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筋纹掇球壶”看传统紫砂器的变化
2015-02-22庄丽云
刘 胤 庄丽云
紫砂是我国陶瓷器制作的一个分支,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相较于其他陶瓷门类的发展时间(如景德镇瓷器)相对较短。不过这五百多年,紫砂艺术已成为可与其他陶瓷造型艺术相比肩的艺术门类,工艺日臻成熟,发展势头迅猛,被称为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紫砂器自陈曼生总结归纳出的“曼生十八器”开始,以造型多变,姿态万千而著称,不过无论后人将紫砂壶做成何种样子,都丢不开一些传统经典的造形,“掇球”便是其中之一。但在传承先辈们所总结出来的紫砂文化经典的同时,还要结合传统,进行创新,这件“筋纹掇球壶”便是这种创新的产物。
“筋纹掇球壶”的创作是我的一次新尝试,从艺这些年,我对紫砂也逐步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参考了许多经典传统器型并结合起来,以筋纹的方式制作,以现代美术设计的思维在整体上把握壶的结构比例,然后从局部如、壶嘴、壶把、壶盖、壶肩、壶颈等的做微小修改,使之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艺术作品要带有时代印记,因为有了印记,传统才称之为传统。然后再结合当下的人们生活习惯,审美偏好等,融会贯通的做好组合设计。
筋纹的造型相比圆器与方器比较复杂,制作成型难度也更高一些,但筋纹造型局部较为简单,因为它由许多相同的泥片组合而成,而在这一点上,古人无论从造型还是工艺上已经做到了极致,轻易是没有办法超越的。所以我认为,在制作类似的作品之前,需要将以前看过的那些造型统统忘记,以全新的视角来选择,尽自己的努力,来展示。
一般在制作掇球壶的时候,因为要突出其中的“圆”所以壶身一般都不会做太高,因为倘若壶身太高,圆就会被拉长成为竖着的椭圆,既不美观,重心上亦不好把握。为表现好筋纹的顺畅,一般要加高壶身能凸显出筋纹的线条,从而达到美的效果,这样一来也加大了壶盖的体积,壶颈成为了壶身中轴的重要参照,菱线自壶钮开始,扩散至壶腹最大,再到壶底收于一点,分毫不差。而泥片内凹呈波浪形,突出了筋纹线条的柔韧性,大泥片使得囊瓣的数量减少,整体的形态就更为硬朗,更加规范化,将生动的筋纹形象纳入更为严谨的形体之中。
菱花钮下的壶盖体积较大,犹如一个半球,盖唇与壶口则塑方棱平行镜相相叠,比例精确,纹理对接清晰,凹凸分明中深浅自如,造型虽然已经变化,但依旧是大圆套着小圆,小珠落于大珠,各个圆之间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镜相一般的塑造使身盖齐同,体态和谐。这样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于,顶部的菱花壶钮通过壶盖,再及壶身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衍变,不会突兀,反而更添连贯,甚至有时让人忽略了流把的存在,也不会对整体“圆”的造型形成破坏,由于壶体高,要采用更长的壶流、更重的壶把来维持重心稳定,相反壶流、壶把上清晰的棱线更可以成为壶体筋纹造型的补充,画面充实,更显和谐。
为此,我认为紫砂壶外形的渐变过程,便是这种传承衍变中获得了永恒经典。紫砂文化依托于陶都宜兴特有的紫砂泥,形成了鲜明的地域色彩,但它宽广,包容,是众多文化知识的集合,紫砂创作是自己一个不断的学习、积累、开拓的过程。“筋纹掇球壶”的制作是我一种学习中的尝试,能让我开创出一片新的艺术天地。不断探索的精神,正是紫砂文化之所以绵延连续的基础,只有这样,紫砂艺术才能拥有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