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综述
2015-02-20郭小安梁辰曦
■ 郭小安 梁辰曦
第八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综述
■ 郭小安梁辰曦
2015年10月31日,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在重庆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新闻传播学研究:本土化与国际化”,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海内外著名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八十余位青年传播学者与会并发表演讲。本届论坛设有“传播理论与历史”“政治传播与舆论研究”“媒介经济与媒介政策研究”“传播学的元理论思考”“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传播学实证调查研究”6个分论坛。
一、传播理论与历史
“本土化与国际化”是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董天策指出,本土化与国际化是相互促进的学术方向,我们既要思考如何走向国际,也要思考如何提升中国学术的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教授以“理论旅行”这一理论为框架,把20世纪以来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历程概括为“两次引进”“三次启蒙”。他认为,中国的传播学发展绕不开“主客方变动中的理论旅行”“传播研究的本土化问题”“去政治化与再政治化”这三个焦点问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刘阳以知识社会学为视角,对“技术决定论”及“社会决定论”进行了比较,提出“技术唯物论”或许能为传播学研究的范式转移提供启发。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耘耕博士认为“传播民族志”可以对批判话语分析进行补充,使研究者更好理解话语在“传播实践”中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潘祥辉副教授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了“对天发誓”这一行为,他认为“宣誓”从一种政治沟通与社会治理手段逐步演变为一种传播的象征和仪式。此外,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彭桂兵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齐辉研究员分别从史学的角度对“汉密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以及“抗战时期日本侵华广播与奴化宣传”进行了理论考察。
二、“政治传播与舆论研究”
广东金融学院陈映副教授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欧美传播政策中“公共利益”标准在定义、阐释以及路径设计等方面的变化。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牛静副教授认为,建构全球媒介伦理需要处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消解这种冲突的方法是建构最低限度的全球媒介伦理。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闫岩以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我国安全事故的媒介呈现图景、影响因素,以及其十余年间的变迁路径。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乐媛通过对论坛上网民关于台湾议题的讨论进行分析,探讨了互联网上公共讨论的可能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黄顺铭副研究员从“资本”的角度,考察了《人民日报》中讣闻里的性别差异。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卢家银副教授则通过对中国大陆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系统分析了社交媒体对当代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元理论思考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探讨了“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问题。他认为,“传播政治经济学”既没有一致的逻辑基础,也没有明确的边界和外部构型;由于丧失了理论再生产的能力,其合法性处于危机之中。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黄典林则通过对《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一书进行再解读来探讨霍尔对传媒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贡献。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胡悦创造性地提出了“媒介化危机”的概念,并借此进一步阐释“危机公关”的定义。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李红副教授以“符号学”的相关理论为视角,探讨了影像指称中的“事实”问题。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余志为研究员则关注当前热门的“大数据”方法与中国哲学思维的关系。
四、传播学实证调查研究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张志安教授及其博士生以湖南籍的调查记者作为研究对象,从“地缘”及“业缘”的角度考察了这一群体所形成的内部网络及其职业特点。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郭小安研究员及张伟伟老师以重庆新媒体从业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政治敏感”是其媒介赋权认知中最有力的预测变量。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白红义副研究员以“南都口述史”为对象,探讨在这一空间中记者作为记忆共同体的作用以及“集体记忆”对于中国新闻业的意义。中国传媒大学池建宇副教授通过对搜狐视频的面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中国网民对美剧的收视偏好。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陶建杰副教授关注了新闻学子的职业认同,他对上海地区五所高校新闻类专业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新闻学子的职业认同度普遍较低,且不同类型学校的新闻学子在职业认同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李成波老师就新媒体使用与传统媒体使用对媒介公信力的影响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新媒体使用与传统媒体使用对媒介公信力有共同的负向影响作用,且新媒体使用对媒介公信力的负向影响作用大于传统媒体使用。
此外,在“媒介经济及媒介政策研究”分论坛中,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朱鸿军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宏宇、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吴鼎铭以及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杨秀等就“网络言论规制”“三网融合”等议题进行了报告与讨论。在“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分论坛中,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刘丹凌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李华君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瑛副教授,以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钟智锦等学者从“形象神话”“数据新闻”“认知与行为过程”等视角出发,探讨了国家形象建构等问题。
(作者郭小安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梁辰曦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法学院新闻法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