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

2015-02-20叶蕾

关键词:宗教观新疆马克思主义

叶蕾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15)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客观规律的揭示,是无产阶级政党处理宗教问题的原则与政策总和。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宗教观,共产党人的宗教观,具有鲜明的党性。”[1]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指出,“新疆民族、宗教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文化性,要处理好,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是不行的。”[2]这启示我们向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与教育是摆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新疆高校是全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阵地,是发展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机构。在新时期抵御宗教渗透的需求下,及时回顾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历史,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科学对待其中的问题,无疑有助于推进新疆高校乃至全疆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工作。

一、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初期,新疆高校陆续在大学生中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课程,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序幕。30年来,新疆高校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与大学生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实践,归纳起来,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起步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在全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新疆高校陆续在大学生中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课程,在课程的第九章涉及了“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与统一战线”的教育内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课堂”的早期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针对新疆民族分裂分子炮制的“三本书”给新疆大学生带来的恶劣影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提出在全疆大学生中也要开展科学无神论的宣传与教育,并组织制作了“无神论”电教片、以早期《新疆日报》、《新疆社会经济》等报纸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观点。这一时期,新疆个别高校不仅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教学,还以知识讲座的形式,结合早期无神论教育读本向大学生普及无神论知识,重点教育“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

20世纪90年代初, 新疆民族分裂分子不断以“提高分裂主义势力文化层次”加紧了对教育领域的渗透,1993年新疆高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指示,在全疆大学生新改编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与“我国各民族宗教信仰状况”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内容。与此同时,为了配合反对“三股势力”的教育,新疆高校在全疆大学生公共理论课程中又增设了《新疆地方史》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新疆宗教历史与宗教现状”的区情教育。这一时期,针对新疆个别地区出现的宗教干预教育的情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委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学校禁止宗教活动的规定》,规定中不仅明确了“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原则,而且特别指出,“在大、中、小学的政治思想品德课中要保证一定课时的无神论教育,并把这种教育融于各科教学之中。”[3]这为日后科学无神论教育在高校领域的全面推动奠定了基础。虽然改革开放推动了新疆高校宗教观的“课堂教育”,但是受到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与全疆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水平的总体制约,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在教材设置、教育内容上仍然比较“单一”,教育形式也相对“零散”,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宗教观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系统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新疆民族分裂活动进入高发期,1998年江泽民同志视察新疆工作时指出,“在向党员和干部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他们贯彻好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令。”[4]为了进一步加大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力度,提高科学无神论教育效果,新疆高校在2002年新改版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概论》中增加了“宗教与民族”与“坚持科学无神论世界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补充内容。与此同时,200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工委与思政工作处又专门组织专家编写了《科学无神论教程》,并正式决定将《科学无神论教程》作为新疆大学生第三门“公共政治理论”课,不少于36学时在全疆大中专院校开设。随着2002年秋季《科学无神论教程》的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在内容上基本形成了涵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党和国家宗教政策”以及“科学无神论”的完整教学体系;部分教师获得了专门课程培训与上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课堂教学也基本获得了从大中专到本科生的全员覆盖。在新疆个别高校还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班中开设了不少于54学时的“宗教学原理”专业课,2001年新疆个别高校还成立了宗教学硕士培养基地,专门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方向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原理”、“宗教事务管理学”等课程。2002年《科学无神论教程》的开设,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新疆高校有了系统化、规范化与专业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随着全疆《科学无神论教程》的启动,宗教观教育队伍的整体教育水平不仅有所提高,教育与教学规模有所扩大,而且校园其他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科研活动也相继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工作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改革与深化时期

21世纪初,针对新疆周边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党中央从新疆宗教工作与干部队伍建设的高度提出,“要紧密结合新疆实际,把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三观’(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作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维护新疆稳定、反对民族分裂的治本之策”[5]。为了深入开展全疆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工作,2004年,新疆自治区党委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五观”与“四个认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组织专家编写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强化“四个认同”读本》、《新疆宗教演变史》、《正确阐明新疆伊斯兰教史》等教育书籍以及其他大众读物,在新疆高校本专科生与宗教学硕士研究生中普及宣传。2007年,新疆高校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的精神,将《科学无神论教程》与其他两门新疆地方课合并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于2007年秋季在大中专院校开设。2009年,新疆爆发了“7·5”事件,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疆高校组织了宗教、民族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编写了《50个为什么——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民族教育读本》,并与“一反两讲”相结合对大学生开展集中学习与重点教育。

可以说,2005年以来,随着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与意识形态“反分裂”工作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在教育内容、教师队伍、大众读物与教育形式等方面都有所调整,而且新疆地方课程的改革,在一定意义上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在教育与教学层面的深入整合。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作为新疆地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随着新疆意识形态“反分裂”工作的需求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之中也进入不断调整、改革与深入发展的时期。

二、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历史经验

新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就是结合新疆的地理、人文与政治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对大学生开展宗教问题的思想教育实践。在宗教观教育的工作中,新疆高校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坚持从政治高度出发不断增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价值认同

新疆位于祖国西部,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西方反华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重点地区。改革开放中期,新疆高校陆续将科学无神论教育、“宗教与教育”相分离作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德道教育的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随着境内外“三股势力”不断加剧的宗教渗透,新疆高教领域充分认识到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对捍卫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观、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宗教渗透的重要社会价值。21世纪以来,意识形态“反分裂”工作的严峻性更加突显出是否重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事关新疆地区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事关教育领域的稳定与团结。因此,新疆高校宗教观教育的历史证明,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维度和开展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的政治高度明确宗教观的教育目标、增进宗教观教育的价值认同,是全面推进马克主义宗教观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

(二)从新疆现实问题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的“本土化”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宗教观教育意义的关键因素。纵观新疆高校宗教观教育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一般性原理与新疆宗教的热点问题、现实问题有机结合,以提高宗教观教育的针对性。在教材设置方面,新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原理、党和国家宗教政策与科学无神论的全面教育,同时从新疆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出发,重点对大学生开展“宗教与民族”、“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等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区别教育;也注意运用宗教政策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诸如“大学生是否应该信仰宗教”、“如何看待校园宗教服饰与宗教活动”等与新疆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教育。此外,在宗教观教育内容上,坚持宗教观的教育与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反意识形态分裂”再教育以及“现代文化”教育相结合也是新疆高校宗教观教育内容“本土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坚持课堂“主渠道”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形式

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特点,因此,探索适合新疆大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是宗教观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从历史来看,新疆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始终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长期性与规范性的正面教育,成为新疆高校推进宗教观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与此同时,新疆高校还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了其他层面的实践教育。例如,个别高校在开学伊始对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新生加强“学前教育”,重点普及新疆区情与“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内容[6]。绝大多数高校的宗教观课堂教育都会以考察当地的“博物馆”、“考古所”来实施课堂实践教学。在新疆教育厅的组织下,新疆高校不仅进行了“校园宗教行为”的依法管理,而且还组织学生参观“新疆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案件展览”,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7]。部分高校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开展“网上无神论教育及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竞赛”,探索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模式[8]。因此,从新疆地区的教育环境出发,牢牢坚持课堂“主渠道”的阵地地位、探索其他的有效路径也是新疆高校开展宗教观教育工作的一个特点。

(四)以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为平台增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整体实力

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课堂教学地位,增强教学功能的有效保障。21世纪初,新疆个别高校不仅成立了当时在全国高校少有的“宗教学”硕士专业,而且专门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与宗教事务管理”的研究方向,为新疆宗教观教育人才的储备与推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一门学科在新疆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007年新疆地方课程改革以来,新疆多数高校将《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加以立项,推动了地方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宗教学学科与地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新疆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科研实践与学术交流工作,形成了一批融合新疆高校、新疆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囊括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以及涵盖硕、博士等学历的教研队伍。可以说,在新疆高校推进宗教观教育的历程中,以新疆地方课程建设为支撑,以新疆特色学科为平台,不断拓宽教育瓶颈,提升教育实力,也是新疆高校开展宗教观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

三、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发展的思考

新疆高校宗教观的教育历史表明,新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在引导与帮助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抵御宗教渗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新时期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也使宗教观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继续推进宗教观的教育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加快课堂教育改革,提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教学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课堂教育逐渐从依附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学到有了相对独立的教学地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课堂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今后,针对新疆地方课程的新特点,仍然要突出宗教观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首先要加快宗教观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以“专题化”教学突出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在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重点解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模糊认知”教育[9]202。其次,应该实施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增加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原著”、“文本”学习,充实宗教观课堂的学习资料,以拓宽大学生宗教学理论的学习视野、提升大学生运用宗教观分析宗教问题的能力。再次,改革宗教观的课堂教学考核形式,相应地增加“闭卷考试”内容,以提高大学生对宗教观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历史表明,只有牢牢把握住课堂教育的“主渠道”形式,切实增强课程意识、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发挥好课堂教育在整体宗教观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二)加大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力度,着力培养科学无神论精神

科学无神论教育虽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但是它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它在内容上侧重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无神论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为教育目标[10]。因此,今后仍然要继续加大对新疆大学生进行科学无神论的教育与宣传。将“科学无神论”精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各个环节,适当增加科学无神论的课堂教育比重,而且要把无神论的教育与反“三股势力”教育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统一起来,逐渐实现宗教世界观、无神论价值观与理性信仰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科学无神论读物的出版,拓展科学无神论教育的民族文化载体与教育空间。实践表明,只有纠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可以“取代”科学无神论教育,或者科学无神论教育已经“不需要”的错误思想,真正地重视科学无神论教育、不断探索科学无神论教育的新路径,才能获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的相得益彰。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特别加强少数民族骨干教师的培养

宗教观教育的历史充分表明,新疆高校宗教观的教育队伍是推动宗教观教育工作的桥梁与纽带,是引领大学生宗教观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工作不仅要继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着重培养一支优秀的少数民族骨干教师队伍。一方面,要着手提升目前宗教观教育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与教学技能水平,要善于运用好、培养好新疆本土的“宗教学”专业人才,不断优化教育队伍的专业结构与学历层次;另一方面,要培养出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技能较高、教学经验丰富,“能讲”、“敢讲”、“讲得好”的优秀少数民族骨干队伍。少数民族骨干教师队伍因为“民族”与“语言”的双重因素更有利于与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与理论说服力,从而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效果。总之,是否重视宗教观的教育人才建设,是否加强宗教观教育组织的培育,是能否保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阵地、提高宗教观课堂教育效果的根本保障。

(四)加强校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大众宣传,健全校园宣传机制

“大众化”形式的宗教观的传播与教育是扩大宗教观教育渗透力的重要途径。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精神指出,“要用听得懂、看得见、记得住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把道理讲通、讲透、讲深,才能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引导群众、凝聚人心。”[2]这启示我们,新形式下的宗教观教育要实现“课堂化”到“生活化”,“抽象化”到“通俗化”的有效转化。因此,一方面,要通过校园“校报”、“广播”、“网络”等宣传平台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及时地进行新疆热点宗教问题的社会舆情引导;还要特别加强校园“学报”的教育作用,应该设置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专栏,以提升宗教观研究的兴趣,以加快“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术成果的传播。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党团、社团宣传组织,引导大学生党团与社团自觉将宗教观教育融入党建生活与社团活动。新疆宗教观的调查指出,“新疆党团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上的认知正确率不仅高于非党员的比例,而且在错误选择率上也低于非党员”[9]278−279。因此,这启示我们如果能充分发挥出大学生党团员组织带领大学生学习宗教观的榜样作用,那么不仅有助于增强校园宗教观的宣传力量,而且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无疑对健全校园宣传机制,实现宗教观教育的自觉性与自主性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宗教观新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析哈贝马斯的“内在超越”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