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就业预期与市场匹配度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2015-02-17罗作扬

关键词:国际贸易

邹 静, 罗作扬

(东华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就业预期与市场匹配度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邹静,罗作扬

(东华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摘要:为了解学生就业心态,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对东华理工大学123名2012级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就业意向、薪酬期望、首选工作地区等方面了解学生就业心态,发现学生就业预期较高,难接企业“地气”。因此,必须从专业意识、综合能力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适应企业需求,提高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就业预期与市场匹配度。

关键词:国际贸易;就业预期;市场匹配度

邹静,罗作扬.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就业预期与市场匹配度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4):406-409.

Zou Jing,Luo Zuo-yang.Research on matching degre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tudents’ employment expectation and market demand——Tak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or Example[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34(4):406-409.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贸易专业炙手可热,各类高校纷纷开设国际贸易专业。据2015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公办本科院校919所,有近600所高校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在全国开设某一专业的学校数排名中位列第四。从规模上看,我国各类高校每年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总量不在少数,但是从近几年国际贸易专业就业情况、外贸企业对于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反映,以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后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反馈上来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就业预期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通过对东华理工大学2012级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了国际贸易专业在校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和就业预期的真实反映,提出了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设计和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的改进方案和建设性意见,有利于引导学生认清自身竞争力,形成良好的就业预期,适应企业的实际性需求。

1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预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东华理工大学于2003年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至今已经培养了9届毕业生,学生总人数约1 400人。近四年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率逐年稳步上升。其中,2013年、2014年分别达到91.03%和91.76%。为了摸清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预期,笔者于2015年6月对经管学院、长江学院经管系2012级国际贸易专业145名在校大三学生以匿名和独立填写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3份。对问卷信息进行梳理和归纳,重点分析了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个人意愿和市场需求的匹配度[1],发现以下问题。

1.1 学生就业方向选择与专业对口程度不高

问卷数据显示:约40%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读研深造,避开当前的就业压力或实现更高的职业预期,其余60%的学生选择就业。选择就业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跨专业就业,其比例和原因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56.7%希望毕业后能找一份与国际贸易专业对口的工作,能够在外贸行业实现职业理想,33.3%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非专业对口行业,10%的同学还不确定将来会从事什么行业。计划跨专业就业的学生中有53.7%的同学认为本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外贸行业的职业前景和自身期待不符合;20%的学生则由于专业素养和英语能力无法适应外贸企业需求而放弃;其余学生则因为家人的建议或者其他原因放弃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问及是否具备跨专业就业所需能力时,只有10%的学生认为已完全具备跨专业就业能力,16.7%的同学表示具备部分能力,而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不具备或具备很少相关能力。可以看出,不愿意在外贸行业发展的学生的主要原因有:认为宏观经济环境不佳、行业认知和自身认知有限、缺乏学业规划和必备技能、人云亦云从大流等。然而,选择跨专业就业又面临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欠佳的难题。因此,学生们总体缺乏对自身和专业的认识,就业方向选择矛盾突出。

图1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分布图

1.2 就业区域选择相对集中,对去中小城市就业严重缺乏兴趣

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区域相对集中,其中23.3%的学生希望前往北上广发展,46.7%的学生选择东部沿海城市,13.3%的同学选择去中西部地区大城市就业,16.7%的同学没有非常明确的意向。在面临就业非常困难的假设条件下,只有30%的同学乐于接受去小城市或乡镇工作;50%的同学选择在实在找不到工作时,为了生计勉强可以接受;20%的学生选择坚决不去小城市或乡镇工作。从就业区域吸引力来看,40%的同学认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工资薪酬高,分别有10%、16.7%的学生倾向选择发展机会多和具备相对良好的人才政策的地区就业,创业环境、个人理想、乡愁情节也是部分学生考虑就业地区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虽然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相对集中于北上广和东部沿海城市,中部、西部大中城市也开始变得更有就业吸引力,但中小城镇的吸引力较低。接近一半的学生选择工作地点的第一要素是高薪酬,却严重忽略了这些地区人才饱和、生活成本高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盲目性。

1.3 期望薪酬与市场应届毕业生平均薪酬有一定差距

高薪酬是所有学生的梦想,但只有极少数应届毕业生能获得高薪酬,这需要碰上好的企业平台。调查数据显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总体薪酬预期虽然不算太高,却与该行业市场实际支付的劳动力价格不匹配,具体薪酬统计如图2所示。占比最高的期望薪酬是3 000-4 000元,达53.3%;有30%的同学选择了4 000-5 000元;6.7%的人把目标定在5 000元以上。但根据知名就业信息网站对北上广外贸业务员平均工资的调查显示,3 000元左右底薪加提成是拥有两年外贸业务工作经历的普通业务员能够拿到的价码;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2 500元左右的底薪是最常见的薪酬水平。而业绩提成和奖金完全取决于业务员的出单量。因此,绝大多数同学对于薪酬的期望值偏高,其中36.7%的学生期望过高,与市场价格出入太大,不利于学生树立合理的薪酬目标定位。

图2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期望薪酬分布图

1.4 对就业难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缺乏应对方法

根据“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多选题的调查显示,有66.7%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是应届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合理,择业过于挑剔;43.3%的人认为企业高职业能力人才和技术人才已经达到饱和;40%的同学认为自身缺乏工作经验,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25.5%的同学认为就业市场不规范,走后门等不公平竞争导致了就业困难;极少数同学将原因归咎到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和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上。针对如何提高就业能力,为未来就业作准备的问题,高达86.7%同学希望通过参加各类比赛提升综合能力,分别有53.3%的学生从考证、实习等角度考虑提高自身竞争力,还有13.3%的学生表示没有做任何准备。为解决就业难的现状,39.7%的同学愿意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40%的学生想提高职业技能,通过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加大自身筹码;16.7%期望通过拓宽就业信息渠道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还有13.3%的学生认为自主创业不失为一条良好的途径。上述数据表明: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一定的认知,也愿意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就业能力,但是愿意调整就业预期的比例偏少,与市场需求脱轨。

2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就业预期的对策和建议

2.1 加强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对外贸行业的认识,培养学生外贸意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到大三时很多学生对外贸专业的认识仍非常粗浅,对于毕业后能够从事的工作也仅限于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对于外贸工作牵涉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可以成为万能贴,什么工作岗位都可以做。另一方面又表示自身英语听说能力有所欠缺,无法胜任外贸工作,同时又不能接受低底薪。但是现实情况是,外贸行业的底薪并不高,主要靠出单。学生毕业后面对的客户主要是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采购商,作为出口合同中的“乙”方,在国内许多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出口利润偏低的现实下,外贸出单显得并不容易,这需要学生能认识行业特点,耐得住寂寞,了解吃苦的真实含义,并能持之以恒地在枯燥的网络空间上做好客户开发和客户维护等工作。因此,贯穿大学四年的专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要体现在每年教学计划安排的专业教育中,更应该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修课程中。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将最新的外贸行业信息、外贸进出口状况、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等内容融入到课堂当中来,强化学生对外贸行业发展的具体认识。并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外贸实务问题环节,让学生尽早开始适应外贸工作者的角色,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外贸实务问题,形成外贸工作的思维模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贸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从事本行业的信心和能力,引导学生走向对口专业[2]。

2.2 建立完整的综合实训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能力与就业预期的匹配度

在当前学校国际贸易专业执行的2011版和2014版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课内实验、专业实践、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逐步加深对专业的认识。认识实习让学生对企业生产和运营管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课内实验考察学生对某一门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专业实践包括国际市场调查和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习使学生掌握整套外贸流程;毕业实习是学生正式就业前的演练。应该说实践环节的内容设置是比较齐全的,但是每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被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将专业知识串联起来,很难培养“聘来即用”的企业急需型人才。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综合实训体系,通过建立综合实训室,以外贸展销会的形式进行综合训练,将外贸行业所涉及的所有角色带入实验室,设定进口商角色的国籍,在详尽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实现现场的双语谈判,讨价还价并签订合同,然后将备货、托运、报关、报检、装货和国际运输、结算环节在外贸模式沙盘上进行实战演练,将课内实验、专业实践、模拟实习串联起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所有外贸环节,通过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让能力与预期更匹配[3]。

2.3 推进“学校+公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形成合理就业预期

单纯的“闭门造车”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尽管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已经下足功夫,开设了更多的实验实训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外贸企业反映学生来企业后不仅要花时间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产品,在外贸业务能力上理论和实践也有脱节,很难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导致学生跳槽率非常高。因此,学校迫切需要采用“学校+公司”共同培养模式来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笔者在江浙一带外贸企业调研时发现,企业对与高校合作培养学生很有兴趣,主导的培养方式有两类:一类是订单式培养,学校与企业事先签订培养合同,由学校老师和企业资深业务员共同为学生授课,穿插企业实际出口案例,提前为学生灌输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和特点,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成为企业拿来即用的业务能手;一类是建立实习基地,利用大三暑期和毕业实习的机会对接学校和企业,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带队,分配学生进入外贸公司,提前接触公司的外贸业务[4]。“学校+公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物色合适的学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充分了解外贸工作的具体内容,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学生在掌握行业实际情况的条件下形成合理的就业预期,提高就业质量[5]。

2.4 帮助学生找准“就业难”的实质,破解就业难题

2015年,国内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749万,而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仍然不乐观,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根据大学生联盟网的调查显示,2015年大学生期望月薪降至2 500元,已经签约的大学生平均实习月薪为1 800元左右,远低于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期望薪酬。与就业难相对应的是企业招工也并不容易,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中小型企业,同时企业普遍认为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和认知,忠诚度偏低。虽然学校学生对于“就业难”问题及原因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低于40%的同学愿意调整就业预期,因此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不仅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除了在课堂上专业教师要言传身教,教导学生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清醒地认识大学生和企业面临两难困境的原因,在课下班主任和辅导员也要在大学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调整职业规划,厘清择业和就业的问题,从就业平台、发展前景、生活成本等多方面帮助学生分析大城市与小地方就业的优缺点,摆正就业心态,结合个人实际来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题[6]。

[参考文献]

[1]吴章勋.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基于信阳师范学院的调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33(9): 18-21.

[2]郭金刚.基于市场需求发展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5(5):174-176.

[3]吴勤.国际贸易人才综合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分析——以宁波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30(4): 113-116.

[4]章国平,汪燕春.当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困境与出路[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3):287-290.

[5]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煤炭高等教育,2008, 26(2):118-120.

[6]李弘.略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80-84.

Research on Matching Degre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tudents’ Employment Expectation and Market Demand——Tak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or Example

ZOU Jing,LUO Zuo-ya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East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Fuzhou344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students’ employment menta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ir employment intention, salary expectation and preferred working area, in order to help them to enhance their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fter the questionnaire among 123 students of Grade 2012 who major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authors find out that many students have a higher employment expectation, which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enterprises. So, the university should take som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reform training model so as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adjust their employment expectation to match market demand.

Key Words:international trade; employment expectation; matching degree of market demand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12(2015)04-0406-04

作者简介:邹静(1984—),女,湖南永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公司经营与跨国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T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4YD020)”;“东华理工大学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培育团队专项经费”资助完成。

收稿日期:2015-07-29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
德马泰克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莱克勤(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德马泰克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新旧版比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