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汤姆叔叔的小屋》基督教文化译介研究

2015-02-21吕小莉

关键词:林纾译介基督教

吕小莉

《汤姆叔叔的小屋》基督教文化译介研究

吕小莉

对于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涉及到的基督教文化,林纾的译本(《黑奴吁天录》)与黄继忠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处理大不相同,体现了基督教文化从缺失到回归的转化。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和接受理论的角度对基督教文化译介差异的形成原因做了分析,认为在译介过程中,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因素影响着基督教文化的传递,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督教文化在译本中的传递会更加接近于原作。

基督教;改写理论;《汤姆叔叔的小屋》;译者

《汤姆叔叔的小屋》揭露了南方奴隶制的罪恶,“犹如平地一声霹雳,震撼了整个美国社会”[1]1,成为当时读者最多、最深入人心的作品之一。作者斯托夫人在小说中有传布福音的愿望,因此,小说通篇渗透着基督教文化。《汤姆叔叔的小屋》译介到中国的过程中,有两个译本具有代表性:一个是林纾所翻译的《黑奴吁天录》;另一个是黄继忠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这两个译本诞生于中国两次文学翻译高潮时期,在当时都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这两个译本对这部小说中的基督教文化的处理大不相同,林纾的译本简化了基督文化的译介,黄继忠的译本体现了基督教文化的回归。

一、两个译本对基督教文化的处理

基督教对西方文明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创作领域尤其明显。基督教的典籍《圣经》也为大量西方文学作品提供了素材。根据吕大吉对宗教要素的划分,基督教的内在要素和外在要素在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引用了大量的《圣经》原文和赞美诗,塑造了一系列基督教式的人物形象,蕴涵着浓厚的基督教思想。《黑奴吁天录》与《汤姆大伯的小屋》两个译本中,基督教文化的传递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圣经》引文的翻译以及人物形象的改变上。

(一)《圣经》引文的翻译

小说原文本中,在多处章节引用了《圣经》原文。这些引文内容与小说章节的情节发展相一致。林纾在其译本中删除了这些引文,黄继忠较为完整地翻译了,并且注释了其出处及词语意思。小说第32章描写了汤姆和其他奴隶刚到达残暴的奴隶主雷格里庄园的情景。原文引用《圣经》:“The dark places of the earth are full of the habitations of cruelty.”[2]492黄继忠译为“地上黑暗之处,都充满了强暴的居所。”[1]457

(二)人物形象的改变

原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两个译本中发生了变形,林纾的译本中的人物形象脱离了基督教的影响,黄继忠的译本还原了虔诚的基督徒形象。

原著在汤姆刚出场时着重介绍他是个虔诚的基督徒,甚至被周围的黑人尊为牧师。林纾在翻译时直接删去了这些信息,在他的笔下汤姆是个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善人。原著中关于基督教信仰给予汤姆力量的叙述被大量删减,汤姆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的“善人”,更多的具有中国传统道德。《汤姆大伯的小屋》中,黄继忠更多地赋予汤姆基督教徒色彩,对原著中有关汤姆信仰基督教,从宗教中获取力量的文字逐一译介过来,并加以必要的释义,传递了原文本中的基督教文化。在汤姆第一次被卖的途中,尽管汤姆表现得很平静,但是内心充满着对家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盼。汤姆通过阅读《圣经》来纾解自己的心情。“你们心里不要忧愁,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1]190根据黄继忠的注释,这句话出自《新约圣经·约翰福音》第14章第1、2节。在汤姆心里未来不可预测,但是最终都是要去往天国,希望家人不要太过伤心。

二、两个译本译介差异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原著的基督教文化在林纾的笔下大量缺失,黄继忠则将这些文化信息尽可能地传递出来。对《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两个中译本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文字层面上,而社会历史背景因素对基督教文化译介差异的影响研究相对薄弱。本文研究的两个译本分别诞生于两个典型的历史时期。林纾的译本诞生于光绪辛丑年(1901年),此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转型期。黄继忠的译本于1982年出版,处于中国现当代社会的转型期。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中出现了“文化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文化层面上来审视翻译。翻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直接的转换行为,而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和文学行为。译本是译者在译入语社会中的诸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3]。比利时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引入了“改写”这个重要的概念,认为翻译就是改写,并且指出改写受到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三种因素的制约。这一理论对从特殊历史时期来解释《汤姆叔叔的小屋》两个中译本在基督教文化翻译上的差异有重要作用。

(一)意识形态的影响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活动,必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在翻译异域文化时,必然对来自异域文化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然后决定翻译的策略、原文的选择等。

晚清时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到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入侵,国人大兴实业救国。在林纾看来翻译就是他的实业,他翻译了很多西方的文学作品,译本中大多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认为从事翻译事业可以报国,翻译可以“开民智”。例如:在《黑奴吁天录·跋》中,“吾书虽俚浅,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4]206这个带有当时上层建筑的政治意识,出于政治宣传的目的。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操纵下,林纾简化了小说原著中对振奋人心没有太大作用的基督教文化。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对思想文化制度的限制日益宽松。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对外交流日益增强,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得以融合发展。意识形态对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操纵作用减弱,作品的文学价值得到重视。尽管黄继忠认为“小说的宗教气氛太浓”是一大缺陷,但对作为小说中斯托夫人极力推崇的基督教思想还是做了一一叙述。并且由于当时时代发展的限制,加注了大量的注释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黄继忠对小说原著的文学价值给予了肯定,在译本中尽量翻译出体现原作价值的内涵,因此,小说原著中的宗教信息得以保留。

(二)诗学的影响

勒菲弗尔认为诗学由两个要素组成:一是文学技巧、体裁、主题、原型人物及象征标志等;二是文学的作用和意义[5]26。译入语文学系统内主流诗学观操控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因此,译者对原著内容的翻译会做一些调整,使译本符合译者所处时代的主流诗学,以达到让读者接受的目的。

晚清时期,桐城派所代表的主流诗学倡导古文,面对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少数知识分子。林纾以“工位叙事抒情,杂以诙谐,婉媚动人”[6]的古文,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向国人介绍西方。同时,林纾的翻译使小说跻身于上流社会,雅俗共赏,扩大了影响力。在《黑奴吁天录》中,林纾虽然没有采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但在叙述过程中有时会加上自己的评述。中国传统小说中很少有议论和描写,而小说原著中有大量传递了基督教文化的心理描写。林纾认为这些描写与小说情节发展没有太大关系,在翻译时大量删除,少量的保留也只是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汤姆虔诚的基督徒形象淡化了,转变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善人”。

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另一个高潮。重要的当代小说都有了中译本,各种小说流派的作品都有译介[7]3。从文学翻译上看,这一时期对外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日益受到重视。《汤姆大伯的小屋》译本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20世纪的中国小说翻译开始转向回归文学追求,重视作品的文学价值。文学新时期最具实质性的转变是使文学回到审美和艺术的立场而努力[8]。这一时期的作家在关注情节发展的同时要着力刻画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典型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反映作品的主题。小说原著中存在大量的基督徒内心体验的描写,塑造了一些典型的基督徒形象。斯托夫人的基督教思想贯穿于小说的始终。黄继忠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尽可能完整地向读者展现了小说的原貌,包括基督教文化,对于林纾所忽略的人物心理描写也都一一呈现出来,使汤姆原本虔诚的基督徒形象更加鲜明。

(三)赞助人的作用

赞助人的作用举足轻重,它控制着作品的意识形态、出版、经济收入和地位。所谓赞助人,可以是宗教团体、阶级、政府部门、出版社和大众传媒机构,也可以是个人势力[5]17。

19世纪,中国已存在9个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等,翻译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同时,一批有识之士和上层知识分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向西方学习的必要,不仅自己开始翻译,同时极力鼓励并组织人员进行翻译。梁启超曾言:“今日中国欲自强,第一策,应以译书为第一事。”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的目的是“开民智”,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最终达到救国的目的,因此,淡化了小说原著中基督教文化,符合当时翻译的潮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得到出版机构的支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翻译事业繁荣发展,中国翻译出版外国各类学科的著作数量空前。“对于十八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大家,我们尽量将他们都介绍过来。‘外国文艺理论丛书’、‘美学译文丛书’、‘外国文学研究从刊’等大量系列性的译著纷纷出版,一套就是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上百种。”[7]3出版外文著作也得到了出版商的支持,很多译文出版社都组织精粹的队伍来大量翻译外国各类著作。在这种环境下,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全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译本的政治目的性减弱了,更突出了小说原著本身的文学价值,对浓厚的宗教色彩也加以描述。黄继忠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相对于林纾较少,体现在译本中就是基督教文化的回归。

综上所述,通过从勒菲弗尔改写理论中阐释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得出结论:林纾的《黑奴吁天录》和黄继忠的《汤姆大伯的小屋》这两个译本对基督教文化处理的不同深受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三、结语

斯托夫人在《汤姆叔叔小屋》中宣扬的基督教博爱思想是小说的主题之一,对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塑造典型人物形象都有着重要作用。林纾所译的《黑奴吁天录》中着重于政治目的,淡化了基督教文化的传递。黄继忠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尽可能地还原了小说中的基督教文化。本文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阐述了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影响基督教文化传递的因素。从清末明初时林纾对基督教文化的淡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黄继忠译本中基督教文化的回归,可以看出中国译者对外来文化态度的转变。这种转变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加强。

[1]汤姆大伯的小屋[M].黄继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2]Stow H B.Uncle Tom’s Cabin[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谢天振.译介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0-216.

[4]黑奴吁天录[M].林纾,魏易,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81.

[5]Ander Lefevere.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长沙:岳麓书社重印本,1986:12.

[7]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8]谢冕.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9.

[9]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5.

[10]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64-76.

[11]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233-249.

[12]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4-126.

[13]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中国翻译,2000(2).

[14]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5).

(编辑:张齐)

I712

A

1673-1999(2015)01-0068-03

吕小莉(1982-),女,硕士研究生,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51)讲师。

2014-09-27

2013年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基督教文化的译介”(2013SQRW114ZD)。

猜你喜欢

林纾译介基督教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拥抱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