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拓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境界

2015-02-20申亚民

关键词:传播学语言艺术马克思主义

申亚民



开拓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境界

申亚民

《共产党宣言》自陈望道先生在上个世纪初把日文版翻译成中文后,就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渴求变革国家传播的序幕。但由于语言的障碍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很难读懂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所以,寻求适合中国大众的母语传播方式,一直是我党不懈努力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以及毛泽东、邓小平和当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语言艺术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同时代、同大众更加紧密结合。宋义霞教授和她的课题组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宏大命题下,以开拓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境界为历史使命,经过科研团队不断钻研,呈现给我们一部厚重的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语言艺术研究》。①这部作品由三秦出版社出版,作为该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专项”资助的研究课题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这部令同行惊喜不已的力作的出版出乎意料的,又在意料之中。说它出人意料,是因为这一现实意义重大的课题终于立项,大家都对其寄予厚望,但是这个项目研究难度非常大,资料少,可以借鉴的方法、可以依傍的模式非常有限,所以也心中也难免替宋教授和她的课题组惶恐,不知道他们能否克服这一课题研究中的难题;但是,这样一部出人意料的丰硕著作终于出版,也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宋教授和她的课题组的三位老师洪卫、张阔海、梁津安紧紧抓住这个认真学习、不断探索、努力开拓的机会。两年间,他们为之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是有目共睹的,所以由此令人瞩目的成绩,当在意料之中。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学研究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石。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果与影响效果,应取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建党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②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的三个标准,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这些都是我们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典范,是研究者应该深入研究,理论工作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秀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语言艺术研究》对这一理论课题进行了从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学的民族性、雅俗共赏性、时代性等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语言艺术研究领域最基本、最重大的理论课题进行了全面探索,是融权威性、前沿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难得佳作。我们相信,该书的出版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必将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理论研究产生积极作用,必将开拓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语言艺术的新境界。

从著作的内容看,它们分别涉及马克思主义传播语言的民族性、雅俗共赏性、当代性等三个专题,显示出不同的理论内容和理论视角,犹如一曲由不同和弦构成的交响乐。我们并不认为这些专题是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的“本来面目”的完整解读,但是这些探索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规律,因为我们深知理论探索的合理性,受到作者本人的哲学素养、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和价值观念的制约,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认识的分歧也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指出,这一著作是宋教授和她的课题组成员数年来上下求索、深刻反思的产物,是作者传播学研究的心灵写照和诚实记录。在这里,作者们以“客观的理解”为准绳,力图用简洁的语言、适当的叙述、合理的逻辑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语言艺术。深邃的学理支撑背后,往往离不开研究者对人生的透彻理解,以及建立在这一人生经历基础之上的对社会、人生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而深刻的体认。作者的人生阅历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同样,都经历了共和国的风风雨雨,而其学术生涯又是同改革开放的历程联系在一起,几乎是同步的。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马克思主义传播语言艺术的总体画面。你可以不欣赏这幅画面,但它的斑斓五彩不能不在这一点或那一方面燃起你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语言艺术的激情。这是“理性的激情”。

从根本上说,理论上的任何一种重新解读、重新研究、重新建构都是由现实的实践所激发的。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理论的研究也是如此。对于我们来说,正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促使我们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语言艺术理论。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们真正感受沐浴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等这些经典的短语定义闪耀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理解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三步走”、“翻两番”等民族化的朴素语言来表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艺术性。这些富于生活气息的老百姓语言,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形象化……一句话,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语言艺术第一次在这部著作中呈现出了“令人震撼的空间感”。

毋容置疑,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过程中,语言艺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语言艺术推向了新的境界是当代学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不但具有广泛性,复杂性,且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这就要求传播者必须时刻地关注社会总体的舆论环境,因势利导,使理论传播达到最大的最好的效果。十八大以来,我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也需不断开拓新境界。面对日益复杂的传播环境,在坚持价值定位不动摇的同时,我们必须根据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坚持群众路线,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语言艺术,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并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大众传媒,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更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艺术中保持永久的活力。在这一过程中,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来讲,宋教授和她的课题组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该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所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于传播学界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提升马克思主义应对时代挑战的能力,提升我们党应对世情、国情变化的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语言艺术研究》一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1JD710042)的最终成果。课题主持人宋义霞。申亚民为西安文文理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传播学语言艺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浅析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传播学视野下刘乐筝乐艺术的文化特征思考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传播学视域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播与保护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