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战医疗队山地丘陵地区医疗救治及后送难点与对策探讨

2015-02-22和崇英陈丽云资云海

西南国防医药 2015年9期
关键词:丘陵地区野战伤病员

和崇英,陈丽云,资云海,宋 驰

我国西南边境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区具有环境恶劣、交通运输不便、气候多变、当地卫生资源短缺等不利因素,给战时伤员救治和后送造成极大困难,是对我军机动卫勤力量保障能力的巨大挑战。我军现阶段实行的战伤救治技术保障体系是,前后继承、分段实施、逐级完善。 其中战场救治至早期救治阶段的任务通常是由临时医疗点、野战医疗队以及野战医院担当。本文对野战医疗队在山地丘陵地区的医疗救治及后送难点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1 西南边境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区医疗后送的难点

1.1 自然环境复杂,后送难度大 西南边境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区海拔高、落差大、山高坡陡、草深林密、有害昆虫多、疫情复杂[1],而且在雨季容易出现山洪、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仅云南境内就有5 km 以上的河流多达千余条,而且多数河流处于山地丘陵地段, 从而不利于部队行进。而且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导致有害昆虫、动物以及植物较多, 故野战医疗队在后送过程中应当注意有害毒物的预防。对亚热带气候的研究发现,夏季容易出现人员中暑、设备过热、药材失效等,继而导致在亚热带地区野战医疗救治效果不理想[2]。

1.2 伤病员伤情重,对医疗救治水平要求高 我院地处西南边境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区,平时各种意外伤、交通伤多发,开放性外伤发生率高,特别是骨折以及腹部外伤,且伤势重。 而且由于气候天气原因,容易导致开放性伤口出现感染,严重者甚至出现休克等,对医疗救治水平要求高。

1.3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野战医疗队的机动性提出了新要求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具有新武器杀伤力大、战斗节奏快、短时间出现大量伤员、伤员伤势严重、伤情复杂等特点,从而对野战医疗队的前接后送等均提出了严峻考验,加之该地区山路多、桥梁多以及道路容易受人为或自然破坏,从而给野战医疗队的后送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对近年局部战争的伤病员情况研究发现,其具有伤病员分散、重伤员多等特点,需要增强野战医疗队的伤员搜救能力,野战医疗队对战场的伤病情况应有足够的了解,并具备快速反应、快速救治、快速后送以及远程支援等功能,为后方医院的确定性诊治奠定基础,降低减员率。

2 提高现场救治和医疗后送的对策

2.1 提高检伤分类准确性 我院作为一线医院,主要接受从一线战场后送的伤病员进行前期治疗,其次是负责专科治疗伤员的检查及后送。 由于山地丘陵地区的环境特点,在驻训演习中前方战场伤员受伤后,后送至我院所需时间约1~2 d, 其中30%是伤后12 h 后送至我院,50%的伤员是12~36 h 内送至我院,剩下20%是伤后36~48 h 送至我院。后送时间延迟的伤员,多数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而且由于前方卫生员对检伤分类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导致部分开放性患者被误认为轻伤,从而导致其后送期间可能出现感染、休克、伤情恶化等。 为提高伤员的后送速度,继而获得伤员战伤救治最佳时机,笔者认为野战医疗队作为战时前期救治的主要单元,需要对检伤分类进行重点训练,并指导前线卫生员正确进行检伤分类,严格按照相关检伤分类的标准进行后送,继而降低伤残率和不必要的战斗减员。

2.2 强化现场救治,为后送争取时间 野战医疗队担负着战伤前期救治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战斗前线所后送伤病员的主要场所。 我院野战医疗队设有急救小组,可以随时前伸到一线, 指导和配合前线官兵进行现场伤员的救治。首先是指导伤员开展自救互救,重点是止血、包扎、固定、通气、抗休克等,将伤员搬运至集结点进行相应的抗休克、抗感染等现场处置。 其次是做好检伤分类工作,为伤员后送做好准备,第三是开展伤员的心理疏导工作,指导填写抢救阶段的相关医疗文书,为后送至野战医疗队进行前期救治争取时间。

2.3 做好早期治疗,降低伤亡率 野战医疗队对前接或接收后送至我院的伤员进行分类收治,首先需要简明扼要地对伤员或者陪护人员进行询问,以了解负伤情况;第二是对伤员的伤票以及伤标进行查阅, 并对患者的整体、脉搏以及伤部进行检查,从而进一步确定伤情;第三是按照野战医疗队的编组和分科,将伤员进行必要分类,从而方便救治流程。 各组在对伤员进行救治过程中,一是需要利用各种手段对患者的伤类、伤部以及伤型或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检查判断,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及时纠正收容分类的错误,从而制定最佳救治方案;二是根据相关规定的早期救治范围,对伤员实施抗休克治疗、手术治疗、检验检测以及放射检查等;三是在救治过程中,要优化救治环节,根据实施救治措施后的效果对患者再次进行分类,从而确定下一次处置的项目,直至救治活动的结束。在完成救治分类后,需要对患者实施早期治疗,其中包括开颅减压、开放气道、对开放性气胸进行缝合、闭式引流、腹部探查、抗休克、手术止血、腹部探查、清创、四肢骨折复位等治疗,将需要专科治疗、本级医院无法解决或需要较长时间恢复的伤员后送至上级医院。

2.4 分类后送, 提高后送效率 对需要继续后送的伤员,采用紧急、优先以及常规三种后送顺序进行分类。对第一类病情十分严重、需要上级医院进行抢救的伤员,野战医疗队在现场进行初步的处置后,应当立即申请专用快速运转力量将伤员进行紧急后送;第二类伤员在进行初步治疗后等待后送;第三类伤员在野战医疗队驻地进行留观治疗后,如果伤员出现病情突然加重或现场无条件进行治疗后,安排后送。同时需要根据山地丘陵地带的环境特点,结合伤员的伤情选择合适的后送工具,如直升机、救护车、火车等,从而提高后送效率。

3 讨论

随着我军卫勤力量的建设和发展,对野战医疗队的训练模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从过去的“练为演”转变为现在的“练为战”。 为提高野战医疗队的卫勤保障能力,我们认为未来的野战医疗队医疗后送体系建设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伤员伤病的信息化监控,实现从前线、野战医疗所到后方医院的一体化无缝连接,从根本上保证后送环节中的信息化管理。二是加大医疗后送装备的研发力度,根据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运输能力,加大对不同气候、不同专属后运工具的研发力度,从而提高后送过程中伤员的救治能力,降低死亡率。三是做好检伤分类工作,提高野战医疗队对前线卫生员检伤分类的复查,从而提高本级医院及上级医院的救治效率。 四是前接与后送紧密结合,在前接后送过程中,应当注意与上下级医疗单位的衔接,提高后送效率,提高野战医疗队的救援能力。 五是强化人装结合,坚持以“战时保打赢,平时保健康”的训练方向,提高卫生技术人员与野战卫生装备的结合训练水平,并抓好装备在野外驻训和与部队协同训练, 以及人员的野战勤务训练,提高现场救治和医疗后送能力。

[1] 庄江能, 池巍.亚热带丛林地区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特点及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3):336-337.

[2] 梁晓明,高新云,罗晓明,等.亚热带地区野战医疗所卫生装备建设有关问题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8):97-98.

猜你喜欢

丘陵地区野战伤病员
某大型综合医疗救援船急救流程优化仿真研究
丘陵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规划探讨——以栖霞古镇都村为例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告别“文战”,来一场情爱“野战CS”
小小野战兵
小小野战兵
成都周边丘陵地区产业集聚融入大成都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东北部丘陵地区发力追赶实现全面小康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