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比研究

2015-02-20毛克盾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技术发展阶段特征

毛克盾

(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恩施)基地,湖北 恩施445000;湖北民族学院 法学院,湖北 恩施445000)



中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比研究

毛克盾

(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恩施)基地,湖北 恩施445000;湖北民族学院 法学院,湖北 恩施445000)

摘要: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而提高生产力依靠的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文明进程就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西方科技的演进轨迹也是复合与错位并存,近代以来西方摆脱“黑暗中世纪”的阴影,快速发力,西方重理论研究的内蕴优势被发扬出来,领世界科技风骚,中国科技则因种种原因而后续乏力,直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才又重新迈步。纵观中外科技发展历史,理论研究为先、良好的科技发展氛围和坚持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促进科技飞跃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技术发展;阶段;特征;原因

一、近代科技发展(公元1500~1917)①西方关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开端,有不同的说法。有以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为起点,还有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起点,也有以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起点的。不过,现在学者更多采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里的说法,以公元1500年作为近代的分界线,本文也采取这种说法。

黑暗的中世纪在15世纪中叶戛然而止,而中世纪与近代最大的分别就在于科学地位的变更。中世纪后期,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重新恢复活力。随着战争与商业贸易的兴起,欧洲民众开始打破桎梏,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手工业工场的兴起,而手工业的兴盛也推动了近代科技的发展。同时,对于市场的需求也促使欧洲的新贵开始了海外扩张的“新航路”运动②在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已有毛织企业300多个,大约有3万多毛织工人。由于有了用水力驱动的动力锤,可以锻造较重的船锚,加上其他加工技术的进步,已能制造大型帆船,这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威尼斯的各造船厂每年能制造上千艘船只,意大利有了往来于地中海的商业船队。十五、十六世纪,德国已有了用马力和水力驱动的抽水机,使深坑采矿成为可能。德、法、意等国在15世纪后半期已出现了高10英尺、直径5英尺的大型熔矿炉,实行了鼓风炼铁法。英国的纺织业则著称于欧洲。。更重要的是,商品经济打破了原来地主对财富的垄断,新的资产阶级新贵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是新技术、新科技的最主要推动者,也是最主要的受益者。同时,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基督教的思想禁锢,而罗马教廷忙于与致力于宗教改革的新教徒争斗,自顾不暇,整个社会的思想气氛活跃。15世纪初,大批希腊学者来到地中海地区,定居于开明的美第奇家族统治的意大利,这也直接催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工业革命。总体说来,近代欧洲科技取得了以下成就:

第一,理论科学成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黑德在《科学和现代世界》中指出:“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发现了如何进行发明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就是理论科学。近代理论科学以天文学的革命为开端,从公元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起点,科学开始打破神学的禁锢。之后,开普勒③开普勒还在光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现了行星三大定律,构建了开普勒行星模型,进一步打破了神学的宇宙观。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实验,在天文学上证明了“日心说”的正确性,在物理学上为力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发明了液体温度计。在数学领域,公元17世纪,法国笛卡尔的解析几何学、德意志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学,标志着近代数学的兴起。在物理学领域,牛顿力学三大定律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标志着近代力学的确立,极大地推进了物理学科的发展。在化学领域,17世纪英国的波义耳把实验引入化学,成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18世纪,法国的拉瓦锡不仅证明了燃烧与氧气的关系,否定了燃素论,还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标志着近代化学获得巨大突破。而19世纪初期,英国的道尔顿原子论的创立,标志着近代化学的最终确立。

第二,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在近代,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技术与新发明。工业革命以18世纪中期英国的“珍妮纺织机”为开端,标志着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来临。1776年,瓦特改良的双向式蒸汽机首次公开展示,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1802年,美国科学家富尔顿建造了世界上首艘蒸汽式轮船。1804年,英国矿山技师德里维斯克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人类的运输方式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为了适应机器化大生产与蒸汽运输业的发展,机器生产工业应运而生,通过这种以机器生产机器的部门,最终确立了近代的科技工业体系。

19世纪初,丹麦学者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之后不过十年,法拉第根据奥斯特的理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9世纪中叶,可用于工业生产的电动机及发电机被发明,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随后迅速取代了过去“蒸汽时代”的成果,促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除了电力的广泛应用之外,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内燃机及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化学工业的建立也是其重要特色。继18世纪30年代电报机的发明之后,18世纪70年代,在美国,贝尔与爱迪生等发明家利用电池与磁石发明了最早的电话机,带动了以电话、电报为代表的电讯工业的发展。1866年,随着德国发明家奥拓对内燃机的发明,以石油为燃料的现代工业开始成为世界主流,这也促进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同时,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新型交通工具——汽车,于1886年由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带来了人类交通科技的另一次革新。

总体而言,在这个时期,大量科学技术与产品被发明,而且被迅速地转化为工业商品,整个工业体系不断完善。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只能通过不断更新技术与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也快速地向竞争的优势方聚集,形成垄断资本,最终在19世纪末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带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各帝国主义国家需要更多的资源与财富,因此,殖民地的争夺更加激烈,最终世界被瓜分完毕。到了20世纪初,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工业化已经完成,世界进入了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时代,世界文明中心彻底从东方转向西方。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在对科技发展史与科技制度史的研究中,对于近代科技的研究不应当只对西方工业革命成果高山仰止,也不应当对当时中国取得的些许成就敝帚自珍,而是要从西方科技的发展中探寻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这段时期属于西方科技界,中国在这段时期游离于这次科技浪潮之外①李约瑟在提出“李约瑟难题”时指出,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思想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低级思想必然为高级思想所替代,停留在原位上的思想必然为时代所抛弃。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奉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1]

这一时期,中国已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虽然也有薄赋轻徭的政令,但是若有危及政权之苗头,则雷厉风行,绝不手软。一方面,清政府进一步加强八股取士制度,并将其作为唯一的晋升渠道,而考试内容又强调程朱理学的至高无上性。同时,清政府打击出版业,书商只能出版与科举有关的书籍,由此整个社会也无心研究科学技术,甚至政府还以“心怀不轨”之名义对发明创造者进行刑罚,故更无科技发展之可能。另一方面,清政府大兴文字狱,即使是康乾盛世,也有《南山集》案、《康熙字典》案等,著书立说因此变得愈加艰难。而原有的书籍又因为各种原因被视为隐含对现在统治者的不敬,因此必须销毁,所以,当时的中国就如同中世纪欧洲一样,既被切断了与过去技术的联系,又断绝了发展技术之可能,技术落后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无论如何,1840年之后,西方的科技文明,特别是军事技术,让中国看到了差距。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和“求强求富”的口号,转而开始引进西方技术。这个时期,中国科技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对外国技术的引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军事工业,中国最早的近代工厂是李鸿章在上海、苏州开设的洋炮局,之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也在国内各地开设工厂。[2]“这个新运动最早以狭义的军事生产为目的。在1880年之后,设立羊毛工厂和织布工厂等衣物生产部门和以增加食物生产的农业机械生产部门,并逐渐转向官督商办时期。”但是,由于任人不察,企业的关键位置都由官绅及外国的低级技术所把控,最终都只能以失败告终。二是外国工业,从历史上看,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靠的不是中国的企业,反而是这些外国企业。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除现在中国已开放的港口外,下列港口也要开放为通商港,并允许日本人在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地居住和从事商业、工业、制造业”。之后,外国资本开始投资矿业、纺织、制粉、煤炭、炼油、造船和火柴等,为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日俄战争之后,日本的胜利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因此在全国各地都兴起了“权力回收”运动(即将外国的工厂国有化,特别是采矿业),提倡国货。在这些外国工厂的基础上,中国的民族工业从纺织、烟草、钢铁等行业中兴起,为“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期中西方科技发展的巨大逆转,其原因有很多,除了清政府的腐败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欧洲从中世纪走来,克服了原来封建制与神学的阻碍,重新拥抱科学,发展上呈现上升趋势,这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其二,良好的科技发展氛围。对于欧洲而言,走出中世纪,整个社会是从专制、封闭走向开放,特别是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扩张成为主流,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达,面对市场竞争,资本对于科技进步与研发有着天然的好感,而学者与技术人员在当时的地位也被迅速提高,所以,对技术的创新更有积极性。但是,满清政权对稳定的危机感,使得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整个国家陷入一潭死水。科技创新被蔑称为“奇技淫巧”,科举制度不仅钳制思想,更通过对儒家的过分吹捧,进一步坚固了“重农抑商”观念,商品经济一落千丈,因此整个国家对技术创新没有任何需求,与欧洲相比,中国进入了自己的“中世纪”。

其三,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中国而言,这一时期的科技主流依然是传统的农业技术,而在当时基础理论缺失的情境下,对于农业来说,经验才是最有效的提升手段,科学技术在该行业很难获得进步。对于欧洲来说,中世纪虽然技术进步缓慢,但是当时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体系化、系统化的科学理论能够帮助技术人员事半功倍地进行发明创造。

二、现代科技发展(1917~1990年)①在西方史学中,有一种看法认为不存在单独的现代,而只存在一个modern time,即近现代。不过在我国,学者更多将近代与现代区分开来,本文为了适应这种习惯,因此也采取“现代”这样的表述方式。本文将“现代”起始年代定义为起于十月革命,终于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现代史阶段。随着工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理论科学的重大突破,这一时期成为世界科技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无论是在量上还是质上都获得了重大突破。总体来看,这段时期世界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战争与对抗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事实上,从1914年开始,整个国际政治环境非常紧张,世界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基于世仇或者利益,矛盾重重,战争阴云密布,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的爆发,促使各国不断发展军事工业,在一战时,不仅坦克、飞机以及潜艇等新式武器被发明和大规模应用,与之相对应的其他产业,比如内燃机、无线电、不锈钢等技术也得到了大规模推广。而二战时期,在战争的推动下,导弹、雷达、喷气式飞机、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相继问世,这些军事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20世纪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新型科学技术的出现。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实现了人类技术的巨大突破,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同时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工业革命。”[3](P106)

在这段时间,中国科技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民族工商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量的民族企业建立,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也打破了过去外国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比如在1926年8月,范旭东在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以其制造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金奖,打破了西方“洋碱”独霸中国市场的局面。而五四运动更喊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科学发展深入人心。国民政府在1928年组建中央研究院来管理科技发展的相关事务。抗战期间,在“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理念的指导下,前线和后方对科技工业都投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前线,为了弥补战争资料的匮乏,研究人员研制了“酒精、桐油代汽油,蓖麻油代润滑油,制革用靴料、民用染料、电子管、电木隔音纸板、仿德国榴弹炮、仿美国硝化淀粉炸药等”替代品[4](P115);而在后方,“过去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基础的边区,现在已经建立了纺织、造纸、兵工、机器制造、炼铁、制革、被服、火柴、肥皂、玻璃、制鞋及基本化学工业等八十余个大小公营工厂。”这一时期还涌现了大量的科学家,比如侯德榜、茅以升、支秉渊、李四光等人,他们为当时中国科技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解放之后,由于长期的战争影响,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科技人才匮乏。国家通过设置相应的专利和奖励制度,鼓励创新,刺激发明,不仅实现了“两弹一星”,还涌现了“棉花水分电测器”、“压差式火灾报警器”、“简易制造纯氢气方法”和“简易水分测定器”等新型技术。改革开放后,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开放市场,引进技术,鼓励发明创造,我国的科学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并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研究这一时期世界科技的发展,可以发现,世界科技之所以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主要是因为出现了以下新常态:

其一,国家成立了专门的科技研究部门。在二战时,希特勒为了加强科技研发力度,将科学家集中起来,成立全国技术科学劳动者协同组织,并将其置于技术总局的管理之下,“德国的这套管理体制,在科学史上创造了国家直接控制科学研究的先例”。[5]无独有偶,二战时期的美国也成立了专门的科学技术组织,对战争科技进行研发,比如“曼哈顿计划”等。通过组建专门的科学技术研究部门,各国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推动科技发展的有序性与目的性,更快地提高本国的技术攻关能力,因此,该项制度成为今天科技发展的基础制度之一。

其二,专利制度的普遍确立和国际化。“在法学历史上,当一个新的对象可以为新利益群体带来新的财产利益,那么必然就会产生关于这种新对象的制度。”[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通过专利制度,赋予技术发明创造者在市场中一定时期的独占经营权,来刺激进一步的再发明、再创造。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国对科技的重视,专利制度成为世界主流的科技制度,其国际化的趋向也愈发明显。事实上,1883年,为了解决工业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以法国为首的十多个欧洲国家制定、达成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国际化成为专利制度不变的主题。“1974 年 WIPO 的成立,使过去分散的专利国际条约和有关国际联盟的行政工作集中管理,结束了原来专利过于分散的状况,为专利保护国际化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80年代后期以来,网络技术的使用,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专利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体系中地位的提升,专利制度渐渐超越了纯法律的范畴。”[7]如今,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环境下,专利制度的国际协调已成为趋势,类似于打击盗版侵权这样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各国的合作重点,地区贸易联盟成员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一体化也已经成为现实。

今天,工业与技术革命的脚步日趋临近①事实上,对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史,在世界范围内大家都普遍承认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划分,但是对于现在的科技发展是否产生了科技革命以及具体的次数与时间区隔却没有达成共识。比如新华网官方新闻认为在2050年前后才会出现第四次工业革命;而胡开忠发表于《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的论文《高新技术发展中的知识产权制度现代化》则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就产生了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和人类基因图谱破译所带来的生物学革命,这也被其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此外,还有21世纪前20年应当是第五次工业革命的说法。曾邦哲、白春礼这些学者甚至还认为马上将展开第六次工业革命。对此,本文不详细讨论工业革命的具体次数问题,而仅就当前形势下几个比较热门的科技发展问题开展探讨。,“而在未来,全球正面临第四次科技革命,在未来的数十年里,一场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相融合的科技革命将引领一场产业革命。”①参见“第四次科技革命牵引2050年前的世界 推动新产业革命”,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6/14/c_123281883.htm。事实上,对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内容等,都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但是可以确定,未来的科技革命是关于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生物科技的又一次腾飞。以大数据为代表,涉及生物工程、新型材料、新型生产模式的新工业革命已经远远超出了民众对过去历次工业革命的理解。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以及认知科学和认知技术将迅猛发展,这四大领域交互作用并有机融合,将推动整个科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这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

三、结语

纵观整个科技发展史,通过比较近现代中西方科技发展史,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

第一,理论为先。从中国科技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的科技发展更多体现的是经验主义。 “古人立一法必有一理,详于法而不著其理,理具法中。”强调的就是从经验中找道理。而在古代的科学著述记载中,更多只是记述该科技成果,却不探究其内含的道理。从中国科技的研究领域来看,实用性是其首要要件,以古代历史来看,中国科技主要集中在天文、军事、化学、农业、医药领域,而这五大方面都是每个朝代的统治者所推崇的。并且,从创造来源看,天文、军事技术大都来源于政府官员或者政府部门的发明,化学一般来源于道士的炼丹术,唯有农业、医药来自于民间,但是二者又都需要经验累积,所以,中国科技的动力往往集中于统治者的需求、政府部门的效率与熟练技师的培养,与民众关系不大。这种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一旦出现灾祸或者政治斗争,科技发展即出现停滞状态。而欧洲在一开始就选择了另一条科技发展道路,从古希腊开始,学者更重视哲学理论的探索,尽力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通过这样的理论思辨与逻辑推导,欧洲很早就建立起了一套门类齐全的、系统的理论逻辑体系,形成了专门的科学技术体系。这也是欧洲科技厚积薄发的坚实基础。

第二,良好的科技发展氛围。良好的科技发展氛围能最大限度地刺激人的技术创造。社会要重视科学技术,并为其发展提供便利。比如,欧洲中世纪与中国清朝,出于宗教与政治的考虑,钳制思想,鼓励“空谈”,因此,技术的发展陷入泥沼。而社会开放的朝代,如中国唐朝与欧洲的近代文艺复兴之后,由于思想的解放与自由,科技发展甚为迅速。除此以外,还必须提高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以中国古代来看,技术人员在古代本身就是工匠,地位不如地主及士人,而统治者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斥为“奇技淫巧”,科技发展的脚步必然迟缓。相反,西方的科研者往往社会地位比较高,尤其近代之后,科学家至高无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西方科技进入快车道,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第三,坚持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而这一百年也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一百年。资产阶级产生于手工业大生产,而手工业大生产的发展依赖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自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后,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充分的市场竞争要求各个企业不断推陈出新,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正是在这种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下,科学技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繁盛的商品交换与竞争能更快地推动科技的不断创新,同时也因为科技的不断创新,资本才会越来越集中,继而推动创新。

参考文献:

[1]范文澜.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N].人民日报,1958-09-29(7).

[2](日)汤浅光朝.中国近代科技史(解说与年表)[J].姜振寰,译.中国科技史料,1982(4).

[3]世界近代现代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郝景盛.抗战七年来之科学[A].革命文献(第59辑)[C].北京:中央文物供应社,1972.

[5]乔松楼,苏雨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科技发展[J].知识就是力量,1995(5).

[6]毛克盾.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别法保护模式研究[J].知识产权,2014(9).

[7]柳芳.技术创新与专利制度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06.

责任编辑 叶利荣E-mail:yelirong@126.com

作者简介:任素月(1990—),女,湖北监利人,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0-12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G322.9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5)12-0068-05

猜你喜欢

技术发展阶段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及其发展动向
林木种苗发展策略
美国空基反导拦截系统的发展浅析
主从钥匙类型锁具专利技术分析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