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医鉴》勘误举隅

2015-02-22傅海燕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白茯苓水银手心

史 焱,傅海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

《古今医鉴》勘误举隅

史 焱,傅海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

《医学汇函》,明代聂尚恒编撰,成书于明崇祯戊辰年(1628)。书中卷十一外科病的内容取自《古今医鉴・卷之十六》,但二者内容略有不同,用《医学汇函》可以改正通行本《古今医鉴》的许多错误。以《医学汇函》首刻本明代崇祯年跃剑山房本对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本和商务印书馆本《古今医鉴》中通治、破伤风、金疮、救荒、虫兽伤及汤火伤部分,改正了误字,补充了脱文。如“默”改为“点”、“盖”改为“尽”、“羸”改为“驘”、“肠痛”改为“腹痛”、“重”改为“肿”、“筮”改作“茎”、“患”改为“蛊”、“盪”改为“烫”、“朱”改作“末”、“同”当改作“回”、“不可多服”后补入“要忌醋,食之令人肠断”9字、“淋漓”前补“热”字、“硫黄等”后补“分”字。

《古今医鉴》;《医学汇函》;勘误

《古今医鉴》是明代重要的综合性医书,成书于明万历三年(1576),由龚信编著,其子龚廷贤续编,王肯堂订补。《医学汇函》由明代聂尚恒编撰,成书于明崇祯戊辰年(1628),跃剑山房本为其首刻本。笔者在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医学汇函》整理研究发现,《医学汇函・卷之十一》的内容取自《古今医鉴・卷之十六》。《医学汇函》所依据的版本与今日所见《古今医鉴》通用版本稍有不同,用《古今医鉴》可以改正《医学汇函》的错误,《医学汇函》也可以改正今本《古今医鉴》的许多错误。本文暂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简称中医药本)[1]和商务印书馆(简称商务本)[2]出版的《古今医鉴・卷之十六》中的《通治》《破伤风》《金疮》《救荒》《虫兽伤》及《汤火伤》中的错误进行校勘更正。

1 误字例

1.1 中医药本、商务本两本均误例

1.1.1 《古今医鉴・救荒》长生不老丹 “有死水银法:先洗手净,用水银三两,默在手心,内以指头研如泥,见手心青色,将药三五丸搓揉,后以金箔约量,摊碗内,以药丸在内摇动,使金箔都在药上,密器收贮。”[1-2]《医学汇函・救荒治方》“默在手心”作“点在手心”。

校注:此言死水银法制法。先洗净手,将三两水银,一点一点滴于手心,用手指研成泥。默,意为不说话,不出声,与文意不符。“点”的繁体字为“點”,与“默”形近,“默”为“点”形近之误。据文理,“默在手心”当改为“点在手心”。龚廷贤在1615年编撰的《寿世保元・卷十・救荒辟谷》中也提到死水银制法,其中正作“点在手心内”。文曰:“有死水银法:先洗手净,用水银三钱 ,点在手心内,以指头研如泥。”[3]明・龚居中《福寿丹书》[4]和辑录清代时期刊行的救荒文献的《中国荒政全书》[5]均记载有此“死水银法”。即洗净手,将三两水银,一点一点滴在手心,用手指研成泥,此为死水银法制法。“點”为“点”的繁体字,与“默”形近。故,“默”为“点”形近之误。“默”当改为“点”。

1.1.2 《古今医鉴・救荒》长生不老丹 “服时用乳香末五分,水三盏,煎汤温送下,不嚼破。服后第三日觉饥,以面和白茯苓末,烙成煎饼,食半已后,药在丹田,永不饥渴。久则交过五脏,阴滓俱盖,长生不老。诸人得服,并无所忌,使人添气力”[1-2]。《医学汇函・救荒治方》“阴滓俱盖”作“阴滓俱尽”。

校注:本段言长生不老丹服用方法和作用。服用长生不老丹三日后,以面和白茯苓末,烙成煎饼,食久,即可排净阴滓,使人长生不老。此为道家思想的体现。“阴滓俱盖”当为“阴滓俱尽”。“盖”与“尽”的繁体字“盡”形近,“盖”为“盡”之误。本段内容最早见于明・胡濙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所作《卫生简易方・卷之十・辟谷》“又方”中,并无“长生不老丹”方名。其言:“白茯苓去皮,定粉、黄丹、白松脂、白沙蜜、黄蜡各二两,朱砂三钱,金箔二十个,水银三钱。先将蜜、蜡、松脂于净瓷碗内熔为汁,倾药在内,以木匙搅匀,候温就火丸如指头大,用水银为衣。……服时用乳香末半钱,水三小盏,煎汤温送下,不嚼破。服后第三日觉饥,以面和白茯苓末,烙成煎饼,食半饱,以后药在丹田,永不饥渴,久则交过五脏,阴滓俱尽,长生不死。”[6]《古今医鉴》当为引用其中的内容,“阴滓俱盖”当为“阴滓俱尽”“盖”当改为“尽”。

1.1.3 《古今医鉴・通治》神仙太乙紫金丹 “治一切饮食,药毒虫毒,瘴气恶菌,河豚死牛马驼羸等诸毒,并用凉水磨服。”[1-2]《医学汇函・通治》“羸”作“驘”。

校注:“羸”义为“瘦弱”,“驘”同“骡”。“羸”不符文义,“羸”为“驘”形近之误。“羸”当改为“驘”。

1.1.4 《古今医鉴・通治》神仙万亿丸 “外感风寒发热,姜葱汤下,出汗。内伤生冷,饮食茶清下。心痛,艾醋汤下。肠痛,淡姜汤下。”[1-2]《医学汇函・通治》“肠痛”作“腹痛”。

校注:龚廷贤在明万历十五年(1587)编著的《万病回春・卷之八・通治》中也记述了神仙万亿丸方:“神仙万亿丸,……心痛,艾醋汤下;腹痛,淡姜汤下。”[7]《万病验方(订补简易备验方)》亦作“腹痛”[8]。可见“肠”为“腹”形近之误。“肠”当改为“腹”。

1.1.5 《古今医鉴・通治》一粒金丹服药加减言 “痢疾噤口,白术汤下;痢后重,白茯苓汤下。”[1-2]《医学汇函・通治》“痢后重”作“痢后肿”。

校注:白茯苓汤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用以治疗水肿。痢后肿是因痢者脾胃尚虚,肌肉为风水所乘,故发水肿。明・朱棣主持编写的《普济方・卷一百九十一・水病门・水肿》言:“白茯苓汤,治水肿。”[9]下文言:“虚肿,白茯苓汤下。”均可证白茯苓汤治水肿。“重”与“肿”均属东部,两字韵同,“重”为“肿”音近之误,“重”当改为“肿”。

1.1.6 《古今医鉴・通治》金不换三七经验仙方 “三七产于南丹等州,深山僻处,溪洞险阻,探取甚艰,土人得之,珍重如金,每筮上七叶,下三根,故名三七,又名金不换,专治血不归经,效最莫比。”[1-2]《医学汇函・通治》“每筮上七叶”作“每茎上七叶”。

校注:本段言三七药名的由来,每茎上生七叶,其下生三根,故名三七。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三・草部上・昭参》亦言:“三七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中,每茎上生七叶,下生三根,故名三七。”[10]“茎”的繁体字作“莖”,与“筮”形近,“筮”为“茎”形近之误,“筮”当改作“茎”。

1.1.7 《古今医鉴・通治》金不换三七经验仙方:“治畏人下患毒,先吃少许,遇毒,即返出,神效。”[1-2]《医学汇函・通治》“患毒”作“蛊毒”。

校注:蛊,古代指用毒虫所制的一种毒药,因其甚毒,谓之蛊毒。《诸病源候论・蛊毒候》:“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凡中蛊病,多趋于死,以其毒害势甚,故云蛊毒”[11]本段言如果担心被人下蛊毒,先食用少许三七,若真有蛊毒,便会祛除蛊毒。“患”与“蛊”形近而误,“患”当改作“蛊”。

1.2 中医药本或商务本一本错误例

1.2.1 《古今医鉴・汤火伤》黑白散 “治汤盪火烧伤。百草霜,轻粉减半,为末,狗油调搽患处,立愈。”《古今医鉴・汤火伤》一白散:“治汤盪火烧,破痛不可忍。”[2]《医学汇函・汤火伤治方》二处“汤盪火烧”均作“汤烫火烧”。

校注:本篇记载了被热水烫伤或被火烧伤即“汤烫火烧”的外用治疗方药,如黑白散、一白散。“烫”的繁体字作“燙”,与“盪”形近。而“盪”为“荡”的繁体字,与上下文义不符。故“盪”为“烫”之形误。“盪”当改为“烫”。中医药本正作“烫”。

1.2.2 《古今医鉴・金疮》 “金枪散,张寿山传。治一切刀割破、打破、跌破,出血不止,破开口不合口者,止血生肌,住痛,立效。银朱、血竭、发灰、人指甲烧存性、珍珠烧存性,各等分,上为细末,研匀,掺患处。”[1]《医学汇函・金疮治方》“银朱”作“银末”。

校注:龚廷贤在其后所编《寿世保元・金疮》中治疗刀斧跌破时言:“金疮散,银末、发灰、血竭、人指甲烧存性、珍珠烧存性,各等分,上为末,研匀,每用掺于患处,立效”[2]。金疮,指由箭、剑、刀等武器所致的创伤,金疮散方药与金枪散同,方中正用“银末”。商务本亦作“银末”。“银朱”具有攻毒、杀虫、燥湿、劫痰之功效,用以治疗疥癣恶疮,与文意不符。“朱”为“末”形近之误,“朱”当改作“末”。

2 脱文例

2.1 《古今医鉴・通治》 “阿芙蓉,要真正者一分,用粳米饭同捣烂作丸,力作三丸,每服一丸。未效,更进一丸,不可多服,宜照引服,大小俱效,不可尽述。”[1-2]《医学汇函・通治》“不可多服”后有“要忌醋,食之令人肠断”九字。

校注:服用一粒金丹后,《医学汇函》亦言服药后的注意事项,应“要忌醋,食之令人肠断”。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一粒金丹服法同。“一粒金丹∶真阿芙蓉一分,粳米饭捣作三丸。每服一丸,未效,再进一丸,不可多服。忌醋,令人肠断。”[12]《四库全书》引用《本草纲目》内容亦言“忌醋,令人肠断。”[13]二本《古今医鉴》均无此九字,疑脱,当据补。

2.2 《古今医鉴・通治》一粒金丹服药加减言 “淋漓,车前子汤下。沙淋,萱草汤下。”[1-2]《医学汇函・通治》一粒金丹“淋漓”作“热淋漓”。

校注:车前子性寒,具有清热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以治疗热淋。《古今医鉴》所言“淋漓”当为“热淋漓”“热”字脱失,当据补。宋・太医院编《圣济总录・诸淋门・热淋》中“治热淋,车前子汤方”[14]当为各本引用之源。

3 结语

从以上勘误中可以看出,《医学汇函》在改正通行本《古今医鉴・卷之十六》外科病部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中医药古籍是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文献保障[15]。保护中医药古籍,对于中医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1]龚信,达美君.古今医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502-524.

[2]龚信.古今医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500-518.

[3]龚廷贤.寿世保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374.

[4]龚居中 .福寿丹书[M].何振中 ,校.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78.

[5]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63.

[6]胡潆.卫生易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74.

[7]龚廷贤.万病回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81.

[8]胡正心 ,胡正言.万病验方(订补简易备验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439.

[9]朱棣.普济方[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2562.

[10]赵学敏,闫冰.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5.

[1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宋白杨,校.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716-717.

[12]李时珍 .本草纲目[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1495-1496.

[13]于立文.四库全书・子部[M].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7:700.

[14]宋太医院.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1179.

[15]郭新农.发挥古籍培养铁杆中医人才的特殊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 ,2013,24(2):504-506.

Corrigendum to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Guide

SHI Yan,FU Haiya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China)

Medical Summary Envelope compiled by NIE Shangheng in Ming Dynasty,finished by 1628.The content in the surgical diseases in volume 11 was from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Guide volume 16.But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books.We could correct the current version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Guide many errors with Medical Summary Envelope.This article use Medical Summary Envelope first published in Ming Dynasty as master copy,contrasted by part of Tong Zhi,Tetanus,Metal-inflicted Wound,Jiu Huang,Tang Fire Wound in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Guide which published by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ublishing House and the Commercial Press.It corrected mistakes,added missing,such as“Dian”corrected“Mo”,“Jin”corrected“Gai”,etc.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Guide;Medical Summary Envelope;corrigendum

R2-52

A

2095-6258(2015)05-1077-03

10.13463/j.cnki.cczyy.2015.05.072

2015-02-02)

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2010GJ08)。

史 焱(1979-),女,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通信作者:傅海燕,女,博士研究生导师,电话-15242007576

猜你喜欢

白茯苓水银手心
橘 子
三白汤真能美白吗
毒物——水银
手心拍脚心 健康益处多
宝宝误吞水银怎么办
晨起搓手强心肺
误食水银怎么办?
雀起浮梁
治黄褐斑
茯苓菌核不同药用部位有效成分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