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配音译制片语言创作原则探析
——以译制片《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为例

2015-02-20马建丽虞筝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译制片霍比特译制

■ 马建丽 虞筝

配音译制片语言创作原则探析
——以译制片《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为例

■ 马建丽 虞筝

配音译制片是众多译制片类型中的主流,通常用于电影、电视剧的译制。配音译制片的生产制作很复杂,制作难度比较大,对译制生产的各个环节,即脚本翻译、配音表演、录音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脚本翻译的要求高,因为它是后面两个环节制作成功的基础。翻译的对白要具有文学性和戏剧性,语言要精彩;同时对白文字字数还要和画面人物的口型开合、节奏一致。本文以优秀译制片《霍比特人1》为例,具体谈谈配音译制片的语言创作原则。

一、“异声同口”——配音译制片语言的口型贴合再创作

电影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艺术,配音制作后的外国电影中文对白,是整个影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画面、声效一样,是重要的电影审美对象。因为配音译制片在录音时原片没有原文话音,如果中文话音与片中人物口型不一致,影片就会显得支离破碎、不完整。因此作为配音译制片的语言,首先要追求最大程度与原片演员的口型和节奏相贴合,做到配音语言和视觉人物形象开口、停顿、闭口时间一致,即要做到“异声同口”。这样才能实现视觉形象和听觉语言的和谐统一,给中国观众带来最佳观影效果。译制片《霍比特人1》的配音语言创作艺术水准很高,其译制语言与原片人物口型做到了几乎完全贴合,仿佛片中人物本来就在用汉语进行对话交流,实现了最佳的配音译制片观影效果,这也是该译制片在中国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下面举例说明:

Thorin:Where did you go to,if I may ask?/索林:能告诉我你去哪儿了吗?

Gandalf:To look ahead.(原文四个音节)/甘道夫:【译文1】前面看看。(译文四个汉字)【译文2】①去探前路。(译文四个汉字)

Thorin:What brought you back?/索林:为什么又回来了?

Gandalf:Looking behind.(原文四个音节)/甘道夫:【译文1】回来看看。(译文四个汉字)【译文2】回头看了下后路。(译文七个汉字)

这段对话发生在矮人军团和食人妖一战中。之前甘道夫因和矮人军团王子索林发生争执后不知去向,在矮人军团路遇食人妖全体被俘,马上要被食人妖烤熟吃掉当口,甘道夫从天而降,用魔力降住了食人妖,救了矮人们的命。脱身后,索林问甘道夫为何离去,又为何归来时,甘道夫作此回答。原文用了两个由“look”引导的短语,一个接“ahead”,一个接“behind”,句式对仗且语义相反。译文1用了两个四字短语,“前面看看”“回来看看”,做到句式对仗工整且语义相反,达到和原文同样的语义和修辞效果,字数上和原语言音节数完全相同。可谓字字珠玑、意蕴无穷、犹如禅语。而译文2中,第二句话译成七个汉字,“回头看了下后路”,配音时根本对不上口型。

二、“言如其人”——配音译制语言的人物形象还原再创作

电影借助人物语言来塑造形象、刻画性格和推进情节。因此,能否用语言再现原片人物形象、刻画性格,是配音译制语言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电影人物往往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因而配音译制片语言也要“言如其人”,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务必契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和说话背景。

《霍比特人1》主要人物之一灰袍巫师甘道夫,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智者和长者,他会魔力、见多识广、智慧非凡。为了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原片中该人物语言风雅含蓄,富含哲理又幽默风趣。在配音译制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还原十分成功,完美地再现了该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下面举例说明:

Gandalf:True courage,is about knowing not when to take a life,but when to spare one./甘道夫:【译文1】真正的勇敢,不在于何时杀戮,而在于何时宽恕。【译文2】真正的勇气不在于取人性命,而在于恕人罪恶。

这句话发生于矮人军团战胜食人妖后,甘道夫率领矮人军团进入食人妖山洞,在洞里他捡到了一枚精灵制造的斩妖宝剑。出洞后他把宝剑送给比尔博,让他防身用。当比尔博表示自己既不会用剑,更不愿去用剑杀人时,甘道夫用这句话来回答他。这话既是鼓励,又是劝勉,蕴含哲理,同时又表现出作为智者的悲悯之心。原文句子结构特点和翻译难点在于,由两个“when”引导的不定式短语,他们句式结构相同,意义相反。译文1中,两个小分句不仅句式对仗工整,且意义相对。“杀戮”和“宽恕”两词押同一尾韵,说起来朗朗上口,不但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语言风采,而且充分体现出甘道夫的睿智和慈悲,是非常成功的译制语言。而译文2首先在意义方面翻译得不够准确,原文中“when”的意义在译文中没有译出。

三、“脱胎换骨”——配音译制语言的艺术还原再创作

电影是艺术,影视语言追求感染效果。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转化,更涉及到文化、思维和审美等深层次的内容。因而,作为二次编码的译制语言,需要在忠实于原片语言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艺术再创作,以还原原片语言艺术,从而给译制片观众带来和原片观众同样的观影效果。《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的原版电影语言文雅优美,运用了排比、对仗、押韵等多种修辞手段。而配音版译文也毫不逊色,可谓“脱胎换骨”,完美再现。看下面的例子:

Balin:Then I thought to myself…There is one…who I could follow…There is one…I could call king.(原文四次停顿)/巴林:【译文1】当时我就在想,这是一个,可以跟随的人,这是一个,可以称王的人。(译文四次停顿)【译文2】那时我便想,这个人值得追随,这个人值得效忠。(译文两次停顿)

这句话出现在矮人军团夜晚露宿,半夜听到半兽人的叫声,勾起矮人国原首相巴林对于矮人王子索林当年和半兽人英勇血战场面的回忆。叙述完当年战斗的惨烈情况后,巴林以仰慕地语气说出此话。原文结构上运用了排比句式,重复使用“There is one who I could…”以进行强调。译文1则运用直译法,按照原文句式结构,使用对应的中文排比句型“这是一个,可以……人,这是一个,可以……人”进行再创作,完美地还原了原片的语言艺术风格,并从侧面烘托出矮人王子索林的王者气概,对塑造人物形象大有裨益。而且,译文语气停顿节奏和原文语气停顿节奏一致,实现了完美口型贴合。译文2,原文“There is one,I could call king.”译成“这个人值得效忠”并不准确。而且译文2语言停顿节奏和原语言节奏差异很大,配音时根本对不上口型,不能作为配音译制片语言使用。再看下面的例子:

Gollum:Voiceless it cries;wingless flutters;toothless bites;mouthless mutters.(原文三次停顿,语言节奏是4-4-4-4)/咕噜姆:【译文1】无声会哭,无翼会飞,无尖会刺,无嘴会哼。(译文三次停顿,语言节奏是4-4-4-4)【译文2】没嗓子会叫喊,没翅膀会飞翔,没牙齿会咬人,没嘴巴会嘟囔。(译文三次停顿,语言节奏是6-6-6-6)

这是咕噜姆给比尔博出的谜语谜面,谜底是“wind(风)”。原文句子结构简洁,由四个小短句构成,每句话由四个音节构成,使用了英语中的矛盾修辞法,而且第一、三句和第二、四句分别压不同的尾韵,最后一句还是双头韵,因此原文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译文2第一句,“没嗓子会叫喊”翻译不够准确,应该是“没声音会哭喊”。译文2不够简洁,更不上口,语言节奏上还原得也不好,口型上会造成片中人物闭口而话还没说完的尴尬局面。译文1全部用对应的四字短语译出,不仅语言简洁凝练,且语义相对,完美再现了原文的修辞特征。读起来朗朗上口,既符合原片语言特点,和原语言口型贴合完美,也符合中文谜语谜面语言特点,可谓“脱胎换骨”的配音译制语言。

注释:

① 自此以下译文1为译制片《霍比特人1》送审字幕译文,译文2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刘大勇翻译配音译制片《霍比特人1》译文。

(作者马建丽系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虞筝系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立】

猜你喜欢

译制片霍比特译制
译制片录音师的艺术修养及艺术素质
译制片剧本编辑的特殊性
关于加强蒙古语影视译制水平的思考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浅析青海安多藏语影视译制网系统
译制片的录音师具备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
霍比特人退下,霍克斯湾上场
不做房奴,做霍比特人
《霍比特人》里的文字游戏
霍比特人是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