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资源信息库的需求、构想与意义∗

2015-02-20古丽孜拉艾尼外马劲松黄书剑王友文

关键词:哈萨克语哈萨克信息库

古丽孜拉·艾尼外,马劲松,黄书剑,王友文

(1.伊犁师范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新疆伊宁835000;2.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46;3.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伊犁中亚生态研究所,新疆伊宁835000)

一、中—哈两国共建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的社会需求

哈萨克草原文化属于游牧文化,其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生活方式、饮食服装、宗教仪式、民俗民风、文学艺术、地域产品等等都极富特色,是具有巨大的潜在社会经济效益的旅游资源,需要合理地开发和加以利用。其社会需求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者的信息需求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3年新疆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近5 000万人次,其中哈萨克斯坦入境39.35万人次[1]。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新疆直接就业人数达3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超过120万人,成为天山南北拉动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同时,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3年中国出境游人数超过9 800万人次,境外消费高达1 290亿美元,出境游人数和旅游消费均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旅游客源地。

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之间双边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双方大量的旅游者产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哈萨克旅游资源状况的巨大需求。这些旅游信息包括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景点的分布位置、气候天气条件、道路交通状况、旅游接待能力、景区餐饮服务、特色活动安排等等,还包括哈萨克族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历史遗存、古迹名胜等各种自然与人文的旅游信息。因此,中、哈两国共建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依托这个综合了两国文字的旅游信息数字平台,潜在的双方旅游者就能够通过因特网即时获取各种需要了解咨询的旅游信息,一方面可以满足双边旅游者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对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乃至丝绸之路旅游的宣传和推介作用,提高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企业服务的需求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就提出旅游业的信息化发展方向,一是在优化旅游消费中要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二是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因此,国内尤其是新疆的旅游企业,需要能够提供中、哈两国都可以使用的旅游网络地图服务(Web Map Service)[2]、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业务。这就需要中、哈两国旅游企业开发出支持汉语和哈萨克语的上述网络信息服务,这些都可以以建立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为基础,从而服务于旅游产品的生产、消费、服务、管理、产业整合的全过程。

(三)政府管理的需求

中、哈两国正在加快建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已经为国际旅游合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做出重要安排。2014年5月19日中、哈两国元首于上海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联合宣言》,可以预见,由中、哈两国政府直接主导和推动的以哈萨克民族文化旅游为主体的草原丝绸之路旅游热,将在中、哈两国兴起。中、哈两国合作共建哈萨克草原旅游资源信息库,能为中、哈两国政府的各级旅游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提升两国政府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国众多信息的管理能力,为科学制订两国旅游发展战略和研究旅游开发项目提供支持。

(四)学术研究的需求

民族文化旅游理论和应用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利用民族文化旅游来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通过展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异质性来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延续和发展等,都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哈两国共建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可以让包括中、哈两国学者在内的全世界各国学者获得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的旅游地理、旅游历史、旅游文化、旅游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权威资料,推动哈萨克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学术研究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建设构想

信息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下面仅就若干技术层面的建设构想加以说明:

(一)信息库的数据组成

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中的数据很大程度上都是具有地理空间定位的信息,例如哈萨克族人口的分布、旅游点的位置、各级道路的分布位置,旅游点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信息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地理信息。此外,旅游服务设施(宾馆、饭店、商场等等)的分布也是重要的地理信息。所以,信息库需要具有存储和保存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

信息库还需要保存大量与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有关的文献资料,例如哈萨克族的历史渊源、语言文化、宗教艺术、传统习俗、饮食习惯、经济活动、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等等。同样,涉及到现代旅游业的服务项目、旅游指南、政策措施、交通信息等也都在信息库需要采集的数据之列。这些信息,需要使用汉语、哈萨克语和英语等多种语言来表达。

(二)信息库的软件架构

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的信息系统组成部分,目前国际上主流的软件架构是三层体系结构[3],分别是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它们建立在数据库的基础之上,为信息系统提供网络服务。

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同样适合采用这样的软件架构。其中,底层数据库设计需要支持地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存储;数据访问层提供对地理空间数据库的查询方法;业务逻辑层提供旅游信息系统涉及的相关业务,如旅游景点与项目分布查询、旅游路线规划、旅游行程安排、汉语—哈萨克语的旅游信息自动翻译等等;表现层则是为系统用户提供旅游信息显示的网络地图服务,以及具有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汉语和哈萨克语互译服务。

(三)信息库功能特色

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的建设体现在功能上的一大特色和创新是:它不单单是文字资料在数据库中的简单堆砌,而是以网络服务(web service)的软件形式提供给企业、政府、学术机构以及个人获取旅游资源信息的功能,而且这种网络服务是建立在网络地图和空间分析服务、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自然语言处理[4]和自动翻译等高科技手段之上的。

使用该信息库的各类用户,都可以像在Google地图、微软Bing地图里那样,通过地图方式浏览和查询旅游信息、发布旅游行业信息、搜集旅游相关资讯、查找旅游研究文献、欣赏旅游风光照片和视频、预订宾馆饭店、购买旅游产品等等。同时,该系统的用户可以使用自己熟悉的自然语言(如汉语或哈萨克语)进行所有的查询操作和数据内容的自动翻译。

三、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信息库建设的意义

中、哈共建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可以体现在经济、文化、科学和政治等众多领域。

(一)提升旅游经济

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在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的基础上,构建旅游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或者旅游企业的业务系统和门户网站,都会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一是可以提高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并且为政府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二是可以提高旅游企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扩大旅游收益,改善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的旅游客源。

(二)促进文化交流

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语言文字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载体,而当今时代各民族需要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承载文化、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利用高科技手段融合汉语和哈萨克语的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并提供汉语和哈萨克语互译功能,对文化交流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提高科研水平

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的建设可以在多个领域提高相关国家的科研水平:通过建设信息库,可以让研究哈萨克文化、历史和宗教等领域的学者获得深入细致的资料,可以让研究旅游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学者建立起旅游研究实验平台,可以让计算机领域专家和地理信息系统领域专家研究网络地图服务和大数据分析下的自然语言处理等高新技术。

(四)加强国际合作

习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就是希望以加强国际合作的形式来促进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5]。中、哈两国共建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完全可以成为实现这一创新合作模式的有益尝试。由此既可以体现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同时也可以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联手全面实施国际旅游信息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中、哈两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哈萨克语哈萨克信息库
油画《哈萨克牧羊女》
民政部启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2版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借助BIM构建动态造价信息库的新思路
一件与卫拉特人有关的清代哈萨克文档案文书研究(哈萨克文)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
哈萨克语附加成分-A
哈萨克语比喻及其文化特征
“v+n+n”结构的哈萨克语短语歧义分析与消解
哈萨克语植物词汇的文化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