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尔人在新疆地区近代教育中的作用∗
2015-02-20卡米力库尔马尤夫
卡米力·库尔马尤夫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一、“新式教育运动”在塔塔尔人当中的形成过程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加文·汉布里对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喀山塔塔尔人作了如下描述:俄国两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大力俄化喀山地区的喀山汗国,并以强行把穆斯林信徒这个群体融入到俄罗斯社会为目标,实施一系列恐怖政策。首先,把塔塔尔族从所有重要城市、特别是从喀山地区驱逐出去。······这样一来,俄罗斯农民像洪水般大量涌入伏尔加河流域中部地区,夺取了土地与资源,在这片沃土地上的当地穆斯林信徒和泛灵论者在短期内变成了少数族裔[1]350。
随着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即位,俄国认识到塔塔尔商人群体在沙俄边境的有利地位。由此针对塔塔尔族的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并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为充分利用俄罗斯和西伯利亚的穆斯林信徒,在奥伦堡创立了《宗教教会》。叶卡捷琳娜二世还赐予塔塔尔遗留贵族与俄国贵族同等的权利。还准许他们成为联系与发展俄国工业与突厥斯坦市场之间的媒介人。这使享有特殊待遇的塔塔尔商人有所繁荣。这种状态延续了一百多年[1]353−354。
1855年继任沙俄皇帝的亚历山大二世恢复了针对穆斯林信徒,特别是对塔塔尔人的高压强硬政策,近20万塔塔尔人被迫改信基督教。同时,他在限制塔塔尔族商人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削弱了塔塔尔族商人的活动。塔塔尔民众为了维护自身的民族身份和宗教自由,意识到必须要改变自身的落后现状。由此开始了以西方科技文化与伊斯兰价值观并驾齐驱的改革运动,促进塔塔尔族历史发展。被人们称为声势浩大启蒙运动改革的先行者就是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1851—1914)[2]127。
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1851年出生在克里米亚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亲眼见证了克里米亚的塔塔尔民众在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悲惨境地。他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后来就读于俄罗斯学校,在莫斯科陆军军官学校学过军事科学并在那里与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结为挚友。从而接触到俄国思想领域的最新主张与观点。毕业后任职于克里米亚当地一所经文学堂。其后分别在法国留学四年、在土耳其留学两年,并接触到自由主义者以及土耳其青年运动。从1877年到1882年在俄国任巴克恰萨莱城市长。在这期间沙俄扩张主义者如桑蚕食叶般地吞并中亚多个城市。1865年吞并塔什干、1868年吞并布哈拉、1873年吞并黑瓦、1881年吞并哈子图帕、1884年吞并马尔瓦[3]。
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于1881年出版了《俄国穆斯林》一书。用俄语出版的这本书,发表后便产生了巨大影响。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意识到,如果不为自己的手足同胞寻觅到一条出路,他们终将全部被奴化或悄无声息地被迫融入到其他民族当中去。因此,要想找到这条出路,最关键的是必须首先建立民族出版事业,并改革教育体系[4]165。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在真正开始改革和发表报刊前特地赶到喀山,与那里的著名宗教学者、历史学家西哈比丁·麦尔加尼(1818—1889)等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以及当地思想较开明的富商一起合作,1883年初正式出版了名为《翻译报》的半月报。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为了扩大报纸的传播范围,使其更多地影响广大民众的思想,这份报纸采取通用、且通俗易懂的突厥语出版,保证波斯湾的水手和喀什驼队的商人都能阅读和理解,语言学家们便把这种语言命名为“哈斯皮拉尼语”。
不满足于写作事业和出版事业的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还是世界小学教育之父。瑞士著名教育学家J.H裴斯泰洛齐(1746—1827)在他的教育学说中认为,应该在老式学堂推行新的教学方法并以此为目的展开了教育改革。因此1884年在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的家乡巴克恰萨莱城,采用新式教育方法的第一本识字本问世了[5]485。
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在把自己的启蒙思想、教学方法中所倡导的理念写成著作出版的同时,也在实践方面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的新式教育方法理念在学校及经文学堂的教育活动中亦经受住了考验。他让孩子们在学习书面文字过程中尽量摒弃老办法,即学习词脉、语素、附加成分、背诵字母组合法。取而代之的是推行字母、语音系统的学习方法。这种新方法被命名为“乌苏里萨吾提亚”即“语音法”教学方法。并在“乌苏里萨吾提亚”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诞生了“乌苏里杰迪德”的“新式教育方法”。通过与新方法的比较,他将传统教学方法“乌苏里哈迪木”定义为“旧式教学方法”,以此表达对反对教学改革者的回击。称为“乌苏里杰迪德”的“新式教育方法”和“乌苏里哈迪木”的“旧式教育方法”这两个术语日益简化,最后分别演变为“杰迪德(新式教学法)”和“哈迪木(旧式教学法)”的专有术语[4]171。
新式教学方法是有成效的,它能使孩子们在3至4个月内就学会书写。这使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不仅能够在克里米亚迅速普及教育改革,同时也能够使其在喀山塔塔尔民众中迅速推广开来。因为他们深切体会到,旧式学堂是绝对满足不了他们的民族需求。因此他们沿着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的足迹陆续开办新式学校。新式学校教授宗教课程的同时引进了代数、历史和地理等世界性科学。与原先的老式学堂不同的是,新式学校按学生能力强弱进行分班授课,并制定学年、周课程表,并将其纳入教学体系。1892年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在关于推行和实施中亚地区旧式学堂和买德里斯的改革以及引入“语音法”即“新式教学方法”的教学计划时,向沙俄政府委派至突厥斯坦的总督若金巴克将军寻求帮助。在求助未果的情况下,他并没有消极被动的等待,而是拟定了新的计划。于是1893年他来到了塔什干,并走访了撒马尔罕及布哈拉[5]486。在撒马尔罕地区,他与早已久闻新式教学方法盛名的塔塔尔族百万富翁艾尼巴依会面,并向对方详细介绍了新式教学方法的优越性。会面结束后,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打算在撒马尔罕尝试“乌苏里萨吾提亚”的教学方法。由富商艾尼巴依承担办学经费,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负责制定新式教学方法,解决教材和师资问题,并聘请巴库人苏勒坦·买吉提·艾尼扎德前来任教。准备工作就绪后,他们在撒马尔罕城开办了学校,招收了近30名学生进行教学。开学不到40天,学生们就能读书写字了。那些读了一辈子书还不会写字的人们称赞这所学校是“教学似机器般快的学校”。不久沙俄当局以“未经批准开办学校”为名,将这所学校关闭。虽然学校被停办了,但实践证明新式教学法是有成效的[6]23。好在改为周刊的《翻译报》在中亚地区广为流传,思想上追求进步的青年实践者们在读了《翻译报》中有关当时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宗教的消息评论后,逐渐对“新式教学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1897年,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再一次走访了中亚,并与买合木提·霍家·拜和布迪会面。恰巧买合木提·霍家·拜和布迪在过去10年间,在中亚地区作为推行新式教学法的领袖人物起到了一定作用和影响,从拜耳奇那依·居达耶瓦撰写的《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与中亚地区的杰迪德(新式教育)运动》一文中可以看出,在中亚推行新式教学法的第一所学校,由毛拉萨拉依丁1898年在浩罕建立。同年,在托克马克市也成立了类似的学校。1899年穆奈瓦尔卡里(会背诵30卷《古兰经》全文的人才能称为卡里〈qari〉),在塔什干、谢木西丁大毛拉在安集延开办了“杰迪德”学校。从1900年起在中亚地区使用新式教学法的学校逐渐增多。买合木提·霍家·拜和布迪于1903年在撒马尔罕开办了第一所杰迪德学校。当时使用新式教育的教师称之为“霍家”[2]133−134。
鞑靼斯坦历史学家拉乌尔·法赫尔提丁诺夫在《塔塔尔族历史》一书中这样写道:伊斯玛依勒·哈斯皮拉尼的教学改革运动,在俄罗斯境内的伊斯兰地区引起了很大影响。从此在克里米亚半岛、北高加索、伏尔加河畔、乌拉尔和中亚地区等地,使用“杰迪德”教学法的新式学校一个接一个地成立[7]。1912年在喀山地区建立的1 088所学校中90%的学校使用过新式教学法[8]。以后其他伊斯兰地区也接受了哈斯皮拉尼的“杰迪德”教学方法。到了1906年这种新式教学方法从巴克恰萨莱城扩大到喀什等广大区域[9]。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疆教育状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疆的发展十分滞后,新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基本上处于中世纪发展水平。维吾尔等民族学校当时采用的仍是旧式教学法,即自13世纪兴盛起的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经文学校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初级宗教学校并无大的区别。然而随着由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工业技术和科学知识传入新疆,一批以塔塔尔族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新疆进步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旧式的伊斯兰经文学校教育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新疆的各民族同胞要摆脱贫困、落后的现状,走上发展之路,关键在于发展新式文化教育。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在有志于发展教育事业的塔塔尔族知识分子的影响下,乌鲁木齐、伊宁、塔城等地的塔塔尔、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各族群众中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这就是改“经文学校”为“科学学校”(指讲授现代文化知识的学校)的新式教育运动。
维吾尔族革命家、老前辈赛福鼎·艾则孜在自己的回忆录《生命长诗》中这样写道:“虽然杨增新极力使新疆变得愚昧落后,保守旧规的愚人生活之地,但作为地球一部分的新疆大地还是受到了时代浪潮的影响。最先吹入这一沉闷铁笼里的阵阵清风,是那以普及新式教育为标志的‘杰迪德’思想。······新疆的新式教育运动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斗争,在当时的条件下,它在反封建、反宗教迷信、反独裁统治方面是进步的”[10]。正如赛福鼎所言,这场新式教育运动对新疆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次的教育革新,新疆各族人民步入了接受现代文化教育的新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疆掀起的新式教育运动在塔塔尔族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的积极引进和倡导下,首先在新疆塔塔尔人集中定居的乌鲁木齐、伊宁、塔城等地相继建立起以新式教学法为主的塔塔尔族学校,学校除了招收塔塔尔族学生外,还招收其他民族的学生。牙里坤·肉孜在自己写的《古堡之谜》一书中,在介绍维吾尔族社会中形成新式教育运动时,这样写道:在维吾尔族社会中的新式教育运动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何时以怎样的形式,多大范围内开始的?在这样一个脱离世界改革创新洪流,昏睡在中世纪往梦中,对于民族存亡毫无危机感的社会里,新式教育运动绝不会是偶然自然地开始的?历史告诉我们的事实是:在维吾尔族中,新式教育运动始于19世纪后半叶,由塔塔尔族发起的“新式教育方法”的启蒙运动影响下逐渐形成的》[2]23−24。
(一)迪化(今乌鲁木齐)
从1881年开始塔塔尔族正式定居乌鲁木齐市。到1900年初乌鲁木齐的塔塔尔族人口急剧增加,民间也有建立学校的要求。为此,塔塔尔清真寺的长老们将面向大街的三间寺管房改作教室。1912年塔塔尔学校正式成立,同年秋天开学,学校从喀山聘请孜乃图拉担任了该校教师。到1915年乌鲁木齐的塔塔尔人为了使自己的女孩子也能受教育,派孜乃图拉到喀山聘请女教师,孜乃图拉到喀山市后,与毕业于喀山教育学院的塔塔尔族姑娘买尔燕木·孜格特巴也娃相识并结婚,将她带回乌鲁木齐。
1916年他们租了三间房子作教室,招收了买合日法·沙芬、哈依霞·恰尼希娃等48名女生,时称乌鲁木齐塔塔尔女子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除有男子学校设置的课程外,还有民族服装制作、刺绣、绣花边等缝纫课,其中以买尔燕木·孜格特巴也娃老师教的塔塔尔文学课成绩最为突出[6]49。1920年在在塔塔尔族进步人士扎克尔·阿布德西夫、哈山·夏库洛夫和包尔汉·沙赫德等人的努力下,乌鲁木齐市的塔塔尔族人扩建了塔塔尔清真寺的塔塔尔学校,同时还建立了一座小型阅览室,该学校由小学改为初中。除孜乃图拉老师继续任教外,还聘请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任教,如依沙木·巴温等人。当时从吐鲁番调到乌鲁木齐的塔塔尔族教师海达尔·沙依拉尼在该校任俄语教师,并负责教务工作。1928年该学校开设了汉语课,聘请毕业于汉语学堂的维吾尔族知识分子玉努斯别克,向高年级的塔塔尔等民族的学生教授汉语课。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该校聘请艾力·伊不拉音莫夫担任高级教师。当时在这所学校学习的不仅有塔塔尔族学生,还有维吾尔、乌孜别克、哈萨克等民族的学生,包括后来成为维吾尔族著名语言学家的伊不拉音·穆提义。这所学校虽然规模小,但设有专门的图书馆,藏有各种教材、书刊和报纸,向求知者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这所学校还开办有教师短期培训班,其中有乌鲁木齐附近山区来的哈萨克青年。经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他们返回家乡开办帐篷学校,成为奠定哈萨克民族初级教育基础的骨干。当时开办的教师短期培训班对于形成兄弟民族教育的雏形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6]49−50。
(二)塔城地区
在开明人士塔塔尔族商人乌买尔阿吉·阿不都琳赞助下,塔城于1907年开办了使用“新式教学法”的第一所学校。他在建造这所学校之前,在今塔城市建立了一所清真寺,这所清真寺被称为“克孜勒麦奇提”(红色清真寺),学校就在这所清真寺旁边建造。这所学校有三个班级,一百多名学生,用新的文化科学课程为教材进行教学。为了解决师资问题,他派自己的儿子阿不都热合曼及一批学生到俄国喀山市学习,毕业后回到该校任教,此后这所学校被冠名为“乌买尔亚学校”。当时在塔城地区“乌买尔亚学校”的影响较大。起初,只有塔塔尔、维吾尔、乌孜别克、哈萨克等民族的子弟在这里读书,后来该校招收了一批女生,成为全疆第一所男女混编学校。
1910年穆罕默德江艾凡迪来到和什托洛盖开办新式学校,在这里为各族人民的儿童教书。1912年塔塔尔族女士苏菲亚阿比斯台(阿比斯台:塔塔尔语,对有文化素质女性的尊称)来到额敏县,在自家大院内开办学校教授儿童。后来这所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由法特胡勒巴燕与艾合买提·拜迪黑等塔塔尔族教师任教,采用的也是新式教学法进行教学。1914年塔塔尔族知识分子们在塔城市建立了塔塔尔族新式文化学校x。1917年塔塔尔族教育工作者穆罕默德·谢皮克艾凡迪来到额敏县的贾依尔草原,在哈萨克牧民中开办新式文化学校。他在学校任教的同时还担任了清真寺的伊麻目职务。他的儿子艾合买提·谢皮克和艾明·谢皮克从1918年到1924年间开办专门学校进行新式文化教育①以上所引均见阿布力米提·阿吉耶夫《塔尔巴哈台教育的40年》,塔城地区史志编辑部编《塔城地区史志通讯》,哈萨克文版,1987年第1期,第18页。。
1831年,沙俄侵占了我国阿亚古斯河流域。为摆脱沙俄的统治,生活在这里的塔塔尔宗教人士、知识分子、手工业者、牧民不顾沙俄当局的阻拦,1840年后陆续内迁,大部分来到塔城地区定居。《东方全史》(也称《东方五史》)一书的作者库尔班哈力·哈力德(塔塔尔人)就是这个时期来到塔城的[11]。1883年创建的《翻译报》在1884年通过库尔班哈力·哈力德的引荐与新疆人民见面[12]。他在研究维吾尔族历史与文化的同时,为在新疆传播《翻译报》及其影响做出了难忘的贡献。库尔班哈力·哈力德作为一名《翻译报》的常任记者也在《翻译报》上发表过很多有意的文章和通讯。关于在新疆设立的“杰迪德”学校,他在1902年6月21日出版的《翻译报》上的一篇通讯中这样写道:考试中维吾尔族同学们得到了很好的成绩,他们在短期内得到这样好成绩,当然与哈斯皮拉尼发明的“杰迪德”教学法和加速扩大这种教学方法的贡献是分不开的[13]。
在塔城和吐鲁番阿斯塔那等地开办女子学校,培养女学生的著名女士古兰旦木阿比斯台。她在1897年来到塔城,1910年与穆依布拉艾凡迪结婚,穆依布拉是当时在塔城按照“新式教学法”授课的塔塔尔族青年教师。结婚后古兰旦木阿比斯台向自己丈夫穆依布拉学习“新式教学法”和教学方式。一年后在自家招收女生,开始了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生,当时她的学生不少于60、70人[2]162。1919年10月底应马赫苏提·穆依提的邀请,古兰旦木阿比斯台随其丈夫穆依布拉来到吐鲁番阿斯塔那村······她丈夫穆依布拉在这里采用“新式教学法”为50多名男生授课。
古兰旦木阿比斯台从吐鲁番回到塔城后,租了一间房,招收了60、70名女学生,根据他们的水平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分成四个班级,开始了教学工作······1923年5月古兰旦木阿比斯台在塔城公众面前对这些学生进行公开考试,当场公布考试成绩,当时的塔城居民对古兰旦木阿比斯台的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满意。当年9月,名叫哈山阿克萨卡勒的塔塔尔族富商开办了一所名叫《哈山阿克萨卡勒》的女子学校,专门招收女生开始教学,特聘请古兰旦木阿比斯台来这所学校任教,该校的整个费用由哈山阿克萨卡勒自己承担。古兰旦木阿比斯台与她的15岁帮手古丽苏木一起,招收了约70名女学生开始授课······当时这所学校是由著名的塔塔尔族教育家哈布都拉·波比于1914年在伊宁市开办的“女子学校”后建立的、符合标准要求的第二所“女子学校”。1927年哈山阿克萨卡勒要求腾出当做教室的私房······并收回整个教室。古兰旦木阿比斯台为9月正常开学,准备以自己租住的住房作为教室。但哈山阿克萨卡勒不断收回教室,同时也收回了教室里的整个桌椅。坚强细心的古兰旦木阿比斯台召集动员学生家长们,解决了教室里使用的桌椅问题。虽然学校于9月正常开学,但古兰旦木阿比斯台总结经验,最后做出了自己建立一所“女子学校”的决定,她拿出丈夫穆依布拉艾凡迪留下的1 000两新币,再加上自己节约积累的2 000两新币,于1928年在塔城的科克库日克西南的河边购置了一块地皮,准备盖房建学校。由此被感动的穆依布拉艾凡迪的学生们,他们积攒了1 000两新币为学校捐款,同年9月新学校工程峻工并开学。塔城人民以古兰旦木阿比斯台的名字为学校冠名,称其为“古兰旦木牙学校”[2]175−176。古兰旦木开办的这所学校是一所采用新式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六年制学校。有9名教师,200多名学生。每年5月中旬学校都要在公园内进行公开考试,当场公布考试成绩,并展示女生们制作的民族手工艺品。还请学生家长前来参观,以此来宣传女子教育的必要性[6]69。
(三)伊宁
在伊犁地区的塔塔尔人是19世纪中叶开始迁入新疆伊犁地区的,最初他们聚居在伊宁市的塔什来甫开、波依尼克斯柯和昭苏县的阿克苏乡、新源县的那拉提及阿热勒托别乡、尼勒克县的突如克街、伊宁县的达达木图乡等地①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伊犁文史资料》(维吾尔文版),2008年第20期第124页。。伊宁市的塔塔尔人在塔什来甫开建成了一座塔塔尔清真寺和两间教室的买德里斯(经文学堂),为塔塔尔族及其他民族的儿童教书。1881年开明人士斯迪克阿吉·哈比托夫出资聘请喀山有名的塔塔尔族宗教人士及知识分子凯什菲力·艾斯拉里大毛拉(伊宁维吾尔人称他为诺盖大毛拉),到伊宁来管理塔塔尔清真寺。在凯什菲力·艾斯拉里大毛拉的指导下,属于清真寺的买德里斯里开始讲授母语、文学、算数、斯拉夫字母等课程。随着塔塔尔族人口的增多,原有的买德里斯已满足不了当时的需要。为解决这个问题,夏尔甫丁·哈比托夫阿吉在拜图拉清真寺南边修建了一所有四间教室、十间宿舍的学校。这所学校称之为“凯什菲亚学校”。该校虽然采用“旧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但管理方法方面与其他同类学校相比有所进步,它采用的是喀山铅印的教材②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伊犁文史资料》(维吾尔文版),2008年第20期第124-125页。。
1900年,伊宁塔塔尔人接受了“革新运动”中出现的“新式教学方法”。为此他们从喀山、乌法、奥伦堡等地的塔塔尔人那里引进了按“新式教学方法”编制的教材和聘请了教师,并在伊宁市开始普及“新式教学法”。在伊宁普及新式教育运动中,塔塔尔族知识分子和各民族开明人士一道进行了长期斗争,并克服了具有封建礼教和宗教迷信的障碍③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伊犁文史资料》(维吾尔文版),2010年第24期第71页。。1910年,一批成长起来的塔塔尔族知识分子和开明人士深刻认识到女孩上学受教育的重要性,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决定在伊宁开办一所专门的女子学校。为解决师资问题,从喀山专门聘请了著名教师哈布都拉·波比和妻子海迪且阿比斯台来任教。在许多塔塔尔族群众和开明富商的资助下,兴建教学楼的条件已经成熟,哈布都拉·波比和凯什菲力·艾斯拉里大毛拉负责建校工作。他们将塔塔尔清真寺旁边的原塔塔尔经文学堂校舍拆掉,建起了宽大玻璃窗户、木地板、天花板屋顶、以及配备欧式桌椅黑板的教学楼。新教学楼有二层,一层是商铺,二层是教室,这所学校命名为“光明学校”。学校设有阅览室,名为“光明阅览室”。当时这是在新疆和整个中亚开办的唯一的第一所女子中小学。1914年这所学校正式开学。小学班开设有塔塔尔文识字课、作文、算术、文学、宗教、德育、自然、体育、刺绣、等课程。初中班设有语言文学、代数、几何、化学、物理、植物学、地理、德育、体育、阿拉伯语、诗歌、宗教知识等课程。女生们的校服是具有塔塔尔族特色的服装,头戴镶有珍珠的花帽,身穿白领紫色衬衣和套裙。在“光明学校”里,除塔塔尔族学生外,还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回族、汉族等民族的女子学生就读④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伊犁文史资料》(维吾尔文版),2010年第24期第72页。。
四、结束语
在新疆地区近代教育中,塔塔尔族教育者在乌鲁木齐、塔城、吐鲁番和伊宁等地开办并使用新式教学方法的基础性文化学校,他们不但在上述地方开办新式学校,而且在新疆各地也开办了不少的新式文化学校。热合浦·阿巴斯和周建华在《中国塔塔尔族》一书中介绍了在新疆不同地方开办的文化学校[14],包括了在阿勒泰、吉木乃、布尔津、哈巴河、额敏、托里、和丰、新源、阜康、昌吉、鄯善、鲁克沁、博乐、哈密、阿图什伊克萨克和喀什等地建立的29所学校以及在这些学校里任教的65名塔塔尔族教师。这些学校当中许多都是当地富商出资建立的,也有一些塔塔尔族富商出资建立的学校。当时在新疆各族人民掀起了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同时也面临欠缺教师队伍的困难,勤劳的塔塔尔族教师队伍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认为塔塔尔族教育者在新疆“新式教育运动”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为新疆各族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