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青年核心价值观嬗变及引导①

2015-02-21王永灿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王永灿,吴 磊

(1.江苏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江苏 镇江212003;2.江苏科技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212003)

自媒体促进了公共话语权的转移、社会参与度的提高、政治民主意识的增强、思维行为方式的改变和文化语境的更迭。不同社会体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的话语体系激荡碰撞,文化边界和价值判断日益模糊,多元文化生态日渐形成,造成公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群体价值取向和文化认知的混乱。各类价值观的显性抑或隐性输入也对青年核心价值观造成强烈冲击和震荡。高校应如何做好自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工作,是当下需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解读自媒体时代

(一)后现代的文化语境

网络是一个集各种语言、符号、图片、声音等多媒的“意义体系”,也是一个不停进行解构和重构的“文化体系”。“后现代”、“解构主义”、“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等已经成为自媒体时代的注脚。在以全球化为背景形成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交织在同一时空的文化图景中,其解构和重构的双重作用逐渐显现。以各种自媒体终端为依托的庞大的话语表述体系加速了这一进程。后现代思潮作为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理论自省,其核心就在于对传统权威的消解和宏大叙事的反叛。质疑、批判、解构、重构是其反思和审视世界的方式。价值观是其首当其冲要解构和重塑的对象。纵观中国当代青年的精神状态,消费主义导致的心态浮躁、数字化生存引发的性格畸变、功利主义催生的内心躁动等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甚至扭曲青年的价值观。有学者指出,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就是其精神价值的空虚[1],会使人走向价值虚无的立场。

(二)高风险的时代困境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由工业社会踏入信息社会,整体跨入后现代化的门槛。当代中国社会所面对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局面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进程带来的“社会断裂”引发了利益、观念甚至意识形态冲突,多种文化的交锋、不同价值观念的对立等使得社会张力日趋紧绷,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和突出。从宏观的社会结构看,新旧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的矛盾无处不在;从微观的社会现实看,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阶层之间的边界和内部认同的逐渐形成[2],阶层分化和流动日趋迟滞,阶层固化现象严重;从公众思想领域看,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强烈冲击,现实及虚拟阵地的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在悄然变化,社会核心价值观念诸如正义、良知、奉献等遭到挑衅和嘲弄,信仰危机已然存在,公众安全感和信任感日趋弱化,社会焦虑情绪蔓延,社会成员行为的短期化、功利化和表面化倾向明显。

(三)新媒介的工具效应

“新的传播技术瓦解了传统的等级结构,新的权力关系正在形成;新的传播要素改变了权力的性质,颠覆了基于现代社会关系的社会稳定观;新的传播功能促进了传播(民主)精神的回归,‘泛传播’与‘泛自由化’同行……”[3]新媒介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公众话语方式的改变。首先,自媒体为公众提供了更便捷、更自由、更平等的多样化话语输出渠道,公众诉求得以彰显和传递,“大媒介”和“小个人”的时代似乎正走向终结。其次,自媒体与生俱来的后现代烙印消解了传统的宏大叙事方式,代之以对抗传统社会精英话语元叙述的“小”叙述方式[4]。碎片化的“小”叙述方式虽然为青年提供了自由、平等的话语权,但也导致了社会价值观念、规范的缺失,社会价值体系重塑过程举步维艰。再者,自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效应凸显,“多元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利益需求等差异被迅速放大”[5],民族和国家意识及核心价值观遭遇弱化和挑战,青年价值观取向出现混乱,盲目青睐后现代思潮张扬的个体性与多元化、怀疑主义与虚无主义观念以及西方社会倡导的自由、民主观念[6]。

二、自媒体时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取向发生改变:由群体本位转向个体本位、由单一转向多元、由理想主义转向世俗性或物质性价值目标[7]。青年价值观表现出价值理想缺失、多元化取向、个体化倾向明显和工具性特征等后现代症候。

(一)价值观取向上

1.多元化取向

自媒体碎片化的“小”叙述话语传播模式使传统社会精英话语优势日益削弱,传统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影响力式微,青年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一方面,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另一方面,价值观念多元化势必会削弱主流价值观影响力,进而影响青年对本土价值观的认同。高校应营造一个理性的开放的文化氛围,保持一元和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张力,积极促进和引导青年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2.世俗化取向

现代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短暂性、消费型特征的社会。一方面,在消费型社会中,消费使人在精神层面上形成了对商品的崇拜和迷恋,它创造了一种使人类的生活迷失了方向的物化的逻辑。物的逻辑创造了一种主宰人的逻辑,对物的迷恋主宰了人的精神生活[8]。而作为人精神世界外在表现的价值、信念、理想等也因此浸染了消费社会特有的媚俗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呈现出世俗化取向。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在遭遇学业、就业等困境时,这些生命个体所承受的时代“焦虑”也必然会促使他们找寻自认为自由、安全的方式实现对自我生命承受焦虑的补偿,而去追求这些虚拟抑或现实的即时性娱乐文化所带来的自由和平等感,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呈现出即时享乐的世俗化取向。

3.个体化取向

当代青年在价值目标设定上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倾向,由传统体制下“重集体利益、轻个人利益”转变为个人、集体并重的价值理念,在尊重集体的前提下强调个人价值。当代青年对社会、自我的理性认知程度有很大提高。他们逐步认识到个体既不是集体的“附庸”,也不是能够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的“原子”,对激进的个人主义有所反思,对抽象的集体主义有所扬弃,尝试通过合适的方式实现理性的自我“关照”。自媒体时代,社会更加尊重公众个体价值和诉求的满足,身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众热衷于通过“草根自媒体”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促进了青年价值观的个体化倾向。

(二)价值观认知上

1.对传统价值审美的颠覆

媒体对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其引发的“泛化审美观”、“去中心化”和“娱乐化”倾向混淆甚至颠覆了当代青年对传统价值审美的理性判断和认知。自媒体的“去中心”化效应模糊了传统社会的文化边界,致使当代青年的价值审美取向和判断被多重价值体系所影响。同时,自媒体的“娱乐化”倾向遮蔽了传统价值审美的神圣光环,高雅沦为世俗的附庸,崇高和庄严滑向娱乐和消遣;权威被无情打倒,英雄被随意丑化;严肃的审美认知退化为滑稽的集体“审丑”,审美情趣低俗化;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认知错位等。

2.对价值虚无导向的推崇

正如王岳川所说,后现代主义“它挟裹着那弥漫周遭的虚无主义,浸渍了人类精神领域……至此,人类对真理、良善、正义的追求不断被语言所消解,生命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消泯于话语的操作之中”[9]。自媒体时代,多元文化语境造成了青年价值观的分化,呈现出不确定、无中心、多样化状态。后现代主义与生俱来的消解一切权威和中心的“反叛”意识导致青年产生虚无感和放逐意识。再加之我国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也给青年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和实践带来很大干扰,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等思想大行其道,导致青年信仰缺失、社会责任意识弱化、功利主义盛行,传统价值审美的家国理想和自我理想人格追求的梦想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3.对主流价值认同的迷茫

自媒体引发的话语方式变革赋予公众自由和平等的话语权。“一种与社会主流文化特征迥异的网络亚文化生态”在“狂欢的话语逻辑和前卫开放的语言姿态”[10]中已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已遭到后现代思潮和新媒介双重合力的强烈冲击甚至拆解,其影响力日趋衰弱,其“声音”被无情淹没在众说纷纭的“语言狂欢”中。当今社会转型期的改革阵痛和各种矛盾导致公众对社会的诟病和抱怨不绝于耳,各种质疑和批评蜂拥而至,再加之新媒体的推波助澜,导致青年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动摇甚至怀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选择感到迷茫和困惑,对“我信仰什么”、“我应该信仰什么”、“我怎么去实践我的信仰”这些价值终极问题缺乏深刻而理性的认知和判断。

(三)价值实践上

1.对功利主义的追捧

当代青年处在理想和现实、信仰和前途、理想和功利的抉择和纠葛之中。时代的功利性语境解构、吞噬了现代人的价值和理性,传统的价值审美和认同发生扭曲,在消费主义文化取代了带有革命色彩的理想主义文化之后,新的理想主义价值体系却出现缺位,新旧价值体系衔接过程出现断裂,进而导致青年文化中呈现出功利主义的一面[11]。他们面临的处境是:“目的论被解构,无论神圣的基督教理想,还是世俗的自由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都遭到青年一代的忽视。青年人投奔‘组织’(为实现上述理想所建设的组织及其机关)为的是寻找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12]有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对入党问题持暧昧中庸的态度,部分大学生入党是出于对将来人生发展的考量,真正因信仰共产主义而选择入党的寥寥无几,他们只是把入党作为促进人生和事业成功的砝码。这种选择正是基于功利主义的逻辑。信仰和价值观选择一旦被物化、沦落为一种沽名钓誉的工具,那么它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精神灯塔的指引和凝聚的意义也就丧失殆尽。

2.对个人主义的标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个体的自我意识迅速生长,个人不再是依附于集体的无意识的“细胞”,而是独立于集体之外的分散的“原子”,个人主义被高调标榜,个人的自由意志得到彰显,个人和集体由原来的“亲密”转而走向对立的两级。更多的青年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我慰藉,推崇“个人至上”价值观,社会和国家由于太过于“虚妄”而可以忽视甚至漠视,只有自我才是真实、可把握的。他们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只有在涉及他人的时候才需对社会负责;如果仅仅涉及到本人,那么他的独立性就是一种绝对性的权利。对自己、对自己的身心来说,个人是最高主权者”[13]。个人主义成为控制个体行为、思维甚至价值观念的主宰。

3.对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膜拜

消费主义本质上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的大肆推行其实就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隐性灌输,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殖民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这特别体现在文化消费上。通过文化消费,可以提高公众对文化消费品所指代或隐含的社会感知度和文化认同度,甚至是对价值观的认同度。在当下中国,消费已经符号化为一种象征,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奢靡消费。这种不健康的消费理念会导致许多青年崇尚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奢靡的生活方式,对自己国家不甚发达和完善的经济及社会制度进行诋毁和自贱,进而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之前网上流传的“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则形象地反映了当代青年扭曲的价值取向。这种以金钱衡量个人价值的价值观导向使青年摒弃了对崇高理想和信仰的不懈追求,放弃了对个人价值和意义的深度思考和积极实现。

三、自媒体时代加强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自媒体时代,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正在充分交融、交流、交锋,给当代青年价值观的认知和评价带来了无所依从的困惑。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统领和整合当代青年的多元价值观,加强对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引导[14]。

(一)面向现实,树立“标杆”——以“中国梦”为依托,彰显“中国价值”内涵

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引导应直面传统、现代、后现代张力下多元与中心、相对与绝对、物质与精神、世俗与神圣、整合和开放等价值建构中不同诉求的关系[15]。这直接关系到对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构建和正确引导。对此,学界有主张传统价值复兴的“回归论”,有主张摒弃传统、移植西方主导价值观的“西化论”,也有主张“中西合璧”的折衷论。其实,这些观点都未走出企图用同质性的价值规范来克服异质价值、多元价值带来的冲突、阵痛和信仰危机的思维范式,都未充分审视多元文化语境下青年价值观不确定、无中心、多样化的既成事实。因此,青年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要植根传统、兼容并蓄、引领多元,实现多元价值观念的对话和整合,回归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可信性的根本问题上来。

对于大多数青年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是不言自明的,它需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价值理念和指引方向[16]。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正是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诠释和概括。“中国梦”的适时提出为缺乏信仰和梦想的青年一代点亮了精神灯塔。“中国梦”既是一个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梦想。“中国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顶层设计和底层呼唤结合,实现了双向兼顾和互动。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以“中国梦”为依托,促进青年对“中国价值”的认同,进而培养一种文化自觉和道德自律。首先,需要秉承传统道德价值、弘扬中华文化,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和魅力。高校可通过相关人文课程,引导学生从中西方文化的经典著作中汲取精神养分,学会用批判思维去审度各种关于社会和人生的宏观和微观的命题,提高理性判断能力;其次,“中国价值”应具有世界视野,纳入多元文化价值中的积极元素,使之既能符合中国现实,又能充分和当代青年的精神需求接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真理性、普惠性和共享性[17]。高校要据此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探讨如何将“中国价值”的内涵和理念由理论延伸到实践的教育路径和方式,切实增强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二)面向青年,科学引导——培养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自觉

高校承担着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责任。青年大学生处于价值观的探索时期。在这期间,究竟哪一种价值观能够被青年接受、认可是由青年自身的精神需求的小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青年的精神境界和理论素养,使他们具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8]。首先,尊重现实,开放宽容。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理性、科学、宽容的心态和眼光去正视青年价值观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的现实,并据此校正和充实对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使其更贴近青年的精神需求。其次,尊重选择,科学引导。自媒体时代,个体话语权得以解放,多元文化“同台竞风流”。应如何应对青年价值观念的现状?是高态势的硬性灌输,还是科学引导、以疏代堵?笔者认为,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整个社会持理性心态坦然面对,应该在不触犯我国基本价值规范的前提下尊重不同的价值选择。从积极应对的角度来讲,高校应多途径加强对青年价值观的科学引导,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召力、感染力,依托各种舆论平台营造主流文化的引导氛围,培养和提高青年自主选择能力和理论自觉,真正起到思想引领、精神激励、行动导向的作用,形成价值观教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良性循环。

(三)面向实践,强化认同——多层面促进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增强对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破单纯、苍白的理论说教的思维范式,依托各种舆论平台,采用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手段,使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持久的理性认同[18],从硬认同、软认同、潜认同三个层面增强对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以保证价值观认同的强度、稳定性和持久性。

首先,利用主流舆论平台,强化硬认同。高校除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显性价值观教育之外,还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来拓展教育渠道,通过理论和实践衔接、课堂和课下结合、网上和网下互补的立体教育模式实现对青年的有效引导[19]。高校要加强网络宣传阵地建设,通过高校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校园论坛等主流舆论平台和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正面宣传和深度“嵌入”。同时,高校要在宣传导向的形象包装和话语策略上有所转变,使“硬理论”人性化、柔软化,以增强价值观教育和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其次,引领“民间”舆论走向,促进软认同。有学者认为,自媒体时代衍生了“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自媒体有效规避了传统媒体环境下官方对舆论的操控行为,出现了官方和民间、主流和非主流舆论的共存共生。因此,高校要建立“校生合一”的舆论场,以实现对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有效引导和介入。一方面,高校要培养和争取专家型和权威型的评论员和意见领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可度和可信度。另一方面,建立“金字塔”型的价值观引导模式。例如,高校可以官方网站或微博为舆论宣传“塔尖”,以普通学生、学生组织、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和各职能行政部门逐层、共同参与的微博互动矩阵,实现对上下、层内的自由互动,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立体化有效传播。

最后,构建多样“文化阵地”,增强潜认同。高校在对青年的价值观教育中,要积极借助多元文化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延伸至青年的文化心理层面和日常生活世界,实现对青年精神世界的文化领导权。首先,重视和利用网络化的节庆活动和群体性活动对青年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高校可以通过特殊时间节点某种“神圣”场合的设置和活动的仪式化,让青年充分领悟本土精神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提高青年对本土文化的接纳和认同,使青年对主流文化和价值导向的理性认知和愉悦体验相结合,使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能够在青年精神生活世界生长出蓬勃的生命力。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隐性教育空间。例如,高校可积极倡导校园主流“微”文化教育,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在“微”场域的传播;强化官方网站的文化服务功能,使其不仅成为主流舆论的传播平台,也成为青年重要的公共文化平台和生活平台,以增强主流话语间性和弥合度。再次,重视社会文化实践对青年的隐性教育价值。正面的理论性的价值观教育思想导向明确,话语自足性比较强,可在一段时间内对青年产生较强的引导力度,但如果这种教育缺少对具体生活世界的真实体验就极易流于泛化而变得“虚假”和无意义。因此,要将价值观教育和引导融入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文化实践中,就是要通过对青年的切身体验和生活世界的有效介入和拓展,促进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由“曲高和寡”的单一独白转向“众声合鸣”的和谐交响,提升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1] 陈晓明.后现代主义[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5.

[2] 孙立平.定型——节选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新趋势》[J].南风窗,2003(6):25.

[3] 蔡文之.网络传播革命:权力与规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

[4] 汪頔.探析自媒体时代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3(1):44-47.

[5] 郭红明,王永灿.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0-104.

[6] 黎庶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哲学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6):109-113.

[7] 房宁,王炳权,马利军,等.成长中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

[8] 吴玉红.论消费社会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J].学术界,2012(11):183-190.

[9]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2.

[10] 李超民,李礼.“屌丝”现象的后现代话语检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3(1):13-17.

[11] 周晓燕.功利主义不仅仅是青年的问题[J].人民论坛,2009(5):24.

[12] 王芳.交织的张力——后现代主义思潮与青年价值冲突[J].当代青年研究,2013(1):9-12.

[13] 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M].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58.

[14] 王兴国,江滨,张浏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索与实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92-102.

[15] 孙玉杰.关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不确定性的思考[J].青年探索,1998(5):40-44.

[16] 薛明珠,陈树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和现实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

[17] 潘维,玛雅.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4.

[18] 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82.

[19] 华杰,兰丽娟,谢瑞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56-160.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