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街旁绿地发展过程及趋势研究

2015-02-22王雅琪安运华陈建红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年27期
关键词:发展趋势功能

王雅琪,安运华,陈建红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我国街旁绿地发展过程及趋势研究

王雅琪,安运华,陈建红(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摘要]分析了我国街旁绿地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并基于人对街旁绿地使用功能、景观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的需求,多方面探讨了未来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街旁绿地;功能;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幅推进,人居环境的适宜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也促进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快速发展。街旁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构成了城市开敞绿色空间。虽然其面积较小,改善环境的效果不如公园,但是因其数量多、建设选址及类型灵活多变、紧邻道路、周转率和使用率都相对较高,对改善居住环境、均衡公共绿地分布以及提高绿地使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我国街旁绿地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探讨未来新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街旁绿地建设提供参考。

1我国街旁绿地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我国绿色公共空间的发展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在此之前,由于限制城市的发展,导致城市建设滞后,城市绿地面积不足,生态环境较差。后来,随着沿海城市的相继发展,逐渐形成了城市中各种不同功能、性质的绿地,街旁绿地的发展才开始初见端倪。

街旁绿地的形成方式可以概括为2种,即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而旧城改造更具有普遍性[1]。由于人们对城市宜居环境要求的增加以及城市自身的更新改建,城市绿化面积也越来越大。旧城改造中街头绿地的产生主要是结合市政建设、危房及违章建筑的拆除等,这一系列的改建正好成为街头绿地见缝插绿的最佳选择;这类街旁绿地因为地区的发展关系,所在地均靠近商业中心区及居民区,是人流集散的主要场所,一般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在新城开发中,街旁绿地或广场绿地一般作为形象带动工程,同时也方便招商引资,因此通常规模较大,并作为首期项目工程进行建设;这类街旁绿地的建设多使用大面积的铺装及观赏树种,以营造出更好的视觉感受。但是新城早期建设后一般市民也较难到达,因此其使用功能方面较为弱化。不管是哪种形成方式,街旁绿地的数量和规模都在逐渐增加。但早期建设中普遍采用见缝插绿的方式,运用大量单一品种植物对绿地进行填充,单纯地为追求视觉上绿量的增加而非侧重植物景观的观赏效果,且忽略人们的可达性,使得人们对绿色空间景观的认识没有得到提高和改善[2]。

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街旁绿地逐渐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直到2002年,我国建设部发布的最新分类标准明确了街旁绿地的属性,对街旁绿地的定义也更趋于完善,研究也更加细化,街旁绿地的发展进入了高潮期[4]。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街旁绿地的使用也由最初的静态观赏转变为如今的集休闲娱乐、商业活动、文娱宣传以及防灾避难等功能兼具的形式。

2我国街旁绿地的发展趋势

现代人的日常活动被分为3类,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以及社会性活动,而且每一种活动都对环境空间有独特的要求[5]。街旁绿地作为公共绿地的一种,无论其规模如何变化,它的活动使用、景观形象、生态绿化这3个要素缺一不可[1]。现今城市原有的街旁绿地在使用功能、生态功能等各方面都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街旁绿地的发展呈现新的变化趋势。

2.1 基于使用功能需求的新发展趋势

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越来越渴望绿色空间,街旁绿地极强的可达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之一,其使用功能的灵活性为不同年龄阶层、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而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与传统的静态观赏型园林相比,现代园林更加注重其使用功能,设计也是在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下进行各种视觉样式的改变,并且做到简洁与符合目的[6]。在街旁绿地的发展过程中,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对其影响最大。在现代社会中,不管是街旁绿地的使用人群、使用方式还是使用时间都和以往不同,因此街旁绿地由从前单一的使用功能发展到今天强调使用功能的多样性。如绿地中灯光的运用不仅延长了绿地的使用时间,同时也丰富了景观的多样性。在可能的条件下,街旁绿地结合其铺装场地配置适量可触摸的健身器械,以吸引游人停留,增加绿地的活力[7],为必要的户外活动以及社会活动提供合适的条件[5]。

2.2 基于景观功能需求的新发展趋势

人们对于陌生城市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由城市道路的沿路景观来决定的,之后这座城市才会被人们所认知甚至是喜欢[8]。良好的街旁绿地空间布局可以改善道路环境,提升景观效果。柔和的植物景观与城市大面积硬质景观的搭配,共同丰富了城市的表现形式,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随着人们对绿地参与性的提高以及对自然环境依耐性的增强,街旁绿地的发展也由从前重视硬质铺装和模纹花坛等静态景观转变为重视动态景观。通过不同的植物搭配和种植方式来进行空间的划分或引导人的视线。现代街旁绿地设计通过园林植物的组成及其色彩差异性的运用,甚至结合光影手段营造变幻多端的园林景观,比传统的静态绿地具有更多的趣味性,更好地展现了街旁绿地的观赏价值[1]。

2.3 基于生态功能需求的新发展趋势

街旁绿地设计引入了生态学的理念,遵循生态学的原理,与现有的地形、水体等园林造景元素相结合,用尽可能少的人工干预来营造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场地[9]。同时,设计重点由以往注重硬质铺装及景观小品转变为以植物造景为主,以园林植物形态、颜色、质感的搭配为主要景观,采用多样化的乡土树种,同时栽植时注重植物组成的群落效应。街旁绿地利用城市道路,与城市中其他绿地(如宅间绿地、公园等)连接起来,最终形成绿色网络,在修复区域生态系统和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作出贡献[10]。

2.4 基于文化功能需求的新发展趋势

目前,街旁绿地的可辨识度不高,大多数街旁绿地的建设较雷同,没有融入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街旁绿地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的要求,人们认识到一个地区丰富的文化韵味是经过多年的文化积淀而来的宝贵财富[11],并且意识到一个地区具有的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丰富、与众不同的地方文化[12]。因此,在设计满足观赏性、实用性以及生态性的同时,应该重点考虑该地区特有的文化底蕴,从文化的角度来展示设计中的差异性[3]。同时,这些与当地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地域文化也被当做是街旁绿地发展的核心[13]。只有将追求文化内涵为衷旨才能建设高品位的街旁绿地[14]。

3结语

街旁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如今人口扩张、寸土寸金的城市中,为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设计之初,应对绿地的性质进行定位,充分考虑当地文化及使用者的需求,并结合新的发展趋势,在细节上充分展示街头绿地的人性化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地总结街旁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找出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新趋势,才能在具体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鲍鲁泉,裘江.城市街头绿地的新发展及规划设计对策——以安庆市纱帽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01,(5):76~79.

[2]周莲英.城市街旁绿地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J].东南园艺,2014,(3):22~25.

[3]吴承照,曾琳.以街旁绿地为载体再生传统民俗文化的途径——上海苏州河畔九子公园[J].城市规划学刊,2006,(5):99~102.

[4]晏琪.城市街旁绿地景观形态设计概述[J].韶关学院学报,2009,(12):81~84.

[5]扬·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7]李宇宏.以人为本的城市街旁绿地设计[J].华中建筑,2014,(5):87~90.

[8]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9]芦薇.城市街旁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长沙市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10]白梅.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效应——邯郸市生态绿化系统研究[J].煤炭工程,2004,(3):56~58.

[11]陈斌.城市特色空间的挖掘与塑造[J].中国园林,2000,(6):43~46.

[12]姚品,周正明.城市街道的文脉探索与个性确立[J].规划师,2006,(6):35~37.

[13]岩下肇,藤本信义,杨利铭.袖珍公园——一个“憩”与“用”的场所[J].新建筑,1991,(4):61~62.

[14]李剑华.弘扬文化、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型城市公园生活空间[J].2010,(5):163~164.

[3]黄芬肖,张建,周存宇,等.长江大学东校区园林植物名录[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29):7~14,18.

[引著格式]王雅琪,安运华,陈建红.我国街旁绿地发展过程及趋势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2(27):9~11.

[中图分类号]TU985.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5)27000903

[作者简介]王雅琪(1990-),女,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园林文化与景观规划设计,1037725075@qq.com。

[收稿日期]2015-05-06

猜你喜欢

发展趋势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基于PMC窗口功能实现设备同步刷刀功能
怀孕了,凝血功能怎么变?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