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感悟·构建——《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教学案例分析
2015-02-20夏广平
夏广平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5)
体验·感悟·构建——《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教学案例分析
夏广平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南京210005)
摘要: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接纳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感悟,进而构建物理规律的过程。本文以《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体验、感悟、构建物理规律的过程。
关键词: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体验、感悟、构建;物理规律
对于物体的运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直线运动到曲线运动,从简单运动到复杂运动.这样的转变过程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但这种转变需要思维方法的引导.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去体验、感悟,进而构建物理规律的过程.《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这一节内容为后面研究平抛运动等曲线运动提供了一种研究的方法,而要让学生要理解这种问题的处理方法,需要一个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师生互动的过程.本文以笔者《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体验、感悟、构建物理规律的过程.
1体验: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1)课题引入
师:曲线运动比直线运动的规律要复杂一些,而现在我们掌握的主要是直线运动的知识.为了研究曲线运动,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生:把曲线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
师:化曲为直是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具体如何去“化”呢?
(2)学生活动一
图1
由两个同学合作,一位同学将直尺固定,并将三角板沿直尺平移,另一个同学用铅笔沿三角板的一边画线(如图1).
(3)学生活动二
图2
准备一些支架、单摆,让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室的墙壁、黑板上做下列实验.将单摆竖直悬挂,一位同学用笔或尺让悬挂点向右平移,观察小球的运动(如图2).
(4)学生活动三
让学生甲穿一双溜冰鞋或站在一辆平板车上,靠近黑板,手拿一支粉笔,在黑板上从下而上匀速移动画出一条线段,让另一学生乙沿黑板方向推学生甲,学生甲仍象刚才那样用粉笔在黑板上由下而上匀速移动.让其他学生观察粉笔的移动.
教学案例分析:这一环节中,学生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他们结合实验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建构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物理情景,并且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合作精神.教师通过设问、反问、反馈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体会研究的乐趣.
2感悟:实验讨论让学生充分思考
师:理论上说,第一个活动中怎样画可以得到是直线?(即合运动是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由于实验中学生一般做不到匀速,所以很难画出直线,但是经过讨论,不同程度的学生可能会给出下列几种答案:
生甲: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的位移始终是相等的.
生乙:物体在水平方向的位移与竖直方向的位移均随时间作均匀变化(即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丙:物体在水平方向的位移与竖直方向的位移成比例的增加.
……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想法,我们不要急于得到正确答案.可以先看一下这个实验.(教材中的蜡块运动实验.也可结合视频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学生对于“如何画出直线”的答案还有更多.然而,在这个环节,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实际上,关于合运动性质问题的分析需要学习过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后,才能完全解决的.在这个环节,我们关注的就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感受:物体同时可能参与两种运动,这两种运动合成了物体的实际运动,并且开始思考这两种运动合成的法则.至于学生的结论,作为引导者与参与者的教师,应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及时进行调整,然后继续以自己的调整之后的预设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构建:深入分析让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分析,总结出运动合成与分解的规律.
老师提出了以下问题:我们可以对蜡块的运动进行更加准确的描述.位置用坐标x=vxt,y=vyt,那么我们如何对蜡块的运动进行描述呢?
图3
教学案例分析:有了直观的感受,如何进一步分析?如何用精确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下一步的中心内容.新教材上这一段内容是与旧教材不同的地方,新教材采用物理学中规范的方法,强调坐标、轨迹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解决位移、速度问题.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本节内容中学会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表达、去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一般方法.具体教学中,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让学生使用数学方法将前面的感受表达出来,通过解析法找到更一般的规律.
新课程要求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的构建.那么探究的优势在哪里呢?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学生有这样的学习过程:活动与体验→思考、感悟→分析、构建→应用与深化.其中的活动探究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旨,在一些小小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这是学生深刻掌握其规律的前提与基础.同时,在体验感悟的同时,对研究对象以严密的数学论证和理论分析,从而真正深入掌握本质规律.
当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并没有淡化教师的作用.事实上,如何去设计好课堂中的这样一些环节,为学生的学习探究创设情景,建立体验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