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税申报实习教学改革探讨

2015-02-21

关键词:税种纳税申报

王 玲

纳税申报实习教学改革探讨

王 玲

以重庆科技学院的“纳税申报实习”实践课程为例,分析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改革思路,探讨了该课程未来的改革发展方向。

“纳税申报实习”实践课程;改革思路;考核方式

“纳税申报实习”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必修非实验课,教学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的认识,了解不同会计主体涉及的主要税种,掌握各税种的应纳税额的计算,熟悉各税种纳税申报表的填写方法。由于本课程原有教学模式的简单化、程序化不能充分发挥教学作用,因此,深入探讨课程存在的问题、改革思路及难点、改革的技术手段、考核方式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纳税申报实习”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现状

“纳税申报实习”被安排在同一学期的“税务理论与实务”理论课程之后进行,教学方式采用的是由任课老师事先根据教学大纲的实践内容收集相关实践资料,然后进行整理修改,编写成《纳税申报实习》指导书。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以4人左右的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所给的实践资料进行填制记账凭证、登记纳税申报表,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总结进行考核。

(二)存在问题

1.实践模式缺乏创新性

上述采用的实践模式是“税法”板块+“会计”板块,学生把涉税经济业务的应纳税额计算出来,填到记账凭证上,这样的处理缺乏创新性,与以前完成的中级财务会计实训差别不大,相当于又重新进行一次只是题目不一样但实践程序一样的会计实训。学生对这种模式的实践不感兴趣,也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实训要求,最终实践课程结束学生的收获也不大。

2.实践内容缺乏研究性

由于资料都是老师准备的,学生不需要对实践课程做前期调研,也不需要研究这些资料的合理性。对于资料里的会计主体的经营范围、业务性质、涉及税种等,学生都不需要事先进行考虑,只是在实训时间到实验室完成实训任务就可以了,所以这种实训大多属于验证性的,未能充分体现实践的研究性、综合性特点,最终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考核方式缺乏公平性

由于分到每个小组的资料都是统一的,实践结果也是一样的,所以有的学生就不认真做实验,等到其他小组的结果出来了,直接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如果指导老师监督不力,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然后根据实验报告考核。这种考核结果失去了公平性,认真做的和不认真做的最后的实践成绩相差大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完全有必要对“纳税申报实习“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课程的改革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应用能力、主动精神、团结协作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以“问题式+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教学模式。首先,学生要根据自己在假期调研的情况假定一个企业单位,假定内容包括企业所处行业,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等;经营范围是加工生产何种产品,还是提供何种劳务;经营规模是大还是小;单位所在地等。其次,根据假期调研的不同类型单位的纳税情况,设计与这个特定企业相关的涉税业务,此步骤要求学生考虑经济业务时,要尽可能多考虑涉及所学税种;最后,根据设计的涉税经济业务,小组根据分工完成记账凭证的填制,并结合各税种的具体纳税期限进行纳税申报。通过指导老师给定实训条件,学生分组完成实训任务这样一种模式,老师扮演的角色就是安排实训任务、随时解答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他的内容全部由学生自己发挥,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认真调研、深入思考、热烈讨论,才能更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实训效果。

三、课程的改革内容

(一)修改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

现行的“纳税申报实习”实践课程与“税务理论与实务”理论课程安排在同一个学期,在“税务理论与实务”理论课结束后紧接着进行。要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就要调整现行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税务理论与实务”理论课安排在上学期,“纳税申报实习”实践课就应该安排在下学期,这样中间就间隔一个假期。在“税务理论与实务”课结束的时候,就对下学期的“纳税申报实习”任务进行分配,完成实训小组的工作分工,并让小组的同学讨论假期的调查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被调研的企业主要由学生自己联系,学校和老师也可以推荐。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进行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了解该单位的组织结构、经营规模、经营范围、关联单位,最重要的是调研该企业经营业务涉及的税种等内容。

(二)设计会计主体单位

在进行“纳税申报实习”教学时,学生已经对企业的纳税情况等进行了调研,这样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会计主体的设计工作。设计内容包括这个单位的组织结构、经营规模、经营范围、关联单位、单位地址、应纳税种等。只有掌握了企业这个实体的背景设计,才能设计与企业相关的经济业务。

(三)设计涉税经济业务

在设计涉税经济业务时,要结合中级财务会计内容和税法内容,尽可能多地考虑一个企业能涉及到的税种。例如,如果假设的是加工制造业,就应该涉及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车船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辆购置税等税种;如果假设的是服务业,则可能涉及增值税(已经实行营改增的行业)、营业税(目前还没实行营改增的行业)、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税种。业务类型要多样化,除了正常的购销业务外,还可以考虑视同销售的业务以及其他特殊业务。

(四)进行涉税账务处理

根据设计的涉税经济业务,正确计算各税种的应纳税额,填制记账凭证。

(五)完成纳税申报

根据纳税申报的内容,结合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等知识正确填写设定的企业涉及的税种的纳税申报表。

(六)总结实习效果

在“纳税申报实习”教学结束时,指导老师要进行认真总结。由每个小组推荐1名同学首先对本组的实训情况作简要介绍,然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考虑得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讲评。通过总结,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向其他小组的同学学习,从而达到“纳税申报实习”的教学目标。

四、课程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根指挥棒,恰当的运用会引导学生走向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这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能起到促进作用。本门实践课程采用的考核成绩构成是:

总成绩=平时成绩(调研、提问、出勤)×40%+成果(实验报告、总结答辩)×60%

其中,实验报告着重考察以下几方面:实验报告的清晰程度;内容是否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分析;分析结果是否基本正确;实验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通过实行更加“科学、公平、合理”的考核方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程的改革方向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有利于与实践相结合,每个小组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内容,避免了每个小组在资料的一致性下学生相互抄袭的情况。当然,这种模式还存在一些执行难点。

(一)调研时间的安排

前文提到将调研时间安排在假期,但如果不修订培养方案,还是按现行的理论课后紧接着进行实践教学,那么,调研环节就形同虚设,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纸上谈兵。因此,要想真正达到本门实践课的教学目的,修改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二)纳税申报的方式

目前,学生进行账务处理是手工填制记账凭证,纳税申报是采取各个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税种网上下载各种纳税申报表填制,未能与教学信息化模式接轨。因此,为了高效、仿真地完成本门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有必要引入纳税申报软件。

[1]王玲.税务会计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

(编辑:文汝)

G642.3

A

1673-1999(2015)01-0127-02

王玲(1974-),女,硕士,重庆科技学院(重庆301331)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税务理论与实务。

2014-10-15

2012年重庆科技学院教改项目“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237)。

猜你喜欢

税种纳税申报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关于明确2022年度申报纳税期限的通知
治理视角下我国地方税主体税种的构建
民营企业纳税管理风险规避策略思考
建筑企业实施纳税筹划的几点思考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房地产企业税务筹划对策及相关问题研究
税制结构发展、分类与描述
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的关联模式研究
FIDIC百年工程项目奖申报工作启动191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