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理论前提研究的重要性

2015-02-21林婷洪认清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科

林婷,洪认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理论前提研究的重要性

林婷,洪认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元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的研究,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基础,使学科的理论合法性得到确证,增强理论的指导能力,也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坚定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提;学科建设;学科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一个重要方向,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解决中国问题,用中国的实践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多元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应当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理论前提研究。

一、加强理论前提研究的必要性

(一)确证学科的理论合法性

在政治学中,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除了自身理论体系构建和实践需要发展之外,也存在合法性的确证问题,即这门学科理论的价值在学界秩序中被认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和西方思想传统影响下形成的,它也具有无法脱离“马克思时代”的局限性。正如恩格斯所言,他们只能在他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他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1]337。因此,这样一门“用带着西方印记的理论来影响中国”的学科,自然也会受到种种的质疑。这一点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印证。现在中国的改革已经越过浅滩期,在现代化进程中正经历实质性的蜕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马克思的某些结论特别是“马克思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治权力关系等进行的价值判断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面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2]。因此形成的种种疑惑,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威胁着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进而也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甚至动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合法性基础。合法性是一门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确证其合法性,才能实现对实践的有效回应,求得问题的解决方案。

任何一门学科的成立都需要在认同过程中完成其理论“合法性”的确立,并在认知、信仰、践行的过程中,价值判断趋于认同一致,从而巩固其“合法性”的基础。这里,“认同”一词的逻辑表达的是一门学科对自己以及自己存在本质的理解。因此,认同是理论合法性确证的逻辑与形式。那么,什么是这种形式之下的真实根基呢?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本”和“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前提。没有这个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动摇了这个根基,将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这座“大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就失去了固有的根基或根据,就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3]。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理论前提研究,正是要将这个“实质性”问题取代研究中泛化的“形式化”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提的研究是化解理论合法性问题的重要路径。

(二)提升理论的指导能力

理论的“指导能力”是学科发展的生长基点,是学科前进的方向指南和学科建设的动力源泉。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而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和研究方向则是在2006年。设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的一个亮点。经过国内专家充分论证而设置的这个学科,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有着深刻的意义。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理论发展的需要。另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也是实践的需要、时代的需要。近代以来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历程,这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开放体系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1]244。时代不同,背景不同,社会现实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提出了挑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新的解读,在于彰显学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能力。这也要求研究工作不断随着实际生活的变动而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一门学科理论的“自我价值”也取决于其指导能力的强弱,而学科理论前提的稳固程度则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学科理论的指导能力。目前,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普遍存在“泛形式”的特点,即仅从形式上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对于理论前提的探索却不多,而且也不够深入。为什么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关系?不把这些基本问题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就始终存在理论上不清楚的大问题,怎能指导实践?

二、理论前提研究的内容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元典的研究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提的研究,首先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元典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基本的前提是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的普遍性。因此,必须认识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研究的重要性。对马克思主义元典的研究,首要的一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实还原”。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因个人喜好或阶级偏见或认识误差等等原因引起的对马克思、恩格斯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的错误理解。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原意,就应该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元典中。虽然这存在诸如语言、知识等方面的障碍,但是这是还原马克思主义的唯一途径,是研究过程中无法绕过去的坎。如果不这样做,那就无异于层层传销,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元典的研究不能搞“两个凡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史的研究

深入学习研究一门学科,必须充分了解其历史,从而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不至于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的研究,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根据问题,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之一,它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问题。近代历史的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众多社会意识形态中最终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非偶然,它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曾受到种种质疑,在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特征更加显见的今天,这种质疑的声音依然存在,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一种挑战。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史的研究,就是要为这一点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离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性去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不可能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本质和伟大意义”[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实践的深刻命题。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否就是在中国一国范围内进行呢?这就涉及到研究视阈的问题。研究的视阈的维度直接影响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析,同时还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影响中国发展的主题转换的条件、根据和趋势的判断。所以,明确研究视角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阶级情感和意识形态等因素,长期以来我们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所赖以产生的西方文化背景不够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的时候,总是要面对如何对待中西文化差异等问题。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不能回避中西文化差异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要突破国度的界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全球化”视野,从而克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狭隘性。要使研究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就必须对中西文化传统有深入的研究。

(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的研究

方法是理论体系的精华,直接关乎思想理论的彻底性与科学性。马克思没有总结过任何方法,但在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却渗透着方法论的光辉。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可见,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构意义非凡。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过程中,也必须重视方法的研究。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的研究,总体上给人一种“万能方法”的感觉,似乎这些方法放在任何一门学科都适用。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一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其特殊性,应该有自己特殊的研究方法。方法是用来认识世界的,也与改造世界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研究,对如何更好地理解理论和形成理论的实践性有着前提性的意义。

三、理论前提研究的意义

(一)夯实学科基础

现实生活中人们重视“基础”的重要作用,建筑时要把“根基”打牢,学习时要把“基础”抓好,学本领要把“基础功”练好。然而在进行理论和学科建构的时候,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对预设的理论前提视而不见,急功近利地追求“形式性”的“成果”。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的研究,就是要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基础,增强其回应现实的挑战与期待的实践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提的研究包括前文所述4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也包含了研究应该坚持的一些重要原则,如尊重历史、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尊重历史,意味着要以客观的态度研究近现代历史,包括中国的历史、世界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读懂历史,才能读懂现在,用历史的实在来增强学科的说服力。立足国情,就需要了解国家的基本情况,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情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目标,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用中国的社会发展的经验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必须了解、把握国情,使研究立足于国情。放眼世界,一是指用世界性的宏观视角来研究,二是指研究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全球化进程使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世界背景而独自发展,需要把握世界大势,认清世界发展趋势。具备上面几个方面的原则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才能够扎实推进、取得成效。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从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一条动摇不得的定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起根本指导作用的科学理论”[6]。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已经被全体党员所认同,但它要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精神信仰,则还需要做更多的宣传倡导转化工作。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生命工程、基础工程。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根本指导地位,最根本的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倘若离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真理普遍性的承认,那么就谈不上用马克思主义来‘化’中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就难以存在”[7]。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提的研究越是透彻,就越是有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捍卫。

(三)增强理论自信

党的十八大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坚定理论自信。自信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信心,是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心理状态。党在此时提出坚定理论自信,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理论自信的题中之义,就是自信中国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自信中国的发展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能解决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话语体系。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提出了迫切要求。但是,理论的突破和创新,特别是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和突破,依旧是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要自觉、扎实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提的研究,坚实学科基础,从而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增强理论自信,使理论自信成为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的基本着力点。

理论前提的成熟是理论自信的基础,高度的理论自信是理论成熟的实现路径。理论前提的成熟包含着理论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没有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日益成熟,更谈不上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应该说,这是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理论自信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该对该理论体系保持理论自觉,不仅要自觉学习、宣传和研究这一理论体系,而且要对其保持高度的信仰认同,使其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流话语体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陶艳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1.

[3]杨瑞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十个理论问题[J].教学与研究,2010(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6]闫志民.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客观规律[N].人民日报,2009-01-05.

[7]陈金明,司晓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理论前提[J].学术论坛,2012(7).

(编辑:米盛)

D61

A

1673-1999(2015)05-0001-03

林婷(1981-),女,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00)思想政治教研部讲师,2012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府治理;洪认清(1966-),男,博士,厦门理工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5-03-11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苏联史学论著编译与传播问题研究”(14BKS01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