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学生化学信息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研究

2015-02-17赵田凤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江苏兴化225700

化学教与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原电池化学溶液

赵田凤(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 江苏兴化 225700)

基于中学生化学信息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研究

赵田凤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江苏兴化225700)

摘要:文章以化学课堂教学研究为背景,以提升化学信息素养研究为主线,着力从强化信息意识,摄取化学信息;甄别信息知识,筛选化学信息;刷新化学信息,提升信息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课堂教学;化学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4-0042-02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化学信息获取、选择、加工和输出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的阵地之一,同时也是真正提高学生化学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实施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对化学信息的加工与重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但传统的化学教学以化学知识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师的思维兴奋点是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传递化学信息,学生的学习主要停留在信息的摄取上,而对于信息素养(信息的筛选、重组、整合和加工)的培养和提升,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处理化学信息的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并让学生学会筛选、整合、加工和表达化学信息,从而让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强化信息意识,摄取化学信息

化学课堂教学的信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文字信息,也有图表信息;有实物信息,也有画面信息;有语言信息,也有肢体信息;有静态信息,也有动态信息;有听觉信息,也有视觉信息;所有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于学生,也有可能来自于教师;可能来自于媒体(教材、网络),也有可能来自于环境氛围。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看、听、读、议并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比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在介绍浓硫酸的性质时呈现出如左图的图片,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能知道浓硫酸的强吸水性和脱水性,但这样的信息呈现方式单一,难以形成强烈的“冲动”,甚至置若罔闻;教师可以改变信息的呈现形式,如浓硫酸的吸水性可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呈现,让信息的平面转化为立体,让无声转化为有声;再如讨论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可以补充化学实验来引领学生注重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向盛有蔗糖的烧杯中滴入少量浓硫酸,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从实验中获取第一手信息并进行小组探究,如黑色物质是什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等等;学生在实验中不仅丰富了信息知识,同时还加强了信息意识。

浓硫酸的强吸水性和腐蚀性

提升学生的化学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意识是前提。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摄取化学信息的敏感性和主动性,提醒学生要更多的关注教材、关注小组同学和关注化学实验,教材不起眼的说明、同学不经意的提醒都可能蕴含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要鼓励学生多维度、多方面地获取信息,勤于思考,激发思维活动。

二、甄别信息知识,筛选化学信息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由不善长捕捉化学信息到摄取大量化学信息是一个台阶,再由从获取大量化学信息到筛选、重组和加工化学信息、准确输出和规范表达化学信息,又是一个台阶。可能有不少学生随着捕捉学信息意识的增强,课堂笔记记录的内容“高大上”,唯恐化学信息遗漏,从而出现了主次不分,食而不化的现象。这些学生学习的过程似乎就成了发现并获取化学信息的过程,如此日久天长,学生的化学信息素养并没有真正意义得到提升。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不仅要大量获取化学信息,还要注重对化学信息的分析、筛选,让有效的化学信息真正能促进自我的有效学习。

1.善于利用已知

如果运用已学的化学知识能迅速理解并掌握所摄取新的化学信息,这样的化学信息知识可以适当弱化乃至忽略。例如在讲解蛋白质相关性质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引入:2015年1月29日央视曾报道:科学家成功将被煮熟鸡蛋变回生鸡蛋,还原只要几分钟……这样的引入形式上新颖,信息量丰富,能很快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但就这样的新闻报道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不困难,完全可以运用结构与性质(功能)的相互关系进行解决,因而对于这样的化学信息知识学生没有必要完整记录。

2.善于联系旧知

通过获取的信息勾连原有的化学知识,使新的信息成为知识网络中的一个“新增点”,这样的信息要随时记录补充。比如要解释热的苏打溶液为何可以除去铁锈表面的油污?学生容易联想到苏打的碱性、油污的化学成份和酯的水解等相关信息知识,但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显得较为“被动”,通常表现为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勒夏特列原理这一“新信息”理解不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将信息知识进行有效“勾连”。如果我们在原有的知识网络中增加“原理”成份,并由此形成“信息链”,同时产生逻辑关系,那么学生对信息的摄取和筛选就变得容易,学生的化学信息素养提升也就成为可能。

3.善于探究未知

利用已知的信息能发现新的问题,寻找新的理解视角,这样的信息“最有价值”,要及时记录并予以强化。比如说在讲盐类水解时,我们经常谈到盐类水解的规律,其中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越弱越水解”。0.10 mol·L-1的NaHCO3和CH3COONa溶液相比,常温下何者的碱性更强?学生已学过的知识:①盐所对应的共轭酸越弱时,该盐的水解程度就越大,HCO3-对应的共轭酸为H2CO3,CH3COO-对应的共轭酸为CH3COOH,就其电离程度我们知道是CH3COOH强于H2CO3,那么0.10 mol·L-1的NaHCO3和CH3COONa溶液相比,常温下NaHCO3的碱性会更强,但是我们通过计算得知:0.10 mol·L-1的NaHCO3溶液c(OH-)=2.2×10-6mol/l,而0.10 mol·L-1CH3COONa的溶液c(OH-)=7.5×10-6mol/l,这与推知的结论完全相左,什么原因?从结构上去分析,NaHCO3是酸式盐,CH3COONa是正盐,在NaHCO3溶液中既有HCO3-的电离平衡,也有其水解平衡,还存在质子转移,溶液的酸碱性同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可见在比较几种盐的酸碱性时,应注意盐的类型这一最有价值信息,只有盐的类型相同时,“越弱越水解”才有意义,同样通过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常数来说明难溶物的溶解度也须强调物质类型相同。因此我们要全面认识物质的特性,全面掌握物质的信息,并力求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反应原理。

三、刷新化学信息,提升信息能力

诚然,在每一天、每一节课上学生都处于信息的“包围”和“冲撞”之中,尽管有过甄别和筛选,但有价值的信息仍然很多。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归类、拓展、浓缩和提升,同时要对信息产生新的认识、新的加工、新的创造,甚至新的飞跃。比如:我们知道在Mg、Al和稀盐酸形成原电池中,Mg是负极,Al是正极。如果将电解质溶液换成NaOH溶液还能形成原电池?如果能,Al还是正极吗?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联想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原电池实质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原则上每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均可以用原电池的方式完成。依据以上信息,我们不难发现在Mg、Al和稀盐酸形成原电池中,其实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Mg+2HCl=MgCl2+H2↑,同样2Al+2NaOH+2H2O=2 NaAlO2+3H2↑,因此Mg、Al和NaOH也能形成原电池,且发生氧化反应的是Al,因而Al是负极。也许有学生会提出异议,Mg的金属性强于Al,但通过对原电池的本质学习和探讨,我们不难对原电池的概念及内涵产生新、全面和准确的界定,对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进行新的“加工”和“创造”,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学习基础和理解水平的限制,不断地对原有“普遍性”的一般结论进行“刷新”,指导学生在获取新信息的同时对原有的信息再认识、再提升,在一遍遍“刷新”中,使之更接近实际,更具科学性,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化学信息素养,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当然,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我们必须抓住化学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强化信息意识,摄取化学信息;甄别信息知识,筛选化学信息;刷新化学信息,提升信息能力,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有机地整合到化学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学生不断受到化学信息知识的熏陶、化学信息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以此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前树.高中生化学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07,(2):47-49

[3]吴玉琴.高中学生化学信息题解题能力现状调查及相应教学策略思考[J].化学教育,2006,(6):46-47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4.014

猜你喜欢

原电池化学溶液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溶液』知识全解读
例析原电池解题策略
解读“溶液”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原电池高三复习
原电池教学设计
2017年7月原电池及原电池组产量同比增长2.53%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