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贾平凹作品中的声响形态变异

2015-02-20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声响谐音韵律

李 园

(湖北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试论贾平凹作品中的声响形态变异

李 园

(湖北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变异修辞”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贾平凹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变异修辞的运用。本文具体地探讨了贾平凹作品中的声响形态变异在摹声、谐音和韵律等三个方面的体现以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变异修辞;贾平凹作品;声响形态变异;艺术效果

语音是人类交际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它负载的语言信息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的形式。自然界的声音是连续性的,没有结构和组织,语音则是由可离散的语言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①我们阅读作家的文学作品时,文本中塑造的那些主人公的言语行为,在语音上的变异随处可见。语音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利用语音形式上的变异可以提高文学作品中修辞的表达效果。②冯广艺先生说过:言语表达者利用声音形式上的变异手段,达到提高修辞效果的目的,这就是声响形态变异。这里的声响包括语音,也包括自然界的声响。语音之所以能够与自然界的声音区别开来,是因为它载负着一定的语义内容,传达了一定的信息。自然界的声音不具备这种功能,但这并不排斥人们摹拟它的声音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③作家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有意利用声响形态变异的形式来提高语言修辞效果,打破常规的语言结构模式,别出心裁,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这方面,当代作家贾平凹也不例外,他利用语音语调的变异来提高文本的修辞效果,给人以陌生感,但却耐人寻味,看似荒诞,实则隽永,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艺术表达效果。贾平凹作品中的声响形态变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摹音变异、谐音变异和韵律变异。

一、摹音变异

摹音,就是摹声,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格。陈望道说:摹声格所用的摹声,概只取其声音,不问意义。摹声格是吸收了声音要素在语词上的一种词格,约略可以分作两类:一是直接写事物声音的;二是借了对于声音所得的感觉,表现当时的气氛的。④所以,摹声变异又分为直接摹声变异和间接摹声变异。贾平凹作品中摹声变异修辞的使用,为其文本增添了不少色彩。

(一)直接摹声变异

直接摹声变异的意思是指直接通过摹仿人或者动物的声音来表达某种特定的语义内容,形成一定的修辞效果。例如:

(1)茶泡好了,烟也叼上,哗啦,哗啦,哗哗啦啦,当兵的双手能打枪。(《牌玩》)

(2)有着几根稀黄胡子的屋主肯定是坐在旁边的藤椅上,在人们的啧啧夸赞声里,“呼噜噜呼噜噜”一锅接一锅地吸水烟。(《老西安》)

(3)抄手煮好了,妻子隔窗探身,一笊篱捞起,皮薄如白纸,馅嫩如肉泥,滋润化渣,汤味浑香,麻辣得唏唏溜溜不止,却不肯驻筷。(《入川小记》)

例(1)里面的“哗啦,哗啦,哗哗啦啦”很形象生动地模仿出了当兵的双手打枪时的声音,表现了当兵的人打枪技艺的高超。例(2)里面的“呼噜噜呼噜噜”是声音“呼噜”的变异,这里经过语音上的变异,给读者展现了屋主在抽烟时发出的声音,声音上的模仿,顿时使人物鲜活了起来。例(3)中的“唏唏溜溜”摹拟人们吃面时由于太辣了而发出的声音,贾平凹利用声响形态变异的修辞手法提高了文本的表达效果,不但写出了妻子做出的面美味可口,而且写出了人们在吃面时的情态,用直接摹声的手法给读者再现了当时现场吃面的情景。

(二)间接摹声变异

间接摹声变异不是直接摹状事物的声响,而是通过某些人为想象或者间接摹拟人或者事物的声响。例如:

(4)这女人长在前边的眼睛一定在滴溜溜四处张望了,随时要对着一个熟人大声大叫,她会跳过每一个橱窗前从玻璃里看自己形象,遇着一个整齐的男人心会怦然跳动。(《看人》)

(5)他们坐在那里,一个热切切地盯着脸,一个羞答答地低了眼,一张薄亮亮的纸捅破了,两根心弦砰地一弹,却无声地静默了。(《爱的踪迹》)

例(4)的“滴溜溜”并不是直接摹状女人的眼睛,而是间接摹声变异的体现。作者站在马路的一角观望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人,从人们的着装打扮来推测人们的性格与表情,正如例句中所说,“这女人长在前边的眼睛一定在滴溜溜四处张望”,由此可见,作者并没有看到女人的眼睛,只是通过自己的个人想象来进行猜测的。例(5)中的“砰”也是间接的摹声变异,“心弦”是个抽象名词,并不具备发出声响的功能,但是作者通过间接摹拟“弦”断了的声音来描写情侣间的“心弦”,使抽象声响具象化,活泼生动,陌生而新奇。

二、谐音变异

谐音变异是利用同音不同形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作家们经常利用语音上的谐音变异来表达出一种诙谐幽默的感情色彩,贾平凹也不例外,在他的作品中,语音上的谐音变异随处可见。例如:

(6)顾玲玲已经不是农民,是工厂的采购员了。她操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庄人问:“玲玲,你几时回来的?”顾玲玲说:“昨晚”。庄人说:“‘坐碗’回来的?”(《故里》)

(7)“作家!作家!”儿子喊起来,外边人都知道了。慢慢传开,都传说这里有一个下班回来“坐家”的人。有懂行的,说此人不可小瞧,现在是搞业余写作,说不定将来真成气候,要去作协工作呢。楼上几个老太太便如梦初醒,但却瘪了嘴:哦,原来是个“做鞋”的?(《一位作家》)

例(6)中的“昨晚”在商州方言里是“夜儿里”的意思,作者巧妙运用商州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与“坐碗”构成谐音变异,体现了庄人对顾玲玲的不满与嘲讽,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例(7)中“坐家”是对“作家”的谐音变异,“做鞋”是对“作协”的谐音变异。贾平凹在散文《一位作家》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与生活感悟运用谐音变异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令读者耳目一新,新鲜而陌生,同时又有一种淡淡的自嘲艺术,“作家”就是“坐家”,坐在家里的人;“作协”就是“做鞋”,做鞋子的人,轻松活泼,幽默诙谐。

三、韵律变异

韵律变异也是一种利用语言的声响特征而形成的一种变异方式。一方面,韵律作为声律美的一种表现形式,要求人们注意用韵的和谐、完美,这样人们就不得不为了韵律上的某种需要在言语表达上作一些异乎寻常的调整,形成别异的言语表达形式,另一方面,人们又直接在韵律上作一些变换。⑤贾平凹在创作时也运用了韵律变异来提高文本的修辞效果,主要体现为:结构的调整、省略或添加和语言单位的重复等。分述如下:

(一)结构的调整

为了韵律的需要调整结构。贾平凹在写作时,有时对句子结构会进行一些微调。例如:

(8)此话流传甚广,我小的时候就记在心里,虽是警戒之言,但四川究竟如何美,美得如何,却从此暗暗地逗着我的好奇。(《入川小记》)

(9)立时,

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

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

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了。(《泉》)

(10)芸芸众生,众生芸芸,这其中有多少伟人、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到底哪一个是?哪一个将来是?(《看人》)

例(8)中的“如何美,美得如何”是作者为了韵律的需要对句子的结构进行的微调。试想,如果把这句话换作语言单位的重复即“如何美,如何美”,或者删掉“美得如何”,只选择一个“如何美”,这些根本无法表达作者对四川好奇与向往的思想感情,所以,为了韵律上的需要,作者选择调整句子的结构。例(9)中的“一片树叶”分别处于句子的不同位置,第一个“一片树叶”在句法成分中作宾语;第二个“一片树叶”在句子中作主语。通过结构上的调整,给人以韵律美,“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充满了结构美与画面美。例(10)中的“芸芸众生,众生芸芸”也是作者为了韵律上的需要做的一些微调,表达了作者迷茫的心情。

(二)结构上的省略和添加

结构上的省略和添加,也是韵律变异的一种体现,这种现象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比较普遍,例如:

(11)他羡慕别人发表了作品,更眼红别人作品得奖。他有时很感伤,偷偷抹了泪。但他又相信自己,因为风声、雨声、国事、家事,他装了一肚子故事。(《一位作家》)

(12)月初发工资,他要等着开支:第一件事是给老家邮十元,第二件是给儿子买玩具,承上启下,这是雷打而不动。(《一位作家》)

(13)正难熬着,听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这使我们十分高兴,盼了整整十天,差不多要失望了,他才姗姗来了。(《访梅》)

(14)中国的长舌妇和长舌男并不仅仅热心身边的私事,他们在厕所里也常常争论联合国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座大楼,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都以自己的情怀加工修改,众口由此成碑。(《名人》)

例(11)中的 “风声、雨声、国事、家事”是作者运用了结构上的省略而形成的,原句是明代顾宪成所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此,作者运用结构上的省略,语言简洁,实现了韵律美的要求。例(12)中的“雷打而不动”是成语“雷打不动”的变异形式,作者有意进行了结构上的添加,阅读起来朗朗上口。例(13)中的“姗姗来”也是作者为了韵律上的需要,有意地进行了结构上的省略,原句出自《汉书·孝武李夫人传》:“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一般使用“姗姗来迟”来形容走得缓慢从容,慢腾腾地来晚了。然而贾平凹在文本表达上进行结构省略,提高文本的修辞效果。例(14)和例(12)相似,也是运用了结构上的添加,“众口由此成碑”虽然不是成语,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一般用“众口成碑”来表达好的口碑,贾平凹运用句法结构上的添加,成功实现了语言表达的陌生化,新颖独特,富于音韵美。

(三)语言单位的重复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我们时常能发现语言单位的重复现象。例如:

(15)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了,黑枯的了。(《一棵小桃树》)

(16)而我,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欢静静地坐地,静静地思想,静静地作文。(《静虚村记》)

(17)楼上人说住在这里乐哉,他也说乐哉;楼上人见他乐哉了而又乐哉,他见楼上人瞧他乐哉而乐哉,也便越发更乐哉。(《一位作家》)

例(15)中的 “千百次”“一片一片”的重复使用,并非作者啰嗦,如果去掉其中任何一个重复的语言单位,都无法表达出作者内心对小桃树的真情实感。小桃树经历风雨,千百次地俯下身,又千百次地起来,体现了小桃树在灾难与挫折面前的坚强不屈。“一片,一片”体现了小桃树被风雨摧残后的状态。例(16)中作者连续重复地使用了三个“静静地”,意在强调“我”是世上最呆的人,如果去掉后两个“静静地”,就无法把那种强烈的强调感呈现给读者。例(17)中作者重复运用了七个“乐哉”,这也是一种韵律变异的手段,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吸引读者,读起来押韵,具有一种韵律美、音乐美和结构美。

四、结语

自从骆小所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变异修辞后,对整个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变异修辞的手法,与此同时,学者们也掀起了研究作家作品中存在的变异修辞热潮。由此可见,变异修辞学的兴起对我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贾平凹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用作品抒写他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作品里的语言变异令人印象深刻。虽然当今很多人主张语言规范,但是贾平凹作品中的超常规语言仍然很鲜活,因为他用文字记录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与心声,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与特色,其中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对那些人们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语词和句子、语段加以超常运用,让人耳目一新,觉得新奇无比。阅读贾平凹的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是一位思想细腻的作家,无论是来自自然界的声响,还是来自形形色色的人类社会发出的声音,在他的笔下,声响形态变异在其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在此,笔者期望在今后的语言研究中,会有更多的学者来研究探讨贾平凹作品中的语言变异修辞艺术,尤其是声响形态变异。

注释:

①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

②周捷.潘向黎作品变异修辞论析[J].语文知识,2011(2):62.

③冯广艺.变异修辞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5.

④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6.

⑤冯广艺.变异修辞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2.

[1]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2]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3] 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014-12-16

李园,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修辞学、词汇学。

猜你喜欢

声响谐音韵律
无从知晓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年夜饭
谐音词的规则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韵律之美——小黄村
偶感
绝妙的数字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