腔、气管里的分泌物,呕吐物,血凝块,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氧气吸入,严密观察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皮肤颜色的变化;对躁动、精神症状明显而不能有效配合者适当固定,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静剂,专人守护,防止坠床;对中、重度休克患者,且血压持续下降,必须静脉快速补充液体扩容,使用升压药,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在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CT增强,确保患者安全。(3)穿刺血管的选择:快速建立专用造影剂注射通道。由于高压注射器注药时压力高、速度快,宜选择粗而直,富有弹性,并能良好固定的血管,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处。(4)防止空气栓塞以及造影剂渗漏:在检查连接高压注射器之前,要再次检查穿刺针是否在血管内,确定后方可连接高压注射器,试注水,防止造影剂渗漏。注射前认真检查高压注射器及连接管,排尽空气,以防空气栓塞,旋紧留置针和连接管的螺纹接头,防止注药时压力过大,针头与连接管脱落。保持管道通畅,注射前打开留置针的小夹子。放高压注射器于合适位置,使管道系统留有余地,以防过度牵拉造成针与连接管脱出。(5)心理护理是CT增强扫描检查的必须环节,是保障扫描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手段。由于缺乏对增强扫描知识的了解,加上突如其来的打击,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心理,精神因素易诱发身体过敏反应[3],故在实施增强扫描前给予心理疏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CT增强扫描的目的,用药的方法及检查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口中有药味等,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主动配合造影检查,有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提高影像质量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组病例中,在注射造影剂时心率、呼吸加快4例,停止注射后恢复到平稳状态,考虑与注射造影剂引起全身发热有关。3例躁动患者均合并有脑挫伤,意识不清,配合困难,用约束带固定肢体,专人守护,防止坠床,遵医嘱静脉推注安定5~10mg,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后成功完成检查。3例发生局部渗漏,其中1例有少量渗漏,未予处理,2例因渗漏范围在3~5cm,早期局部冷敷,24h后改为热敷,同时使用0.05%地塞米松局部湿敷,并抬高患肢。经处理后,患者于48h后肿胀范围明显减小甚至消失,无皮肤坏死症状发生。检查中有效给氧,补液、升压等生命支持技术的运用,是确保安全检查的关键。但是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循环功能紊乱,不能承受增强检查时,采取“先救命,后诊治”原则[4],不可盲目注射造影剂。64排螺旋CT对多发伤患者在不移动体位的情况下,快速进行全身增强扫描,避免了隐匿性损伤的漏检,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伤情,医生根据损伤的轻、重、缓、急,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使多发伤患者得到全面准确的诊治,大大提高了多发伤患者救治的成功率,同时,对CT室医、技、护要求更高。总之,要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需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检查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尤为重要。创建和谐、团结的工作气氛,优美、舒适的环境,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均有利提高影像的诊断水平。
[1]Gebhard F,Huber-Lang M.Polytrauma-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principles[J].Langenbeck Arch Surg,2008,393(6):825-831.
[2]李雪,陈金华,王毅,等.64排容积CT在多发伤检查中的护理配合[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1850-1851.
[3]廖友芝,刘少欣,高焕新.MRI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特点及其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1):70-71.
[4]王方平,施剑斌.全身螺旋CT检查在多发伤伴意识障碍患者早期快速评估中的作用[J].浙江创伤外科,2006,4(2):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