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退休收入与延迟退休决策
2015-02-18张庆伟张元萍
张庆伟,张元萍
(1.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2.浙江万里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0 引言
近年来,国内关于退休收入与延迟退休的研究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是延迟退休对退休收入的影响,二是哪些因素对退休收入和延迟退休有显著的影响。张熠(2011)、林宝(2014)、袁磊(2014)、瞿婷婷(2015)等研究认为延迟退休会影响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领取年限、替代率等,对养老金亏空降解会有作用,但不能完全肯定延迟退休的综合效应一定为正。刘万(2013)、余桔云(2014)、申曙光(2014)等则重点研究了延迟退休对养老金财富和职工退休利益的影响,延迟退休对财富的影响会因工资增长率、养老金贴现率、预期寿命延长等参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政府应该增加延迟退休制度的弹性从而保证正向的财富效应。此外还有一些文献研究微观个体的延迟退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阳义南、才国伟(2012)以广东在职职工为研究对象,调研发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年限、工资收入、学历等因素都会显著影响职工的预期退休意愿;李琴、彭浩然(2015)认为女性、高职称群体倾向延迟退休,低学历、企业职工倾向于无休止劳动。
上述文献在研究退休收入与延迟退休决策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结论,不过在延迟退休对退休收入影响的分析中更多地偏向于宏观研究,微观基础相对薄弱;而在微观个体延迟退休意愿研究中更多的是针对在职员工,这就很难避免受访者过分主观的问题。因此本文从2013年CHARLS数据中筛选出已经领取政府机关(公务员)退休金、事业编制退休金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退休人口作为研究对象,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得较大规模的样本量从而保证微观基础较为稳固,另一方面可以保证退休人口的延迟退休决策是真实的,可以有效规避在职职工调研中回答过于主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研究对象的退休收入与延迟退休决策之间的关系。
1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1.1 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全部来自2013年CHARLS数据库。CHARLS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导的追踪调查数据,两年一次,基线调查启动于2011年。调查对象为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采用多层随机抽样,覆盖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约1万户家庭中的1.8万人。数据主要涵盖了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家庭、健康、医疗、工作、退休、养老金以及详细的家庭收入支出和资产。
本文选取已经领取政府机关(公务员)退休金、事业编制退休金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退休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267人,剔除退休收入信息填写不全的,有效样本1949人。根据问卷设置,从个人特征、工作特征和参加保险三个层面选取了22个变量指标,指标定义见表1。
1.2 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变量描述性统计可知,从个体特征来看,男性受访者略高于女性,超过90%的受访者拥有非农业户口(研究对象为领取政府机关退休金、事业编制退休金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退休人口,很显然在现有户籍制度中受访者大部分应为非农户口)。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9岁,超过世界均值4.6岁,所以在法定退休年龄,大部分受访者身体健康。
从工作特征来看,接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是政府(公务员)或事业单位退休,大部分人都是正常退休,超过17%的受访者选择在退休后继续工作,包括原单位返聘或重新就业。从受访者参加各类与养老有关的保险来看,除了医疗保险,其他险种参与度都很低,考虑新农保与户口关系密切,征地养老保险也主要面向农村失地人口,所以受访对象参保率低是正常现象,然而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人寿保险参保率也只有1.03%和5.9%,则意味着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发展不平衡。
表1 变量定义
本文涉及退休前收入和退休后收入两个定量指标,通过定量变量描述性统计得知,受访对象退休前平均收入1195.79元,退休后平均收入942.26元,如果以受访对象收入均值计算替代率约为78%,处于较为合理的区间。但两类收入的标准差均在1000元以上,这表明受访者的退休收入差异非常明显。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2 养老收入及其影响因素
2.1 模型选择与计量结果
定义退休后收入为因变量Y,定义其他与个人特征、工作特征以及参加社保有关的变量为自变量Xi,其中退休后是否继续参加工作作为延迟退休的替代变量,变量定义见表1,构建横截面回归模型为:
因篇幅所限,通过剔除不显著自变量的方式选取七个计量模型加以分析(计量结果如表3所示)。
2.2 结果分析
2.2.1 个体基本特征
同等条件下女性退休人员比男性退休人员收入偏低324元,农业户口退休人员比非农业户口退休人员收入偏低398元,身体是否健康也是影响养老收入的显著因素,因为身体健康与退休后是否选择继续工作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身体健康的人员收入偏高。实证结果显示婚姻不是影响收入的显著因素,通常收入主要与个人工作能力有关,婚姻主要是强调组建家庭的社会责任,与工作能力没有直接关系。
2.2.2 个体工作特征
个人退休单位的单位性质与养老收入显著正相关,其中政府机关(公务员)退休金比其他人员高出530元,事业编制退休人员比其他人员高476元,该结果直接印证我国为什么要推行养老金并轨改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与其他行业养老待遇差别大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此外退休人员的退休身份也显著影响养老收入,工人身份退休收入比干部身份退休收入低349元,这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有关,国家将工作人员区分为工人和干部,两者在职务聘任、政治待遇、非工资福利、医疗保障、养老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整体而言干部待遇高于工人待遇。伴随管理体制改革,部分省市已经取消干部工人身份实行同一编制,这一因素的影响程度会弱化。
表3 养老收入分析结果
退休后继续工作与退休收入显著正相关。问卷设计中将退休后继续工作界定为“务农、挣工资工作、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活动或不拿工资为家庭经营活动帮工都算是工作,但不包括家务劳动、义务的志愿劳动”,除去为家庭经营活动帮工不拿工资,其他的工作都会有收入,自然可以提高退休后的收入水平,变换思考角度,退休后继续工作是退而不休,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延迟退休,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又有合适的岗位,退休人员完全可以选择延迟退休提高收入,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延迟退休应该是弹性的制度,给退休人员自由选择的机会。在所有模型中,退休前收入水平都是影响退休后收入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影响系数大约为0.5,经济含义是退休前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就可以使退休后收入增加0.5个单位。由此看来,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在职人员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
2.2.3 社会保险参与程度
是否领取高龄养老补贴与养老收入显著负相关,领取高龄补贴的退休收入比没有领取的低481元。高龄养老补贴是民政部推出具有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目的是推动老年福利由救助型转向普惠型,基本原则是“低标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以省为单位向超过80岁的老人发放,这就意味着能够领取高龄补贴的群体基本也是低收入群体。
新农保的参加对象是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是否参加新农保与养老收入呈负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前面个人因素中的农业户口与养老收入负相关的结果一致,因为只有农业户口才能自愿选择是否参加新农保。
在所有参加养老保险类别中唯一与养老收入正相关的是参加人寿保险,参加人寿保险比不参加平均收入高246元。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购买的人寿保险中绝大多数是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生存保险和生死两全保险,除了定期寿险在保单规定期间内被保险人未亡故无法领取保险金以外,购买其他类型的人寿保险受益人都可以在退休后进行领取,相当受益人在职时投资,退休后获得投资收益。
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年金)开展缓慢,在全部18000余名受访者中,仅有0.29%的人参加并领取该保险,0.32%的人已经参加但尚未领取。目前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企业年金实行自愿原则,由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较高,企业负担加重的情况下建立企业年金的意愿不强,现有数据无法证明参加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能够显著提高养老收入。本文仅有0.1%的受访者参加征地养老保险,该指标与退休收入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 延迟退休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3.1 模型选择与计量结果
前文实证表明延迟退休与退休收入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接下来分析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们延迟退休的决策,将因变量退休后继续工作定义为y=1,退休后不再工作定义为y=0,构造Binary Logistic模型如下:
考虑已有变量中退休后收入高度相关,因此影响因素中只保留退休前收入,并将退休收入高于平均值的定义为高收入群体(salary=1),其他为低收入群体(salary=0)。实证结果如表4所示。
3.2 结果分析
3.2.1 性别
在已退休群体中,男性更加倾向于退休后继续工作,同等条件下女性愿意继续工作的只有男性的0.7倍。该结果与阳义南(2012)、李琴(2015)的研究结果相反,原因在于研究对象的差异。现有关于延迟退休的文献主要面向在职人员询问他们的预期退休意向,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已经退休并领取退休金的城镇退休人员,他们大多出生于1960年以前,受社会环境影响他们学历比较低,同时在878名女性退休人员中正常退休的只有344名,提前退休的原因也多是因为健康或家庭需要,所以已退休女性不同于在职女性,她们退休后更多的是回归家庭而不是继续工作。
表4 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2.2 身体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的人延迟退休意愿是身体状况不好者的2.49倍。身体健康的退休人员有充沛的体力投入到工作中,特别是有些行业亟需经验丰富的从业者(例如医生),他们退休后继续工作既能增加收入又能获得社会认可,可谓是多方共赢。计量结果显示农业户口退休人员延迟退休意愿较高,是非农业户口退休人员的1.3倍,通常农业户口退休人员收入水平偏低,养老待遇也较差,他们倾向于退休后继续工作以便为晚年生活提供更多保障,但该因素的影响随着其他自变量的加入而不再显著,这与我国当下户籍制度改革相一致。
3.2.3 退休前工作特征
退休前工作特征也是影响延迟退休决策的重要因素,表现为加入工作因素变量后,拟合优度(NR2)从0.028提高到0.041,解释能力增强。从退休单位性质来看,政府机关(公务员)、事业编制单位退休人员延迟退休意愿较低,其中政府机关公务员表现更显著一些,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收入待遇和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较好,比其他群体有更少的后顾之忧。正常退休人员比提前退休人员更倾向于延迟退休,因为除了企业受利益驱动让职工提前退休,其他类型的提前退休意味着职工技能或身体条件已经达不到岗位要求,对他们来说退休后继续工作的门槛比较高。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研究认为个人收入水平越高越愿意选择提前退休,但是在我国个人收入往往和学历、社交、职务成正比,因此个人收入高的反而倾向于延迟退休,高收入群体的延退意愿是低收入群体的1.4倍。
3.2.4 各类养老保险参与度
是否参加各类养老保险也会影响人们的延迟退休决策,从显著性水平来看,参加高龄养老补贴的群体不会赞成延迟退休,因为能够享受高龄补贴说明领取者年龄已经超过80岁,很少有单位会接收高龄工作者。参加人寿保险的群体通常会赞成延迟退休,虽然延迟退休会推迟他们领取保险金的年龄,但是选择购买人寿保险说明购买者预期寿命延长,同时意味着领取保险金的年限有所增加,尤其适合于购买终身人寿和生死两全保险的购买者。
4 结论
本文利用2013年CHARLS数据研究退休收入与延迟退休的关系,并对影响城镇退休人口是否愿意延迟退休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三支柱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失衡。通过变量描述性统计可知,除了政府机关、事业退休金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只有1.69%,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参保率最高只有6.77%。我国虽已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但是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很差,说明养老保险产品设计有欠缺,政府和金融机构推出养老金融产品时应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合理确定养老保险产品的市场价格。
第二,退休后收入与退休人员的农业户口身份、退休(工人)身份、参加新农保和领取高龄补贴显著负相关,其中农业户口和“新农保”都与户籍制度有关,总体来看农业户口退休收入低,新农保待遇差,政府在制定养老保障政策时应适当向农业户口人口倾斜或者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直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为居民户口。退休后收入与政府机关单位、事业编制单位、退休后继续工作和退休前收入水平显著正相关,说明即使政府没有强制推行延迟退休,基于获得更好的养老保障,人们也会根据自身情况自愿选择延迟退休,政府可以设立弹性退休制度,鼓励人们自主选择。
第三,逻辑分析表明女性已退休人员、政府机关退休人员和领取高龄补贴的人员倾向于退休后停止工作,身体健康、农业户口、正常退休和高收入人员倾向于退休后继续工作。该结果与多元回归分析相互印证,延迟退休有助于提高退休后收入,高收入又会反向鼓励人们多选择延迟退休。所以政府要做的是建立弹性延迟退休的制度,把是否愿意延迟退休的选择权交给企业和职工。
[1]张熠.延迟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收支余额:作用机制及政策效应[J].财经研究,2011,(7).
[2]林宝.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资金平衡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4,(12).
[3]袁磊.延迟退休能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问题吗?——72种假设下三种延迟方案的模拟[J].人口与经济,2014,(4).
[4]瞿婷婷,易沛.延迟退休与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容还是互斥?[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2).
[5]邹铁钉.普遍延迟退休还是分类延迟退休——基于养老金亏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动效应视角[J].财贸经济,2015,(4).
[6]吕志勇,韩鑫,姜英霞.延迟退休年龄对我国就业影响的计量模型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2).
[7]刘妮娜,刘诚.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的影响分析——基于我国29个省份、18个行业的数据分析[J].南方人口,2014,(2).
[8]苏春红,张钰,李松.延迟退休年龄对中国失业率的影响:理论与验证[J].山东大学学报,2015,(1).
[9]刘万.延迟退休一定有损退休利益吗?——基于对城镇职工不同退休年龄养老金财富的考察[J].经济评论,2013,(4).
[10]余桔云.延迟退休与养老金财富关系的定量考察[J].人口与经济,2014,(4).
[11]申曙光,孟醒.财富激励与延迟退休行为——基于A市微观实际数据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14,(4).
[12]阳义南,才伟国.推迟退休年龄和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可行吗——来自广东省在职职工预期退休年龄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2,(12).
[13]李琴,彭浩然.预期退休年龄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