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方倡导性新闻的发展进程及其合法性*

2015-02-20刘自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客观性新闻学

■ 刘自雄

论西方倡导性新闻的发展进程及其合法性*

■ 刘自雄

倡导性新闻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类型和流派,此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很薄弱,甚至存在着一些误解。本文从概念界定、发展进程及理论合法性三个视角给予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西方倡导性新闻在近现代新闻发展史上从主流到边缘、时而沉寂时而复兴的复杂发展进程,并解析了它在当下传播语境中的最新发展态势。本文认为,倡导性新闻是多元化新闻报道类型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具备充分的理论合法性和实践合理性,对于我们深化本土新闻理论研究来说也是很有价值的概念和理论工具。

倡导性新闻;客观性报道;发展进程;合法性

“倡导性新闻”(Advocacy Journalism)是西方新闻学中常见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贯穿新闻发展史的特殊新闻报道流派,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实践地位和理论影响,而且还不断引发理论纷争。但国内关于它的深入研究缺失,仅有少数文献简略论及。反思原因,早期主要是由于英语文献匮乏和学术对话太少,近期则可归因于学界专注于西方主流新闻学说——新闻专业主义和客观性报道,不够重视对西方多元新闻学说的研究,所以迄今罕见全面深入探讨它的内涵、历史演进以及理论合法性的文献,甚至存在一些误解。

鉴于倡导性新闻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流派,对理解新闻发展史乃至解释当下新闻实践都很有价值,因此本文将通过专论来解析其概念内涵、发展进程、当下实践及其价值,共探讨四个问题:(1)倡导性新闻的所指是什么?(2)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进程?(3)它是否处于边缘地位,且发展前景渺茫?(4)在当前语境下,它是否具备实践和理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通过回答上述问题,为本土倡导性新闻研究铺垫理论基础。

一、术语的翻译

关于Advocacy Journalism的翻译,国内出现了“倡导性新闻学”“倡导性新闻”“鼓吹新闻学”“鼓吹性新闻学”“鼓吹性新闻”“鼓吹新闻主义”“鼓吹式新闻”“鼓动新闻”以及“宣传式新闻”等不同译法。例如,《西方新闻理论评析》中将其译为“倡导新闻学”,同时说明亦可译为“鼓吹新闻学”;①《美国新闻史》则使用“鼓吹性新闻”②的译法;赵月枝在《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序言中同时使用了“鼓吹性新闻”和“倡导性新闻”,正文中译为“倡导性新闻”③;张威④和李异平⑤将其译为“鼓动新闻”;杨保军提出全球新闻体系包含三大“新闻主义”(商业、宣传和专业),其中的“宣传新闻主义”⑥即对应于欧美的Advocacy Journalism。

从概念的情感色彩来看,将advocacy译为“倡导”,比较中性;译为“鼓吹”“鼓动”“宣传”,则暗含了负面的价值判断;鉴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要求,笔者认为将其译为“倡导”更好。journalism可译为“新闻业”“新闻/报道”或“新闻学”,需参照语境来判断。20世纪初期西方新闻学成熟时建构的主导理论学说是客观性新闻学(objective journalism),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因而成为了一个常识性概念。而倡导性新闻实践虽然远早于现代新闻学的成熟,它也具有特定的新闻价值观以及实践规范,但并未形成显性的系统学说,更多是概称一种新闻报道实践的类型,将其译为“新闻学”稍嫌勉强。因此,笔者认为,根据西方学界使用这个概念的语境来判断,它主要是指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类型,较少用来指称一套成熟的新闻理论学说,因此把它译为“倡导性新闻/报道”更恰当,对应于“客观性新闻/报道”。

二、概念的界定

关于“倡导性新闻”的内涵,国内有几种诠释。有人认为它提倡记者在报道中表现出明确的党派立场,用新闻报道的形式来评述新闻事实;既有强烈的价值判断,又有实际的事实材料,是新闻报道和评论的混合物。⑦这种诠释偏向于指称“党派媒体”(Partisan Press)的宣传性报道,与西方学界赋予的内涵不尽一致。也有人认为,它是另类媒体(alternative media)的斗争武器,故意摒弃主流媒体所秉持的客观主义报道原则,有意采取一种明确的、非客观的新闻立场来讨论社会和政治问题。通过对权势阶层的监督,鼓动唤起人民参与改革的热情。⑧这一诠释指向它的一个重要实践阵地——另类媒体,但所指对象太窄,失之偏颇。还有人认为,advocacy包含了拥护、支持、为某个观点公开进行宣传等复杂含义,它是一个囊括上述诸种因素的综合概念。在历史上,它往往与被压迫阶级和弱势群体联系在一起,专制使鼓动和呐喊显得更加重要;在特殊环境下形成的鼓动、倡导和宣传的特点一直伴随着世界和中国的革命报刊,至今还在发生影响。⑨这一阐释揭示了倡导性新闻的特殊动力,但并未清晰界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鉴于国内学界未形成共识,我们不妨借入西方新闻学的语境,考察欧美学者对它的界定,来还原其本来面目。在《国际传播百科全书》中,罗伯特·延森(Robert Jensen)认为,它是客观性新闻的对立面,意指运用新闻技巧来实现某种特殊的政治或社会动机。⑩《媒介与传播词典》将其界定为:“一种旨在推销有关某个有争议的政治或社会问题的特定立场的新闻报道。”(11)《媒介研究词典》则将它界定为:“一种以貌似中立、但实际上却用说服性的、引导受众相信某个观点的方式来呈现事实的新闻报道”。(12)

相较于上述简洁定义,还有著作对其做了更详细的阐释。在《新闻学百科全书》中,乔恩·拜肯(Jon Bekken)认为,倡导性新闻是一种有关 “观念”(Ideas)的报道。首先,它通过呈现支持特定立场的信息和观点来服务于传播动机;其次,它通过扮演论坛角色,让政治和社会潮流发展成一个被清晰表达出来的共同计划。它是现代新闻业的两个基本品种之一,另一种是本质上旨在为社会精英提供商业和政治服务的新闻,即客观性报道。他还认为,倡导性新闻迄今为止至少在政治与社会问题报道方面一直是约定俗成的规范,它拒绝当代新闻规范强调的新闻与意见两分开,通常充满了热烈的情感和鲜明的观点。虽然它依然植根于采集、组织和呈现真实可信的信息,但记者会公开地努力达成某个目的,而不是通过伪装的客观性。它经常与政党或社会运动有紧密联系,作为广泛的社会动员活动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变革,或许有时也会使之陷入困境。倡导性记者坚称他们会像其他记者一样努力追求报道的准确性,或许更甚,因为他们必须赢得读者信任,使之接受这种特殊的报道风格。(13)

在《新闻学研究指南》中,西尔维奥·怀斯博德(Silvio Waisbord)认为倡导性新闻是“专业主义范式”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理论范式”。他将其界定为:“一种政治动员的形态,试图通过报道来提升人民或某些社会群体的权力,并且通过推动制度建设来更好地回应人民的诉求。”怀斯博德还援引莫里斯·詹诺维茨(Morris Janowitz)的说法,认为它赋予记者以积极的解释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代表特定群体(尤其是被大众媒体拒绝“强大代言人”的社会群体)发声。记者成为特殊利益群体的代表,为矫正社会权力失衡的渴望所驱动,被某种“改革冲动”所引导,提倡那些被主流媒体所拒绝或歪曲表达的观点。倡导性报道是“守门人”范式的对立面,后者即为由客观性和公共服务理念所统御的新闻专业主义观念。(14)

怀斯博德还认为倡导性报道可分为两类:“记者模式”和“公民模式”。前者是由记者发起的;后者则是指组织化社会团体主动运用媒体来影响新闻报道,并最终影响公共政策。它属于政治动员的一种,试图通过提升人民定义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案的权力,并通过推动人们广泛参与各类社会问题与政策制订竞技场的角力,来扩大人民拥有的选择权。通过倡导性报道,公民组织旨在提高社会关注度、引起公共讨论、影响民意以及决策层,并推动政策制订以及关于某些特殊问题的根本性解决。(15)

威廉·汉弗(William A.Hanff)在论述全球化对当代新闻业的影响时,区分了两类媒体形态,一种是旧式新闻业,它选择大众化生产路径,维护新闻客观性的特权,喜欢援引公共知识分子和专家的观点,使用严格的脚本格式,为受众提供中立的事实。一种是新式媒体,它选择面向小众市场(niche-market),拥抱某种特殊政治或文化立场,常替受众评价和解释事实,更加依赖于舆论和民众访问,公开批评或提倡政党或当权者的立场。他还举例说,开展倡导性报道的新兴媒体机构有《每周标准》杂志和独立媒体中心网站(Indymedia)等,而老的媒体代表有《经济学家》和《国家》杂志等。(16)

有西方学者提出新闻本来就有多种形态,包括小报新闻(tabloid)、高品质或高声望新闻(quality or prestige)、专业新闻(specialist)、地方公民新闻(local civic)、八卦新闻(gossip)、另类新闻(alternative)、调查性新闻(investigative)、倡导性新闻以及纪录新闻(journalism of record)。(17)显然,倡导性新闻只是诸多类型中的一种。从新闻史来看,现代社会相继出现了党派新闻、黄色新闻、扒粪新闻、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新新闻、公共新闻和公民新闻等“非主流”的浪潮和流派,呈现了动态而多元的面貌。这些流派位于主观主义—客观主义两极之间,有的离客观性报道更近,有的离倡导性报道更近,形成了复杂的类型系谱。这种多元类型学符合后现代哲学的认识论,即“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世界并不存在唯一的“逻各斯”(Logos),新闻领域同样如此,客观主义的话语霸权应被解构。在西方,客观性报道被当作主流,被多数人视为唯一具有合法性的规范理论,其认识论根基是现代性哲学,相信唯一的真相以及抵达真相的唯一正确路径,相信客观性报道是最完美状态的新闻类型。但事实上,它既不能解释复杂的新闻实践,也并未征服所有人的理论认同。

综上所述,诸多学者达成共识的看法是,倡导性新闻是与客观性新闻相对立的一种重要的新闻类型,它具有明确的价值立场,且不加掩饰地将这一立场体现在关于事实的报道中,旨在将相关的政治和社会议题纳入公共领域,引发公众关注,并推动问题的解决。

三、西方倡导性新闻的起源与发展进程

关于倡导性新闻的发展进程,国内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它在西方并不为多数人认同,而且也极少被新闻媒介采用。(18)也有人认为: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它不同程度地出现在世界各国的媒体上。(19)要准确判断其地位,必须先搞清楚它在新闻史上的发展历程。

1.倡导性新闻的起源

关于倡导性新闻的源头,有人认为它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种关于新闻报道样式的理论”。(20)这一说法显然有误。该时期美国适逢一波社会革命浪潮(反越战、黑人民权、女性主义等),在“反传统、反权威、反主流”的语境下,很多另类媒体批判主流媒体及其虚伪的客观性教条,掀起了一波“新新闻”(The New Journalism)浪潮;“新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倡导性报道,但绝非代表其全部。西方学界将其实践的源头上溯至近现代新闻业的初期,早期的商业、政党、宗教报刊都有显著的倡导性新闻特征。在政党报刊时期,党派新闻(partisan journalism)就是典型的倡导性报道,它还居于主流地位。进入20世纪后,随着美国现代新闻业以及现代新闻学走向成熟,客观性新闻占据了主流地位,它才开始边缘化,成为“非主流”的实践和理论。

也有人认为它植根于19世纪的美国弱势群体。1827年,为反对种族歧视,由纽约黑人创办的周刊《自由杂志》问世,主编塞缪尔·考尼什(Samuel Cornish)在头版宣称:“我们要为自己的事业呼吁,别人为我们说话实在遥远”,该刊披露国内外一切有关奴隶制、私刑等不平等的事件。这位学者还断言:“鼓动新闻”的正式提出是在1910年,美国黑人组织《全国有色人种进步协会》(NAACP)在伊利诺斯州成立,其刊物《Crisis》声明:要发扬《自由杂志》“鼓动新闻”的传统,为有色人种的政治、文化等生存权力发出呼吁。(21)上述看法并不周延,忽视了早期党派报刊的倡导性报道实践。

从英语文献来看,倡导性新闻在近现代史上拥有悠久传统。正如怀斯博德所言,自从有人决定创办一份出版物以散布个人观点以来,“记者模式”的倡导性新闻就已经历史性地成为新闻业的一部分。直到专业主义和客观性报道占据主导地位,此前的新闻报道几乎都是倡导性新闻,它是政治组织的宣传工具,是具有政治野心的报刊创办人的发声平台,是记者采取政治行动的路径。(22)无疑,在近现代新闻史上,处于启蒙和革命的大背景下,早期报刊皆具有典型的倡导性报道的特征。

2.倡导性新闻在欧美的差异化发展进程

回顾倡导性新闻在近现代史上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时而沉寂、时而短暂复兴的复杂历程;而且它在美国与欧洲大陆的处境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发展进程并不相同。

怀斯博德指出,倡导性新闻在大西洋两岸遵循着不同路径发展,源于报刊体系和新闻工作者理想的差异化发展。在美国,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政党报刊逐渐消亡,商业报刊持续上升,确立了倡导性新闻的发展条件。随着客观性被采纳为规范性理念,专业主义报道取代了倡导性报道的主导地位,并将其排挤到边缘地带。与欧洲国家不同,美国的倡导性媒体与组织化政党的联系并不紧密,因为两个主要政党的传播活动比较弱势,而市场力量却横行无阻。不过,倡导性新闻倒是与19世纪的社会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包括争取妇女选举权、废除奴隶制、争取工人权利以及世纪之交的黑幕揭发运动(Muck-Rakers)批判政治腐败和商业实践,熔事实与政治于一炉,捍卫了“新闻记者是社会倡导者”的观念。

在20世纪里,由于美国主流媒体拥抱了客观性观念,倡导性新闻保持着边缘的身份,而且没有出现主要政党与大型媒介组织保持有机联系的情况,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严格将倡导性新闻限定在社论和言论版。另类出版物继续扮演着倡导性报道的旗舰角色,例如反战、女权、同性恋、环保、少数种族权利等运动的出版物,尤其是在60—70年代,它们广泛表达了一系列社会运动、意见群体以及“由活动家转变成出版商”群体的政治立场。(23)

据怀斯博德的分析,在欧洲民主国家中,倡导性报道在公开拥抱党派立场的报纸和出版物上找到了生存空间,特别是在多元主义(pluralist)和社团主义(corporatist)媒介体系(24)的国家中。它的进化发展与政党传播史密不可分,因为政党保持着对新闻业的显著影响力,党派观点经常与新闻报道密不可分,编辑立场被注入到新闻以及对信息的整体处置之中。政党与新闻媒体之间的结构性联系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强烈的政党认同,成为记者固守党派立场的身份认同的坚实基础。在欧洲各个民主国家里,记者通常将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当作进军政坛的路径,因而他们会倡导那些与政党紧密相连的观点。

近几十年来,随着市场力量日益占据优势以及相伴随的党派认同的弱化,欧洲政党在政治传播方面的掌控力已经削弱,不再拥有它们曾经掌握的强大媒介权力。不过,倡导性报道在欧洲新闻工作者中仍然保持着作为一种值得尊重的新闻工作理念的地位。尽管政党—媒介关系正在逐渐削弱,“记者是倡导者”的观念依然能够俘获欧洲新闻业的专业主义想象。(25)

四、当下西方传播图景中的倡导性报道

倡导性新闻在当下传播语境中还有没有地位?答案是肯定的。以美国为例,它在实践中依然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虽非主流,但绝对是一股重要的力量,这一点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实践所证实。进入21世纪后,它再度成为一种流行的新闻风格,出现了许多新型倡导性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站、新媒体以及各种另类媒体。

在报刊方面,被认为开展倡导性报道的媒体主要有:以《华盛顿时报》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日报、《华尔街日报》中的大量“评论性报道”、常在报道中注入个性化视角的另类周刊和社区报、许多新闻内容中充斥着编者意见的小报。主流媒体也被认为发表了不少的倡导性报道,即便通常被限定在社论版、专栏版或者杂志部分,例如《纽约时报》的尼格拉斯·克利斯朵夫(Nicholas Kristof)就被认为是倡导性记者,他在把达尔富尔的人权侵犯事件推向世界舞台方面扮演了中心角色。各类媒体甚至会在头版上频繁地刊载倡导改善公民权或者其他超党派事业的报道。(26)

在电视领域,倡导性报道声势强劲。其中Fox News是最典型的,它被公认为具有明显的党派偏见,表达了刺耳的保守主义观点。有线电视网也存在着大量倡导性报道,新闻主播和评论员常表现出鲜明的党派立场。拉里·阿特金斯(Larry Atkins)认为美国存在着三类电视新闻节目:(1)FOX News;(2)MSNBC;(3)ABC、NBC和CBS。他还分析了偏见怎样影响新闻报道,例如FOX News关于一场茶党(Tea Party)集会的报道通常会描绘兴奋的、旗帜招展的、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们讨论着反政府立场的话题。MSNBC的报道会聚焦于种族主义的符号以及来自群众的评论,诸如“奥巴马,滚回肯尼亚去”以及展示奥巴马鼻子上穿着一根骨头的巫医形象,目的就是为了展示聚会群众身上的种族主义元素。而ABC、NBC和CBS的新闻报道则倾向于更加客观、平衡的风格,同时展示前述两方面的元素。在阿特金斯看来,第三种属于客观性报道,其余两者则是分居“左”“右”两极的倡导性报道。他认为主流媒体在保持公正与平衡方面显然比FOX News和MSNBC做得好得多,观众绝不会听到NBC的布莱恩·威廉姆斯(Brian Williams)把布什总统称为“笨蛋”或把奥巴马总统称为“一个社会主义者”。(27)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领域,随着传统另类报刊陷入危机,独立报刊协会也于2006年12月关门,另类媒体被迫转移到互联网。美国涌现大量另类新闻网站,例如另类新闻网(Alternet)、 《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以及ZNet,它们提供混合了评论和报道的新闻。在圣迭戈、加利福利亚等地,地方活动人士创办了在线另类新闻网站OB Rag,用在线杂志形式复兴了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另类草根报纸OB Rag。IndyMedia则通过它在全球的许多站点提供多元化的报道,将其供稿者的激进主义忠诚和草根新闻学(grassroots journalism)融于一炉。(28)

还有学者指出,倡导性报道的格局出现了某些新变化。它原本是令人敬畏的“进步记者”(progressive reporters)的武器,但现在持右翼保守立场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组织已经窃取了倡导性报道,将其引入到商业媒体中。在这些不挑战当下政经体系的基本前提、且鲜明捍卫其中心意识形态基础的新闻机构里,倡导性记者比比皆是。此外,倡导性新闻在主流新闻机构里也以清晰的右翼编辑立场的形态保持着可见度,如同它在延续了另类媒体和激进主义新闻传统的进步出版物中一样。(29)

五、倡导性新闻的实践与理论地位及价值

从新闻史来看,只要社会存在着不公不义,就迫切需要倡导性新闻;要推动社会变革,就必须依托倡导性媒体,让政治和社会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并推动问题解决。因此,用客观性教条来审视倡导性新闻的实践合理性和理论合法性,是狭隘而错误的。毫无疑问,面对当下的政治、社会问题,倡导性新闻依然享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专业主义和客观性报道是西方建构的现代性意识形态神话之一,正如马特·泰比(Matt Taibbi)所说,“客观性”纯粹是为了消遣易受骗的公众而虚构出来的一个神话,类似圣诞老人神话(the Santa Claus Myth)一样。新闻工作者可以努力去追求平衡和客观,但也仅止于力争而已。(30)因此,如果我们坚持现实主义的态度,就该正视多元化传播实践的合理性,充分肯定倡导性新闻的合法性。它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也有充足理由继续扮演多元格局中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唯有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解释充满多元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新闻实践。

尤其是随着新闻传播格局的结构性转型,公民新闻方兴未艾,不受传统编辑部羁绊的数字化另类媒体遍地开花,它们是孕育倡导性新闻的温床。充满后现代性的互联网和新媒体让倡导性报道有了复兴的绝佳契机,西方原本由商业媒体主导的传播格局,正受到网络非盈利性媒体的强大冲击,形成势均力敌的态势。不受传统编辑部约束的公民记者汇聚成非专业传播的信息洪流,社会化媒体带来了传播流程和内容的深刻变化。瑟斯戴·布拉姆(Thursday Bram)评价说:倡导性报道的成功凸显了这样一次至关重要的转型,即消费者们是怎样与在线内容建立联系的。这是出版业伟大的民主化进程,博客作者报道小众话题所使用的工具也将被非盈利性机构用来去倡导它们的事业。(31)

当然,倡导性报道的合法性并不取决于这种报道风格本身,而取决于所倡导的价值是否具有正当性,当它所倡导的价值立场饱受非议时,它的合法性就将陷入争议的漩涡。例如关于极化(polarized)现象的批评。拉里·阿特金斯指出:过去的15年里,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倡导性报道,通过网站、广播脱口秀、有线电视和博客来获取新闻。问题在于,许多博客和网站都是带有偏见的,它们有固定的议程,很少做事实核查,很多新闻未经编辑,而且当它们弄错事实时也不会被追究责任。像MSNBC和FOX News、广播脱口秀以及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如拉什·林堡(Rush Limbaugh)和格宁·贝克(Glenn Beck)都有带着明显偏见的议程,许多公众却把它们当作主要新闻来源。他感叹,倡导性报道所导致的言论极化效应正在分化美国社会。(32)

六、结语

倡导性新闻在“前专业主义”时代,倡导性新闻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居于主导地位,体现在政党报刊和早期商业报刊的传播实践中。进入“后专业主义”时代后,新闻专业主义和客观性报道成为了主流,倡导性报道被边缘化,并且其理论上的合法性也不为西方(尤其是美国)主流新闻界所接纳。在互联网革命发生后,倡导性报道又重获生机,广泛渗透到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报道中。在当下语境中,一方面,它是客观存在的一股强劲力量;另一方面,它也是解释多元化新闻实践的有效概念和理论工具。

注释:

①⑦(18)(20)徐耀魁主编:《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51-52页。

② 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36页。

③ 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30页。

④⑨(19)(21)张威:《环境报道的宣传色彩与新闻的客观性》,《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0期。

⑤⑧ 李异平:《试论美国另类媒介》,《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期。

⑥ 杨保军:《试论“新闻主义”的类型构成及其一般关系》,《阅江学刊》,2012年第6期。

⑩ Robert Jensen.Advocacy Journalism.See Wolfgang Donsbach.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Blackwell Publishing,2008:p.112.

(11)Marcel Dansei.Dictionar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M.E.Sharpe.2009:p.13.

(12)A&C Black.Dictionary of Media Studies.A&C Black Publishers.2006:p.5.

(13)Jon Bekken.Advocacy Newspapers.From Christopher H.Sterling.Encyclopedia of Journalism.SAGE Publications,2009:pp.30-33.

(14)(15)(22)(23)(25)(29)Hanitzsch.Handbook of Journalism Studies.Routledge,2008:p11;pp.371-385.

(16)William A.Hanff.Globalization and Journalism.From Christopher H.Sterling.Encyclopedia of Journalism.SAGE Publications,2009:p.674.

(17)J.Harrison.News.Routledge,2005:p.9.

(24)参见丹尼尔·C·哈林、保罗·曼奇尼:《比较媒介体制:媒介与政治的三种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6)(28)Christopher H.Sterling.Encyclopedia of Journalism.SAGE Publications,2009.

(27)(32)Larry Atkins.Advocacy Journalism is Polarizing Our Country.http://www.huffingtonpost.com/larry-atkins/advocacy-journalism-is-po _b_5526745.html.

(30)Matt Taibbi.Hey,MSM:All Journalism is Advocacy Journalism.http://www.rollingstone.com/politics/news/hey-msm-all-journalismis-advocacy-journalism-20130627.

(31)Thursday Bram.Advocacy Journalism:How Passion Will Drive the News You Read.http://www.thursdaybram.com/advocacy-journalismhow-passion-will-drive-the-news-you-read.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毓强】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球新闻理论流派、范式及学说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0YJC86002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客观性新闻学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响应中的出版偏倚、科学客观性和科学伦理——“奥司他韦事件”及其延展性思考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市场法的行为因素对评估结果客观性影响探析
加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
加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
重造新闻学
——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解困新闻学』的特征和本质
在科学哲学的论域下探讨新闻学研究的几次转向
——评《中国当代新闻学研究范式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