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研究
2015-02-21杜斐
河南省高校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研究
杜斐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展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进入大学深造,原有高等教育内部的一些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本视角,把大学看作是一个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和行政人员在其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学习型组织。以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五项修炼的模式,提出了有效提高大学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创新能力;高校学生
收稿日期:2014-09-29
作者简介:杜斐(1984-),男,河南三门峡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与经济管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1河南省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1.1 河南省高校教育状况
历史在不断的进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河南省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各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条件有所改善等。但整体素质较其他地区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而这个落后的程度在很多方面制约了当地乃至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1)办学规模扩大、层次仍然较低。近几年,河南省高校的办学规模在逐渐的扩大,高等院校的数量也有所上升,和其他地区相比数量并不少,但是关键在于大学的级别多处于下层。首先,是本科级别的大学占的比例太少,其他的都为专科学校。据有关数据显示到2012年5月河南有学校 120所,其中本科高校( 包括民办高校) 47 所,本科院校数在全国排名第 8;高职高专学校73所,这样的一个分布使得其排在16位。其次是国家重点大学几乎没有,没有“985”的院校,“211”的只有一所(郑州大学)。再次,是学校的规模小,虽在“十一五”之后又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到2012年河南省在校生258.59 万人,而同期全国平均扩大为13181 人。如果只按人数来说河南省在中部的六个省是排名第一的,但是按平均拥有大学生人数来说它的排名在后面[1]。
(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随着高等教育地位的提高,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也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前年的时候高校教职工120200,这里面有86000。的专职老师,其中副高及以上2.94万人(其中正高级7052人),占总数34.15%,本科学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副高及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38.25%和27.28%,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4.12万人(其中博士生9566人),这些数据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重较低。“十五”期间,河南省普通高校生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3 654.08元,年均增长率为-2.27%,与其他中西部省份相比,其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排在中部第一位的山西省(4 353.27元)少了699.192元,甚至低于西部的一些省份,如西藏(13 306.39元)是河南省的3.6倍。由此可见与中西部其他地区相比较,河南省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目前位居于弱势,这一方面是由于河南省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受制于地方政府财力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河南省高校在校生规模大,政府每年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量缺乏法规约束。[1]
2河南省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1)缺少创新的思维和想法。创新思维是产生创新行为的基本条件,是一种潜在的力量之源,重点表现在有先觉性和积极主动情绪的行为过程,这也是创新自觉性的高度表现。但由于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缺乏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和训练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创新的意识和那种潜在的动力,他们只是在不断的听老师传授内容,认为只要弄明白前人留下的理论就可以了,自己不需要去其中挖掘新的知识,长年累月下来都是被老师牵着走,领到哪算哪,没有自己的自主性,久而久之,创新的思想会被慢慢的淡化,也就没有积极发现的热情了。
(2)自身创新能力浅薄。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浅薄主要体现在:一是受高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统一的影响,学科间知识重复性高,而相似专业以及相互关联的课程的安排不够完善,在校学生一般学到的都是书本的东西,而书中的知识是落后于实际的,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很难了解到最新的技术,知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教学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犹如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无差别的产品,缺乏个性。二是受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沿袭,学校所使用的课本都是经过统一的修订和编制之后出版的,一门课程的课本会使用好几年之后才会重新编排,而在这个过程中,实际的技术已经发生了变化,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已经落后。三是有针对性建立的关键专业比较少。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创新基础极其薄弱,学生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2]
(3)创新技能不强。实践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河南省高等院校各自学校的目标不同、办学设施不足,教学目标又倾向于理论建设,减少了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再加上高校教师承担着科研压力,忽视了对学生的开发和引导,学生只是处在自己的一个小圈子里,不去接触外面的新鲜事物,这都严重的阻碍他们的思想灵活性以及结果的正确性、全面性、实用性。
(4)缺乏地区性的团队创新体制。想要实现经济圈的繁荣发展就必须与其他的经济圈开展合作关系。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实现优势资源互用。为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人才强省的目标,河南省高校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为经济圈的发展作出贡献,实现与强势资源和先进教育的共同进步和相互提高,解决教学资源、学科设置不健全等缺陷。但是现在这种联动发展还处于预备起步时期,还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阻碍了跨区域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5]
3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学习组织理论要求组织成员建立共同的愿景和构想,将不同性格的人凝聚在一起,保持持久的学习力,这种不断的进行各个层面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着指导作用。学习型组织建立的是扁平的组织结构,它有利于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理解、协调合作的群体。成员在学习型组织中将实际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自主管理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管理的积极性,这对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技能提供了一个平台。
(1)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学习型组织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成员自主的提高,所以说学习是组织成员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学习的时候,每个成员需要把自己所熟识的知识教给其他人,同时他也可以从别人身上获得技能,经过这个过程可以激发新的观点、新的想法以促使创新性行为的发生。通过对学习型组织的了解,合理运用这个知识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培养效率。
(2)明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应成为创新的主体,在经历了小学、中学的系统性学习之后,在高校接触到新的想法和新的知识更加能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因而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高校在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时应遵循纵向目标和横向目标两个原则。所谓的纵向目标就是学校、职能部门、院系、教师、学生并重并各司其职,在制定具体目标时要坚持量化原则、时效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比如学生每个学期参加了几个创新型项目,教师参加创新型培训的频率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次数,制定的目标要适中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这样激励才有效。横向目标就是各个学科间的横向交流,尽量进行互补,各有侧重,制定符合实际、系统完整的目标,才具有导向、规范和激励的功能。
其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作为高校创新活动的主体,大学生不但要接受各学科的知识更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在合作的时候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坚强的毅力、自制的品质。由于创新活动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突如其来的变化,因此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中还应注重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其他成员合作的能力。
(3)自我超越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精神基础。“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资源,同样它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动力。是基于勤奋刻苦上的,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集中精神通过不断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景。高校学生只有认清自己现实和创新活动所要求的品质间的差距,并不断的学习,接受来自于其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才可以实现目标。所以,大学生不仅要正确的评估自己还要为自己的未来制定成长计划,并有目的的进行层次化的学,从而使高校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走向主动学习,真正的理解并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科研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创造力。
(4)应注意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创新学习,同时这也是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和特点。其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高校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接受课堂教育的时间已远远少于自我支配的时间,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自我学习意识,主动学习。二是在自我学习的同时,大学生还应注重团队学习。所谓的团队学习是建立基于兴趣相同的学习型团队,不仅要注重每个成员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集体的建设,思想的碰撞才能擦出新的火花,而且当一个团队发展成学习型团队的阶段,个人的学习速度和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团队成员相互交流、相互质疑也更有利于创新想法的出现和创新成果的实现。
(5)创建创新能力应从培养思维方式着手。现在的大学虽然开展了有关创新能力方面的活动和教育,但是结果都不是很理想。原因是学生认为这样的教育内容枯燥无味,与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没有任何的联系,因此不愿花费时间进行创新活动。彼得·圣吉提出了没有完整的思路、不从自身找原因、不能关注全盘这些,都是组织学习不能顺利实施的挡路者。一是拥有机动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不断忘却和学习获取新的知识。二是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和不断的学习。
4基于学习型组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还要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大学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必须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中开展起来,让学生面向市场进行创新实践。所以在实践中,高校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人才。另外,通过建立创新学分和科研学分等激励措施加强学生的主动性,深入到实际中,并且从实践训练中获得经验。一是要为学生提供训练技能的平台;二是带领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科研活动。如开展学术报告、专家讲坛等。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开发学生的智力,才能提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以加强学习来促升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团体的,前者为根本。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指导下,以加强学习来促升能力。第一,注意合作精神的建立。通过建立共同愿景等方式把这些成员凝聚到一起,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一种公正、友好的环境下介绍自己的技能,表述自己的观点,为突破一个个难关而相互信任,一起进步和共同奋斗。再结合一些现有的高科技产品和高新技术来完成工作,这个时候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的能力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第二,注意思维方式的培养。一个人的思维会左右他看世界看问题的角度,对待问题的切入口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同。当然这样会关系到一个人的能力高低。正确的评价自己,为自己制定一个全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必要的时候和他人进行合作,在时间的过程中细心接受别人的建议,表述自己的想法,不断的完善自己,这也是培养心智、促升能力的一个过程。
(3)创建自由体制,加强自主性。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如何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学习型组织的一部分。应注重合作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求创新。目前,高校的管理状况已不仅仅是河南省高校面临的问题,在我国的高校是普遍存在的,只注重前者忽视了后者,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灵活性。所以基于学习型组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尽可能地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制度,营造学生自主管理的氛围。
(4)营造创新文化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运用自身的特征,积极建立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氛围以及创新文化环境。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积极的形成全面合理的心智模式并且实现自我突破。同时大学生被鼓励多听一些有前瞻性的报告,拓展视野和积累知识,在专家、学者学生之间建立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灵感。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这样的创新文化环境还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特长,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推动创新才能的迸发。
5结语
随着高科技,多信息的社会到来,想要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管理者有了希望和动力。这个理论的形成以及发展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客观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在我们不断进步的同时也需要对自身、周围的事物做更深的思考。而大学这个团体由于受传统的深刻影响,还是处在自己的一个封闭圈中。知识在飞速的发展,而它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地位也越来越高,不管是从哪个方向来看知识的力量已经完全不能忽视了。对知识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让它成为实践的源泉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与老师以及与学生之间需要完全的信任和无障碍的沟通,达到资源共享和共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鹏,张岩.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17-19.
[2]曾琰.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高等教育的有力支撑[D].开封:河南大学,2012.
[3](美)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新世纪全新扩充修订版)[M]张成林,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李涛.对学习型组织结构形式的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9):24-27.
[5]段瑞建.高校管理中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意义及策略[J].考试周刊,2013(20):27-30.
[6]聂慧,杨辉华.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3):24-25.
[7]李湘健,徐少亚.高等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成才之路,2013(19):9-12.
[8]董林,李素青.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6):15-17.
[9]王鑫宏.河南省高等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适应性问题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35-37.
责任编辑:张晓辉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Henan Province
DU Fe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oement, Sanmenxia Polytechnic, Sanmenxia 472000,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s increased opportunities and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enter universities, which makes the original internal conflicts in higher education obvious. This paper, from the basic perspective of learning-type organization theory, regards a university as a learning-type organization in which students, teachers, researchers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can learn and grow together. Based on the mode of Peter Senge’practice of five disciplines, it give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innovation capacity.
Keywords:learning-type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colleg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