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被动句:话题选择的实例

2015-02-19

关键词:话题主语

张   莹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汉英被动句:话题选择的实例

张 莹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摘要:汉语和英语中被动句的生成都是选择受事做话题的结果,由于受事前移诱发了相应的句法操作。英语中,为了避免违反扩充的格位过滤器,动词发生形态变化失去赋格能力;汉语中,为了避免改变句子的语义,通过添加“被”字来阻断主语位置上的名词和动词直接发生语义联系。

关键词:被动句;被;话题;主语;生成语法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1.012

被动句一直是语法学界专注的热门话题。在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被动句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一次理论的提升都离不开对被动句的重新分析,正如熊仲儒所说“被动句,在生成语法界几乎成了推动语言理论建设的杠杆”。[1]206本文在生成语法管约论的框架下对汉语和英语中的被动句进行了重新考察,以期对被动句的生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英语被动句的生成过程

生成语法理论认为英语被动句形成是动词被动化与格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如下所示:

(1)a. The man murdered the woman.

b.D-结构:_ was murdered the woman.

S-结构:The woman was murdered.

如例(1b)所示,主动句中的动词murder被动化了。由于被动化动词murdered失去了指派宾格的能力,无法再给the woman指派格位。根据“格检验式”(Case Filter,徐杰称为“经典的格位过滤器”[2]91)的要求,如果一个名词短语没有得到格的话,在句中出现是不合法的。the woman为了顺利通过格检验式,只好移到空置的主语位置获得屈折范畴授予的主格,于是生成了被动句The woman was murdered。

表面上看,这一解释十分完美,但是其实是把问题简单化了。我们必须要追问两个问题:

1. 在(1a)所示的主动句中the man处于主语位置,为什么在被动句中,the man会选择离开,空出主语位置,心甘情愿地给the woman让位呢?

生成语法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按照Burzio定律,murder由于被动化,不仅失去了指派宾格的能力,同时还失去了指派外题元角色的能力,所以带有被动化动词的句子中不可能有施事主语,这就使得主语位置成了有格但没有题元角色的空位,正好可以接纳没有格但是有题元角色的宾语。不过,这种解释其实仅仅是对语言事实的描述而已,并没有解决问题,而且还带来了一个更难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被动化动词一定要失去指派外题元角色的能力?或者说为什么被动句一定要把主语位置留给原本处在宾语位置上的受事?

2. 在英语中,“of插入”是用来帮助名词获得格位通过格检验式的一种常用方式,比如由于形容词没有授格能力,所以导致their success在*we are envious their success中无法获得格位指派,因而造成句子不合法。为了挽救这个不合法的句子,英语选择插入介词of给 their success指派格位,从而生成合法的句子we are envious of their success. 如果说被动句中the woman的移位仅仅是为了得到格,为什么不选择“介词插入”这种更为经济的方式?

下面我们从树形图上来寻找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

根据主语在VP内假设(VP-Internal Subject Hypothesis;VISH)[3]103,[Spec,VP]位置是主语的原位。(1a)所示主动句的D-结构如(2)所示:

(2)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Spec,IP]位置是一个空位,没有成分占据,而且这个位置是有格位置,由屈折范畴I指派主格。图中有两个NP(the man 和the woman),V位置上的动词murder具有授格能力,可以给the woman指派宾格。而the man在VP内部得不到格,可以移到空置的[Spec,IP]位置获得I指派的主格,这样一来,两个NP都可以顺利通过格检验式,生成合法的主动句The man murdered the woman。

如果图(2)中的V位置由被动化动词murdered占据时,情况就不同了。the man在VP内部原本就得不到格,而murder被动化之后也失去了授格能力,无法再给其后的the woman 指派宾格。因此句中的两个NP在VP内都无法得到格。如何让这两个NP都能得到格位指派以通过格检验式呢?逻辑上有四种可能性:

1. the man移到[Spec,IP]位置,获得屈折范畴I授予的主格,在the woman前插入介词(如by)给它指派格位,生成:

(3)*The man was murdered by the woman.

2. the woman移到[Spec,IP]位置,获得屈折范畴I授予的主格,在the man前插入介词(如by),生成:

(4) The woman was murdered by the man.

3. the man移到[Spec,IP]位置,获得屈折范畴I授予的主格,没有获得格位指派的the woman不在句中出现,生成:

(5) * The man was murdered.

4. the woman移到[Spec,IP]位置,获得屈折范畴I授予的主格,而没有获得格位指派的the man不在句中出现,生成:

(6)The woman was murdered.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3)和(5) 虽然合乎语法,但是改变了原句的语义,不能成立(我们打上了星号),而(4)和(6)即合乎语法又合乎语义,能够成立。这就充分说明,被动句的生成并不仅仅是为了使名词短语能够得到格,在被动句中做主语的只能是the woman,即动作的承受者或受动作影响者(下面简称为受事)。而且我们从树形图上已经很清楚地看到,the woman最终落脚的[Spec,IP]位置本来就是一个空位,所以 the woman占据的并不是the man的领地,根本不存在the man给the woman让位的问题。

行文至此,我们豁然开朗,我们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也全部迎刃而解。在英语被动句中,并不是the man放弃了主语位置心甘情愿地给the woman让位,而是被动句选择了受事the woman做主语使其移至原本空置的[Spec,IP]位置。也正因为如此,the woman的移位根本不是仅仅为了得到格。当然,the woman虽然不是为了得到格而移位,但是它确实由于移位获得了屈折范畴I所授予的主格。如果我们把the woman换成代词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只能用主格形式she,而不能用宾格形式her。

图中句首[Spec,IP]位置即主语位置。徐杰已经指出带有话题特征[﹢T]的语法单位大多是句法上的主语,[2]110而选谁做话题是由说话人的主观意愿来决定的。这就是说主语往往是说话人选来做话题的成分,换句话说英语被动句其实是说话人选择了受事作为话题的结果。

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不是被动化动词不能授格的原因导致the woman的移位,那么the woman的移位与动词的被动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徐杰在“经典格位过滤器”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充的格位过滤器”[2]92:

(7)扩充的格位过滤器 (Generalized Case Filter,(Xu 1993))

a. *NP,如果有词汇形式但是没有得到格位指派的话

b. *必选型格位指派者,如果没有释放自己的格位能量的话

“扩充的格位过滤器”不仅要求“格位接受者”(即名词短语)必须得到格位,还要求“必选型格位指派者”必须将其授格能力释放出去,比如大部分语言中介词后的宾语不能省略,就是因为介词是“必选型格位指派者”,必须依靠宾语来吸纳它指派宾格的能力。

再看(2)所示的树形图,由于被动句要求受事the woman必须移至[Spec,IP]位置,而在VP内部,而动词murder是必选型的格位指派者,其派格能力必须释放出去。如果the woman移位,就没有成分来吸纳动词指派宾格的能力了,这样就会造成句子不合法。怎么办?动词只好发生形态变化以失去自己指派宾格的能力。

综上所述,英语被动句的生成是因为说活人选择了受事作为话题,让受事居于句首主语位置,这样一来,造成动词的派格能力无法释放出去,只好通过形态变化消除指派宾格的能力。

二、汉语被动句的生成过程

研究汉语的学者们大多关注的是带有标记“被”的被动句,这种句式又被称为“被字句”或“被字结构”。

最传统的分析方法就是将汉语被动句也看作是宾语移位的结果,被动语素“被”吸纳了动词指派宾格的能力与指派外题元角色的能力。即:

(8)a. 小赵骗了老王。

b._ 被小赵骗了老王。

老王被小赵骗了。

(8a)所示的主动句的D-结构如下所示:

(9)

从树形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句首位置在汉语中同样是一个空位。而且如果把(8a)变成被动句,只能由“老王”占据句首位置,即:

(10) a. 老王被小赵骗了。

b. 老王被骗了。

众所周知,汉语被动句中主语的题元角色是广义上的“受事”。因此,我们认为汉语被动句同样是说话人选择受事做主语的结果。

另外,很显然,例(10)中的“被”字都是不能删去的,可见“被”字直接关系着句子的合法性。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被”字并不是非用不可,比较:

(11)a. 桌子(被)老师搬走了。

b. 桌子(被)搬走了。

上面的例子中用不用“被”字是自由的。

学者们一般把例(11)中不带“被”字的句子叫做“受事主语句”,但是对于其归属,学者们还有争议。一些学者(如王力[4]、王灿龙[5])认为受事主语句属于被动句,从而把它看作被动句的一个类型“无标记被动句”;而另一些学者(如戴耀晶[6])则认为受事主语句不应该归入被动句。我们在本文中先不讨论这两种看法孰是孰非,暂且笼统地称之为无“被”句。吕文华[7]、王静[8]等从句法语义角度讨论了“被”字句与无“被”句相互转化的条件,他们都注意到不是所有的“被”字句都能无条件地转化为无“被”句。前人对于“被”字句和无“被”句的讨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不是所有的被字句都可以转化为没有“被”的受事主语句?

我们前面已经指出,在英语中,由于说活人选择了受事作为话题,所以受事前移居于句首位置,从而迫使动词发生形态变化以失去授予宾格的能力。同印欧语相比,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动词“骗”不论是在主动句中还是在被动句中都是一个样,那么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没有变形的“骗”在被动句中还是否具有授格能力?如果“骗”同样失去了授格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被”相当于英语动词的形态变化,作用是吸纳“骗”指派宾格的能力。语言事实告诉我们,上述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在汉语被动句中,主要动词后面仍然可以带宾语,如:“老王被骗了三万块钱”。这个例子清楚地显示:被动句中的“骗”仍然具有授格能力,可以给其后的名词宾语“三万块钱”指派宾格。可见,汉语被动句中,“被”的作用并不是吸纳动词的授格能力。那么,“被”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再来比较前面的例(10)和例(11)。很显然,当主语可能会被误解为动作的发出者时,“被”字不能省略,如例(10b)中的“老王”能够发出“骗”这个动作,如果省略“被”说成“老王骗了”,“老王”可以理解为“骗”的施事,这样就改变了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所以这里的“被”字不能省略;而例(11)中的“桌子”无论如何也不会被理解为“搬走”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所以有没有“被”字都可以。

因此,我们认为“被”的存在就是为了防止将句首名词理解为动作的直接发出者,“被”的插入使句首名词后面的部分成为一个以动词为核心的句法结构,这个句法结构作为一个整体与句首名词发生语义联系。夏家驷将“被”称为标句词[9]81-83,我们的看法与之不谋而合。至于为什么汉语选择“被”字承担这一任务,应该是由 “被”字的语义决定的,“被”在古汉语中表示遭受义,恰好能够满足句子的语义要求。

徐烈炯、刘丹青曾指出汉语中大量存在受事类话题,“受事论元的前置是为了充当话题,实现话题功能”[10]251。可见,汉语中由受事充当话题是普遍存在的语言事实,绝不是我们的臆测。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形式上的证据可以证明处于汉语被动句句首[Spec,IP]位置上的成分是话题。学者们一般认为话题之后可以插入句中语气词“啊、呀、吧”等,并将此看作话题的判定标准。汉语被动句中的句首名词后面完全可以插入一个句中语气词,如“老王啊,被小赵骗了”、“桌子啊,被搬走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汉语被动句生成也是说话人选择受事作为话题的结果。由于受事前移成为主语,与动词直接相邻,可能会被误解为动词的“施事”,于是汉语选择插入“被”字来阻断主语和动词的直接语义联系以避免句子语义的改变。

三、 结论

我们详细考察了英语和汉语中的被动句的生成过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都要求受事宾语占据句首的主语位置,二者都是说话人选择受事作为话题的结果。

不过受事前移也带来了不少问题。英语中,受事前移导致动词指派格位的能力无法释放出去,这样就违反了“扩充的格位过滤器”的要求,造成生成的句子不合法。为了通过“扩充的格位过滤器”的检验,动词只得通过形态变化自毁其授格能力。换句话说,英语被动句的生成并不是被动化吸纳了动词的赋格能力使得宾语前移,而是说话人选择了受事宾语做话题使其前移,必须释放赋格能力的动词只得通过变形以失去赋格能力。

汉语中,受事前移改变了句子的语序。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序是汉语中的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语序的改变可能会带来句法成分之间语义关系的改变,所以插入“被”字来阻断主语位置上的成分和动词产生施事和动作的关系,从而避免改变句子的语义引起误解。

简单地说,汉语和英语中的被动句都是选择受事做话题的结果,英语中动词被动化,汉语使用“被”字都是受事前移的副产品。

参考文献:

[1]熊仲儒. 汉语被动句句法结构分析[J]. 当代语言学,2003,5(3).

[2]徐杰.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温宾利. 当代句法学导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3.

[4]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王灿龙. 无标记被动句和动词的类[J].汉语学习,1998(5).

[6]戴耀晶. 现代汉语被动式试析[C]//邢福义.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6-76.

[7]吕文华.“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的变换关系[C]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编.句型和动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168-181.

[8]王静. 从语义级差看现代汉语“被”字的使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

[9]夏家驷. 论汉语标句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3(1).

[10]徐烈炯,刘丹青.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校:汪长林

网络出版时间:2015-03-02 2:51:25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302.0952.012.html

中图分类号:H146;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1-0050-04

收稿日期:2014-09-08

作者简介:张莹,女,河南开封人,安庆师范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话题主语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怎样判断It is(was)...that结构是强调结构还是带有It形式主语的主语从句
状语从句与分词作状语之间的转换
掌握八大考点玩转非谓语动词(二)
话题与主语研究
再论汉语话题与主语
浅谈品德课堂探究学习话题的设计
口语交际需多点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