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临床核医学现状比较分析
2015-02-20陈跃杨吉刚HongmingZhuang
陈跃,杨吉刚,Hong ming Zhuang
·核医学专栏述评·
中美临床核医学现状比较分析
陈跃,杨吉刚1,Hong ming Zhuang2
(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四川泸州646000;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核医学科;2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Children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 中美临床核医学比较
1.1 核医学医务人员数与核医学科室数、核医学仪器、放射性药物、核医学年诊疗数量比较
1.1.1 核医学医务人员数与核医学科室数比较
美国每百万人有核医学医务人员55.2人,在中国仅有3.1人。美国每百万人核医学科室数为12.8个,在中国为0.6个[1-3]。
1.1.2 核医学仪器比较
美国每百万人有SPECT(SPECT/CT)26.7台,在中国仅有0.4台。美国每百万人有PET(PET/CT)为6.7台,在中国为0.15台[4]。国内核医学仪器少。每日正常开机有困难,多数单位仅有1台显像设备,仪器故障后不能保障支持工作,延误临床诊断与治疗。
1.1.3 放射性药物比较
每周放射性药物使用量中国远远低于美国,美国每周用99Mo-99mTc发生器7000 Ci,国内每周用200 Ci[5]。国内放射性药物用量与品种少。常用的99Mo-99mTc发生器多依赖进口,且不能保障正常供应,1年常有多周没有供应,是制约国内核医学发展的瓶颈。
美国日常用的Na123I、123I-MIBG,111In-DTPA,111In-WBC、111In-Octreotide,67Ga等诊断放射性药物和131I-MIBG、90Y-Zevalin、131I-Bexxar等治疗放射性药物,在中国尚没有使用。2012年美国核医学放射性药物销售约17亿美元,中国核医学放射性药物销售约6亿人民币。
1.1.4 核医学年诊疗人次比较
美国年核医学诊疗人次逐年增加,2006年完成1810万人次核医学影像检查,是1984年检查人次的3倍[5]。
近几年国内核医学普查显示,国内临床核医学诊断与治疗也呈逐年增长趋势,全国PET/CT检查人次2008年到2011年期间,年PET/CT检查增长28%[2]。
在美国,每年每千人中有62人进行核医学诊疗。而中国每年每千人中仅有1.5人进行核医学诊疗,远远低于全球每年每千人中5.7人进行核医学诊疗的平均数[3]。
1.2 核医学医师、核医学技师、核医学药师、核医学护师注册与培训比较
美国的放射学、核医学医师培训,高中毕业共需要经过4年本科、4年医学院、6年住院医师培训,每天有专题讲座、读片等内容,临床医师经常参加核医学病例讨论,核医学临床认可度高。
美国的放射学、核医学医师培训制度,培养出优秀的临床放射学、核医学医师,尖端的研究者,受世界尊敬的健康政策的倡导者。
美国的核医学技术人才培养,随着显像技术进步,核医学技师要求、培训内容也相应提高。2015年以后核医学技师需要经过4年核医学技术本科毕业,才能获得注册,美国有117个单位有培养核医学技师的项目[6-7]。
美国核医学药师、核医学护师培训起步早、规范。核医学医师、核医学技师、核医学药师、核医学护师都有相应的注册制度、继续教育、定期考核评估体系。
中国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刚起步。而我国尚无培养核医学技术人才本科的高校,也无核医学技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尚未建立技师注册制度、定期考核评估体系,不能适应现代临床分子影像学发展要求。核医学药师、核医学护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定期考核评估体系不健全[3]。
近年我国开展了“国家级核医学规范化医师培养”,核医学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逐渐建立。
1.3 核医学临床规范和制度、质量控制与安全执行情况比较
美国核医学会制定的临床核医学指南较全面、实用。临床核医学是临床重要的诊疗方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规范化操作,常规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完成较好,保障诊疗质量与安全[8]。核医学临床工作预约、注射、检查、报告等各个环节密切配合,核医学诊疗工作开展较好,日常工作中常规开展三时相骨扫描、全身骨扫描、心肌显像、肝胆动态扫描、肾动态扫描、肾静态扫描、血浆法GFR测定、胃食道反流显像、胃排空检查、123I-MIBG全身扫描、PET/CT、神经母细胞瘤131I-MIBG治疗等诊疗项目。
国内核医学发展不平衡,临床核医学规范和制度、质量控制与安全执行不一致,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同单位、不同人之间核医学检查、治疗认识不一致,执行有差异,临床核医学诊疗质量标准执行不严格,放弃了一些有优势的项目,三时相骨扫描、心肌显像、肝胆动态扫描、肾静态扫描、血浆法GFR测定、胃食道反流显像、胃排空检查、123I-MIBG全身扫描、神经母细胞瘤131I-MIBG治疗等项目在国内开展较差。
1.4 核医学公众知晓度、临床认可度比较
美国临床核医学普及程度高,公众的知晓度、临床认可度高,能正确认识核医学的价值,核医学诊断治疗简便、安全,医务人员无恐“核”心理。营造温馨舒适的核医学检查环境和氛围,患者、家属、技师、医护人员都在核医学检查机房,密切配合完成检查,没有射线的恐惧,没用无关的铅防护用品,也无过度的辐射警示。核医学与其他临床科室间会诊讨论定期进行,学科间相互了解,密切协作配合,不断满足临床需求[9-10]。
国内临床核医学普及程度不高,公众的知晓度、临床认可度还不高。核医学科准入较高,管理部门多,检查场所要求较严,公众和临床工作中恐“核”的人员较多[11]。核医学被误解,临床应用被低估,核医学临床教学不普及,核医学宣传有待加强。
2 国内临床核医学发展机遇与挑战
2.1 掌握国际核医学发展趋势,重视引进与创新
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学科发展,提高专业技能。需要学习分子影像、分子治疗、融合影像、PET/CT、SPECT/CT、PET/MR、信息技术等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内容,能胜任学科发展。
开展好核医学基础、转化医学、临床、诊断治疗一体化研究,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促进国内核医学稳步健康发展。
国产核医学药物、国产核医学仪器逐渐增加,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国产PET/CT、SPECT/CT等设备已经投入临床使用,放射性药物、核医学仪器价格将逐步与国际接轨,能极大促进国内核医学发展。
2.2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制度、规范建设,严格执行质量控制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中国核医学发展需要加强医师、技师、药师、护理等人才的培养,制度、规范等软件的建设,核医学质量与安全不断提高,加大核医学宣传力度,提高临床认可度,诊疗人次将逐渐增加,促进核医学仪器、放射性药物的需求增加,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在国家级核医学规范化医师培养制度建立基础上,加快制定医学影像技术相关培养、评价、认证、注册、继续教育等制度。
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不仅仅停留在本科层次,而且还应涉及更高学历层次,如硕士及博士等,从而推动影像技术的有效发展与临床应用。
制度规范、质量控制与安全是核医学发展的核心。依法治理核医学科。高标准、高质量是核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重视核医学诊疗规范指南,完善核医学科规章制度,建立国家、省级、市级质量控制中心,促进学科发展[12-13]。日常工作中要敬畏制度、重视质量与安全。缺乏质量的发展不要也罢,缺乏安全的发展不要也罢。
2.3 中国核医学发展优势
人口多,病种多,临床需求增长大;经济增长快,为核医学发展提供可靠支撑;新购买的SPECT/CT、PET/CT、PET/MR诊断设备先进,能够做许多临床工作;临床核医学增长快、潜力大。中国核医学进入了解剖-生理-多模式影像融合发展的快车道,国内核医学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和发展潜力[14]。2013年全国PET/CT设备比2011年增加了36台,增幅22.22%,检查总数增加45.3%。2013年全国单光子显像设备比2011年增加了54台,增幅8.93%,检查总数增加30.6%。2013年核素治疗病房的科室比2011年增加了24家,增长了14%。比如四川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2013年业务量比2004年增长了10倍。
国内核医学按年增长15%计算,通过不断发展,到2032年国内年人均核医学诊疗人次有望达到国际同期平均水平。
2.4 中国核医学发展展望
全身骨显像、PET/CT、核素靶向治疗等核医学诊疗已经成为临床核医学不可缺少的技术。全球核医学市场预测到2030年年均增长11%,其中核医学治疗药物年均增长30%。国内核医学临床应用也将逐年增加。
制约国内核医学发展的人才、设备、药物的瓶颈将被打破,核医学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将有更多的医院将开展核医学诊疗项目,核医学诊疗数量与质量将会大幅度提高,不断满足临床需求。随着国内核医学人才培养的加大,制度、规范建设的加强,质量控制与安全的提高,国产核医学药物、国产核医学仪器的增加,核医学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14],中国核医学也会像美国核医学一样得到临床广泛认可,普及程度逐渐提高,国际影响逐渐增加,核医学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临床作用。
1.Delbeke D,Segall GM.Status of and Trends in Nuclear Medicine in the United States[J].J Nucl Med,2011,52 (Suppl2):24S-28S.
2.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10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J].中华核医学杂志,2010,30(6):428-429.
3.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14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4,34(5):389.
4.Dondi M,Kashyap R,Paez D,et al.Trends innuclear medicin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 Nucl Med,2011,52 (Suppl2):16S-23S.
5.Mettler FA Jr,Bhargavan M,Faulkner K,et al. Radiologic and nuclear medicine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orldwide:frequency,radiation dose,and comparison with other radiation sources-1950-2007[J]. Radiology,2009,253(2):520-531.
6.Harolds JA,Metter D,Oates ME,et al.CT training of nuclear medicine resi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2013-2014[J].J Am Coll Radiol,2015,12(1):59-62.
7.Kashyap R,Dondi M,Paez D,et al.Hybrid imaging worldwide-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a report of a Technical Meeting organized by IAEA[J].Semin Nucl Med,2013,43(3):208-223.
8.Dondi M,Kashyap R,Pascual T,et al.Quality manage -ment in nuclear medicine for better patient care:the IAEA program[J].Semin Nucl Med,2013,43(3):167-171.
9.Beyer T,Hacker M,Schubiger A,et al.Nuclear medicine 2013:from status quo to status go[J].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2013,40(12):1794-1796.
10.Fahey FH,Treves ST,Adelstein SJ.Minimizing and communicating radiation risk in pediatric nuclearmedicine[J]. JNucl Med Technol,2012,40(1):13-24.
11.Yi Y,Zheng J,Zhuo W,et al.Trends in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procedures in Shanghai,China[J].Nucl Med Commun,2012,33(3): 331-336.
12.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2014版)[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4,34(4):264-278.
13.匡安仁.规范化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4,34(04):261-263.
14.田嘉禾,张永学.PET/MR:分子影像发展的新契机[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4,34(6):421-422.
(2015-03-27收稿)
R699.8
A
10.3969/j.issn.1000-2669.2015.04.002
陈跃(1968-),男,教授,硕士,E-mail:chenyue55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