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证一体化”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2-21贺蓉蓉

关键词:课证资格证书职业资格

贺蓉蓉

(成都大学 期刊中心, 四川 成都 610106)

·教育研究·

基于“课证一体化”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贺蓉蓉

(成都大学 期刊中心, 四川 成都 610106)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在校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在校期间会报考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社会上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越来越多,而证书含金量却越来越低。对此,本文拟提出一种新的“课证一体化”模式,借鉴该模式,解决目前我国转型中的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过程中的脱节问题,并论证该模式的可行性。这无疑对推动中国应用型高校改革和发展有着理论和现实意义。

课证一体化;应用型高校;资格证书;转型

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该规划指出,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1]。转型后的高校应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提出的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的思路,就是一种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而设置的、不同于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一、“课证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分析我国应用本科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高校学生从最初仅获得学历文凭证书的“单证”,到学校从有利于就业的角度,鼓励学生利用在校期间获取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双证”,即学历文凭证书和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这个过程是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需求相适应的必然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证”情形下导致的问题越来越多。本文提出的“课证一体化”模式就是将本科学历教育与体现职业标准、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体系相衔接,真正实现本科学历教育“课证融通”的“单证”模式。

我们提出的“课证一体化”理论试图打破现有的“双证制”模式,在高等教育阶段实现“双证”到“单证”的回归。这种回归并不是简单的一种退后,它的实质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本质回归,是“大职业教育”观在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体现。转型后的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不同于传统学科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而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内涵的“技能型创新人才”;不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而是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的技术应用人才。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学历证书不仅应该包括一个职业人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能力, 还应该包括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这是应用型教育学历证书“单证制”得以实现的前提。在该理论体系构架下,应用技术教育将实现行业需求与课程标准的一体化,文凭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一体化,专业课程辅导与职业成长培育的一体化。

美国教育家博格指出:“大学开设的课程必须与执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知识能力保持一致。执业资格预备课程的水平应该超出执业资格的准入规定,而不能低于它的要求。高校必须这么做,否则就无法生存,因为某所大学的大部分毕业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比较低,不能够达到职业资格的要求,从而严重影响高校的长期生存。”[2]因此,“课证一体化”理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双证书”衔接,不是两种证书的简单互认,而是两种证书在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特征等方面的互通与融合,是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但目前的转换往往是高校自发的,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低层次转换,只是简单地把学历证书作为一个对象,而对如何改革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缺乏系统考虑。如大部分院校只是在学生临毕业前组织专门培训,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关注的是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如何得到职业资格证书,而缺少对如何增加课程的职业有效性的研究,缺少提升学历教育证书的职场含金量的评价。

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层面来看,要做到从“双证书”到“单证书”的变化,应当是自上而下转换,即首先必须设置一种科学的、合理的、适应性强的且便于操作的运行机制;然后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出相应的转换方式和措施,最终在实践层面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探索,并通过实践不断改革和完善。

为此,本研究拟在调查分析研究中,提出一种新的“课证一体化”模式。拟借鉴该种模式,解决我国目前正在转型中的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论证该模式的可行性,这无疑对推动中国应用型高校“课证融通”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意义。

二、“课证一体化”推行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1.“课证一体化”推行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岗位标准脱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我国众多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社会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模糊了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使得所涉及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的职业岗位的标准脱节,与岗位对从业人员所要求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存在差距。高校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仍以学科体系构建为主,专业与职业岗位关联度不强,使这类高校所培养的学生规格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合,也造成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实用型专业人才的局面。

面对就业压力,高校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会报考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而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并无具体的引导措施和规范,各校自身的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加上外部环境中影响职业资格证书实施的深层次问题也比较多,所以,近年来各种考证弊端也逐渐显露。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社会上各种资格证书种类繁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都可以颁发,证出多门现象严重。根据国家人社部报道,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职业资格达1100多项,这里面包括国务院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有560多项,地方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有570多项。二是“考证费用太高”的问题突出。据我们调查学生考取一个资格证书的费用为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有的考证培训费用高达几千元。三是近年来职业资格证书越来越多,而证书含金量却越来越低,这些证书不仅并未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反而造成学生很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可喜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职业资格证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开始逐步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2014年已相继取消了包括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内的近150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很多行业已经无证可考。而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了毕业生就业率,依然盲目鼓励在校大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

2.问题背后的原因

探究高校在考证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出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二是出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在职业资格证书实施过程中涉及以下问题:(1)取证门槛低,鉴定发证过程不规范现象严重,证书内涵价值低,考评员素质不高,缺乏科学鉴定手段。例如,在2015年5月的全国二级建造师资格考试中四川某考点就因为被发现有不少考生资格作假,而被取消全部考试。(2)虽然就业准入制度早已实施,但现行的不少职业资格证书很难与就业准入有效衔接。由于部分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同度和信任度较低,用人企业普遍不太看重。同时,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程度还很有限,这使得职业资格证书缺乏吸引力和应有的社会认同。(3)没有科学系统地进行职业标准的开发。由于我国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时间比较短,与高校开设的专业相比较,所能鉴定发证的职业种类还远远不足,使得许多专业无相应的证书可考。目前,地方高校在这方面反映最多的问题是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在现有职业资格证书中无法体现出来。因为高校教育的每个专业一般都面向一个职业岗位群,而目前社会上所能考取职业证书的多是一些知识和技术含量都较低的单一工种,这种过细过窄的工种划分无法较全面地反映出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也给高校组织教学和学生参加考核鉴定带来实际困难,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育的培养质量。

其次,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应用型高校应该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应该是注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目前,一方面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未能较好满足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学历教育与行业、企业需求未能有效衔接,导致高校学历证书只有证明学生受教育程度的“文凭”功能,而缺乏证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水平的“入职”功能。

三、“课证一体化”模式的实施路径

1.构建职业标准与学历教育相互融通的体制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转型之初就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的一种新型的联动体制机制,从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第一,可以建立职业资格和课程建设委员会,由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劳动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共同组成,共同制定行业和职业标准,在参照标准的同时,结合各专业原有基础理论开发重构应用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规定在同一地区的应用型高校相同专业的教学都应该完成该核心课程的内容,实现课程和证书的一体化。第二,该职业资格和课程建设委员会负责对同一地区高校的“课证一体化”课程定期进行认证,认证合格的高校允许向学生发放毕业证文凭,该文凭既是学生的学历证明也应该是该生的入职许可证。第三,对该核心课程内容实行更新和退出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最新要求,及时更新考核内容,体现行业、企业新技术新规范,对于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实行退出机制。这样可以使课程的考核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其真正成为提高课程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帮助实现供求接轨和毕业生有效就业。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高校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

2.建设体现应用性、地方性特征的专业集群

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是一一对应的,以产业定学校专业,而不是学校有专业社会无对应产业,专业与产业的依存度应该相辅相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应该创新专业建设,转变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传统模式,充分体现专业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的特征,以产业发展的职业岗位需求设置专业,专业建设体现灵活性、地方性、应用性的特性,注重能力体系的构建。应用型高校转型后应该对原有的专业进行梳理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对接行业、产业发展,结合科技进步现状,清理与地方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老专业。结合学校办学方向,在广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新开设一批能满足地区社会经济需要,与当地新兴主导产业相适应的专业,从而体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

无论是对老专业的改造还是对新专业的建设中,都应该“实现学校的专业链与地方行业产业链的集群对接,不断提升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的符合度、依存度、共享度,进而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3]专业与产业的符合度,产业依托专业而发展,专业为产业而服务。专业与产业的共享度应该是产业的资源如生产基地、设施设备等可供专业使用,专业的实验设施、人力资源可为产业提供支持。

3.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感建设,鼓励企校合作育人

目前,在国家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需要转型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招到真正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企业就必须提前介入学校的育人环节,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实施双主体育人。实施办法之一是政策鼓励。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对积极推进与院校合作培养员工的企业,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入到对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中来。要积极解决好行业、企业参加职业教育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发挥他们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要极力破解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进程中的旁观和等候现象,参照德国双元制的做法,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以教育机构的地位,逐步将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办法之二是合作方式的改革。高职院校在选取校企合作对象时,应该把关注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的企业放在首要位置,并在合作中逐步深入,从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标准的把握上,从学生企业顶岗实践的时间和实践内容上,都应明确双方应承担的职责和权力,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来。办法之三是加强劳动部门、政府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联系,促进行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按照行业标准论证并认可高职院校相关课程。敦促政府主管部门、协会、院校相关专业联合以加强行业和职业标准的认证,逐步构建相关行业职业标准的年审制,尽快制定统一的职业标准和以此为参照下的核心课程标准。

4.大力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

应用型高校转型后推行“课证一体化”不仅需要具有丰富学科知识的教师,更需要拥有丰富行业、企业经验的教师。由于地方高校绝大多数教师没有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不熟悉行业职业标准,自身也未经历过相应职业资格的认可,所以解决教师的行业经历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应该通过大力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外引内培,尽快提升教师行业资历。

首先从制度上要求。各高校应该设计一系列有效的制度以激励现有教师提升行业经历,如专任教师应该定期到对应的企业参加实践,如在教师职称评聘条件中可规定教师应拥有参与行业、企业工作的实践经历。教师在完成常规教学工作任务基础上,对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工作,课题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教师,学校应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奖励。其次是严格教师准入制,对进入应用型高校任职的教师除了学历上的要求外,还应要求具备一定年限的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再次应积极推进兼职教师引进和培养工作,在政策、制度、培训等方面加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学校可以出台专门针对兼职教师的聘用政策、管理制度和激励办法,对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评价、激励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并不断创新兼职教师培养培训模式,且推动相关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不断扩大兼职教师的培训规模,将企业优秀人才请上高校的讲台。

[1]教育部等6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计规划[R].2014.

[2]【美】E.格威狄·博格.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毛亚庆,刘冷馨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婉,邓泽民.本科高校转型要求解决的八大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27):5-8.

(实习编辑:郑 舒)

2015-06-08

本文系2015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专项课题(项目编号:GZY15B20)。

贺蓉蓉(1962-),女,成都大学期刊中心。

G642.0

A

1004-342(2015)04-119-04

猜你喜欢

课证资格证书职业资格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原画设计“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课证融通的《电工技能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解读
关于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
国务院再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应用研究——以安防技术应用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