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社会转型期信任危机研究

2015-02-21刘念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信任危机转型期信任

刘念

当代社会转型期信任危机研究

刘念

(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

国内外学者有关社会转型及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信任问题的研究,为我们透视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福山对中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前途的质疑,其实已经刺激到了中国学者对信任的研究,同时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社会以及对中国人信任状况的广泛关注。面对社会信任危机,一些人倡导沿用中国传统美德——“诚信”原则,一些人则倡导新道德规范的建设。但无论采用何种对策,基础性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客观考察当前中国社会信任的现状,分析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由此方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也正是笔者研究的初衷。

社会转型期;信任危机;政治;经济;思想

国内关于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现在一般认为是李培林先生提出并系统阐述的: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还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分析框架。[1]信任危机指的是本来应该相信,却不去相信或者是不敢相信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信任危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主要指的是行为主体由于彼此间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双方各自对对方产生的一种怀疑心理,并表现出的排斥行为,是社会信任出现的普遍弱化甚至是缺失的状态。

一、我国转型期社会信任危机的现状

政治领域的信任危机。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而新的利益格局尚不完善,社会各主体之间的利益群体正处于分化整合的阶段,现代的道德观念和传统的道德观念正处于断层时期。政府作为社会主体之一,处于这种断层期,在这个时期传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逐步丧失了对政府行为及其工作人员的约束效用,因此,政府在社会管理活动的不同层面出现了程度不一的信任危机。

经济领域的信任危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假冒伪劣商品几乎充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合同欺诈行为增多。在如今的市场经济行为中,许多已经订立的合同其实并未真正履行,合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企业因此而陷入了停产、半停产状态。

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社会交往领域内的人际信任危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情感、友谊等感性因素在逐步的在弱化,而利益、功利因素逐步的占据了人们的交往空间,人们之间就逐步形成了见利忘义、重利轻义的行为准则,败坏了社会风气,挫伤了人们之间的信任感。

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信任危机。我们所希望的社会是一个随时都呈现出互帮互助的美好社会。但是,目前的社会状况是:人们“见死不敢救”、“见义不敢为”。人们在做好事的时候怕惹祸上身,反而会对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保持着过度的警惕与敏感。

家庭生活中的信任危机。婚姻作为爱情的结果,体现的是忠贞专一、互信互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关系也折射出了信任危机。离婚率的居高不下、亲子鉴定的迅速升温等。由于家庭信任危机所引发的不仅仅是家庭关系破裂,更是由家庭所组成的社会不堪失信之负。

总之,当前,整个社会所存在的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商品和服务的不信任;第二,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人不信任,并进一步扩展到对所有外人不信任;第三,对熟人甚至对亲朋好友的不信任;第四,对管理者及执法者的不信任;第五,对法规制度的不信任;第六,对基本价值观的不信任。而信任危机的根源是根据中国社会中的三种机制的健全与否来考察的,包括:个人因素与私人关系、法规制度、道德规范,同时研究了目前信任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并且以此提出了相应的重建社会信任的对策。[2]

二、我国转型期社会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

我国转型期之所以出现社会信任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社会信任危机的产生;新旧体制的交替引起文化价值的断裂;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社会信任难以保障;历史文化因素在根源上造成信仰危机;个体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觉醒加剧了信任危机的发生。

翟学伟认为,在中国“真正的信任危机来自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市场经济。”[3]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诚信契约与市场主体唯利是图之间的矛盾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主体之间难以根除的内在矛盾。我国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对个人利益进行了肯定,激发了作为社会的个体的活力,但同时,我们原先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在缺乏自律与他律的情况下,“经济人”因为存在有限理性和趋利心,不诚实、不守信的行为难以避免,社会信任危机便逐渐加深。

如今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传统被否定,原来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突然断裂。传统的中国是一个重视内在制度约束的人治社会,因此,非正式规则的执行状况对传统信任的运作效果有很大影响。在中国,由于非正式规则与正式规则之间的抵触,导致人们在处事当中仍然会有重情理、轻法理的情况出现,这不仅使人们对法律制度失去了信任,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运行。因此,在两种规则严重不协调的情况下,导致了社会信任危机。而造成这些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制度没有有效供给,人们的行为缺乏正式规则的有效支持。

信任危机的发生,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从大跃进的浮夸风到人们公社的“假”、“大”、“空”,使得社会现实进入了失真的状态。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物质文明建设成就非凡,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却依旧步履缓慢,重视自身利益的思想观念逐步的占据了人们思维品德的主要部分。同时,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人们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极大的腐蚀了传统观念,致使人们诚信意识淡薄,引起了相当严重的信仰危机。

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之后,人们之间改变了之前的以血缘、亲族关系为基础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同陌生人发生联系。因此,传统社会中交往方式的安全感被契约社会的不确定性所替代。而个体这种对他人心存戒备的处事方式也逐渐的被带入到同亲人、朋友的交往中,同时,在个体与他人的交往中,只要守信或背信能实现个体自身的收益,那么人们就会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因此,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引发信任危机。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社会信任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市场经济、历史文化、新旧体制交替和制度冲突的原因,而且还有个体的原因。探讨社会信任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为了寻找到重塑社会信任的路径。

三、社会信任危机的危害

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严重的信任危机,正侵蚀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政治领域,它使法律制度和政治权利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在经济活动中,它破坏了交易的有序进行,增加了交易过程中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在日常生活中,它使得人际交往的矛盾频频发生。更为可怕的是,信任危机的出现打击着社会道德的底线,颠覆了公众对于社会共同体的基本价值认同。

信任危机会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阻碍经济的发展,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信任危机会增加市场交易的成本,也会降低经济效率。市场交易中由于信任缺失而导致的经济秩序问题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严重破坏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基础,信任危机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社会信任对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当前,社会出现的信任危机已经严重危害到了政治秩序的稳定和行政效能的有效发挥。特别是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信誉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对于党和政府的拥护和信任,使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增多。政府公信度的丧失已经降低了政府的威信,导致政策难以下达并无法有效实施。如果广大群众对政府的号召政策充满着怀疑和猜测,即使政令切实可行,但也未必能够顺利贯彻落实。由于政府自身的信用缺失,各种政策朝令夕改,社会秩序管理混乱,官员违法乱纪情况层出不穷,导致群众丧失对政府的信任,这就直接导致政府发布的政令无法有效实施,各基层政权运行受阻。

社会信任危机影响社会秩序的整合。社会秩序的整合毋庸置疑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其最重要的控制机制之一便是信任,信任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如果信任被忽视或缺失,社会也必将面临危机和瓦解。社会信任危机会助长社会排斥和社会歧视,严重的信任危机会造成整个社会系统的崩溃。第一,信任危机不利于个体的社会化。第二,信任危机使得人们心中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减弱,加剧着社会道德风险的危机,严重助长了社会的不正之风。第三,信任危机所导致的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失败,增加了社会运行的不稳定性,从而增加社会风险。

我国转型期的社会信任危机,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恶劣影响。如何来寻找解决信任危机的对策,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来讲都刻不容缓。

四、我国转型期重建社会信任的主要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信任的重建,需要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社会信任的重建更需要找到一条不同于以往的路径。首先,加强政府的公信度是增加民众对社会的信任感、认同感的基本条件;其次,建设法治社会是重建社会信任的重要保障;再次,建立正确的媒体引导机制和中间组织是重建社会信任的客观选择;最后,正确的道德指引和教育熏陶则是重建社会信任的思想基础。

政治方面。董才生认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是由于社会外在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而引发的制度层面的信任危机,因此,强化社会外在制度的有效供给是解决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本途径。[4]提高政府的公信度。政府应当准确定位自身角色,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充满信任的社会氛围。第一,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信用政府。第二,实现政府决策公开、透明。第三,政府带头示范,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

加强政府失信惩处力度。应当建立严格的政府失信惩戒制度,将政府及官员的信用行为与政绩考核、官职升降等相关联,将信用责任落实到行为主体。做到教育与监督并举的防治腐败体系。政府还应做到赏罚分明,对于一些值得嘉奖的诚实信用的政府行为,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以形成良好的政府风气。

社会方面。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的监督作用。首先,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整合功能。大众传媒应当对事件积极介入并深入调查,发布权威信息,解决公众困惑。其次,大力发展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建立有关的信任网络平台,使社会信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保障社会的健康发展。

建立完善的社会中间组织。各类型的民间组织包括社区、家族、部落、商会、协会,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信徒团体等,这些以社会团体为载体所形成的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往往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弥补了政府与市场调节在社会偏好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中间组织,对于社会诚信的发展,社会信任的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想文化方面。道德的指引。道德具有引导人们向善的功能,代表着正面的价值取向,并且对人们的行为有约束的作用。应该在全社会倡导言行一致的道德情操,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加强诚信建设的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诚信理念弘扬的舆论氛围,从整体上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教育的熏陶。信任意识的养成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种养成教育需要不断强化人们的心态和行为,并逐渐将其内化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实现对不良行为的约束。这就要求人们在没有传统社会中的血缘、亲情为衡量标杆的情况下,本着以诚相待的思想对待他人和事情,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以让别人相信而且信赖的人。

[1]彭泗清.我凭什么信任你——当前的信任危机与对策[N].健康报,1999-7-5.

[2]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2,5.

[3]翟学伟.信任与风险社会——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8,4.

[4]董才生.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倾向的制度分析[J].长白学刊,2004,2.

B27[

]A[文献标识码]1674-6198(2015)01-0009-03

猜你喜欢

信任危机转型期信任
企业党委在转型期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调研与启示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汽车售后市场怎样才能摆脱“信任危机”
天津爆炸事件后中国爆发信任危机
信任
转型期非公有制经济文化的偏离与矫正
基于经济转型期吴江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