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和时序性
2015-02-17蒋秋枫
蒋秋枫
(福建省厦门市第三中学)
历史学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时间与空间。历史发展过程处在时间的演变中,空间则是历史演出的舞台,离开了时间和空间,就无所谓历史。以时序为基础,容易理清历史发展模式,容易理解历史发展脉络。因此,注重时序性和整体性是我国传统历史教育给我们留下的一条宝贵经验。
新教材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类来反映人类历史的基本进程,并由此划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这样做的优点是符合综合史观的趋势,突出了重点主题,但其弊端是学生缺乏系统的历史时空观。
新教材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割裂同时期密切关联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使我们的学生只见“线”而不见“面”,造成学生对历史整体感的困惑。
新教材不按时间(朝代)为顺序的纵向编写模式,跳跃性大,学生容易出现时空混乱,缺乏系统的通史观,容易出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现象,从而也造成学生对历史时序性的困惑。
为克服这一弊端,帮助学生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脉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三个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
怎么落实呢?
一、微观把握——体现空间的完整性
在具体的三个模块教学中,以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在分析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时,联系同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必修一政治史的教学中不好落实,因为其他两个必修还未讲授。我们只能从必修二和必修三着手分析。
1.必修二:经济史
经济是指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必修二是历史发展的核心,讲授时应与必修一相结合。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经济体制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经济事件必然导致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任何政治事件都有其经济因素。
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中国政治民主化”相结合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初步发展(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领导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领导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短暂发展(国民政府前十年)→为抗战胜利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陷入困境(国民政府后十年)→资产阶级投入第二条战线,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最终消亡(1956 年)→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以政治为核心的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举例:
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政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国民政府前期的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
国民政府后期的政策:捐税、通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
社会主义改造→最终消亡
2.必修三:文化史
文化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1)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经济为文化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为文化提供相应的社会环境。换言之,文化史是当时政治、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讲解文化背景一定要置身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才能有所领悟,所以应把三个必修课程相结合。
例子: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所以其内容: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明清民主思想不完善的原因:政治上专制主义的强势,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脆弱,明清儒家思想(启蒙思想)——明清专制主义的空前加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同一时期历史的整体性得以落实。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对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在讲述文化的影响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考虑文化对当时和以后的政治经济的作用,对推动社会的影响。
举例
明清民主思想不完善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政治上无法理论指导以后的民主革命,中国的民主变革是靠“西学东渐”,经济上无法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最终靠“欧风美雨”摧毁自然经济。
总结: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三本必修是有逻辑联系,这构成历史知识的整体性。从历史教学的特征来看,历史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历史因素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我们必须让学生理解一定的政治和文化现象的经济根源,理解影响经济面貌和发展状况的政治和文化因素,在广泛的联系中学习和认识历史。
附一表:如何把握经济史与政治史、文化史之间的联系?
二、宏观把握——体现时间的时序性
我建议教材编写者在新教材相关专题之后或者书本最后,以“附录”或者表格的形式增列“中国古代朝代表”“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世界大事年表”等,帮助学生构筑世界通史观和中国通史观。另外,在高三第二轮复习时,以通史体系来构建复习体系。方法:以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联系同期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历程和主流思想、科技文化,按照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顺序,贯通古今,关联中外。
以中国古代史为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形成——先秦
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
中华文明的高峰——唐宋
转型前夜的中华文明——元明清
然后把相关的同期政治经济文化填补进去
以先秦为例: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
政治:了解宗法制、分封制,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春秋战国各国变法
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状况,(农耕经济的进步;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青铜铁器)认识农业、手工业特点
文化:文字的演变,百家争鸣
从上面知识感悟先秦历史的阶段特征:
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初步形成
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思想文化方面: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每一种编写方式都有其特定的优势,也必然有其缺陷。教师应善于借鉴各种理论的优点,取长补短,在教学中注重历史的时空观,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
[1]傅周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的模式建构.福建基础教育网,2013.
[2]马执斌.注重时序是历史学科的特点[J].中学历史教学,2008(09).